二戰後,英法都放棄了殖民地,俄國為什麼不放棄任何土地?

宇澤歷史


關於這個問題,我看了部分回答,真的是在胡謅啊!

當然,說真話也不是人人都愛聽的,但我還是要講一講。

所謂殖民擴張,也有很多形式。其中一種是要你的錢(請注意不是打劫,而是做生意賺你的錢),還有一種則是要你的錢(請注意不是做生意,而是打劫),還有一種不但要錢更要你命要你地的,典型如沙俄模式。

英國佬是典型的賺錢模式,你看它的殖民地,在美洲主要是加拿大和大西洋沿岸,在非洲則是從埃及到南非的南北大滿貫,然後是印度和澳洲等等。為什麼是這些?就在於維持一條交通線,並且在交通線的基礎之上,運營他的全球商務模式。

英國人經營加勒比海,是為了甘蔗;經營北美,則是為了毛皮、棉花和大米,北部則出產毛皮;經營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是為了羊毛和黃金。而後英國商人就將這些物產來回倒賣,獲取利潤。

鴉片戰爭的真正原因,其實也是因為大清帝國與英國的貿易。早在乾隆時期,英國人就送來各種機器,那意思無非就是一個賣字。可結果英國人從大清進口大量茶葉,大清卻幾乎不購買任何英國產品,唯一感興趣的只有鴉片而已。於是英國便在印度大量種植鴉片,而後拿到中國來賣。對於英國而言,你喜歡啥我就給你啥,只要你願意掏錢,賣鴉片賣機器啥不是個賣字啊!

再往後,英國人從大清手裡奪得了香港島,請注意,以當時英軍的實力,難道不能攻取更大的土地麼?老實說,推翻大清國,建立一個新王朝都是沒問題的。但是對於英國而言沒這個必要。

所以,英國在全球獵取的殖民地,其實都是大英商務系統的組成部分而已。一旦到後來發現這個全球殖民地系統存在不再需要,英國便選擇了果斷解散。加拿大、新西蘭、澳大利亞、南非都是如此——當然,也不會是完全的和平模式,北美獨立就是一種軍事模式,然而與其它國家相比,你就能理解了。

殖民擴張的極端模式,那就是沙俄模式了。這是一種古老的軍事侵略模式,比古羅馬和秦滅六國式的擴張更野蠻更恐怖。古羅馬一度將地中海擴張成為自己的內海,但它並沒有將地中海周邊種族屠滅殆盡,變成清一色的羅馬人。秦滅六國,確實屠殺了很多人,但也沒有將六國百姓滅絕。但是俄國的擴張,就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俄國侵略的地區,譬如西伯利亞地區,本來就人煙稀少,俄國人搞幾次屠殺,就可以清空這些地域。那麼,如果俄國人入侵到人口稠密的地區怎麼辦?譬如中國黑龍江流域,當然已經有大批中國人在此居住,俄國人怎麼做?

俄國人的回答就是滅絕。1900年7月,黑龍江東岸的海蘭泡,俄國軍警在全城喊話,說:現兩國開戰,要把你們這些中國人送過江去。接著以刺刀逼迫數千中國人立即離開家門,去警察局集合;凡不出家門者,一律處死。隨之各家財產被洗劫,華人所開商店被搶光。

隨後,所有被集中之華人,全被驅趕至黑龍江岸,途中扶老攜幼,狀極悲慘,凡脫隊、昏倒之老弱病殘及婦女兒童,皆被押送的軍警殺死。而在驅趕至江岸後,便以刀槍逼其過江。海蘭泡附近的黑龍江江面雖然不寬,但水深、浪大、流急,手無寸鐵的中國人面臨滅頂之災,惶恐萬分,哭聲震野。一些人苦苦哀求,以東正教儀式在胸前畫十字,懇求免於一死,但俄軍絕不容情,他們將民眾往江中驅趕,先入江者皆沈溺江中,不敢入江或遲疑者、反抗者,皆被刀砍槍殺。被殺者在六、七千人以上,會游水過江倖免於難者不足百人。

江東六十四屯也是如此,沙俄軍警接到“消滅我境內出現的中國人,不必請示”之命,闖入各屯驅逐中國人離境,實行與海蘭泡一樣的大屠殺。

還有一些不太好說的事件,最終結果便是:到眼下,當年被俄國侵奪的外東北領土,已然完全居住著俄人而非華人。

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俄國人便可以大模大樣地跟咱說:“就這樣了,你愛怎麼著,就怎麼著吧?”試想,如果當年俄國沒有搞大屠殺,遠東地區依舊生活著大量華人的話,會是怎樣一個結果?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木叔說說歷史吧!

其實俄羅斯在十月革命之後,列寧是要把之前沙皇俄國佔領的土地都退出的,當然也包括歷史上沙俄侵華戰爭中獲得的土地。

大家都學過歷史,知道1919年列寧為代表的蘇俄政府發佈了《蘇俄第一次對華宣言》。這個宣言的精神是非常積極的,也是收到我們高度評價的。因為裡面提到了,新政府準備放棄以前沙俄在華的所有特權,廢除不平等條約,特別是提到要歸還歷史上沙俄侵佔我們的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但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即使列寧有心思這麼做,當時蘇俄政府的很多人也不支持。特別是當時剛剛蘇俄境內有著大量的反對派實力,列寧一派完全控制不了蘇俄如此龐大的國土。

尤其是在西伯利亞和遠東等地,很多地區處於半自治的狀態,完全不受列寧的中央政府管轄,在這個背景下,列寧的宣言只是一個相對美好的願望,是希望獲得中方當時對他們的支持,減輕蘇俄政府面對西方的壓力。

列寧去世也比較早,而且死因不明。斯大林上臺後,該國對外的立場發生了極大變化,從來也不提歸還領土的問題了。相反對外還對領土的需求與慾望更加強烈。

木叔始終認為,俄羅斯民族具有強烈的“土地蒐集癖”,這一方面是處於他們對歷史擴張的熱衷,另一方面是實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

說他們熱衷土地是因為俄羅斯歷史只是一個小公國,還是內陸國,因此數百年來一直擴張並且一直尋求出海口。這是他們的既定戰略。

所以歷史上和很多周邊國家都爆發了戰爭,目的就是出海口就是領土。其實現在俄羅斯的歐洲部分出海口也比較不利,要麼太高寒偏遠、要麼類似黑海一樣門戶被控制。

說他們是實力發展的必然,則是俄羅斯從來都是威權主義,無論是沙俄還是其他時代都是如此。威權主義對領土的熱衷與我們歷史上普天之下莫為王土的這種心態很像,貪大求全深深印在了民族性裡。

當他們弱小的時候,這種心態可以隱藏,而當他們實力壯大的時候,威權主義的思想就開始爆發。所以蘇聯也在歷史上實行了眾多擴張主義行為,這和這種心態是分不開的。

英法放棄殖民地的原因很多:

第一是殖民地人民反抗,他們不放棄不行了。

第二是殖民地距離英法都很偏遠,這麼遠的地方讓實力已經衰落的英法鞭長莫及,還不如讓其獨立維持一種友好關係更符合利益。

而沙俄佔領的領土都在周邊,既可以控制和管理,有的又已經成為俄羅斯人生活的土地了。

所以俄羅斯的情況和英法,無論在意識形態,還是在現實中都不同。


你如何看待這個話題?


木春山談天下


這個問題問的簡直是既不知道英法,也不知道沙俄/前蘇聯/俄羅斯啊。


先說二戰後的英法放棄殖民地問題。


客觀的說如果二戰後沒有前蘇聯掀起的全世界“民族解放”事業,英法是那麼容易放棄自己殖民地的嗎?


緬甸1948年獨立、馬來西亞1957年獨立、肯尼亞1963年獨立。


這三個國家獨立時間分別代表了“民族解放”的浪潮是如何從東亞吹到東南亞再吹到非洲的。


當英國人坐看緬甸獨立時,英國人正在肯尼亞調集軍隊用武力“說服”肯尼亞“茅茅起義”,數萬肯尼亞人在英國武力“說服”下失去了生命。


為什麼英國人在緬甸和肯尼亞截然不同呢?


原因是不言而喻的。法國就更別提了,越南與阿爾及利亞的人民為了獨立,差不多全國民眾的血都快流乾了,幾乎哪個二戰後法屬殖民地沒有和法國真刀真槍“談判”過。


可以說,沒有二戰後社會主義陣營的崛起,就沒有二戰後殖民地獨立運動。


說完英法,再說俄國。


不管是沙俄還是前蘇聯以及現在的俄羅斯,說俄國不放棄任何土地完全是錯誤的!對,這裡的歎號我是故意的。


沙俄如果不放棄任何土地,阿拉斯加難道是美國人從俄國人手裡搶來的嗎?


至於前蘇聯,當然,現在很多人對前蘇聯有很多看法,但是無論如何,前蘇聯從列寧開始就堅持“國際主義”,不然國號怎麼可能是蘇維埃聯盟呢?


這裡我就簡單說一下斯大林吧,在他執政期間他把沙俄時期已經併入俄羅斯的中亞地區重新升格為加盟共和國,行政級別和俄羅斯一樣。這就等於在事實層面把俄羅斯與中亞做了切割,要知道沙俄為了吞併中亞花了150年的時間,到了19世紀末才好不容易完成這一“壯舉”,結果斯大林同志大手一揮,中亞五國就從俄羅斯的五個省,變成了和俄羅斯平級的五個加盟共和國。


這就直接造成蘇東劇變後中亞五國的獨立,如果沒有斯大林這一舉措,中亞至今還是俄羅斯的領土。


蘇東劇變後的俄羅斯,我說一個最近的,普京考慮把屬於俄羅斯的北方四島中較小的兩個島還給日本,這算不算“俄羅斯放棄土地”?


當然,我知道北方四島二戰前屬於日本,但是戰後北方四島在法理上已經是俄羅斯的領土。


蘭臺


文|小河對岸

自大航海時代開啟之後,歐洲國家便次第崛起,而掀起了殖民世界的狂潮。一個歐洲的二、三流小國,就能輕易地據有幾十倍、上百倍於本國領土的海外殖民地。直到一戰以前,世界政治的話語權都完全掌握在歐洲列強的手中。

但是,有一個歐洲傳統強國,卻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海外殖民地,此便是沙皇俄國。俄國雖也曾越過白令海峽,而據有北美大陸的阿拉斯加。但阿拉斯加的原住民極為稀少,且與俄國本土也僅隔一道海峽,在地理上仍是連貫的。所以,沙俄據有的阿拉斯加與其遠東西伯利亞等地區並無二質,而屬於本土擴張,與葡西英法等國的海外殖民地還是有著本質區別的。

大航海催生了一系列殖民帝國,最先是葡萄牙與西班牙,是這兩個國家開啟了大航海時代,於是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最早確立海洋霸權的兩個國家。並且在羅馬教廷的仲裁之下,簽署了《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史稱“教皇子午線”),而平分了世界。

其後,荷蘭、英國、法國又次第崛起,並且後來居上,打破了葡、西兩國平分世界的局面。而歐洲最後崛起的強國--德國,也不甘世界被英法等國瓜分,意圖打破舊有秩序,而從中分取一杯羹。但作為歐洲巨無霸的沙皇俄國,卻為何始終沒有建立海外殖民地?

沙俄的地緣政治

沙俄並非不想建立海外殖民地,其實一直都很渴望能成為葡西荷英法那樣的海上強國。葡西荷英法等國,都因海洋而富裕強盛。沙俄也急不可耐,但由於沙俄是典型的大陸型國家,而缺乏優良的港口,在搞海外殖民地上有著先天的劣勢。

可是,沙俄並不認命,一直渴望能成為海上強國,就拼命地往外擴張。在彼得大帝時期,沙皇終於擊敗了北海強國--瑞典,而獲得了夢寐以求的波羅的海東岸及芬蘭灣等大片土地,從而獲得了出海口。彼得大帝在此建立了新的城市--聖彼得堡,並遷都於此,以作為俄國走向海洋的起點。但是,波羅的海卻是內海,離大西洋出海口還很遙遠曲折,且要經過多個國家的海峽,很容易遭到敵國的狙擊與封鎖。故而,沙俄從此處走向海洋,而謀取海上霸權無疑是痴人說夢。

於是,沙俄只能拼命地外西、外南、外東啃食擴張,其中就有一個雄偉的意圖,尋求出海口。據說,彼得大帝有一份政治遺囑---走向四大洋。儘管沙俄官方對此予以否認,但該計劃在18世紀的歐洲盛傳。而從後來沙俄的擴張方向來看,卻無一不與該計劃相吻合。

而這也讓沙俄成為對他國領土最為貪婪的國家,從北海強國-瑞典,到中歐強國-波蘭,再到中東強國--奧斯曼(土耳其)、波斯(伊朗),再到疲弱的滿清,無一不是沙俄領土擴張的犧牲品。但由於沙俄咄咄逼人、吞噬全球的態勢,也引起了列強的不安與武力干預。沙俄向西擴張遇上了崛起的德意志,向南擴張受挫折於克里米亞戰爭(1853年--1856年,英法撒(撒丁王國)土等國於克里米亞擊敗了沙俄)。向東擴張,原本不是沙俄擴張的重心,而最終在一定程度上也挫於日俄戰爭。

但是,沙俄卻在尋找出海口(不凍港)的過程之中,不斷地啃食窩邊草,最終把自己喂成了世界第一領土大國,也奠定了超級大國的基礎。而葡西荷英法等殖民帝國,雖從當時的體量上,也完全可以與沙俄相較量,可在其殖民體系奔潰之後,都被打回了原形。

在近代史上,英法等國在很長時期,都遠比沙俄要強大。可是,二戰卻成為了英法與俄國(蘇聯)國際地位變化的分水嶺。以英、法的本身體量,已經完全不具備成為超級大國的基礎。當然,從民族繁殖上,英、葡、西等國經營海外殖民地都是成功的。但是,從國家自身的定位與發展上,俄國最終向英法證明,與其經營海外殖民地,啃食窩邊草才是成為超級大國的王道。


有知社


放棄殖民地與放棄土地是一個概念嗎?一個是將別人的東西還給人家,一個是割自己身上的肉,性質和痛感是截然不同的。將身外之物物歸原主容易,割下自身的肉貼給別人則萬萬不能。

在16世紀之後,歐洲很多國家都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掠奪,侵佔那些在技術經濟軍事方面弱於自己的民族和國家。但是,因為各國的地理環境和地緣條件不同,所以擴張的指向也存在根本性差異。

英法西葡荷這些海洋屬性的國家,由於比鄰大西洋,海軍較強,工商業發達,陸地擴張難度大(周邊都是較發達成熟的社會)等緣故,選擇了向歐洲之外進行擴張,並分別建立了龐大的殖民帝國。由於這些屬地遠離本土,無論當地居民是來自歐洲的移民(及後代)還是土著,都不可能像控制本土那樣牢固,更無法實現政治經濟文化的徹底整合與一體化。實際上,早期獨立的那些殖民地國家——美國,墨西哥,哥倫比亞,委內瑞拉,玻利維亞等等,其主體都是白人,即殖民者的後代。他們隨著時間的推移,與母國感情漸漸疏離,並建立起了自己對新家園的認同,與母國的利益也不一致了。當然,那些以土著為主的國家,由於種種原因,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才實現獨立。

而另一類處於內陸的國家,如奧地利,俄國,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把土耳其算上,它們周邊地域遼闊,或者有一些比它們軍事和技術落後的民族或國家,或者有一些類似於政治真空那樣的地帶,因此,為上述國家在陸地擴張提供了好機會。奧地利的擴張方向是中歐和東南歐,沙皇俄國則四面開花,土耳其也是在歐亞非三洲齊頭並進,它們最終都建立了比自己出發時大很多倍的大帝國。

但這三個國家的情況又有所區別。土耳其人少,大帝國的各個部分只有少量的土耳其官員和軍隊,其他都靠當地人,即使帝國的官員,其實也不是正宗土耳其人,一般是來自巴爾幹半島的希臘人及其他斯拉夫民族。奧地利不僅人少,而且其很多屬地文明程度高,經濟發達,保持了較高的自治程度和民族特色。正因為如此,一戰之後這兩大帝國就被分裂成了諸多的民族國家。

而沙皇俄國就不一樣了。它人口眾多,再加上與俄羅斯族差別不大的兄弟民族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對其他民族有明顯的優勢;國家實行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對全國實行嚴格的控制,因此,俄國擴張的結果是,國內雖有民族矛盾,但國家的主要部分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保證了國家的凝聚力,也使其解體或被分割的難度大大增加。

二戰結束後,殖民地國家出現了民族獨立運動,英法荷蘭等國遠在海外的屬地領地自然無法倖免。一方面是民族自決民族獨立成為新的政治正確。是無法阻擋的世界大勢,另一方面,在二戰中損失慘重的西方國家既無力也無心氣繼續維持自己的殖民統治,放手是必然的,不甘心者如法國,在血流成河之後還得認輸。而蘇聯,不僅沒有因戰爭損失毫毛,反而趁機吞併了好多土地。也許,這就是陸上大國在擴張上的天然優勢吧,可以將擴張來的領土消化吸收成自己的。


進擊的女武神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二戰後不是英法放棄了海外殖民地。而是英法不得不放棄海外的殖民地。美國早在《開羅宣言》中就表示要在戰後支持各民族獨立。否則都話英法兩國怎麼可能拋棄廣闊的殖民地呢?要知道英法兩國之所以強大就是因為他們可以從殖民地掠奪非常廉價的原材料,然後加工再賣回給殖民地。一來二去進行了兩次剝削。殖民地所以的能源物資都可以被英法掠奪為己用。這麼好的事情英法肯定不會主動放棄。而美國想要在戰後稱霸世界,就必須剪除英法的羽翼,也就是英法廣袤的殖民地。這樣不僅英法喪失了海外掠奪的基地。還能使得獨立後的殖民地對於美國抱以好感。簡直一舉兩得。



而且在“開羅會議”的時候英法也不得不接受這樣的提議。首先法國被滅話語權幾乎為零。蘇聯和美國都眼紅英法的殖民地。所以蘇聯和美國一致同意戰後各民族國家獨立。一方面剪除英法羽翼。另一方面提高本國在那些殖民地國家的好感度。最後還可以使這些殖民地在對抗法西斯的戰爭中出力,比如東南亞。而英國對於美蘇的要求不能拒絕也不敢拒絕。當時的英國需要美國的物資和蘇聯的大軍援助。所以丘吉爾只得同意戰後殖民地獨立。後來丘吉爾也說過,大英帝國在我手中沒落了。



而且,當時的英法殖民地基本上也都被德國或者日本佔領了。隨著戰爭的進行各殖民地國家要求獨立的聲浪越來越高。僅憑英國是壓制不住這股浪潮的。而且戰後的英國虛弱不堪,英國對於海外的殖民地是有心無力。除了放棄殖民地獨立在沒有其他辦法。起碼果斷一點也能留個好印象。


二戰後的蘇聯沒有殖民地。雖然說蘇聯中的加盟國和殖民地差不了多少。但表面上每個國家都是自願加入的。既然表面文章有了,其他國家也說不出什麼。而且戰後蘇聯的主義輸出和武器輸出也導致其他國家不敢多說什麼,而且蘇聯需要從其他加盟國身上剝削“養分”發展自身。戰後的蘇聯以強權把蘇聯光復地區的國家,也就是東歐國家捆綁到自己的戰車上。東歐國家無力反抗,也不敢反抗。而美國也沒有多餘的精力去和蘇聯對抗。只能聯合西歐國家組成聯盟對抗蘇聯。這也就是冷戰爆發的原因。大家都知道蘇聯對於土地的貪婪。但是他們忘記了一點,在二戰之後如此強烈的獨立反抗浪潮中想要憑藉一己之力逆轉形式是很不現實的。而蘇聯的強權統治也為他之後分裂埋下了伏筆。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發表自己的意見。


小小小百科全書


誠邀,如題。自歐洲文藝復興以後,由於綜合國力的不斷上升,西歐國家諸如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等本土面積狹小的國家開始向海外發展建立殖民地,後來英國,法國也後來居上,西歐國家幾乎瓜分了整個世界,英國更是成為了日不落帝國,太陽在大英帝國的旗幟上永遠不會落下。但是二戰後,英法還是主動放棄了殖民地,那為何俄羅斯卻一點土地都不吐出來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實力不同,結果自然不同。

英國曾經是很強大,但是時過境遷物是人非,隨著一戰二戰的打擊,英法被德國基本打廢,德國又被美國和蘇聯基本打廢。此時英法德各殖民地由於對抗軸心國的需要,紛紛建立了強大的軍事力量,此消彼長之下英法實際上已經喪失了對屬地的控制能力,所以才不得不對殖民地獨立表示“歡迎”。



但是俄羅斯就不同了。

二戰結束的俄羅斯正處於蘇聯的榮光照耀之下。蘇聯是人類歷史上唯一能與美國在各方面匹敵的超級大國。鼎盛時期的蘇聯擁有數萬坦克和龐大的核武庫,陸軍可以威懾整個歐洲而核武也使得美國不敢妄動,俄羅斯前期吞併的土地自然不會吐出來。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問題描述並不準確,二戰之後英國和法國的確失去了絕大部分殖民地,但他們並非自願放棄的。二戰期間,英國首相丘吉爾更是狂妄的號稱“英國不會放棄一寸土地”。

因此,在二戰之後,英法之所以失去絕大部分殖民地,不是因為他們突然良心發現,更不是因為英法等國改吃素了,而是因為隨著二戰民族覺醒和美國的攪局,英法兩國已經控制不住如此龐大的領土,被迫將侵佔的殖民地“吐”了出來。


然而相比英法,對土地更為貪婪、也更為粗野的俄國不但沒有失去一寸土地,蘇聯的國土反而大大擴張。在遠東地區,蘇聯獲得了整個庫頁島和北方四島等附屬島嶼,在蘇聯最核心的歐洲地區,除了獲得一幫小弟之外,俄國的領土也向西擴張了60多萬平方公里。

為什麼在老牌列強紛紛失去了絕大部分殖民地的時候,蘇聯卻能夠保住幾乎所有的殖民地呢?

這與俄國的殖民方式密切相關。我們通常將歐洲列強對外的侵略稱之為殖民,其實並不準確,或者說並不精確。事實上,歐洲諸多列強中對外侵略的方式手段也不盡相同,例如英國向外侵略的主要動力就是賺錢。

因此,英國控制的絕大部分殖民地都是或十分富庶;或人口眾多,可以成為英國產品的傾銷地;或屬於交通或戰略要地。因此,對於西歐大部分列強來說,他們向外擴張的動力不是對外殖民,而是賺錢。

所以,雖然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都被西方列強侵佔,但是,除了北美地區的印第安人之外,極少有原住民被滅絕性殺害。相反,這些列強的還需要維持被殖民地區人民的基本生存,以防止他們造反,當然也為了將他們當做商品傾銷地。食不果腹、遍地餓殍的殖民地自然不具備成為商品傾銷地的可能。


因此,在英國、法國等國家殖民的地區,雖然他們對於當地的壓榨沒有絲毫的憐憫,對於當地人民的欺凌也從未手軟,但是,當地的人口卻很少減少,有的還在不斷增加。這也是為什麼,雖然英法等國一直對外移民,除本身人口稀少的地區,英法移民很少成為當地的主流的原因。

而沙俄對外的殖民卻與英法的模式完全不同。如果說對外侵略擴張英法是“圖錢”的話,那麼沙俄就是圖錢、圖地、不要人。沙俄在全世界沒有一塊兒遠離本土的殖民地,沙俄對外的侵略擴張,一直是以其本土為根據地不斷的四處出擊,擴張領土。


而沙俄對外殖民擴張是真正的殖民,因為每佔據一地,沙俄最先做的就是消除當地文化,同化當地人民,甚至將原住民直接驅趕乃至肉體消滅,同時,他們大量的向當地移民,使得斯拉夫人成為當地的主流民族。總而言之,沙俄想盡一切辦法,徹底吞併了侵佔的地區。

因此,俄羅斯侵略的地區,甚至不能稱之為是沙俄的殖民地,因為沙俄完全是按照本土的標準進行經營的,當地的原住民族不是被同化就是被屠殺。即使僥倖存在,也成為了佔據少數的、沒有話語權的少數族裔。

這樣的例子其實數不勝數,例如,沙俄侵佔中國東北和西北1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之後,原居住於此的數十萬中國人在當今卻已不見蹤影。他們自然不是憑空消失的,而是沙俄無所不用其極的將其驅趕乃至屠殺。


還有如今俄羅斯位於波羅的海沿岸的飛地、著名的旅遊勝地加里寧格勒,也原屬於二戰時期德國的領土。蘇聯佔領之後,將居住於當地的德國人全部驅逐一空,並大量遷居斯拉夫人。因此,即使蘇聯已經解體,這塊飛地依然牢牢控制在俄羅斯手中。

因此,二戰之後,俄國沒有家英法等國一樣失去大部分殖民地,歸根結底的原因在於沙俄在侵略過程中,將侵佔的地方當做本土經營,同時在經營的過程中,手段夠狠、夠殘酷、夠徹底。殖民地的反抗乃至獨立,歸根結底還是需要由當地人民來進行的,如果當地連人都沒有了,自然也就沒有了反抗。


鳶飛九天2018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但不準確。

二戰之後英法的殖民帝國體系是崩潰了,但不代表英法放棄了所有的殖民地,比如太平洋和大西洋上還有很多英法的殖民地。而俄國也不是不放棄任何土地,比如蘇聯解體。

不過相比之下,英法失去的要比俄國多得多得多,這是怎麼回事呢?靜夜史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1、戰爭結果

關於殖民地,沒有哪個殖民地想要主動放棄的。所以不到力不從心的地步,宗主國是不會走放棄殖民地這一步的!

而經過了兩次世界大戰,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英法等國元氣大傷。尤其是法國,一度被德國打得亡國。

在這樣的情況下,雖然英法都是戰勝國,但是從殖民體系來看,他們是名副其實的戰敗國。

戰敗了,就要承擔失敗的代價。當然,戰勝了,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所以俄國殖民地和英法殖民地命運不同的根本原因就是:

俄國勝了!而英法敗了!

作為真正的戰勝國,蘇聯不僅恢復到了沙俄在歐洲的邊界,還搶奪了德國的東普魯士。不僅如此,蘇聯還發展出一票衛星國,在大國沙文主義的淫威下,這些國家和殖民地沒什麼兩樣!

而英法因為元氣大傷不得不全面收縮。在殖民地民眾眼中,英法等宗主國既然可以被德國和日本打敗,就說明他們不是不可戰勝的!所以殖民地獨立浪潮風起雲湧。

2、地理位置

作為俄國的殖民地,西伯利亞和英法最大的不同就是,西伯利亞和宗主山水相連,而英法的殖民地幾乎全部在海外!

因為地理位置的不同,首先導致的就是管理成本的成倍增加。1982年馬島戰爭,英國幾乎是傾盡全力,跨越大半個地球和阿根廷打了一場殖民地保衛戰。

馬島戰爭只是英國殖民地戰爭的一個小插曲。而發生在南非的布爾戰爭卻是直接讓英國力不從心的最大推手,為了搞定這裡,英國耗費金錢無數,把本土搞得筋疲力竭。

相比之下,沙俄經營西伯利亞只需要跨越烏拉爾山就可以。為了統治遠東,沙俄修建了西伯利亞大鐵路,將莫斯科和遠東緊密相連。

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英法殖民地的緯度相對較低,人口也多,而俄國的西伯利亞緯度偏高,人口較少,這也是管理成本相差較多的原因之一。

3、歷史傳統

在近代歐洲列強的擴張過程中,英法和俄國雖然都在擴張,但是擴張的方式不盡相同。

因為英法等國資本主義發展起步較早,資本主義發展水平高,所以他們對資源和市場的需求更高,在他們殖民擴張的過程中,他們更傾向於通過打開殖民地市場,使殖民地成為宗主國的奶牛。

相比之下,沙俄的發展一直很落後,因為資本主義發展滯後,沙俄的市場經濟發展規模一直很小,因此對於市場的需求也相對較低。在這樣的條件下,沙俄擴張主要看中的是殖民地的豐富資源。比如沙俄在西伯利亞尋找毛皮和溫暖的出海口。

因為沙俄擴張的西伯利亞地區緯度高,人口稀少,因此沙俄採取了滅絕人性的種族滅絕政策,而後將本民族居民遷到殖民地居住。這導致今天的西伯利亞地區絕大部分都是俄羅斯族。

因為民族主體和本國高度一致,所以這些地區自然沒有脫離宗主國的理由!

相比之下,比如印度,比如越南,英法等國始終都是當地的少數派,這使得這些地區對宗主國文明沒有強烈的認同感。

為了市場,英法又不能殺光殖民地人民,做殺雞取卵的事,所以英法殖民地的失去是必然事件!

4、大國博弈

英法殖民地的失去,是大國博弈的後果。

一直以來,英法等國都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強國,特別是英國,作為日不落帝國,面積一度達到3500萬平方公里。

這樣一個國土龐大的國家,沒人覬覦是不正常的。一戰正是因為德國對英法等國提出殖民地訴求而爆發的!

因為一戰的嚴重打擊,英法等國漸漸對殖民地力不從心。《威斯敏斯特法案》的出臺,標誌著日不落帝國的瓦解。

而後,經歷了二戰的繼續打擊,英法等國淪為二流強國,美國成為資本主義的一哥。

作為新興的資本主義強國,從美國擴張的角度來看,美國不希望英國保留諸如英屬印度等大塊殖民地。英國大塊殖民地的獨立更符合美國在亞洲的利益。

法國也是如此,二戰後成功復國的法國一度想要恢復自己在印度支那的殖民統治,但是被北方大國有力阻止。日內瓦會議上我國從中斡旋,終於迫使法國撤出印度支那。

相比之下,由於蘇聯實行了高度集中的模式,戰後成為超級大國。因為國力的空前強大,蘇聯更不可能放棄殖民地。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國家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高漲,大部分殖民地人民得到獨立。非洲大陸在上個世紀基本上獨立,納米比亞是最後一個獲得獨立的非洲殖民地,英法等國基本上放棄了殖民地管轄權,俄羅斯是一個對領土有著非常大野心的國家。但國情有所不同。

俄羅斯是一個以莫斯科公國為中心,經過四百年武力擴張才形成的地跨亞歐的國家。莫斯科公國是蒙古金帳汗國帳下的大公國。俄羅斯人擺脫蒙古人控制後,自認繼承蒙古人衣銥,沿著蒙古人西進路線向東進入西伯利亞地區。歷代沙皇都熱衷於向外擴張領土,彼得一世為打通朝向歐洲的窗戶,發動對瑞典戰爭

彼得一世奪得波羅的海地區,女皇葉卡捷琳娜統治時期對俄羅斯領土擴張有著狂熱野心。清朝未期俄國人奪得中國領土一百多萬平方公里。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以後,列寧曾宣佈放棄侵佔中國的土地,由於措宗複雜的原因,中國失去收回故土的機會。

至於說俄羅斯人為什麼不放棄殖民地土地這裡有一個潛在原因。俄國人每佔一塊土地都進行大規模移民。把俄羅斯人遷到被佔領土地,把扺抗強烈的土著居民遷到其他地區。經過幾百年的同化稀釋,被佔領的殖民地居民以俄羅斯人為主或己俄羅斯化。尤其在遠東地廣人稀地區,居民基本上是俄國人,土著很少或己俄羅斯化。

在整個俄羅斯版圖內,居民以俄國人為主,其他幾百個少數民族很少,在蘇聯高壓下幾乎沒有反對聲音,蘇聯解體後,車臣共和國同俄羅斯人宿怨較多,掀起民族獨立運動,最綜還是以共和國形式留在俄羅斯聯邦之內。俄羅斯人對土地的貪夢和成功殖民是其領土廣大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