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場試錯——大腦碎片整理中

人生是一場試錯——大腦碎片整理中

過早或者過晚的聰明,都不是真正的聰明。

關於人類個體的命運,上帝感嘆道:連我都無法設計出如此完美的隨機性。

對他人不抱希望的人,才懂得該對什麼人抱有希望,以及如何抱有希望。

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場“試錯”,有人只負責試錯,有人既試錯又享有自己試錯的收益,有人不僅試錯還享有自己和他人試錯的收益。

人們試圖用堆砌物質來阻擋時光的洪流。

不同城市的氣味上的差異主要是晚上的。

“荒謬”的浪潮通常都會捲土重來,或者洗心革面以從良的面貌再現,或者改頭換面進行另一次收割。互聯網是前者,區塊鏈呢?

人們不在意陌生人的微笑,卻在意陌生人的羞辱。

起初是四肢的自動化(工業化和汽車們),然後是信息的自動化(電腦),然後是思考的自動化(AI),接下來可能是心靈的自動化。--假如自動化是一個逐漸逼近內核的過程。

讓你的工作或生活有點兒副產品,就像是你作出的某個天使投資。

沒有比羞辱更好的外部推動力,因為其既強效又無害。

你小時候不知道自己很小,年輕時不知道自己很年輕,中年時不知道自己才過了一半兒,老年時不知道自己還很健康,死了之後什麼都不知道了。

大自然億萬年來給你發展出極其高級複雜的視覺系統,但只要一片枯黃的葉子擋在前面就能令其失效。

與其將“真實自我”發展為“理想自我”,不如將“理想自我”拉回到“真實自我”。

這個世界遵循概率,只是分佈不均。

名人負責讓人們豎起耳朵,但不負責不說廢話。

比拼濃郁,香味總是幹不過臭味。

遺忘保護了過往。

99%的坦誠+1%的謊言=100%的謊言。那些坦誠只是鋪墊和陷阱。

堅硬的骨頭不是被砸碎的,是被泡軟的。

荒謬用共識摧毀真理。

夢想要儘量宏大以避免被懷疑,行動要儘量細緻以便於可以質疑。

小時候認識的人少,但同路的多;大了後認識的人多,大多是擦肩而過。

人們用理性工作,用非理性享受。

作惡的衝動與道德的剋制,是人類文明的鐘擺。

假如一個社會不見了老頑童,連年輕人也全是世故老氣。

有耐心的人和沒耐心的人都堅持到了(自己認為的)最後一分鐘。

以“會做人”作為做人標準是道德的倒退。

人們覺得自己可以絕地反擊~這是拖延症的真相。

熬夜的人以為靠掙扎可以延長歲月。

一個人對改變命運的努力,最終只是加劇了命運。

人們為了消除不確定性,願意付出任何代價;人們為了消除一成不變,也願意付出任何代價。

那些看起來被扭轉了的命運,假如什麼都沒做的話沒準兒“扭轉”得更好。

智慧是向下兼容的,但仰慕並不向上兼容。

嘴巴吃下實在的東西,說的多是空話。

日子不用過得太精細,因為回憶很粗糙。

有太多宏大感動的地方容易滋生卑微。

為了立地成佛,他放下屠刀;為了放下屠刀,他舉起了屠刀。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有某個階段為某件事而靜止不動。

不期待結果的付出其實是偽裝的索取。例如父母對孩子索取被依賴感。

別相信那些不允許被懷疑的公式。

時間不治癒你,只是稀釋你。

人們並非熱衷於拍攝美好的東西,而是拍攝陌生的東西。

上帝設置的自戀機制,是令這個世界更美好的最低成本方式。

每一張照片都不會多餘,正如每一個瞬間都不會多餘。

我寫這個公眾號,就像去看心理醫生,醫生還給我錢。

有錢人絕非更高尚,只是他們的偽裝相對不容易賤賣。

美好的日子如同夏日清涼的冰塊,毫無痕跡地化了,無需回憶作證。

創作衝動比創作靈感更稀缺,猶如性衝動比愛情更稀缺。

表面的秩序比內在的秩序更能令一個人寧靜。

人們像擱淺於沙灘的小魚,掙扎著了此一生。

有些可怕的事情,如果很多人都在做就似乎沒那麼可怕了。

學習有兩種:擴展自己的邊界,收窄自己的邊界。

懷疑一切假設,相信大部分常識,享受所有的真實。

攝影是對生活的欺騙嗎?這正是它的使命。

別太相信陌生人帶給你的陌生感。那只是因為陌生而陌生,並非你要的那種陌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