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為什麼稱地方官員為“父母官”?

尋根拜祖




父母官的起源是成語“前有召父,後有杜母”。說的是漢朝兩個對老百姓非常好的官員召信臣和杜詩。召信臣生任南陽太守期間,親民愛民致力農桑,他經常走到田間地頭詢問百姓疾苦,又開通溝渠增加良田三萬多頃。他壓抑權貴懲治不法,人民遵紀守法生活富裕安居樂業,深受百姓愛戴,被南陽人譽為“召父”。杜詩也是任職南陽,他發明水排,修治坡地廣拓耕地面積,為當地農業發展做出了顯著功效,被南陽人稱作“杜母”。因為這兩人都是官吏,因此約定俗成,以後老百姓就稱呼好的縣令太守知府為自己的“父母官”。

老百姓之所以稱呼縣令太守為自己的父母官,是因為縣令太守和自己吃喝拉撒息息相關。當時縣令太守大到當地社會管理,賦稅徵丁派糧司法行政牢獄,小到打架地界糾紛官司審判,可以說只要是本地發生的任何事情,縣令太守都得管,所以權利也是相當的大。所謂縣官不如現管,就是好多朝廷命官也得看這些父母官三分薄面。正是因為他們具有生殺予奪權利,可以讓你有理打贏官司,也可以讓你一夜傾家蕩產。可以說他們對於每一個人來說,比自己父母還重要,因此稱呼他們為自己的父母官也是發自內心的敬畏和信服。

北宋包工被老百姓稱為青天父母官。因為包工一心為民,敢於冒著殺頭丟烏紗帽風險為老百姓鳴冤叫屈伸張正義



。一曲《鍘美案》讓包工永遠青史留名。還有七品芝麻官唐成,他寧肯“南雅的草長滿,也不讓我的好百姓受曲怨。”他的一句“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讓老百姓真正看到了希望,他也被老百姓稱為最好的父母官。

今天雖說已經時代變了,老百姓心裡依然有根稱

。對於那些努力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敢於擔當廉潔奉公的基層官員,離任都是依依不捨甚至潸然淚下。對於那些貪汙腐敗無能撈名撈利的官員,好多百姓在他們走的時候都放鞭炮送瘟神。如何做好一個父母官,不僅是良心職責,更是關係到當地今天未來發展的大事。願今天所有的父母官都成為人人懷念的召父杜母包工唐成,而不要成為那些人所不齒的“昏官”“貪官”。


蟬鳴梧桐


“父母官”一詞體現了封建社會“官本位”思想和社會階級觀念。此詞的由來也是體現了古代地方官員施恩惠於民,受到當地人民追捧和讚揚的褒義之詞,但此詞是民對官的尊稱和愛戴之稱,影視劇裡官員自稱為一方父母官實際上是錯誤的用法。



“父母官”的淵源

“《詩》雲:‘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禮記·大學》

父母官最早起源於《禮記》,由於君主將人民的喜好憎惡當做自己的喜好憎惡,站在人民的立場處理民生大計,也就給予了人民更多的利益和活路,這才稱為父母。《孟子》所載“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之父母也?”也將君主比作人民的父母。

“父母官”的起源

“前有召父,後有杜母”——《後漢書》



漢朝時期,父母官的含義就不再是指封建君主了,而演變成對地方官吏的尊稱。西漢時期南陽太守召信臣因為在職時,治理有方,愛護百姓,為民爭利,當地百姓過得富裕安寧,召信臣受到了當地百姓的擁戴,稱之為“召父”。到了東漢時期,南陽太守杜詩也因在此任職時,愛民如子,常替百姓申冤,全郡百姓家裡糧食豐足,生活安寧有序,百姓將與西漢的召信臣相比,傳揚“前有召父,後有杜母”,因此才有了“父母官”的說法。


在封建社會中,儒家思想的精髓包括著孝道,而孝是對於父母的,父母也是家庭單位中權力的象徵,家中大小事情幾乎都以年紀最長的一輩人做決策,因此父母就是家庭單位的權威。而子女在父母的庇護下,才能健康成長,父母供給子女衣食,是子女的依靠,因此父母也是家庭單位中保護傘的象徵。

地方官員對於地方民眾來說同樣是權威和保護的象徵,他們不僅掌握著稅收、水利、財政、司法的權力,還同樣掌管著治安、賑災等權力。在社會發展時期,地方官組織農業經濟生產,調控賦稅,使民生息;在爆亂、叛亂、盜竊、搶劫的時候,地方官組織平叛,維護社會治安,保境安民。因此,地方官就像父母對待子女一樣對待百姓,愛民如子,為民做主,就加深了百姓對於地方父母官的認可,父母官一詞也就慢慢流傳下來。

“父母官”的別意



父母官一詞還有一層意思為一個地方選拔出來的官員,會對家鄉的地方官員尊稱父母官。古代的官員選拔從舉孝廉到科舉,遠官制度雖然發生了很多變化,但有一點是一直伴隨著官員選拔制度的,那就是避嫌。也就是說一個地方選拔出來的官員大多會避免在當地任職,調派到異地擔任相應職務。而很多官員更是一步一步走向朝廷高層,這種朝廷中或者其他地方的大官,對於在自己家鄉任職的行政長官加以尊稱,目的就是表明家裡還有父母親戚,以後還得仰仗您這位父母官多多關照一下家裡人。

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這種對待官員尊稱和愛戴的稱謂已經不在使用了,官本思想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消亡,新時代的官員樹立起為人民服務的形象,成為正真的“守夜人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