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荀彧是忠心漢室的,為何要替曹操做事?

Cc_Rock柴超_柴偉


曹操與荀彧的關係,其實一開始是合作關係。怎麼講呢,荀彧將曹操看做是恢復漢室的依託,並非人主,在荀彧看來,他效忠的從始至終都是漢室江山。

荀彧是東漢時期的名門望族,其祖父荀淑享有很高的聲譽:“當世名賢李固、李膺皆師宗之”世家大族的身份,門第顯赫,使得荀彧成為了北方士族的代表,很早就得到了權貴大族們的賞識。

荀彧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很大,“明有意數,見漢室崩亂,每懷匡佐之義。”儒家事君以忠的思想觀念是以荀彧匡扶漢室為終身之志的動力來源。

然而,荀彧只是一個知識分子,其政治目標唯有依靠軍閥來實現。他接受過韓馥的邀請,也曾入過袁紹的幕府,但終因“度紹終不能成大事”而最終在初平二年(191),荀彧投靠了曹操,將曹操作為其實現匡扶漢室理想的依託。

荀彧在協助曹操發展勢力的同時,也不失時機地為匡扶漢朝的統治而努力,漢獻帝流落洛陽,荀彧建議曹操奉迎漢獻帝,並指出了其中的三大好處,非常的符合曹操的政治需求,獲得了從民望、服群雄、德義兼收的目的。

荀彧與曹操的政治立場不同,謀求實現國家統一的目的是二人合作的基礎。而荀彧盡心盡力,對曹操勢力的發展作用巨大。曹操佔據兗州,因“邊讓事件”而與世族名士產生矛盾,處境孤立,曹操攻打徐州之時,兗州各地守將相繼叛亂,在荀彧的冷靜處置下兗州得以保全,使得曹操避免了進退兩難,腹背受敵的困境。

同時,荀彧對曹操初期最大的助力,就是幫助其聯絡世家大族,從而才取得了比較穩定的基礎,能夠在袁紹的鼻子底下發展勢力,其後在官渡之戰中,曹操本已心存退意,是荀彧曉以利害,才讓曹操堅定了與袁紹決戰的信心,從而一統北方。

在荀彧輔助曹操的十幾年裡,兩人的關係一直都很不錯,但荀彧始終堅持的信念是匡扶漢室,終於在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謂“太祖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彰殊勳”,意圖十分米新年預備擁曹自理。

而這一提議與荀彧心中所堅守的興盛漢室的目標發生了根本衝突,因而遭到了荀彧的堅決反對。他說:“本興義兵以匡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荀彧說出這一番話時,內心一定也經歷了許多掙扎,在與曹操合作的這十幾年裡,兩人都很有默契地避免談論這些比較尷尬的政治立場問題,但如今似乎無可避免,終於把事情擺在了明面上,自此,兩人的關係也再也回不到從前,亦師亦友的情誼,也走到盡頭。

建安十七年,距離這次爭執不久後,曹操徵孫權,讓荀彧代表他娶勞軍,並以侍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事。曹操此舉的目的是一是為了挽留荀彧的心,二也存瞭如果荀彧不能回心轉意,那也決不能讓他站到自己的對立面。請荀彧勞軍,其實是委婉地逼迫荀彧就範。曹操用實際行動告訴荀彧:“立曹還是扶漢,他必須做出選擇!”

根據《三國志》記載,荀彧行軍至途中因病留在壽春,最終是“以憂薨”。荀彧的這種結局,是在令人哀婉嘆息,他在憂慮什麼?

而《漢書》中給出了另外一種答案:彧病留壽春,操饋之食,發現,乃空器也,於是飲藥而卒。

荀彧是一個傳統的士大夫,他沒有太大的政治野心,他追求的是一種“名”,也就是“忠”所帶來的名,漢室已經傾頹,早已經到了退出歷史舞臺的時候,但荀彧還抱著這種不合時宜的理想,他選擇曹操,其實也是這種美好理想的延續,可惜,亂世之中,又有誰會高尚到放棄成為那個至高存在的機會呢?

荀彧或許心中也明瞭,只是還存有那麼一絲奢望,或許他可以跟曹操走到最後,走完一生,只要在自己生前曹操沒有自立,那麼他也算對得起自己的內心所堅持的東西。

以上個人淺見、如果您喜歡我的文字,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也是極好的!


青年折緣


我們來看怎樣才算忠心漢室。

《三國演義》有一人物名叫吉平,據考證,他的原型是漢末醫官吉本。因曹操越來越桀驁恣肆,獻帝欲有所作為,於是下“御帶詔”,意圖靠取巧手段做掉曹操。國舅董承受詔後與皇叔劉備、御醫吉平密謀,打算借給曹操疹病之際由吉平施藥毒殺曹操。事情敗露,曹操誘捕吉平,酷刑拷打,追究主使。吉平大罵:“曹操逆賊!”、“天使我來殺逆賊!”。在酷刑之下,吉平身上甚至沒有了容刑之處。最後吉平被截指割舌、觸階而死。

在普遍意義上,吉平這樣為政治執念而獻身的卑微的小人物,代表了一種為他們意識裡的正義而捨生忘死的精神。在這裡,吉平是忠於漢室的人,他一心為了皇帝、為了漢室江山,不惜生命,渺小而偉大的小人物。

當然,忠於漢室的大有人在,方式表現也形色不一,比如禰衡、孔融……而不管如何衡量,荀彧卻不是。

真的,荀彧不是。

忠貞與否,一看本心,二看行動,無非二者。而心性無痕,往往是必須要通過行為才能確定。

魏書載“……荀文若,以為非曹操莫與定海內,故起而佐之。”在董卓亂政下棄官逃離京城後,先是投奔袁紹,察覺袁氏並不能“成就大業”,荀彧發現了曹操的出類拔萃,認為他具有平定海內的品質和條件,就轉而投了曹操。那麼首先,荀彧選擇服務對象來看,並不是以志於復興漢室者為標準的。曹操接見荀彧坐談之後,稱讚“吾之子房也”,其心昭然,子房可是輔佐劉邦開創帝業的。而在荀彧投曹操時,象吉平所說類似“曹操逆賊”的名聲,天下很多人已經在傳揚了,誰也不會矇在鼓裡。

陶謙死後曹操欲取徐州,荀彧以“高祖保關中、光武據河內”都是首先選擇了穩固的後方而進退自如來勸曹操以兗州作為根據地首要經營。他的計謀是出於為曹操經贏得天下而制定的。

建安元年,曹操擊破黃巾義軍,荀彧獻策“挾天子以令諸侯”,認為如此可以得到三點好處:一是奉主上以安民望,大順;二是秉至公以服群雄,大略;三是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這樣能達到什麼目的呢?天下雖有逆節,必不能為累:這麼幹,誰也不能拿你怎麼樣。多麼明瞭。荀彧作為曹操最重要的謀臣之一,並沒有試圖促進曹操方面靠攏皇帝、謀求鞏固中央政權。甚至曹操曾經一度將軍國大權交由時任侍中、尚書令的荀彧放在朝庭居中坐鎮調度。或許荀彧打算靠曹操統一天下,眾望所歸時再翻回來將權力交還獻帝,然後指望曹操做一個高尚的華盛頓?是曹操傻還是荀彧傻?亦或你我傻?

那麼最關鍵的問題來了。既然荀彧是純粹忠於曹操集團,又因何故反對曹操稱公加九錫呢?因為縱觀輔佐曹操以來,荀彧所定策略幾乎皆是“王道”!他所圖的,是助曹操以仁義救天下,認為天下平定,神器自至,該是你曹孟德的,到時候自然會來,你如果伸手過早,與反賊何異呢?在這件事上,我們是否可以拿范增對於楚王項羽的恨鐵不成鋼來譬擬呢?

事實上曹操無視荀彧的反對,急不可耐的加錫進爵,在後來的政治軍事生涯中確實為自己帶來了了很大的被動——畢竟漢室未亡,它是我們共同的旗號,你曹阿瞞悍然越軌,狂妄幾乎可以比肩當年的安樂公王莽了。終有漢一朝,異姓稱公者無外此二人,何況誰願意看你座大,於是內外平空增加無數反對的聲音和阻力。這大概也是荀彧早已經預見到的,奈何曹操被頭風病折磨的失去耐性,也容不得考量反對意見的正確與否了,乾脆就疏冷了荀彧,致其鬱鬱而終,倒也給他留了一個貌似忠於漢室的形象。

當然,忠誠漢室與否,絕對不是評價三國時期任何一個人的唯一標準,我們只是就事論事。曹操奸雄,承襲漢祚的劉備也未嘗不是梟雄。

對荀彧這一人物的看法,得於《三國志》荀彧傳的思考推導,也受益於某些前輩大家的分析。

歷史是一面鏡子——本文塗鴉自頭條歷史創作領域的後進學徒“容我漫溯”,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和關注,探索討論,有空就多“撿史”吧。


容我漫溯



他對漢室自始至終都抱有極其忠誠的態度,他對於曹操的扶持,固然有家室,勢力,名分等等一系列原因,最大的一個原因,還是在於他認為自己的輔佐,能夠改變曹操的慾望和最終的選擇。有一個評價說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我相信荀彧的想法也是類似,當國家平定以後,曹操位極人臣,礙於禮制,名分等等問題,就不會再篡朝稱帝。而曹操最早年的時候,的確對自己的野心,並沒有那麼赤裸裸的展示。


這一點,很多人說荀彧根本看不出來,說什麼荀彧是因為曹操的那個“假名分”就跟隨曹操,這完全就是脫離人性和能力的臆測。純粹就是把荀彧的智商和忠心貶得一文不值。曹操的慾望,他的野心,從上到下,無論文武,所有的重臣,沒有一個不知道。但其他人,比如賈詡,完全家是自己混得爽就好;比如程昱,則是隻想證明自我,都不像荀彧一樣擁有如此堅定的漢臣概念。至於武將,那更不用說了。


但這裡又說一句題外話,正因為郭嘉知道,所以郭嘉才一直不肯入仕曹營,最後是被曹操強行徵召的。


所以看到這一點,就不難明白,荀彧為何一直對曹操忠心耿耿,居功至偉,可最後,卻落得個賜死的悲慘結局。因為他忠曹之上,更忠漢。就是這麼簡單的原因。


伏桀


我一個人吃飯旅行旅行到處走走停停……

大家好,我就是那個有時呼之即來;有時不請自來;一直堅持原創和厚著臉皮求贊求關注的小小三國迷——暮雨夜行歸何處,大家也可以叫我歸何處!

人稱“王佐之才”的荀彧荀文若,作為曹操手下重臣,輔佐曹操成就了一番事業,而終其一生,荀彧卻一直自稱漢臣,忠心為漢;這一點也是之後他和野心膨脹的曹操分道揚鑣的重要原因,哪位忠心為漢的人,為什麼會為曹操效力呢?

輔佐曹操,心繫漢室。

東漢末年,漢室衰微,群雄並起,逐鹿中原。大漢政權名存實亡,經濟蕭條的不行,就算荀彧再怎麼心繫漢室,但是光憑著一腔熱血和無雙智計是無法拯救大漢政權的,畢竟有軍隊,話說起來才能有力,而他作為一介書生,並無能力和魄力來統帥部隊,因此上他只能輔佐一些真正想拯救漢室的人來實現自己的政治目標,而曹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十八里諸侯反董,首倡義兵的就是曹操,最出力的也是曹操,表現的極其出色,雖然在追擊董卓的時候被徐榮殺得大敗,但是他也打出了氣勢。

荀彧看到這麼一個有能力,有頭腦還有軍事資本又忠心護漢的君主,讓心繫漢朝的荀彧看到了興復漢室的希望,因此上荀彧一直死心塌地的幫助曹操壯大事業,目的是為了讓曹操有能力去幫助漢朝重新振作!

而一開始的時候,曹操也真的沒有野心篡漢,他開始的時候也是一心一意想把漢室搞起來,因此上,前期的曹操和荀彧十分契合,兩者同心協力,把事業做的風生水起。

有人說曹操本來就是個奸臣,“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小人的做法,投機取巧,一開始就是奔著篡漢自立去的!

我只能說這種觀點,真的是——大錯特錯!

曹操一開始就想篡漢自立?鬧呢?曹操憑什麼啊?一開始自己的勢力還很弱小,旁邊群雄環伺,北有袁紹,南有袁術,西有董卓,東有陶謙;勢力每一個弱的,你曹操現在就想稱帝?不用天下諸侯群起而攻之,隨便一方勢力都能把曹操搞死。

因此上,我認為一開始時候的曹操的目的,只是單純的為了生存和發展事業。

畢竟,大漢政權雖然名存實亡,但是古代君臣觀念那麼深,大家明面上還是很尊重這個大漢天子的。



因此上,前期的荀彧真的是一心一意輔佐曹操,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興復漢室!

而這個人的野心是會隨著自己身份的提高而不斷膨脹的,後期的曹操做了魏公、做了魏王,離著皇帝就差一步了,這時候的荀彧可能早就意識到漢室不可興了,畢竟像他這樣聰明的人,對於這種事肯定是先知先覺的。

至於荀彧為什麼不早早和曹操決裂呢?

我感覺他只是和曹操確實有了惺惺相惜的感情,並且對漢室再次中興抱有幻想的,畢竟人做到他那種層次,生死對他不算重要,更重要的是個人政治理想的實現,而當曹操一步步的走向巔峰的時候,荀彧懂了曹操慢慢膨脹的野心,發現他膨脹到了自己無法接受的地方,因此上,他不能在允許自己不做漢臣,做魏臣!

因此上,他選擇了死亡……

說的不好,希望大家多多指正,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希望大家點一下關注,多多點贊,我會不定期的推送關於三國的小文章,謝謝!


暮雨夜行歸何處


荀彧給曹操出的計謀使其成為最頂級的軍師是“應天順人”大略,講究名正言順,既然如此,曹操是漢室丞相,應該是名正言順的,他沒有理由不跟隨曹操,然而假如曹操稱帝,就名不正言不順,他是堅決反對的,因此,說他忠於漢室,不忠於曹操,即便“應天順人”也被曹操逼死。我提出一種觀點,天,指道,指客觀規律,最高級的忠誠是忠誠客觀規律,而不是忠誠曹操,也不是漢獻帝,也不是曹丕,我們應該“順天”,而人民群眾並非人人都掌握了客觀規律,我們要應對這些人,要“應人”,最好的應對,就是教育他們知道客觀規律,因此,我們要“順天應人”。幸好,曹操拿我沒有辦法。


金麥小郎


荀彧是曹操集團的元老人物,曹操在早起是個忠誠,從他奮不顧生刺殺董賊就能看出。但是,隨著曹操實力的一步步增強,再加上老爹被賊盜刺殺,慢慢的他黑化了。在曹操的老部下里還是有一部分食過漢祿,心存漢室的愛國人士,他們早期非常欣賞曹操迎進天子的做法,希望曹操一統天下後還政於漢獻帝,不過這只是他們的幻想而已。所以荀彧一直幫助曹操,最後卻不得善終


紅匠前沿


荀彧出身士族大家。一心想蕩平宇宙,恢復漢室江山。只可惜,他是一個文人,手無縛雞之力。他只能換一種方式來實現人生夢想。那就是尋求一個忠於漢家的諸侯,以此來恢復大一統。

縱觀天下,有此志向又有此能力的,非曹操莫屬。所以,荀彧把自己綁在了曹操的戰車上,一心一意的輔佐他。為其做好後勤工作。當時,荀彧做的是漢家的尚書令。也是以一種比較懷柔的方式在曹操與朝廷之間迴旋。


喜歡故事的老楊


荀彧一直忠於漢室,自從董卓反亂以後,漢室垂危,幾次易主,被人夾持,不能做主,頻繁更換皇帝。十八路諸侯各居一方,相互征戰,爭奪地盤。天下大亂,民不聊生。官渡之戰後,曹操打敗袁紹,統一了北方,穩固了北方,以丞相自居,挾天子以令諸侯。荀彧投靠曹操,一直找機會興復漢室,保持漢室穩定。再者曹操實力雄厚,尊重漢室,所以荀彧投靠曹操。


墨著mZ


曹操手上有皇帝啊!其他人都沒有,所有諸侯裡面沒有一個是皇室成員。益州牧劉璋、荊州牧劉表、揚州牧劉繇、豫州牧劉備,都是前朝的前朝的漢室成員,不是本朝的漢室成員。


不應該32


曹操初期給劉協做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