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烽火臺之上的京津冀界碑


長城烽火臺之上的京津冀界碑

京津冀三界碑

京津冀三省交界點共有4處,其中,最北的一處就是天津市薊州區與北京市平谷區、河北省承德市興隆縣交界處。這裡位於天津市西北部,薊州區下營鎮前幹澗村西北的一個山尖上。


長城烽火臺之上的京津冀界碑

天津·薊州區風景

她是北京市天津市河北區三省市交界處之一,海拔800多米的一座山上,北齊長城在這裡有一座烽火臺,1996年設立了三省市界碑,是華北地區唯一立於長城墩臺之上的分界碑。

界碑是一塊正三稜體,三個側面的碑文分別標註著天津、北京、河北。這裡雞鳴三省市,一足踏三省,京津之間以山脊為界,京冀之間、津冀之間以長城為界,同一條溝上半部分屬河北,下半部分屬京津。


長城烽火臺之上的京津冀界碑

自然風景

在相當長一段歷史時期內,附近都是同屬一家。清朝年間,今北京郊縣、河北、天津等地均屬直隸。1958年,河北省所懷柔縣、密雲縣、平谷縣、延慶縣劃入北京市;1973年,河北省薊縣、寶坻縣、武清縣、靜海縣、寧河縣划進天津。此後,才分屬於不同省市。


長城烽火臺之上的京津冀界碑

天津市薊州區·黃崖關夕照

分界碑下兩邊是前幹澗村,因早年常年缺水,且在河北省興隆縣後幹澗村之南,故名。三界碑的另一面北京市平谷區金海湖鎮紅石門村。

前幹澗村明代已成村,現是兩個村子的名字。一個是河北省承德市興隆縣陡子峪鄉前幹澗村,另一個是天津市薊州區下營鎮前幹澗村。原是一個村,後因行政區劃調整形成兩個村。


長城烽火臺之上的京津冀界碑

自然風景

前幹澗名稱由來,另有一傳說。當年李世民東征,士兵聚集在薊州,由於水土不服,不少將士染病。後把將士集中到一條山溝,未及半月時間將士全部康復。獲知消息的李世民到此,發現這裡的泉水如甘露,谷深如響澗,便取名甘澗,後形成前甘澗和後甘澗兩個村莊。前幹澗村是抗日革命老區,曾設有開採錳礦工廠。


長城烽火臺之上的京津冀界碑

河北省·興隆縣風景

三界碑地處北齊長城第二、三長城路段,與黃崖關長城相連。始建於北齊天保年間,當地稱為野長城,由石塊幹壘而成,在一些險要地段,除主城牆外,有敵樓、垛口、煙墩、檔馬牆、馬道等完整的防禦體系,還有內外邊牆的設置。

明代,戚繼光為薊遼總兵期間,重修了黃崖關長城,增建了鳳凰樓、八卦街和眾樓臺。清康熙《薊州志》載:黃崖關邊牆九十三里,東起攔馬峪,西至松棚頂,樓臺四十五座,墩臺八座,邊儲屯糧地三頃四十九畝七分。


長城烽火臺之上的京津冀界碑

北京·金海湖風景

紅石門村,始建於120年前,當時訾萬山逃荒至此而定居,名稱來源於村口的一片紅色山崖。

這裡旅遊市場廣闊,自然環境得天獨厚,四周群山環繞、植被覆蓋率高、空氣新鮮;有豐富的農村文化旅遊資源,依託這些優勢,近年來紅石門村美化環境,積極開發一腳踏三省和農家院旅遊資源。

長城烽火臺之上的京津冀界碑

天津市前幹澗村,被稱為三界碑下的世外桃源。村裡有千年慄樹祖,這棵慄樹已有近千年歷史。

河北省前幹澗村,是興隆縣內唯一用風力發電的村子,境內東西最長處達10公里,南北寬6公里,居民散居境內各地,居民區最長相距7公里,散居是其特色之一。


長城烽火臺之上的京津冀界碑

春到長城

陡子峪鄉是興隆縣既環繞北京,又環繞天津的鄉。有趣的是,鄉政府附近四個村用的區號是0314,水廠、龍門兩個村用010,而前幹澗村用022,一個鄉用三個不同省市的區號,在全國可能也是不多見的。


長城烽火臺之上的京津冀界碑

自然風光

站在三界碑旁,崇山峻嶺,雲霧繚繞,長城沿山脊線逶迤起伏。南望薊縣盤山、西觀北京平谷金海湖、北眺興隆縣,俯瞰山下的多個村莊,在山坳裡若隱若現。這裡人文地理接近,曾經發展狀況不一,隨著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理念的形成,這裡的莊也有了各自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