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三國時代可以和孔明比肩的英才,沒有他西晉統一不了中國

後三國時代可以和孔明比肩的英才,沒有他西晉統一不了中國

三國的時代,可謂英雄輩出,英才遍地的時代。出現了曹操和劉備等梟雄,和孫權英主,更有計謀蓋世的諸葛亮、郭嘉和司馬懿等。可謂是群星燦爛,輝耀歷史的天空。可這一切都表現在三國初期和中期,到了三國後期,人才凋零了,凋零到“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程度。“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這是竹林七賢之一阮籍發出的感嘆。難道三國後期真的沒有拿得出手的人才嗎?當然不是。只是後期因為司馬篡政,人們無心覽閱三國而已。有人說,三國從第四十回就沒有什麼意思了。就是這原因。實際你細心一下就會發現,三國後期也出了和諸葛孔明一樣的奇才。

後三國時代可以和孔明比肩的英才,沒有他西晉統一不了中國

他就是西晉的居功至偉的功臣,為西晉統一立下汗馬功勞的羊祜。有人會說了,這名字聽起來這麼陌生,好像是異族的姓氏,百家姓有姓羊的嗎?當然有,“程嵇邢滑,裴陸榮翁。荀羊於惠,甄曲家封。”這裡大家看見了吧,是有姓羊的。羊祜身世可謂高貴,父親是太守,母親是蔡文姬的妹妹。蔡文姬的漢代名儒,她的文學才華世人皆知。因為十二歲時候父親過世,羊祜被叔父收養。羊祜非常懂事,勤快不說了,對長輩恭恭敬敬。有一天他在河邊玩耍,遇到一個長者,看了羊祜半天說:“孺子好相,長大必建功於天下!”

後三國時代可以和孔明比肩的英才,沒有他西晉統一不了中國

長大後的羊祜相貌堂堂,風度翩翩,而且博學多才,善於寫文和辯論。每每辯論總能勝出。不光喜文,而且兵法要略都非常精通。羊祜的名聲便傳播開來,可以叫做名聲顯赫。夏侯霸看好他是個絕對人才,就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此時,聘請他出來做官的人絡繹不絕,但都被羊祜給拒絕了。是他瞧不起做官嗎?當然不是,他覺得曹魏是個特殊的時期,魚龍混雜,稍有不慎就會被裹住,於是,他要審時度勢。果真如羊祜所想,因為曹爽專權,把同樣被託孤的司馬懿給排擠出局。可老謀深算的司馬懿怎麼能甘心失敗呢!於是,絕地反擊,召集了平時豢養的“死士三千”,發動了著名的“高平陵政變”,滅了曹爽,廢曹芳,另立新帝,司馬家族一舉奪回了朝政大權。司馬懿死後,司馬師主理朝政。司馬師死後,司馬昭接替了司馬師的位置。這時候,司馬昭邀請羊祜出來做官,羊祜答應了。因為在羊祜看來,曹魏的江山很快就是司馬家族的了。這樣的情形,很自然就看出羊祜是和司馬家族是一個系統的。也就是說,是一夥的。

後三國時代可以和孔明比肩的英才,沒有他西晉統一不了中國

果真,司馬昭去世後,司馬炎廢了少帝,建立的西晉。羊祜也被司馬炎重用,被任為中軍將軍。雖然建立了西晉,但東吳還沒有統一,這成了西晉的目標。於是,在公元269年,司馬炎開始研究討伐東吳的事情。這個時候,羊祜被任用為荊州都督。統領荊州的人馬。因為荊州毗鄰東吳,位置相當的重要。羊祜是非常有戰略眼光的。他初到荊州看到的是戰爭留下的廢墟。老百姓生活非常困難。於是,他採取了休養生息的策略。讓士兵一半種地,一半防守,和百姓一起開荒種田。又興辦學校,辦教育,課農桑。第一年就收穫頗豐,以往士兵的糧食能吃八個月,這年的糧食能吃十年。解決了糧草的後患。

後三國時代可以和孔明比肩的英才,沒有他西晉統一不了中國

羊祜完全採取的是“攻心為上”的策略。有俘虜來士兵,給錢送他回家,有吳國的百姓來到荊州,(晉國)的境內,都會得到一些賞錢被送回去。一時間,羊祜名聲大振。很多東吳窮苦百姓都奔荊州而來。願意來的羊祜都收留。羊祜的策略收到了奇效。荊州被羊祜治理的非常的繁華,而不遠的東吳,因為少主孫皓暴政,混亂一片,民不聊生。看到這樣情形,羊祜認為時機已到,於是,上書司馬炎出兵伐吳。羊祜在陳情表上說:孫皓肆意妄為,與下屬互相猜疑,名臣重將失去信心。將帥疑於朝廷,士兵困頓於戰場,沒有保國安民之計,人心散亂,此正是我們伐吳攻克的好時節……這份奏摺得到了司馬炎的肯定,可也遭到了權臣賈充等人的反對。於是,伐吳的事情被耽擱了。

後三國時代可以和孔明比肩的英才,沒有他西晉統一不了中國

可沒等到討伐東吳,羊祜得病去世了,這個時候他才五十六歲。臨終之時,還對司馬炎陳書,討伐大計。並把如何攻打的計策都說明出來,羊祜去世,司馬炎才感覺失去了大才,悲痛不已,特別是荊州的百姓,罷市來幾年羊祜,街市哭號一片。就連對年的吳國都憑弔羊祜。一個讓敵人為之痛哭哀悼的人,除了諸葛亮也就是羊祜了。後來,接替羊祜職務的杜預按照羊祜的遺策,一舉滅掉了東吳,實現了全國的統一。在慶祝統一的朝廷上,司馬炎流著眼淚說:“我們能統一全國,這是羊祜太傅的功勞啊!”滿座皆說是,並把一杯酒倒在地上。這年,司馬炎邀請了名士,被羊祜立碑刻銘,以示紀念。

後三國時代可以和孔明比肩的英才,沒有他西晉統一不了中國

唐宋追封古將,都把羊祜納入其中,享受設廟享祭。可見羊祜的歷史地位,有詩人寫詩感慨:“孔明出師表,真情動古今,羊公碑上文,讀罷淚沾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