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為什麼被稱作“姑蘇城”?

邵世敏


蘇州在國內外知名度都非常高,蘇州不但有聞名遐邇的蘇州園林,更有上有蘇杭,下有天堂的美譽。馬可·波羅也在他的遊記中盛讚蘇州,稱其為東方威尼斯。蘇州也曾有個美麗的名字叫姑蘇,可是為何後來被改為蘇州了呢?

現代的蘇州更是以其超強的經濟實力為國人所熟知,在江蘇省內完全是一哥的地位,多年都不曾動搖。不但在江蘇省內,甚至在國內都是非常有地位的。別的不說,就拿蘇州下面的縣級市為例,足以讓人看到蘇州經濟強得可怕。最近發佈的2018年全國工業百強縣(市)榜單中,前五名中有崑山、張家港、常熟三個都是屬於蘇州所轄縣級市,還有第七名太倉市也是。若吳縣市沒被劃為吳中區、相城區的話,前五里面一定有它的位置。

應該會有很多人想知道,如此強大的蘇州,它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呢?大家都知道,古代蘇州太湖平原是魚米之鄉,南宋時曾有“蘇湖熟,天下足”的民諺,而“蘇”字的繁體“蘇”就是有魚有禾,因此不少人認為,蘇州就是的名稱應該就是由此而來。實際上,並非如此,蘇州的來歷要遠比這複雜,而且歷史要久得多。

商代末年,周君古公亶父想把君位傳給第三個兒子季歷,長子泰伯、次子仲雍主動避讓,前往當時還是蠻荒之地的江南,落腳之地在梅里。關於當時的梅里在如今什麼地方,有些爭議,有說是在無錫梅村,有說在蘇州,暫且不論。泰伯給江南帶來了先進的中原農耕文明,加上他高尚的德行得到當地人的敬重,在蘇州一帶建立吳國,也叫勾吳。史稱泰伯奔吳。

春秋時期,吳國曾崛起成為一霸,甚至給楚國造成沉重的打擊,差點就滅了強大的楚國。吳國都城一直變來變去,在公元前514年,吳王闔閭令伍子胥興建都城,自此都城的位置算是基本固定下來。後來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滅了吳國,將都城遷到原來吳國都城。再後來楚國將吳越之地收入囊中,並將春申君封於此。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設會稽郡,吳縣(今蘇州吳中區、相城區一帶)為會稽郡郡治所在。

隋開皇九年,即公元589年,隋文帝楊堅派楊廣、楊素等率大軍南下,滅了南陳。改吳州為蘇州,如果說吳縣、吳州來自於吳國還有跡可循,那突然蹦出個蘇州來,又是從何說起呢?蘇州也有個很有名氣的古稱叫姑蘇。“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大家非常熟悉的詩句,來自於《楓橋夜泊》,就是唐朝安史之亂後,詩人張繼避亂蘇州時寫的。比較流行的說法是姑蘇以城西姑蘇山而得名。

也就是說蘇州的“蘇”取自姑蘇山,那姑蘇山的名字又是怎麼來的呢?據說姑蘇山是因吳王闔閭在山上建姑蘇臺而得名,現在山上還有遺蹟。那吳王闔閭所用的姑蘇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姑蘇的由來實際上有比吳更久的歷史,據說是和大禹治水有關。大禹在太湖治水的時候,有個助手叫“胥”,後來水災治好後,被尊為“水平王”,封於此地,成為當地的首領。而後這一地區也就以胥為名,稱“姑胥”。“姑”的發音為輔音G,這是當地土語的發聲詞,無實際意義,常作專用名詞的前綴詞。

古代吳、楚地區方言中“胥”和“蘇”同音,比如楚國國都被吳國攻陷時,那位前往秦國一把鼻涕一把淚地拉來救兵的楚國大夫申包胥,在《戰國策》中就寫作“勃蘇”。即使是現在,在蘇州人的方言中還有一些古語的遺留,比如把“髭鬚”叫作“租蘇”。因此,姑胥就是姑蘇,姑胥山也就是姑蘇山,這就是姑蘇的由來。

隋朝時將吳州改蘇州的時候,命名的人應該是知道這些淵源的,或許是蘇州本地人也有可能,去掉“姑蘇”中沒有實際意義的“姑”而只取“蘇”字,蘇州就從此流傳下來了。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地圖帝


"姑蘇"之名來自"姑塾","姑"者"勾吳"的連讀發音,"塾"者"溼潤的肥沃的土壤"之意,深度的意思就是"國土""沃土"。"姑塾"古時位於現在的安徽省當塗縣。吳越爭霸之前,吳國政治中心就在那裡,與楚國爭霸,吳王被打敗,連代表生產力水平的"俞皇"戰艦都被楚國奪去。後來被吳王公子僚奪回。僚於是率領國人延水路遷至與姑塾周邊非常相似的現在的蘇州城西一帶水域重新立國。為紀念故國家園,人們將太湖邊的一座山稱作"橫山"(也就是現在蘇州城西的橫山),西邊一山稱作"姑塾"(也就是後來古書中的姑蘇山)。現在的當塗城東有橫山。後又築臺名"姑蘇臺",再後來又築闔閭大城,這都是吳越春秋的事了。


阿朱呵呵


吳王闔閭建姑蘇臺,“姑蘇”的由來與蘇州西南角(今木瀆一帶)的“姑蘇山”有關,唐《元和郡縣圖志》雲:“蘇州,因姑蘇山為名,山在州西四十里,其上闔閭起臺”。而上文提到的“姑蘇臺”,就是在這“姑蘇山”上,“姑蘇”即“句蘇”,姑蘇臺即句吳臺,以其為句吳所建,因名句吳臺。


唯美奇談


"姑蘇"可以理解成這樣:"姑"是"勾吳"的地方讀音化來的,"蘇"即"塾"吳語諧音,意即"泥濘肥沃的莊稼地",進一步的意思就是"土地""地域"等。聯合起來就是"勾吳之地"。和地名中"常塾""湖塾"基本雷同。


阿朱159025683


姑蘇,就是蘇州。

蘇州有一個典雅的別名“姑蘇”。相傳,在夏代有一位很有名望的謀臣叫胥。胥不僅有才學,而且精通天文地理,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深受舜王的敬重,封他為大臣,並把吳地冊封給胥。從此,吳中便有了“姑胥”之稱。年代久了,“胥”字又不太好認,而在吳語中,“胥”、“蘇”兩字相近,於是“姑胥”就漸漸演變成“姑蘇”了。

“姑”的發音為輔音G,當地土語音,發聲詞,無意義,常作專用名詞的前綴詞。

蘇州古稱平江,又稱姑蘇,位於江蘇省東南太湖之濱,長江三角洲中部,是中國著名的歷史 文化名城。公元前514年,吳王闔閭命大臣伍子胥在此築城建都,迄今已有2500餘年的歷史。


內容小知識


自古以來“姑娘”甦醒之地,乃帝王子孫其中一個血緣派系,被逼壓制之乾位“潛龍勿用”雄性荷爾蒙,否則謂之無境界的“亢龍有悔”之打擊等。

故而此處“周易”需要負方男性帝裔女化妥協的意義,即不得衝撞如日中天的正方朝政;乾卦意義非常深長:負方只能“君資子繼自我強大不周息休”,達到有朝一日己方足夠德行,而隨時都可以替代正方掌權吧?。。。

在帝王統治學說裡面有“先陰後陽”之理論,別問為什麼?先驗證此地曾輕別之“娘娘腔”夠不夠濃郁?自然而然就明白為什麼如此多嬌?

因而,蘇州歷史上就有“姑蘇”的簡稱,此乃帝王血緣統治階級性循環的方法,目的是令到王儲人物性格需要去除,原始雄性天生的“粗魯野蠻”的品格,假如將來要邁上王位執政者,則從小需要“女化”性格的慈愛之品德等云云。


藍本動畫


古代就是叫姑蘇的


手機用戶145286225


姑蘇、姑胥(夏朝4000多年前)夏代有一位很有名望的謀臣叫胥。胥不僅有才學,而且精通天文地理,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深受舜王的敬重,封他為大臣,並把吳地冊封給胥。從此,吳中便有了“姑胥”之稱。年代久了,“胥”字又不太好認,而在吳語中,“胥”、“蘇”兩字相近,於是“姑胥”就漸漸演變成“姑蘇”了。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窗含西領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些詩詞都是明證!

  


做一隻精緻的婊


因為南慕容 復興姑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