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上海知青

叶城二牧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在昆仑山的一个团场。昆仑山下的静夜,最后一位上海知靑姜万富坐在我面前,我似乎听得见他的心跳,因为我曾经也是一名知靑。公司在二牧场的索克龙有一处矿点,因为工作关系我经常出入二牧场。在二牧场我偶尔和姜万富相识,插队知靑和兵团知靑的相识和对话非常简单,彼此的知靑经历让我们充满信任和理解。一个留守昆仑山43年的上海知靑让我感到振憾和敬佩,姜万冨也因为在昆仑山遇见曾经是北大荒知青的我感到惊讶。

人生的滋味和生命的凝望借着这深沉夜幕徐徐开启:尘封多年的愧疚,深藏心底的告白。姜万富语速缓慢,音调低沉的讲述,像老纪录片般回放,穿越他人生近半个世纪的时光,一个17岁的上海知青在昆仑山的43年。岁月把他艰难中对职责与使命执著的坚守,酿成了不时在我心间滚过的一次次感动。在姜万富的天地里,他拥有最丰富的寂寞,最光荣的平凡,最朴素的感动,最无言的告诉我,他用一生中最好的年华诠释两个字职守!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叶城二牧场,位于偏远的昆仑山中,海拔3000米以上,气候条件恶劣。作为医生的姜万富走遍了团场上百个放牧点的沟沟梁梁。在他17岁离开上海随滚滚的时代车轮来到叶城,他最初并没有思考什么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但他用43年的坚守告诉我们:什么是奉献!七十年代末是知青返城的高峰,当年一起从上海来的伙伴,陆续都回城了。远在上海的姐姐多次来电话让姜万福回去,姜万福思来想去,决定留下来。后来,前妻带着女儿也离开了,没有了家的孤单,连说句上海话都找不到人的孤独,真难受呀!入夜,不出诊的时候,就自己拉段二胡、敲敲扬琴排解寂寞。43年近15700个日子转瞬即逝,明年姜万富就60周岁了,他将退休回到生他养他的黄浦江畔,回到他日思夜想的家乡上海。

姜万富回上海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近了。要回去了,姜万富背负的却是情难舍、义难弃的愧疚与不安。他要走了,大戈壁的茫茫旷野,昆仑山的千沟万壑,风沙荡涤留不下他的脚印,姜万富离开上海43年,矛盾中的抉择,孤独中的坚守,艰难中的执著,桩桩件件,点点滴滴,回望间感慨万千。姜万福喜欢音乐,箫、黑管、扬琴、二胡样样都拿得起来。在昆仑山的二牧场毎当夜深人静,偶尔就能听到姜万福曲调低沉的箫吟和伤感二胡曲调,这时人们就会想到这里还有一名上海知靑。叶城离上海6000多公里呀,姜万福一走就是43年!1996年回上海探亲,90岁高龄的母亲已是风烛残年,知道是与母亲的最后一面。作为儿子,理应给母亲送终,但是千里迢迢…… 两年后,姜万福收到了一个厚厚的信封里面装着一块黑纱,姜万福只能在静夜里流着泪向着东方磕头。当姜万福讲到这我也只能陪着他一起落泪了。姜万福对我说,他这一生,上对不起老,下对不起小,想必也是命运吧。

还有,在临走前,一定要去看一看,跟他打个招呼道个别,一起来的兄弟永远留在了这里。他叫沈祥福,同一天进疆,同一天到叶城二牧场。因遭遇车祸死亡,就埋在不远处的大沙包上。我陪姜万富来到昆仑山的一条沟壑傍,一堆黄沙,几只红枊,就是上海知靑沈祥福的归宿地了,黙黙无语中我们都沒有说什么。昆仑的风来了,太泠!一阵孤独的风扬起黄沙堆上的昆仑尘埃飘向远方,飘向魂牵梦萦的黄浦江......

后续:

在姜万富即将离开新疆时,由于他的坚守和奉献,他被评为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43年的奉献终于有了认可,60岁的姜万富拿着用43年时光换来的奖牌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黄浦江畔。姜万富回到上海后买不起房子,只能挤住在爱人的母亲家里。姜万富的事迹感动了上海,后来在上海市政府的帮助下,他们一家住进了两室一厅的新房子,女儿姜玉娇大学毕业后也被上海市闵行区中医医院录用。

姜万富走了,他是农三师最后一位离开新疆的上海知青。2010年全国援彊工作开始,上海的援建地点恰好在喀什。上海专门提出要援建叶城,帮叶城建一座新城和一座现代化的医院。理由之一就是当年在叶城曾经有一批上海知靑,有留守昆仑山行医43年的姜万福,有长眠于此的上海知靑……如今上海援建的新叶城已屹立在昆仑山下,一所由上海提供全套医疗设备和人员培训新医院已经在完成姜万富留下的未竞职责!

最后的上海知青
最后的上海知青
最后的上海知青
最后的上海知青
最后的上海知青
最后的上海知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