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萬戶“的記憶

1953年,在滬西、滬東和滬南的工廠區附近,一批工人住宅拔地而起,共計2000個單元,每單元可住10戶。這二萬套住房使近10萬工人的居住困難得以解決。從此,上海人的字典裡多了一個新的語詞:二萬戶。這個曾經令無數上海產業工人為之歡欣鼓舞的名詞不僅開啟了申城工人新村建設的新時代,更是濃縮了兩三代上海人居住生態。

伴隨上海經濟的迅猛發展和舊房改造力度的不斷加強,“二萬戶”已逐漸遠離上海人的生活。但與“二萬戶”有關的那段往事卻化作城市記憶的一部分,令每一個親歷者難以忘懷,也讓後來者為之感慨。

工人居住在棚戶與草房

1952年8月15日晚,滬西某處的工人聚居區裡,勞作了一天的工人們並非是在享受夏夜的浪漫時光,更無心欣賞孟秋的月色,而是在苦苦盼著自家屋子裡能涼快些,再涼快些。

”二万户“的记忆

低矮的茅草屋,缺乏乾淨的飲用水,工人聚居區的生活條件異常艱苦

那是一間朝北的用木板搭成的棚屋,由於白天的烈日將屋內曬得如蒸籠一般,在裡面待上片刻,便會汗流浹背。人們只得等到夜幕降臨,利用自然風讓室內溫度降低後,再進屋休息。整個夏季,除了陰天下雨,每晚如此。

而這裡只是建國初期上海工人居住狀況的一個縮影。這個舊上海遺留下來的城市問題使得無數工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只要站在工人聚居區的制高點上,放眼望去,盡是連片的棚戶與草房。那是一個無水無電,道路泥濘,穢氣熏天,終日與附近工廠的煙塵和機器噪音為伴的世界。就算能幸運住進廠裡提供的宿舍,多也是擁擠不堪。

報章上曾有記載,一幢二樓三底的房屋內,竟住了500多女工。每張床鋪分成上中下三層,每個鋪位上要擠兩個人。如果做個不恰當的比喻,現今的“群租”與之相較,那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了。

”二万户“的记忆

解放前工人居住的窩棚

不過,就在8月15日那天晚上,滬西曹楊新村旁的一處工地上卻是一派燈火通明、人頭攢動的熱鬧景象。是夜,那裡舉行了二萬戶工人住宅建築工程開工慶祝大會。按理說,開工慶典不過是一種象徵性的儀式,但對於上海60餘萬產業工人而言,這場看似尋常的開工慶典卻是有著里程碑般的意義,因為困擾他們許久的住房難題終於迎來了化解的曙光。

聲勢浩大的二萬戶工程

改善人民生活是頭等大事。1951年4月,相關單位即著手選擇在中山北路以北、曹楊路以西建造成片的工人住宅區。翌年5月,可容納1002戶居民的48幢磚木結構兩層樓房全部落成。因地處曹楊路附近,定名曹楊新村。很快,楊富珍、裔式娟、陸阿狗等一批勞模在鑼鼓喧天的歡慶聲中搬進了上海第一個工人新村。這或許就是建國後上海福利分房的肇始。

”二万户“的记忆

上世紀50年代上海一戶普通的工人家庭

“一石激起千層浪”,這件事立刻在滬上引發巨大反響。曹楊新村成了那時上海最令人羨慕的地方。除了曹楊新村,滬東、滬西、南市等地也將建造更多的工房。1952年4月,一項更大規模的住宅建設計劃被提上市政府的議事日程。

”二万户“的记忆

參觀曹楊新村的工人代表們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二萬戶”的選址與房型設計著實令人費盡心思。就拿選擇住宅基地來說,既要照顧工人每天上下班的便利,又要與工廠區間隔適當距離。經過多次進行實地勘察,最終敲定了位於市區邊緣、與工業區保持一定距離,且交通較為便利的9處基地。它們即是日後的曹楊二至六村、甘泉一至三村、天山一村、日暉一村、長白一、二村、鞍山一、二村、控江一、二村和鳳城一村等。

”二万户“的记忆

鞍山新村的“二萬戶”

”二万户“的记忆

二萬戶住宅工程的規模

“二萬戶”的佔地面積達4000餘畝,幾乎與那時的黃浦、老閘兩區面積相當,可容納近10萬居民。住宅區鋪築的道路總長約145公里,差不多等於上海到無錫的直線距離。工程所需的50多萬噸建材不僅取自華東各地,還遠赴中南地區採購。如此浩大的工程,在上海歷史上稱之為“前無古人”毫不為過。

半個多世紀前的新家

與曹楊新村首批建成的房屋主要分給勞模等先進人物有所不同,“二萬戶”的分配對象偏向於居住條件極差的工人家庭。1953年7月1日,曹楊新村如同過年般熱鬧,處處可見彩旗飄揚,懸空的橫幅提醒著人們,“二萬戶”的時代已經開啟。在工友們的簇擁下,首批入住的工人們著簡單的家俬用具,搬入了還散發著淡淡木料清香的“二萬戶”裡。

”二万户“的记忆

曹楊新村建成後參觀的人絡繹不絕

曹楊五村148號,這種住宅是二層立帖式磚木結構建築,前部為二層,後部是一層披屋,前後平齊的房屋式樣既節約土地,又節省材料。房間雖然不大,建築面積大概在27平方米左右,但地上鋪的是木地板,與白牆相襯,簡約實用。

”二万户“的记忆

“二萬戶”住宅平面圖

每排房屋的棟距有10米,房前屋後是一片片綠油油的草坪。廚房、廁所和洗衣槽都集中在底樓,為5戶合用。廁所裡裝的是蹲坑,省卻了市區石庫門弄堂裡天天要倒馬桶的煩惱。這合用的建議是工人代表在參觀曹楊一村(即曹楊新村最初建成的那1002套住房)時提出的。他們認為多戶合用既可以節省建築費用,也符合工人集體生活的習慣。

”二万户“的记忆

曹楊新村的“二萬戶”

“二萬戶”的生活配套設施相當完備。9個住宅基地都配建了中小學、菜場、文化宮等公共設施。每個住宅基地內,每五六千戶就劃分成一個“村”,“村”裡設有衛生所、託兒所、合作社、銀行辦事處、郵亭等。人們足不出村,就可以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二万户“的记忆

甘泉新村的“二萬戶”

其實,曹楊新村的“二萬戶”只佔1953年全市竣工總量的約1/5。真正的“大戶”是在楊浦。長白、控江、鳳城和鞍山新村總共一萬套的數量,佔了二萬戶住宅的“半壁江山”。

告別“二萬戶”時代

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第一批遷居“二萬戶”的工人已從姑娘、小夥變成了白髮蒼蒼的老人,然而此時的“二萬戶”卻依舊是建成時的那副模樣。如果要說變化的話,那就是在經歷數十年的風雨之後,“二萬戶”已然顯得蒼老、破敗,不合時宜了。

”二万户“的记忆

如今破舊、擁擠的“二萬戶”

由於“二萬戶”是按照“堅固、合用、經濟、迅速”的原則建造的,在當年戶均人口較少的情況下,廚衛合用的佈局還並不顯得侷促,其磚木結構的建築標準也能為大夥接受。

可是,時過境遷,5戶人家合用的廚衛,好比“螺絲殼裡做道場”,關鍵時刻還能讓人急得沒了火氣。樓上樓下共用的電錶早就不堪重負,三天兩頭跳閘。老房子的滲水問題也日益嚴重。更有甚者,為了爭奪公共部位,各家各戶搭建起的閣樓、木屋也似雨後春筍般湧出。

”二万户“的记忆

拆除“二萬戶”後,在原址上興建的新小區

代表著一個時代的“二萬戶”終究會結束自己的使命。從1987年起,曹楊五村成為全市“二萬戶”改造的試點。在拆除當地的“二萬戶”後,建起了幾十幢多層和高層建築。進入新世紀,“二萬戶”消失的進程愈發加快。2002年,楊浦區宣佈徹底告別“二萬戶”時代。

在時下的上海灘,“二萬戶”儼然已成歷史名詞。提起“二萬戶”,許多80後90後就像聽故事一樣,覺得新奇。儘管“二萬戶”的時代已經結束,但這段歷史作為城市記憶的一部分,令每一個親歷者難以忘懷。

點擊回顧上海各區縣老照片:

”二万户“的记忆
”二万户“的记忆

看懂上海粉絲群

長按識別二維碼,添加“看懂上海管理員”申請入群(申請時請註明“看懂上海入群”字樣)。

等儂來吃一杯老上海的茶!

點擊“閱讀原文”還可下載看看新聞APP

覺得好看

請點這裡

”二万户“的记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