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31個王朝,實力強大的古埃及文明,最終是怎樣走向消亡的!

歡迎大家來到《拾掇歷史》。拾掇歷史,用最簡單的方法記憶歷史。

今天我們來說說世界古代史的“古埃及”。這一節需要記住的關鍵詞:美尼斯(早王朝時期),維西爾,希克索斯人,涅傑斯&涅木虎,埃赫那吞改革,庇護制。

歷經31個王朝,實力強大的古埃及文明,最終是怎樣走向消亡的!

古埃及文明產生於尼羅河。因為尼羅河,這裡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農業地區之一。尼羅河氾濫的時間是7~10月份,圍繞著這個氾濫季,埃及形成了在7月之前收穫,10月之後耕種的農業模式。

古埃及在被希臘化之前,也就是古埃及最後一個王朝——托勒密王朝之前,一共經歷了8個時期共31個王朝。在中王國時期之前是埃及奴隸制國家形成的時期,而中王國時期到新王國時期是古埃及統一和鼎盛的時期,之後古埃及的奴隸制開始逐漸走向衰敗。

前王朝時期的埃及還是一個鬆散的城邦國家,並沒有完全統一。早王朝時期是古埃及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王朝,而這個王朝的建立者就是著名的美尼斯。

早王朝時期以後的古王國時期(公元前兩千多年),俗稱為“金字塔時期”,因為埃及的金字塔很多都是建於這一時期,像埃及最著名的胡夫金字塔的墓主人,就是古王國時期的法老。

我們前面說中王國時期開始古埃及進入了鼎盛時期,這是因為在之前的第一中間期,南方的底比斯統一了全境,在政治上確立了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並下設“維西爾”處理政務,相當於中國古代的宰相制度。經濟上,打擊了奴隸主階層,解放了生產力。

在中王國時期出現了一個新興的奴隸主階層,也就是“涅傑斯”,這個階層是在戰爭期間,由於立了軍功,進入了奴隸主階層。

歷經31個王朝,實力強大的古埃及文明,最終是怎樣走向消亡的!

古埃及奴隸主和奴隸之間的矛盾一直很尖銳,所以在中王國時期就爆發了奴隸起義,使得中王國走向衰落。

所謂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在此之後不久,古埃及又經歷了希克索斯人的入侵。希克索斯人是西亞地區的塞姆人,也就是閃米特人,在公元前17世紀的時候進入埃及,並在隨後趁古埃及進入第二中間期的分裂時期建立了政權,佔領了埃及北部,壓迫埃及人民,最終玩火自焚,激起反抗鬥爭被趕了出去。

趕走了希克索斯人的埃及,進入了新王國時期。這一時期埃及在政治方面進行了對外擴張,把疆域擴展到了西亞地區。在經濟方面逐漸進入了鐵器時代,並且奴隸逐漸開始可以領取土地,像自由民一樣進行耕種,可以說是已經出現了類似封建經濟的萌芽。

在我看來,古埃及頗像中國的西周時期,都是神權思想主導,所以逐漸的這其中就發生了奴隸主和神廟的矛盾。

古王朝時期有涅傑斯,新王朝時期則有涅木虎,也就是中小奴隸主階層,這一階層的人主要經營王室土地。神廟因為其經濟實力逐漸開始插手政治,遂引起了神廟與王室以及奴隸主階層的矛盾,最終引發了著名的埃赫那吞改革,也就是阿蒙霍特普四世的改革。

歷經31個王朝,實力強大的古埃及文明,最終是怎樣走向消亡的!

既然是為了打擊神廟,改革最開始就是從神廟入手。所以彼時阿蒙霍特普四世就提出了阿吞神(太陽神)代替原先神廟的阿蒙神崇拜,並把自己的名字改為埃赫那吞,並遷都埃赫那吞,把阿門神廟的財產全部轉移到阿吞神廟,也就是正式宣告了自己對阿吞神的推崇。

不過這次改革純粹是個人的意志,所以在他死後改革成果很快被推翻了,一如明朝的張居正改革。究其原因,和很多失敗的改革一樣,改革的失敗和敵對集團的勢力太大,以及自身的改革沒有結合人民利益,得不到廣大人民的支持有關。

公元前11世紀,古埃及進入了后王朝時期,這個時期一直存續到了公元前4世紀。后王朝時期的埃及漸漸走入衰落,並在公元前6世紀的時候被波斯入侵。雖然埃及人民掀起的反抗鬥爭,也最終因為波斯帝國被馬其頓帝國滅亡獲得獨立,可是剛出狼穴又入虎口,埃及最終也成了馬其頓帝國之下的一個部分,也就是史稱的“托勒密埃及”。

在托勒密王朝被羅馬人取代以後,這時的埃及有兩個特點:土地私有化越來越明顯,以及庇護制的盛行。在王田之外出現了“賜田”,允許土地買賣,而且耕種土地的農民擁有人身自由。

庇護制的產生和羅馬在埃及的統治壓迫導致農民逃亡、財政減少有關。為了保證財政收入,埃及羅馬政府採取派耕的方法,把土地外包,逐漸形成了“大土地所有者”利益集團。在這種情況下,那些無力承擔耕種義務的農民就投靠到大土地所有者。大土地所有者因此實力得到了大大的提升,成了封建主,埃及開始轉型走向了封建社會。

時間到了公元7世紀,阿拉伯帝國的興起,使得埃及融入了阿拉伯文明,古埃及文明史徹底結束,從此直到19世紀才被重新釋讀發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