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生平考


姜太公生平考


(一)太公之祖及出生地


姜太公,名尚,字子牙,亦稱呂尚,呂望,呂太公。周文王尊稱太公望,周武王尊稱師尚父。因文王拜為太師,故亦稱太師、姜太師、太師公。《史記》稱齊太公,通稱姜太公。

姜太公始祖。太公始祖為炎帝神農氏部族。《禮記·大傳疏引》:“炎帝姓姜,太昊之所賜也”。王獻唐《炎黃氏族文化考》:“炎帝生器,器生鉅,鉅生伯陵,居齊為太公始祖”。《左傳》:“逄伯陵,殷諸侯,姜姓”。《國語》:“逄氏與伯益同祖,皆為姜太公之祖”。《穆天子傳》:“太姜之祖有逄伯陵,逄公,伯陵之後,太姜之侄,殷之諸侯,封於齊地。”《祭法正義》引《春秋命歷序》:“炎帝號曰大庭氏,傳八世,合五百二十歲。黃帝一曰帝軒轅,傳十世,二千五百二十歲。次曰帝宣,曰少昊,一曰金天氏,則窮桑氏,傳八世,五百歲……”

太公先祖少昊氏。少昊,炎帝后裔,東夷之祖,居“窮桑”。《山海經》:“窮桑在西海濱”。西海濱即渤海西部的海濱,乃魯北平原和魯西北平原東部這片區域。

《初學記》二十四徐注:“窮桑在魯北”。《左傳·昭公十七年》:“少昊部落是以鳳鳥為圖騰的部族,少昊是鳥部落聯盟的首領”。《大戴禮》:“羽蟲三百六十,鳳凰為之長”。鳳夷的所在地,《淮南子·本經訓》雲:“繳大風於青邱之澤”。青邱即古青州,今山東益都一帶,益都即伯益之都。《紀年義徵》:“堯使羿繳大風於青邱之澤,青邱山與國皆在東方……”。《山海經》稱這裡為“青丘之國”、“君子不死之國”、“大人之國”。這裡就是《孟子》與《史記》所說的“益讓帝禹之子啟,而避居“箕山之陰”的伯益之都。經考證在今壽光“邊線王遺址”,原屬益都縣。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先祖伯益。《上古史導論》:“伯益在傳說中為玄鳥之後裔,本人又能調馴鳥獸,其後裔又有鳥身人言,其與鳥之關係若是其密切也”。《漢書·地理志》:“伯益知禽獸”。《後漢書·蔡邕傳》:“伯翳(益)綜聲於鳥語”,師古曰:“伯益,一號伯翳,蓋翳、益聲相近故也”。《尚書研究講義》:“益即燕,亦即玄鳥,玄鳥本東方氏族崇拜之神鳥……”。《史記·秦本紀》:“伯益為贏姓,贏與燕同音,即贏字,亦是燕鳥之意。贏姓諸國乃鳥夷之族”。從上述大量文獻典籍中可以清楚的知道:①姜太公的始祖是炎帝神農氏,先祖是少昊後裔伯益。②伯益氏族部落是以玄鳥(燕子)為圖騰的少昊鳥部落聯盟中的一個氏族部落成員。③伯益是少昊鳥圖騰部落的後裔,居住在魯北平原的窮桑之地。④《詩·商頌》:“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商的祖先是居住在渤海沿岸的玄鳥氏。從而可知,伯益和商是一個祖先,都是以玄鳥為圖騰的氏族部落。所以,後來在魯北平原上的姜姓東夷諸國都是“擁商反夏”的,才會有“太康失國”之事的發生,才會有太康失國後姜姓夷族與夏侯氏的激烈鬥爭,直至少康復國。⑤鳳鳥部落聯盟的中心都城就是“青邱之澤”。丘,城也。青丘即青州城,即伯益之都,亦曰益都城,它就是後來姜太公所封的“營丘”。⑥鳥身,即用鳥的羽毛做成的衣服穿在身上。鳥語,即學鳥叫。“伯益知禽獸”,是說伯益懂鳥獸的生活習性,會模仿鳥獸的聲音來引誘禽獸以達到捕捉的目的。通過這些描述,可知東夷少昊伯益始祖為炎帝神農氏,伯益是以鳥為圖騰少昊東夷部落的後裔。

姜太公生平考


▲姜太公塑像

先祖伯陵。《東夷源流史》:“伯陵,鳥名,即百靈鳥,是以百靈鳥為圖騰的鳥部落氏族,伯陵是其為後裔”。《左傳》:“逄伯陵,殷諸侯,姜姓”。《國語》:“逄氏與伯益同祖,皆為姜太公之祖”。《穆天子傳》:“太姜之祖有逄伯陵,逄公,伯陵之後,太姜之侄,殷之諸侯,封於齊地”。王獻唐《炎黃氏族文化考》:“炎帝生器,器生鉅,鉅生伯陵,居齊為太公始祖”。由此可知,太公之祖逄伯陵是伯益之後裔,都是少昊的後代,少昊之祖為炎帝,故他們共同的始祖是炎帝神農氏。炎帝為姜姓,姜為太公之祖姓,故號姜太公。逄伯陵是商在齊地的封國。可知,在殷商時期,青州益都一帶已是伯益後裔姜夷的天下。姜太公就是逄伯陵的後裔。逄伯陵殷商貴族墓葬群已在益都蘇埠屯發現。安作璋《山東通史》雲:益都蘇埠屯一帶發掘全國最大的商墓群,“可與安陽殷墟王陵相比,推測是薄姑國君主之陵寢。” 考古發現,這裡的殷商王朝墓葬較河南殷墟小屯村還要古老。這裡就是齊相晏嬰所說的“昔爽鳩氏居此地,季萴氏因之,有逄伯氏因之,薄姑氏因之,而後太公因之”的地方。

姜太公出生地。姜太公出生在殷末之公元前1154年,出生地為古青州“伯益之都”,即青州益都縣殷商封國故地,也是太公所封“營丘”之地,在今壽光“邊線王遺址”一帶。

太公之祖伯益夏初隱居於“箕下之陰”的伯益之都,自夏初到殷末,由先祖伯益傳至姜太公,已有千年,按《呂姓宗譜》所記,太公已是伯益第三十代孫。太公之祖在此已經繁衍生息了近千年,太公又是出生、成長在此地,難道還不能說這裡是祖籍嗎?因此,我們說姜太公是青州益都(伯益之都)人是有充分理由為根據的,青州就是姜太公的家鄉。傳說姜太公在家鄉青州招婿入贅的馬氏村,至今尚存,它曾經屬於青州東夏鎮管轄。“馬氏”就是姜太公的第一夫人,太公出走離開馬氏村後,馬氏一直牽掛思念太公,最後抑鬱而死,葬在本村,後人將該村命名為馬氏村。據傳,姜太公封齊後,還親自到馬氏墓前祭祀。近年在該村附近新建一條從青州城通向陽河、何官的一條大公路就是以馬氏命名的,名曰“馬氏路”。姜太公之所以有遠大抱負,有遠大理想,有文韜武略的本領,與他生活在這一政治中心地帶的環境有關。

姜太公生平考


▲姜齊墓葬

《史記·齊太公世家》載:“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其先祖為四嶽,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於呂,或封於申,姓姜氏。夏商之時,申、呂或封枝庶子孫,或為庶人,尚其後苗裔也。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曰呂尚”。姜是太公的祖姓,呂是太公的本姓(氏)。先祖“四嶽”乃伯益,因封於呂,以地為氏,後亦為呂姓。《史記》所云“東海上人”,即東海一帶的上等人。古代所說的“東海”,與現在的概念不同,並非當今單指沿海、海岸之地。是指中原地區東方臨海的廣大區域,即東方古九州之一的青州之地。西漢時期《史記》所指的“東海”到底在何處?①《晉書·地理志》載:“太公封於齊,表東海者也”。顯然,此東海,是指太公初封齊國的疆域之地。太公時期的齊國有多大?②《孟子·告子篇》:“太公之封齊也,亦為方百里也”。③顏師古注《漢書》謂“武王封太公於齊,初未得爽鳩之地,成王以益之也”。顯然,太公初封齊地面積很小,僅是彈丸之地。④歷史學專家劉德增《漢書·地理志所記齊地民俗事象考釋》:“考古發現表明,到商代後期,商人的勢力僅推進到今山東青州一帶”。“殷商幾百年屢伐東夷,深受其害,未能越過濰水……這也是武王徵四方到達之地,也是太公封齊的最東之夷地”,據此可證,太公時期齊國的疆域是在濰水以西的青州一帶。經考證,是在彌水以西,後來推進到今昌樂一帶,南到臨朐,這就是《史記》所說的“東海”的位置。


▲浩淼的彌河之水養育了古齊國人民

《路史·國名紀因》:“太公及東呂,呂即莒也。”是說伯益的封地呂,是在東海之地的莒國一帶。據考古專家孫敬明先生考證:“殷商之前,莒在費縣祊水流域,當時莒之國都就在費縣境,其最有可能在祊河西岸”(見《考古發現與齊史類徵》)。可知,當時的“莒”在今臨沂。伯益雖封在呂,只是封地而已,並不居呂。因為他是東夷部落大聯盟的首領,又是“四嶽”,四嶽亦稱“太嶽”,是掌管四方諸侯的官員,相當於後世的宰相。所以,他居住在“箕山之陰”伯益之都這個部落聯盟的中心地帶。因為此處自古是部落方國和封國的政治中心。這裡就是夏朝封國的政治中心,史稱“東夏”。這裡既是堯舜禹時期東夷大聯盟首領伯益的駐地,也是伯益“隱居”之處,又是姜太公的出生、成長之地,是姜太公的故鄉。

(二)滅商興周、創建齊國,功蓋千秋


姜太公,年輕坎坷,中年顛沛,晚年輝煌,死後被推崇為至高無上的神仙、聖君、聖賢。唐玄宗詔封為武成王,宋真宗詔封為昭烈武成王。是一位曠世奇才式的神奇人物。

姜太公生平考


太公幼年勤奮好學,識天文,通地理,曉兵書,雖家道中落,生活貧困,卻胸懷大志,有遠大的抱負。他生在商紂王昏庸腐敗的年代,生不逢時,仕不遇主,仕紂則無法施展自己的宏大抱負,便斷然離去,到各地遊說列國諸侯,無所遇。後隱居東海,種地、捕魚、狩獵,勤身苦志,等待時機。為實現個人的宏大抱負,毅然憤而出走,離開家鄉青州,屠牛賣肉於朝歌,開店賣酒於孟津。打著屠牛、賣酒的幌子,在殷都附近蒐集商紂的情報,觀察瞭解地形,研究治國興邦的策略,為伐紂滅商做準備。年過七十隱身垂竿於渭水磻溪(今陝西寶雞一帶),等待“大魚”上直鉤。人們看到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用直針釣魚,嗤笑他是個痴子、老糊塗。他卻一笑置之:“寧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為錦鱗設,只釣王與侯。”《史記·齊太公世家》:“呂尚蓋嘗窮困,年老矣,以漁釣奸(幹)周西伯(周文王姬昌)。”孔子曰:“年七十而遇文王”,輔周滅商成大業。周文王外出狩獵,路經磻溪,恰遇姜尚在溪邊用直針垂釣,感到奇怪,便下車來到姜尚身邊,恭敬地打過招呼,兩人便閒聊起來。姜太公談吐非凡,縱論天下大勢,商紂無道,諸侯紛爭,生靈塗炭。正是替天行道,滅商興周的最佳時機。又談到興邦治國之大計。文王欽佩老人的智慧與眼光,被他的氣度、高見所折服。遂請姜尚一同乘車而歸,拜為軍師,尊稱為太公望,掌軍事大權。輔佐文王治理周國,“修德以傾商政”。不久,四十多個諸侯國先後歸順周國,“天下三分,其二歸周。”為滅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文王崩,輔佐武王,東征西戰,指揮牧野之戰,太師公以四萬五千人的兵力戰勝了商紂王的七十萬大軍。最終滅掉商朝,建立周王朝,滅商興周,姜太公立首功。所以,人們把太公比作商朝的伊尹,沒有太公望就沒有周王朝。

姜太公生平考


▲牧野之戰態勢圖

牧野之戰後,武王“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將師尚父封於齊,都營丘(青丘),即伯益之都。太公封齊後,戰爭遠沒有結束,東南萊夷諸國反周勢力還相當強大,它們都虎視眈眈,遙遙欲試,伺機反抗。正如郭沫若先生在《中國史稿》中所說:“商都雖克,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殷東地區尚有龐大的與國勢力,商人的主力軍也遠在東南戰場。周武王、師尚父決不會半途而廢予敵以重整旗鼓的機會。”《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周成王賜予太公望以征伐大權和征伐的範圍:“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汝得徵之”。這是周成王交給姜太公的征伐任務,也是將來齊國的疆域範圍,要靠姜太公自己去完成。這一任務,是相當艱鉅的,只有文韜武略、威震天下的太公望能擔此重任。因此說,太公封齊是“待命分封”,他肩負著擴土和征伐萊夷諸敵國艱鉅任務。故封齊後,立即向盤踞在昌樂一帶的萊夷發動了多次攻伐,最後將萊夷趕走,奪取昌樂的緣陵,並派兵把守這一週王室的東大門,太公親自駐紮緣陵,緣陵起到了“陪都”的作用。所以,後來許多史學家都把昌樂的緣陵視為太公封齊的營丘。但《水經注》卻給予駁斥,因為緣陵不符合《爾雅》“水出前左為營丘”的定義。

姜太公生平考


▲齊國是周代諸侯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被周天子封為侯爵,分為姜齊和田齊兩個時代。其疆域主要位於今山東省大部、河北省東南部及河南省東北部,始封君為周武王國師、軍師太公望。

太公封齊,創建齊國,首先採取了“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舉賢尚功”、“修道術”等一系列治國方針策略。很快“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史記·齊太公世家》)。太公在《六韜·文韜·文師》中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天有時,地有財,能與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歸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難,救人之患,濟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歸之。與人同憂同樂,同好同惡者,義也。義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悉死而樂生,好德而歸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歸之。”這就是姜太公“以民為本”仁政治國的方略。由於太公為齊國制定了“民為貴、民為本”、“天下為公”的仁政治國方針,為齊國將來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才使齊國得以延續八百年,成為中國歷史上時間最長的一個諸侯國。姜太公親手締造的齊文化成為中國華夏文化的主根。

姜太公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輔周滅商第一功臣,齊國的開國創始人。荀子曰:姜太公“佐天子為聖臣,治邦國為聖君”,他“初為人臣,終為人君”,死後被推崇為至高無上的聖賢和神仙的化身。

姜太公生平考


▲位於青州一中的明清時期祭祀姜太公的太公廟遺址

姜太公在青州彌水流域,勵精圖治,苦心經營齊國三十年,終老於青州。《禮記·檀弓》:“太公封於營丘,比及五世皆反葬於周”。《竹書紀年》載:“周康王釗六年(前1015),齊太公望薨”,享年139歲。

(三)後人對姜太公的敬仰與崇拜


姜太公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他博學多才,文韜武略,佐文、武二王,以武功滅商,以文治建齊。並親手締造了博大精深的齊文化。可謂是“佐天子為聖臣,治邦國為聖君”。一生功勳卓著,人生非凡。被後世稱為曠世奇才式神奇人物。姜太公以“天下為公”思想,以“仁德”愛民、利民為本,治理國家,奠定齊國八百年基業,深受廣大人民熱愛擁戴,幾千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敬仰與崇拜。特別是他的家鄉青州,更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正如清代人顧家相雲:“今三尺童子,皆知姜太公。”在老百姓心目中他就是人民的保護神。至今人們仍將“泰山石敢當”作為神符立在宅院以保平安。“泰山”即姜太公。古代人把岳丈稱為“泰山”,姜太公是周武王的岳丈,當然是威望最高,震懾力最強的“泰山”,是地位最高的神,只要泰山神在此,任何妖魔鬼怪都不敢靠近。至今人們建宅蓋房都把太公精神這一神靈法寶做神符用來避邪、鎮妖、驅鬼。如“太公在此,百無禁忌”、“太公在此,眾神迴避”。蓋房建宅等,看風水,都要請出太師公,以保平安吉祥。如:“太公鎮宅”、“太公在此,上樑大吉”、“太公昨天從此過,說是今日好安門、”“姜尚父擇定吉日,黃石公在此安門、”“安門請到公輸子,立戶聘來姜太公”……姜太公這位中國神仙之祖,護佑著天下人民平安、幸福、吉祥,這就是太師公在中國人民心中的地位。天下人都把太師公看做神仙,天下之神都由姜太公所封,並列入封神榜,他不是神仙之祖嗎?中國把活到百歲的人稱為“仙”,姜太公八十歲輔周滅商,百歲後創建齊國,苦心經營齊國三十年,一百三十九歲終老於青州。如此高齡還帶兵征戰,興建國家,這不是活神仙嗎?百歲老人尚能文韜武略,出奇制勝,以四萬餘兵戰勝商紂的七十萬大軍,這不是神人嗎?人們把姜太公推崇為神仙,並非偶然,與他神奇般的事蹟和神奇般的長壽人生有關。但更重要的原因卻是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之前的中國歷史乃是一段傳說時代,半信史時代,沒有文字記載。傳說的姜太公是神通廣大,滅商興周第一功臣,泱泱齊國的締造者,豐功偉績的事例相當之多,但卻沒有傳世文獻資料,人們也只好把他塑造成中國唯一的神仙,這是中國人在思想上對這位偉大歷史人物的唯一寄託,把姜太公視為神仙的化身,流傳至今。

姜太公生平考


▲民間鎮妖神符

姜太公是一位文韜武略的軍事家、天才家、謀略家。太公的“德”、“兵”思想一直為後世所推崇。太公是繼承弘揚蚩尤、黃帝德兵兼備戰略思想的第一人。他以仁德愛民為本,以德政贏得人心,“文伐”、“武伐”並用,以奇計制勝。故後世兵家“都尊法太公的基本策略”。在我國太公被尊為蚩尤、黃帝之後的“兵主”、“兵神”、“兵聖” 、“武祖”、“武成王”。其兵法《六韜》被奉為“武經”、“兵書”。後世孫武、孫臏、穰苴、張良、諸葛亮等兵家思想都來源於“太公之兵法”。歷朝歷代都將太公尊崇為“兵聖”。唐玄宗、宋真宗親自下旨封賜姜太公為“武成王”。據《唐大令》載:“詔封姜太公為武成王,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年)四月詔令西京、東京及天下諸州各置武成王廟奉祀。”旨在每歲仲春、仲秋月上戊日祭祀。天寶六年(747年)下詔“鄉貢武舉人上省,先令謁太公廟。每拜大將及行師克捷,亦宜告捷”。《青州府志》曰:“唐開元中,始置太公尚父廟……舊在古東陽城……”。《物記原》載:“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詔曰:‘維師尚父贊隆周,宜加諡昭烈武成王,乃與青州建祠廟’……”。《青州府志》曰:“(武成王廟)舊在古東陽城,宋大中祥符元年,敕建”。《宋史·帝紀》雲:“是年冬,追諡齊太公曰‘昭烈武成王’,令青州立廟。並勒御製贊於碑……。”元·於欽《齊乘》載:青州古蹟,“表海亭…武成王廟,府北舊城內,有宋大中祥符元年真宗‘御贊碑’存焉”。 府北舊城內,即東陽城內,今北關大街北首,“武成王廟”在北,“表海亭”在“武成王廟”前面地勢最高處。武成王廟前立有宋真宗親筆御贊碑。為崇敬、緬懷太公之功德,青州在東陽城內營建“武成王廟”,築“表海亭”,在青州淄河西畔辛店東側築太公衣冠冢,並刻石以紀念。青州武成王廟,是“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地方。武成王廟、表海亭皆建於青州城,標誌著青州城就是姜太公所封的“營丘”之地。

姜太公生平考


▲唐宋武成王廟遺址

唐、宋兩朝皇帝皆下旨將紀念太公的廟、亭、碑、墓等建在青州,這是朝廷、國家對太公所封營丘在青州的認可。紀念姜太公的“武成王廟”、“表海亭”為何不建在臨淄城?因為姜太公壓根就沒到過臨淄城,臨淄城是姜太公死後156年,第七位諸侯獻公姜山所建的一座新城,姜太公初封的營丘是在伯益之都,即最初的益都城,其址在今壽光“邊線王遺址”。姜太公在初封營丘伯益之都時間並不長,與萊夷征戰數年後,將萊夷趕走,奪取了昌樂一帶萊夷的地盤,便駐紮在昌樂東南的營陵,一直把守這一週王朝的東大門,因為此地是齊國的最東邊,也是周王朝的最東邊,只有文韜武略的太師公才能鎮守這一東大門。所以,姜太公在齊國昌樂營陵時間最長。姜太公初封在益都城,唐宋時期又把“武成王廟”、“表海亭”建在了青州府的益都城,這不是合理合法、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的嗎?

青州城的“武成王廟”、“表海亭”是青州城的標誌性建築,恢宏壯觀,范仲淹、歐陽修等都留下了著名的詩作。姜太公出生在青州,成長在青州,又被分封到青州,在青州創建了偉大的齊國,親手締造了博大精深的齊文化,可謂是青州第一聖賢。

姜太公生平考


▲表海亭位於萬年橋北

伯益、伯陵、太公之後,在全國繁衍之盛,無與倫比。《漢書·地理志》載:“……歷夏殷為諸侯。至周有造父,(師古曰:造音(於)〔千〕到反。父讀曰甫。)善馭習馬,得華駵、綠耳之乘(華駵,色如華之赤也;綠耳,耳綠色,皆良馬也。)幸於穆王,封於趙城,故更為趙氏。後有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汧、渭之間。孝王曰:‘昔伯益知禽獸,子孫不絕。’乃封為附庸,邑之於秦,今隴西秦亭秦谷是也。至玄孫,氏為莊公(師古曰:氏與是同,古通用字),破西戎,有其地。子襄公時,幽王為犬戎所敗,平王車遷洛陽。襄公將兵救周有功,賜受岐、酆之地,列為諸侯。子惠公初稱王,得上郡、西河。孫昭王開巴蜀,滅周,取九鼎。昭王曾孫政並六國,稱皇帝,……至子胡亥,天下叛之。”據此可知,伯益、太公後裔遍及全國。燕趙、秦岐、酆、洛陽、巴蜀等,其始祖皆為伯益之後裔。著名的有呂不韋、秦始皇嬴政、趙武靈王等。(文/孫鳳瑛 攝影/玉 新 長 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