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兵馬俑和安陽殷墟,哪個歷史價值大?

天水一朝的千年榮耀


1974年,陝西秦始皇兵馬俑被發現;1987年,秦始皇兵馬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名錄》,並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蹟",先後有200多位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參觀訪問。世界八大奇蹟,除了埃及的金字塔還存在,就是中國的秦始皇兵馬俑了。


埃及象形文字距今有5000多年前,(公元前3100年)埃及的象形文字,即埃及文字是由法老那默爾的鎧甲關節板上的最早期的象形刻記起,到現在用在教堂內的古埃及文字。

(公元前3500年)就是距今5500年前,兩河流域的蘇美人開始刻圖像於石或鐫印於粘土,以此作為某物的標誌:一塊岩石表示“鐵石心腸";一棵樹表示“一幢房屋"等。蘇美爾文字使用了一千年而被廢棄,蠻可惜的!(蘇美人生活的區域,就是現在的敘利亞、伊拉克、伊朗等國)

河南安陽殷墟發現了“甲骨文",甲骨文主要是一種卜辭,也稱為“契文",距今約為3600多年的歷史。現在發現的甲骨文有6000多個文字,其中有2000個字被破譯,三分之一。為何如此難破譯,原因是甲骨文是卜辭,主要用來祭拜和占卜的,與現代人的思想格格不入,掌握甲骨文的是祭司,而不是王和諸侯。

秦始皇兵馬俑是世界八大奇蹟之一,除了埃及金字塔可以與它比美,其它沒有什麼能與它們相提並論了。殷墟的甲骨文雖然古老,但是埃及和蘇美爾的文字還比它更加源遠流長,由於中國人不瞭解埃及和蘇美爾文字,以及中國儒家喜歡牛皮神話,矇住了中國人的視野。

(補充):

許多人都認為甲骨文是中國的漢字起源,並認為它的價值大大地高於兵馬俑。實際上,甲骨文就是一種象形文字,不但中國有,埃及和蘇美爾有,連美洲的印第安人也有,只不過是人類最早的文字而已。(請看印第安人的象形文字是多麼象中國文字:)

漢字不是從甲骨文中來的,漢字是從大篆中來的,大篆是從秦國丞相李斯的小篆中來,李斯的小篆是將六國的文字統一成為小篆。甲骨文是一種文字形象“象形文字"。埃及、蘇美爾、印第安的象形文字都比中國早,難道中國傳承和延續了它們的文字嗎?

(古印度的象形文字,它的象形文字比甲骨文早):



應該說:象形文字是人類最早使用的文字,只不過現在中國人、朝鮮、韓國、日本還在用,其它國家不是被打斷,就是廢棄了,根本不能作為一種自豪的感覺!

(再補充一些五代十國的西夏當項文、遼國契丹文、後來的女真文。)

(上面是西夏的党項文)



(上面是遼國的契丹文)
(上面是金代的女真文)

難道說党項文、契丹文、女真文都是象形文字,難道說它們都是甲骨文傳承河延續下來的嗎?實際上,文化是多源頭的,象形文字只代表一種形式,並不能說誰是誰的傳承和延續!

(下面是中國彝族文字,它也是象形文字,難道它是甲骨文傳承下來的。)

(下面是中國傈僳族文字,它也是象形文字,難道說它也是甲骨文傳承下來的嗎?)


張律明


二者都是世界級文化遺產,也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奇觀和載體,要想分個高下實在是困難,從知名度來講,西安兵馬俑好像更勝一籌。但是仔細比較下各個維度,好像二者確實難分伯仲。

我們先來看看西安兵馬俑。

西安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它不僅規模宏大,而且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秦兵馬俑震撼世人的首推其卓越的藝術成就。幾千件魁偉英武的大型陶塑藝術作品蔚為壯觀,兵馬俑的塑造,以現實生活為基礎而創作,藝術手法細膩、明快。光是髮式就有許多種,手勢也各不相同,臉部的表情更是神態各異,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秦兵馬俑坑文物的出土也較大幅度地改寫了人們對秦代的科技水平的認識,以大量的實證材料形象地展現了秦代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兵馬俑也是秦代這個時代的折射,歷史本身賦予了秦俑多種歷史文化價值。秦俑所折射的歷史層面既多又廣,在建築史、服飾史、制度史尤其是王陵制度史等方面,具有獨特的認識價值。

再來看看安陽殷墟。

殷墟的發掘,幾乎完全改變了傳統史觀中夏商周三代歷史的面貌,真實確立了殷商社會作為信史的科學地位,為商周考古確立了可靠的年代學基礎,對於上溯早商文化和夏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安陽殷墟出土的青銅器、玉器等表明,殷墟時期的手工業空前發達,不僅門類齊全,而且工藝水平極高。一些主要的手工業生產部門,如青銅冶鑄、制玉、製陶、制骨、制車、紡織等都已達到了相當大的規模。諸多手工藝水平,達到了當時世界領先水平。

每一個地方都代表了所在王朝的歷史、科技、制度、建築等水平,對我國曆史文化研究意義極大,所以二者都是瑰寶。


象途旅行


西安兵馬俑和安陽殷墟,究竟那個歷史價值更大?我們先不急著比較判斷,先來看看他們之間的異同和意義。



西安兵馬俑。1974至1976年兵馬俑被發現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東,一經發現就震驚寰宇,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也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兵馬俑的發現為我們瞭解和研究兩千餘年前秦朝的經濟、軍事、文化、科學以及雕刻藝術等方面提供了實物資料。在感嘆古人的智慧的同時,也著實讓我們汗顏。但更多的還是驕傲自豪。兵馬俑的發現更讓我們對秦始皇陵充滿好奇和想象。



安陽殷墟。殷作為商朝後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於1928年正式開始考古發掘。殷墟以出土的大量都城建築遺址、青銅器物以及甲骨文等聞名於世。大量的都城建築遺址的發現一方面為我們全面宣統的展現了3300年前商代的都城風貌,另一方面為人類建築史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資料與證據。


青銅器物的出土證明了青銅冶煉技術在商代已經非常的成熟,上面的銘文圖案更為我們展示了當時人類生活的真實面貌,對我們瞭解和研究當時的社會經濟提供充足的實物證據。

甲骨文作為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成熟的文字,它的發現一方面將我國文字記載歷史前推了千年,完善和印證了中華文明史,另一方面甲骨文作為現代漢字的鼻祖對研究古古文字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對中國書法的字法,筆法有極大的研究價值,和學習價值。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兵馬俑和殷墟都作為中華文明發展的見證者,我認為只有時間先後,歷史價值並無大小高低,同樣是中華瑰寶。

相信大家都有自己認知和獨特的見解,不妨留言下方一起討論交流。


歷史中的小白


安陽殷墟用事實證明了商的存在,並且作證了《史記》對於商的描述,其歷史價值不言而喻,肯定是很高的。但是它的價值,其實就和雲夢澤睡虎地秦簡非常相似,是我們解讀歷史的重要文獻資料,僅此而已。

秦兵馬俑的出土,並不僅僅是一個巨大的秦代藝術品群像,其歷史價值,尤其是軍事史價值,同樣也是對史書記載不詳的一次有效補充,並且是圖文並茂的。

兵馬俑裡有文?還真有。從兵馬俑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完整的秦軍部隊編制,是對那隻將六國打怕的“虎狼之師”最直接的解讀。既然提到了文字,就先說文字。在兵馬俑的俑身上,以及兵器上經常會出現各種文字,比如一件著名的戈上就有:“五年,相邦呂不韋造。詔事圖、丞蕺、工寅。”的字樣,這裡就不做詳細解釋了,這是什麼呢?秦人叫“物勒工名”。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功有不當,必行其罪。這不就是質量回查機制嗎?另外,秦人用的弩,其中很多部件都是很細小的,如果其中有一個部件損壞的話,其他所有的弩的這個部件都是可以為其更換的。還有弩箭的箭頭,外形幾乎都是一樣的,非常類似今天的子彈頭。這不就是標準化生產嗎?但是你想過沒有,這個是2000多年前的標準化生產啊!再有,青銅劍因其本身的原因,根本不會被做的太長,當然也做不了太長。就比如越王勾踐劍只有只有55.7釐米,而兵馬俑出土的秦劍長度均在81~94.8釐米的長度,是不是甩了勾踐劍很多條街啊!為了這個長度,秦劍設計出了非常獨特的外形,而且表面處理工藝也是非常牛叉的。這些,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和藝術品掛鉤的。是非常實用的兵器,橫掃六合的部隊統一配發批量生產的兵器。

說完兵器,再說戰陣和軍銜。兵馬俑中,我們可以看到秦軍已經多兵種協同作戰了,從弓弩手到持戟戰士,然後是步兵兵團,都非常明確的告訴我們,秦軍是如何橫掃六合的,他們的戰鬥單位是什麼樣子的,當時六國的部隊遇到的是一個怎樣的秦軍。將史書中那隻虎狼之師非常形象的還原了。而且在兵馬俑中,我們看到了不同的髮飾不同服裝不但代表了不同的兵種,還代表了秦軍的軍銜。兵馬俑就是真正的秦軍,只是當時秦軍的規模要比這個大很多很多。如果你只將這個當成藝術品和陪葬品的話,那我只能說,太不懂行了,你參觀的錢真的是白花了。兵馬俑不論是藝術價值還是歷史價值,尤其是軍事史的價值,絕對堪稱空前絕後,絕無僅有的。

我是輪迴的刻度,一個秦粉!


用戶3460363399


我個人認為還是殷墟歷史價值更大

殷墟出土文物有青銅器,甲骨,

青銅器可以證明商朝當時的鑄造技術和科技技術

而甲骨可以證明的就更多了,甲骨可以證明商朝時期的:祭祀,戰爭,農牧業,官制,刑法,醫藥,天文曆法等方面都會涉及到。

而且青銅器和甲骨還可以進一步證明商朝的存在

而秦始皇兵馬俑是軍事方面的文物,其中兵馬俑坑裡發現的兵馬俑身上的魚鱗甲,青銅劍,弩機,戈矛還有戰馬車等文物都可以生動形象的表現出秦朝時期的軍事文化。

像青銅劍等文物,經過研究還可以發現秦朝時期的科技 鑄造水平如何。

很多人都說秦始皇兵馬俑的陶俑有8000多件,每一件的面部都不一樣,髮型也不一樣,這點就可以瞭解秦朝時期的裝束打扮。

而且兵馬俑坑還可以進一步證明秦朝是否真實存在過。

兩者相比,您覺得哪個歷史價值更大呢?

我認為每一個文物都是中國上下五千年的見證,雖然距今年代不一,但是它們都是中國的血脈,我覺得兩者歷史價值各有優點,各有價值所在


落日鶩飛


要比歷史的早晚,肯定是殷墟早,可距今約110萬~115萬年的藍田猿人遺址更早,黃河流域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村落遺址半坡遺址,也比殷墟早的多,單從歷史價值來講,我認為殷墟跟半坡遺址基本上算一類(絕對很重要),不過要說跟秦兵馬俑比價值殷墟就不是一個重量級的,沒有可比性。

一,西安兵馬俑

西安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它不僅規模宏大,而且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西安兵馬俑所給人們的知識是多層次、多學科的,包括政治、軍事、經濟、藝術、科技等眾多領域,兵馬俑一、二、三號坑有機地組成一個龐大的軍陣編列體系。它是古代軍陣的生動圖譜,也是秦王朝軍隊真實的縮影。關於古代軍陣的編列方法、秦軍的編制、秦軍的裝備、兵器的配備組合等諸多問題,兵馬俑都提供了具體實物例證。它是研究古代軍事史的寶庫。它的歷史價值還在於對秦代士兵服飾的研究上,如此龐大數量、形態各異的雕刻士兵,他們每個人的穿戴、服飾、髮式、臉型、胖瘦、高矮、氣質、表情都為歷史學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秦兵馬俑震撼世人的還有其卓越的藝術成就。幾千件魁偉英武的大型陶塑藝術作品蔚為壯觀,從藝術角度和審美觀來看,西安兵馬俑的製作精美,以至於每個兵馬俑的表情都不一樣,生動傳神,充分的展現了秦朝軍隊當時的磅礴氣勢。兵馬俑的塑造,以現實生活為基礎而創作,藝術手法細膩、明快。光是髮式就有許多種,手勢也各不相同,臉部的表情更是神態各異,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秦兵馬俑坑文物的出土也較大幅度地改寫了人們對秦代的科技水平的認識,以大量的實證材料形象地展現了秦代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兵馬俑也是秦代這個時代的折射,歷史本身賦予了秦俑多種歷史文化價值。秦俑所折射的歷史層面既多又廣,在建築史、服飾史、制度史尤其是王陵制度史等方面,具有獨特的認識價值。

二,殷墟

殷墟作為晚商都邑遺址,它的文化遺存,特別是其甲骨卜辭的某些內容,可與文獻中的商王朝相聯繫,證實了文獻中只有零星記錄的商王朝的存在,殷墟所展示的一些文化現象是中國歷史上某一時段中的獨有現象,司母戊鼎和殷墟甲骨文,從人文價值上有不可替代的意義。


明月蒼松1


雖然兵馬俑名氣更盛,但若論歷史價值還是殷墟更勝一籌。

1899年王懿榮發現的甲骨文使被“疑古派”否定了的商王朝重新建立在有文字可考的基礎之上,成為 海內外學者公認的中國歷史的開篇,1910年,甲骨學家羅振玉據此考證出其出土地小屯村曾是的晚商都城。

1928-1937年間,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主持的殷墟科學發掘取得了巨大成就,發現了小屯宮殿宗廟區50餘座夯土基址、小屯 YH127甲骨坑及諸多甲骨坑層的發現還有小屯遺址區貴族墓及諸多祭祀坑,尤其是後岡“三疊層”文化的發現解決了仰韶、龍山、小屯三種文化的先後序列。

(1930年殷墟發掘現場)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組建了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繼續殷墟遺址的發掘,一個更加豐富的“地下世界”呈現在我們面前,新時期的殷墟發掘幫我們進一步瞭解了這座三千多年前的城市的城市佈局,發現了小屯宮殿區內婦好墓、南地甲骨坑層、環繞小屯宮殿宗廟區大壕溝、成片家族墓、大型道路及近百座車馬坑、洹北商城等重要遺址,殷墟都城作為夏、商、週三代都城的代表作,在佈局上遺址核心區內有宮殿宗廟區、手工業作坊區、民眾聚居區和家族墓地及縱橫的車馬大道,西北郊侯家莊西北崗有規模宏大的王陵區,說明殷商時期的都城建制是有規劃的。

殷墟還出土了大量珍貴的文物,殷墟出土的文字是中國漢字的鼻祖,包括甲骨文、金文、陶文等多種載體文字。 其中尤以甲骨文最為代表,以殷墟甲骨文為代表的象形文字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15萬片甲骨文,堪稱商代歷史百科全書的甲骨文。

(殷墟發掘出五乘車馬坑和青銅短劍)

殷墟都城中手工業作坊區的密集分佈,其中尤以鑄銅作坊遺址規模大、內涵豐富,再加上數以萬計的青銅器的出土,充分說明殷商時期的青銅鑄造水平達到了極高水平,重達800多千克的“司母戊鼎”是世界青銅器鑄造之冠,雄偉瑰麗,讓人想到三千多年前祭祀的宏偉場面。王陵區1005號大墓出土的“旋龍盂”,底中部下粗上細的柱子上,有頭向一致的四條可旋轉的圓雕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玉人雕像,為研究殷人的衣、冠、髮式和不同階層的人物形象提供了物證;此外,殷墟歷年出土文物以陶器為大宗,可供復原者達萬件以上。這些陶器不僅是研究殷人日常生活的重要資料,也是考古學分期斷代研究的最好標誌性指示器。而出土的精美的白陶、釉陶和硬陶(原始瓷)等,表明了商朝較發達的對外貿易和物資交流。

(安陽殷墟博物館)

隨著研究的深入,殷墟的歷史價值會得到進一步闡釋。


楊早講史


西安兵馬俑和安陽殷墟同為世界文化遺產,但論歷史價值的話,無疑安陽殷墟更勝一籌。

西安兵馬俑只是從工藝角度而言,它確實製作精美,展現了二千多年前秦帝國兵陣的恢宏氣勢,除此無他。所以,西安兵馬俑根本無法和安陽殷墟等量齊觀。


而安陽殷墟的問世,使得中國的可考歷史往前推了五百多年,使商代成為我國第一個有考古證實的確切王朝,這對中國歷史的意義是非常深遠的。

雖然我們一直知道商朝是存在的,但在安陽殷墟沒有發掘之前,我們對商朝的所有了解均來自史書或《封神演義》,然而安陽殷墟的發掘,將以鄭州二里崗為代表的中商和以殷墟為代表的晚商完美對接起來,使那個遙遠神秘的時代不再遙不可及,而是觸手可及的了。

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和司母戊鼎,皆乃國之重器,這也是中國近代考古學誕生的標誌,是中國傳統的金石考古學和西方國家的田野考古學的第一次結合,其意義深遠。因為安陽殷墟的發掘,不但為中國證實了一個悠久而神秘的王朝,更為中國文明的悠久與燦爛提供了一份可貴的佐證。更重要的是,因為甲骨的出土,中國的文字的演變進程更為清晰。

央視播出的《國家寶藏》將展現從安陽殷墟出土的“婦好鴞尊”這一國之重寶,同樣也能讓我們對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軍事統帥、巾幗不讓鬚眉的婦好的生平有所瞭解。


天水一朝的千年榮耀


殷墟價值大,確切說是甲骨文價值大。

一、一個是帝國的墳墓,一個是帝王的葬坑。

二、古希臘有2個主要城邦,一個雅典,一個斯巴達。

一個記錄文明,被譽為“西方文明的搖籃”。

一個奉行獨裁統治,軍國主義,成了歷史記憶。

三、兩河流域,楔形文字成為世人研究當時的風俗,法律,文化等重要工具,

而巴比倫空中花園,僅僅成為一個世界七大奇蹟的符號。

四、兩者就像樹的根與葉的兩部分;

沒有樹根的樹葉,即使曾經多麼絢麗,也終究會枯萎。

沒有樹葉的樹根,雖然看著十分醜陋,可依舊會存活。


藍星cc


當然是西安兵馬俑的歷史價值大。1974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陝西臨潼發現了秦始皇戎馬俑,出土了數千件的雕塑著作,局面恢宏壯麗、氣勢磅礴、拍案叫絕。這個人類古代文明奇觀的出現使得國際震動,也在我國雕塑藝術史上佔有了重要的方位。在我國的歷史上秦代是上承春秋戰國,下啟東西兩漢的過渡階段,是我國社會由奴隸制度革新到封建社會的初期階段。思維的改變和解放,勇於不斷的面對現實的精力,為我國古代雕塑的開展供給了寬廣的空間,然後創造出了秦始皇戎馬俑這樣故事稀有的雕塑藝術著作。


秦始皇戎馬俑共發掘出四個戎馬俑坑,其間的四號坑是拋棄坑,其他三坑是陪葬坑,總佔地面積約有兩萬多平方米。一號坑最大陪葬有戰車和步卒為主的混合長方形的方陣,擺放戎馬俑約有六千多件,戰車四十多乘。二號坑為平面呈曲尺型面積約六百平方米,是馬隊和弩兵相混合的方陣。三號坑是統帥一號、二號坑的指揮部,成列有四名軍士俑,六十四名武士俑和戰車一乘。秦始皇戎馬俑嚴厲運用寫實主義的辦法創造出了一個雄壯的秦軍軍陣佈局,出現出了秦軍“奮擊百萬、戰車千乘、內平方原、外抗匈奴”的強壯氣勢和秦始皇一統六國的巨大成績。


儘管有心理準備,但跨進1號坑大廳的一剎那,我仍是被激烈地震懾。規整的陣列鱗次櫛比排在坑道里,儘管手中的武器早已腐朽,但兵俑的姿態已然挺拔了2000年。每個俑形都不相同。雙耳豎立、噴鼻嘶鳴、閉嘴靜立、翹須瞪眼、策馬揚鞭……整個軍陣酷似待發之勢,不由讓人想起當年始皇雄姿英才、所向無敵的聲威,真不知當年的工匠是怎麼製造這麼隆重局面的。360度環幕電影場的免費影片,演示兩千多年前製造這些陶俑的進程,正好滿意了我的好奇心。秦戎馬俑的發現證明了秦代燒陶工藝已十分的老練,其所用的資料為灰陶,灰陶質地細密、堅固,合適陶丕的批量製造和部分精塑。據專家考證,秦俑選用的是模製和手塑相結合的辦法制造的。最先用許多套模具柱作出很多的身坯和與頭型附近的頭坯,然後再在成型的泥坯上進行精摹細琢,塑造成不同形象的陶俑武士。秦戎馬俑頭的製造有共同的辦法總結為兩種辦法:其一是直接用手塑頭部大型後用面部單模製造的五官黏合在手塑的用頭上,最終對其五官、髮簪等做詳細詳盡的雕琢。其二是把頭部分為前後兩部分,分別用磨具製造出泥坯後前後黏合在一起,五官及面部表情在頭部黏合後在精心雕琢。這兩種秦俑的製造辦法具有很高的工藝水品,能夠看出在秦代時期燒陶工藝現已到達適當水品。



在排列排不上也有所不同,秦戎馬俑三個坑構成“品”字型組合一號坑軍陣排布的特色:(規劃最大,勢不可擋、枕戈待旦、攻無不克!)長方形軍陣主體向東,在南、北、西邊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最前面三排為弩兵前鋒,後邊是車、步卒組成編隊。二號坑軍陣排布的特色:(軍陣主力,精銳部隊,秦俑精華部分)三號坑軍陣排布的特色:(“凹”字型,規劃小,是軍陣的總指揮體系)秦戎馬俑除了規劃宏大,它的類型很多,特性明顯。) 漢戎馬俑坑計有東西向步卒俑坑3條,距離5米,各長28米。坑口寬2.2米,底寬1.1~1.4米,深0.4~1.1米;南北向保鑣俑坑一條,坐落3條步卒俑坑之東約 5.5米,坑長26米,寬1米,深0.15~0.40米;馬隊和戰車坑兩條,坐落3條東西俑坑之西北125米,其一於1981年損壞,其二東西長12.5米,寬 3.5米,深0.4~0.6米。俑坑距現地24米餘。秦戎馬俑陶質陪葬武士俑和戎馬俑合計8000個,擺放成陣。



坑內還出土稀有萬件實戰武器,氣勢壯麗,被稱為 “國際第八大奇觀”,近8000竟找不到兩個相同的,真是很美妙,秦陶俑高1.8至2米,比真人還略巨大,是對武力的強化,雕琢辦法寫實,重視細節描寫。秦始皇陵戎馬俑在全體動態一致,蘊含著無量的威力。作為雕塑個別,形象的詳細化,尤其是面部特性化的特色增加了軍陣的勃勃生氣。陶俑在製做上選用模製和手捏結合的辦法。工匠藝術家們在捏塑進程中運用貼塑、刻、劃等技法,依據長時間對不同人物的調查縱情地發揮個人的幻想。在全體和個別的一致改變的調和中,完成了巨大的藝術設想,它既體現了統治者的所要的軍威,又體現了普通人的生機


秦始皇戎馬俑是繪有色彩的,是塑繪結合的模範。咱們現在所看到的戎馬俑是出土後氧化所造成的。秦俑色彩極端的豐厚有紅、綠、藍、黃、紫、黑、白、鍺等。各種色彩有深淺、濃淡不同之分,構成豐厚的改變。秦俑所用的色彩是礦藏顏料,其色彩豔麗、明快。色彩運用比照激烈,上下衣服多為紅、綠、藍,頭髮為黑色,面部為粉紅色。各種色彩相輔相成,使得戎馬俑軍陣顯得愈加的嚴肅威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