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剎禪茶——大覺寺


古剎禪茶——大覺寺



寺裡喝的茶,叫禪茶,已經成為定論。

2010年的清明節左近,依例,要與北大的幾位朋友去大覺寺。去那雅集的內容主要有:聽泉、品茗、賞玉蘭花,已是這幾年的慣例了。大覺寺的泉水繞院流,300年的玉蘭花盛開,龍井的新茶千清秀,是為三絕。“法源寺的丁香、崇效寺的牡丹、大覺寺的玉蘭”,並稱為北京的三大花卉寺院,名氣甚大。

在如此妙境中,約三五知己,一同聽泉、品茗、賞花,高談闊論,低吟淺唱,仰陽臺山之高峻,敬舍利塔之佛法,賞蒼松之鬱郁,暢天地之悠悠,豈不是人生一大樂趣?尤以那繞寺石槽的潺潺水聲,如古琴吟詠,終日彈奏,高雅絕妙。這時節,又正是古來踏青的日子,京城空巷,郊野飛紅,誰願錯過?


古剎禪茶——大覺寺




古剎禪茶——大覺寺



這年,我們都沒去。旅遊報告和電視上都說,大覺寺的水沒了,說是上游的村裡打井,把水源給斷了,千多年的好風水被無知破壞。還有一個原因是,季羨林先生前一年的辭世,彷彿與靈氣的水沒了有些相關,大家的雅興自然也就沒了。季先生曾經給大覺寺寫過一文,叫《大覺寺明慧茶院品茗錄》,那是1999年7月2日,一晃竟是十幾個年頭啊!

人生如夢。逝者已矣。

北京大覺寺,坐落在西山,在香山綿延的陽臺山東麓,山勢南北走向,峻嶺如屏。寺是倚西面東,自然很是附和契丹文化的風水。契丹族崇拜太陽,建築物都坐西朝東,要迎接每天清晨的第一縷朝陽,向世界宣告自己是太陽神的繼承。而中原文化則都是坐北朝南,左迎朝陽,時對正午,右送夕陽,享受全天候的自然。大覺寺建於遼代鹹雍四年(1068年),善士鄧從貴捐資建成。金代即成為皇家行宮,初時稱“清水院”,金章宗時聞名的“西山八大水院”之一,可見,大覺寺當年的水勢蔚然大觀。


古剎禪茶——大覺寺


▌1935年西山大覺寺

明宣德三年(1428年)重修後,愛創新的宣德皇帝改其名為大覺寺。這一年,宣德皇帝還幹了一件大事,鑄造了名垂青史的“宣德爐”,以致宣德爐誕生600年來,大名都超過了他的名號,這實在是中國手工業發展史上、文博史上的大事,稱之為“中國之文藝復興”。大覺寺歷經明代萬曆、成化、弘治大修,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擴建,已成為6000多平方米的大寺院了。


古剎禪茶——大覺寺



古剎禪茶——大覺寺


據說,大覺寺的舍利塔中有真“舍利子”,所以才受到歷代皇家的敕封與大建,且遺有雍正、乾隆的題詩。不過,這一帶的好風水、好風光,確實招人熱愛。以致一年四季,逢年過節、春秋遊冶,皇家貴胄、黎民百姓,都趨之若騖。

以大覺寺作名字的寺院起碼有八處,但皇家敕建的只此一處。其他如江西資溪是東晉的,江西廣昌是宋代的,福州是唐代的,河南延津是唐代的,河南伊川是元代的。還有兩家是新建的,一在江蘇宜興,一在福建晉江。為什麼這麼多的寺院都叫大覺寺呢?

所謂“覺”者,即覺悟,源於佛教。是佛教參禪悟道的昇華,僧俗人等都必須經過“正覺”,以認得事物的本質。經過“便覺”,以傳播佛的宗義。經過“大覺”,以領受佛的真諦。從而實現大覺大悟。取“大覺”命名寺院,不但蘊義高深,來頭也大,拿來便“覺”“覺他”,一舉數得,豈不快哉?

北京這地方不產茶,大覺寺一帶也不產茶,前代都試種過,不成,也就罷了。但不乏好水,尤其是西山一帶,絕不似北方的水那麼硬。早年間,城裡人去西山踏青,從不帶水,隨便哪條山澗,有得是清透甘洌的泉水,任你喝去,永不會壞肚子。北京城的皇家貴胄、官宦富紳們,從來都是每日著人去西山打水,早出晚歸,自西直門進出。還有不少馬車、挑夫們,專營西山泉水送上門的生意。就如現今的水站一般。

如今,北京閒人多,重養生,每天都去西山打水。我喜飲杭嘉湖一帶的綠茶,每年興頭來時,總要與幾位朋友去打上幾回,西山的水所沏的茶湯色、口味,較那江南諸多名泉沏的也不差,我常待沸水稍涼,用“鳳凰三點頭”的法式,將茶杯衝上三分之一的水,舉起來迎著陽光,看那茶煙嫋嫋初起,爾後再湊近杯口處聞香,此際的茶香,便是此茶之本真之香。此際,水溫又降,再以“鳳凰三點頭”的法式,將杯中添至五分之三的水,再去細細品咂,且需眯縫上眼睛,平心靜氣至怡然狀態,泌心入神的茶香,使人精神徜徉於青山碧水藍天白雲之際了。


古剎禪茶——大覺寺



大覺寺是皇家的“水院”,那水自然是極品,以此處的水沏的龍井茶,又在京西名剎中品味,很是江南。也只有在大覺寺裡,才能找得到這份淳美,這份境界。自然,我們就稀罕去大覺寺了。

說實話,我原本很不屑大覺寺的商業化,將那茶、餐館、賓館的生意弄到佛門淨土來,儘管生意做得紅火,大家都覺得索然。雖然我去得多了,改認為茶還可以,但依然無法接受其他生意。但不管你接受不接受,生意還是不錯。

至如今,大覺寺的泉水沒了,繞寺清流古琴樣的音樂沒了,就像隨了季羨林先生去了,如今再去那裡,必會平添許多感慨。自然,遊人們還是去的,玉蘭花還是開的,松柏們還會施著陰涼,山風儂舊送著爽,機靈的小松鼠在人少時,依舊來把你帶回快樂的童年。但“八大水院”的精靈不在了。一切都失去得太快,這才幾年?西山的生態堪憂啊。

佛家講求的是淨土,講求的是生靈的普度。豐子愷先生的《護生畫集》,正是佛家的本善、大善。佛門淨土因商業化,很是風生水起,少林寺入世入得更是經典,頗可以載入哈佛的MBA案例,列第501號。弘一先生、豐子愷先生若見了,必會和我們一樣,很無奈。哪怕是當下的佛,也只能是大慈大悲了。

近現代文化大家陳寅恪、俞平伯、朱自清等多去寺中賞遊,郭沫若還從大覺寺移走一株玉蘭花,植入自家前海西街的寓處,真可謂“參禪”“聞香”到家了。

人們從氣派的山門入來,便能聞到玉蘭花香,清風和著淡然的佛樂幽來, —陣一陣悠著你的魂,腳便不由自主地拾級而上,你會覺著自家在昇華,每上一臺階,就去除了一份凡塵,心境淡然的一如汩汩的泉水,清淨的如洗禮過的孩童般神聖。寺分北中南三路,北路住宿為庭院,中路依次為三大殿,南路為茶苑、酒樓,室外室內儂山層疊著許多茶桌,滿滿當當的人,平添了許多嘈雜,來此喝茶的人人都不是做佛事的。其實,大殿中的三尊佛很是尊貴,是由智化寺請來的,只是人們大都不曉得。有的時候,許多人許多事,沒有什麼理由,即便找到什麼理由,也顯得很是牽強,倒不如隨性的好些。


古剎禪茶——大覺寺



如此說來,“禪茶”喝的是一種情懷,一份怡然,一份無為了。其實禪並不玄秘,禪在生活中,在毎個人的心中。如今,茶苑依舊開著,春天來時,玉蘭花、太陽花依舊開著,山風依舊和著春夏秋冬的陽光普照著,理所當然為大覺寺更換著顏裝,但那潔泉繞寺的靈動沒了,每每想起來,很是感傷,很是無奈。

又逢一年的清明節,約了友人同去,於月光下,樹影婆娑,山風輕輕,甚是蒼古幽雅。那繞寺流泉竟又有了,如古琴一樣演繹著那意境的高尚優雅,重回極樂。第二日晨,我於興致勃勃間,無意問服務員:“這水又回來了,真好啊!”對方很是不屑地說:“那是循環的自來水。”

眼前的大覺寺的一切,似乎朦朧起來。我無言了……

浣溪沙·大覺寺

【清】納蘭性德

燕壘空梁畫壁寒,

諸天花雨散幽關。

篆香清梵有無間。

蛺蝶乍從簾影度,

櫻桃半是鳥銜殘,

此時相對一忘言。

古剎禪茶——大覺寺



本文根據榮齋隨筆專欄《古剎禪茶》一文編輯整理,原文刊載於2019年《收藏》01月刊。

《收藏》創刊於1993年 一冊在手,把握收藏

《收藏》微博ID @收藏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