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杉木間伐好還是不間伐好?

基層林業


"木頭工程師"與杉木人工林打了二十多年的交道,雖然我們天天苦口婆心地宣傳間伐的好處,但這裡的林農還是很少間伐。為什麼不間伐?他們自然有他們的道理:



  • 培養小徑材,短平快。俗話說"樹大根深",杉木喜疏鬆土壤,對於土壤粘重的崗地上面栽植的杉木,一般十幾年後,根系難以再繼續深扎,會自然"平梢",不能培養大徑材,只能培養小徑材,所以他們認為沒必要間伐,一次性砍光,以多取勝。


  • 節約成本。現在農村人工工資貴,如果不斷間伐,砍小留大,砍差留好,砍密留稀,逐漸拉到株行距,拓展保留木的生存空間。但間伐材不值錢,變賣收入不能夠付工資,必然增加經營成本。

  • 於心不忍。當杉木封行鬱閉後,通常側枝會自然從下向上枯死,當枯死到樹高的1/3時,便需第一次間伐,這時也是杉木最肯長的時候,有很多人捨不得間伐。


圖片均來自網絡


木頭工程師


大凡開展種植業都希望將效益最大化,以充分發揮林地資源的經濟效益,杉木種植也不例外。目前各地在開展杉木種植時,初植密度都非常大,有的地方甚至達到每畝400株以上,這樣的林分如果不及時進行間伐,林木會出現通風透光極差,枝下高過高,側枝枯死,杉木後期的長勢會受到影響,反而會影響杉木種植經濟效益的發揮,適得其反了。

因此,我們對杉木種植的態度是:鼓勵適度密植,適時開展間伐,培育大徑材。

適度密植


適度密植可以有效利用林地資源,同時適度密植能提前鬱閉,減少撫育次數和用工,節約造林成本,再者適度密植,由於植物的趨光性,能逼迫杉木長高,提高單位材積。但杉木適度密植也需要根據造林地的立地條件來決定。

  • 丘陵低山崗地

丘陵低山崗地一般立地條件較差,土壤相對板結,小氣候環境不太適合培育杉木大徑材,這種地類一般採取密植,培育短伐期工業用材。

採取的營林措施是,初植密度可達到每畝330-440株,期間間伐一次,經營期15-20年左右,以培育短伐期小徑材為目的。

  • 坡度較大的山地

山區具一定坡度的山地,土壤立地條件優越,氣候溫潤潮溼多霧,非常適宜杉木生長,這種立地條件以培育杉木大徑材為主,需要稀植。

採取的營林措施是,初植密度控制在每畝240株左右,期間進行2次以上間伐,經營期限在26年以上,以培育優質大徑材為主。

適時間伐

初期間伐的時間根據林分生長情況,林分內通風透光情況,以及杉木自然整枝高度來確定,一般在栽植後8年左右。

一旦杉木生長過於茂盛,林內通風透光極差,枝下高達到主幹的二分之一以上就需要及時間伐了。

間伐的原則是砍小留大、砍彎留直、砍密留稀、看病蟲害損毀木保留健康木、砍除非目的樹種保留目的樹種,達到通風透光,改善林內衛生條件的目的,以促進保留木更好的生長。

培育大徑材

大徑材的經濟效益相當顯著,同樣培育年限的一株杉木,丘陵崗地的可能只值百元,南部山區的會達到300元以上,所以風兒一直提倡丘陵崗地適度密植,培育短伐期小徑材,因為即便再培育十年八年,丘陵崗地的杉木的樹高胸徑也不會發生明顯變化,樹高終究是8-9米,胸徑也只會在14-16公分。而山區坡地的杉木則不同,樹高8米胸徑14公分還只是起點,而且越長越快,正值生長高峰期。期間通過適度間伐,改善林分條件,更能提高杉木的快速生長,經營好的杉木大徑材每畝蓄積會在20立方米以上,經濟效益相當可觀。


綜上所述,種植杉木,無論培育大徑材還是短伐期小徑材,都提倡間伐,能夠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把種植效益最大化。


基層林業


杉木林種植密度220株至330株左右,如果培育目標是大徑材,肯定是分階段間伐好,間伐一些弱樹,密樹,留壯樹培育大徑材至成熟林在採伐。如果培育目標是速生豐產林,追求商品利益最大化,回收投資快,那肯定是皆伐,皆伐後加強管理我們西南地區10年左右又可以採伐第二批了。


泥嘎布饒道


當然分階段間伐好,根據不同階段 季節氣候變化 市場需求 分階段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