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北門橋的“前世今生”

玉屏北门桥的“前世今生”

微玉屏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北門橋,是玉屏縣城通的第一座橋。對於這個㵲陽河穿境而過的縣城,在1984年之前,兩岸往來的人,只能通過渡船踏上對岸。

玉屏北门桥的“前世今生”

北門大橋

哦,不對,還有一種方式,就是“潛水” ,玉屏本地人喊“栽沕”(音zaimi)。

坐船過㵲陽河

家住玉屏縣城㵲陽河邊館驛的唐軍,出生於1973年。他說,小時候,最喜歡和小夥伴一起在㵲陽河裡洗澡,那時候下游的賀家灘水電站沒有修,河水沒有現在這麼深,水面也沒有這麼寬。

玉屏北门桥的“前世今生”

漲洪水時的北門橋

“‘栽沕’就能到對岸,館驛這裡,㵲陽河大概也就5米寬吧。”可能是回憶起了美好的童年時光,唐軍說得很激動:“現在啊,‘栽幾個沕’都過不去哦!”唐軍說,現在的㵲陽河河面怕是有70米左右寬。

玉屏北门桥的“前世今生”

館驛老街,很久以前是玉屏趕場的地盤

於㵲陽河有著歡樂童年記憶的還有同樣住在館驛的陳國伍。“知道什麼叫‘魚療’嗎?不花錢的魚療!哈哈哈……”今年已經47歲的他,談起童年的事時彷彿又到了小時候。“那時候一撮箕撈起來,拿回家就是一碗菜。”

玉屏北门桥的“前世今生”

㵲陽河旁的萬卷書崖

70年代,過㵲陽河,都是坐木船。“船也挺大的,一次能帶近30個人吧。”家住館驛的77歲老人家唐秀髮說,那時候還沒有“下戶”,隊裡湊錢造了船,有專人負責擺渡。“那時候我幾乎天天去河對岸那邊的卓林坡砍柴,一來一回,因為擺渡的是熟人,所以我是不花錢坐船的。”

玉屏北门桥的“前世今生”

但是,來玉屏趕場、做生意的人,都是要花錢坐船的。“也確實不方便,尤其是漲洪水的時候,我們喊做‘端午水’,船不敢開了,來趕場的人回不去,只能在城裡先住旅社。”陳國伍激動地說,後來修了防洪堤,洪水也少了,基本沒發生過洪水進屋的事情了。

玉屏北门桥的“前世今生”

70年代末,木船開始載車過河。80年代的時候,木船就變成了鐵船。但唐秀髮等人更喜歡喊車船。何謂車船?面對記者的疑問,圍成一圈坐在香腸下烤火的唐秀髮、陳國伍、唐軍等人連說帶比劃地給記者解釋:“就是車先開到船上,船再開到對岸,車再開下去,車就這麼過河了!”

“這個車船是縣裡造的,由縣交通局在管理,車船是鐵的,結實多了。”唐秀髮說,慢慢地,運輸的物資和人流增加了,但還是不多,要說多起來,要屬北門橋建成後了。

北門橋通車

“我記得是‘大慶’的時候,橋通車的。那就應該是1984年。”同樣家住館驛的唐貴回憶道。他口中的“大慶”,就是玉屏侗族自治縣成立那一年的縣慶,也就是1984年。

玉屏北门桥的“前世今生”

唐貴邊說邊比劃

唐秀髮是當時玉屏機械廠的工作人員,他回憶說:“從貴陽下來了3、4個師傅,我們一起焊鋼筋。”話音剛落,一旁的唐軍忍不住打岔。“玉屏只有他一個人參加了嘞,當時縣裡他是最好的焊工。”

唐秀髮繼續說:“我們分成兩班人,白天晚上換班,做了大概半年吧,才把鋼筋焊完。”

玉屏北门桥的“前世今生”

北門大橋通車

但是北門橋的落成遠超半年。“大概是從1982年開始修的。那時候基本是靠人力,哪像現在,都是機器操作,快多了。”唐軍說道。

北門橋通車後,車不再從㵲陽河邊的馬路走,而是改道紅花。紅花片區從約10戶人家,到商鋪、人口逐漸增多,漸漸有了如今的模樣。

玉屏北门桥的“前世今生”

在㵲陽河邊長大的唐貴(牛仔衣)和夥伴站在㵲陽河邊

“以前坐船的時候,雖然沒發生過翻船事件,但是風險一直有的。”唐秀髮說,現在是好了,安全多了。

北門橋,不僅是玉屏人通行㵲陽河的交通要道,同時也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樂趣。晚上散散步,看看夜景,到對岸逛逛街;搬個小板凳,在橋上釣釣魚;更有膽大的小男孩,在橋上跳進㵲陽河裡。

玉屏北门桥的“前世今生”

北門橋通車,玉屏縣城人流車馬往來兩岸不用再坐船,北門橋也成了玉屏縣城標誌性的地標。

北門廊橋即將落成

從渡船,到通橋,如今的㵲陽河上即將迎來另一番風光——北門廊橋。據玉屏大和廊橋房產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營銷與招商負責人林中魁介紹說,北門廊橋建成後,四個樓層大約有3000多個門面,他們爭取在2019年4月底交房,目前還在持續招商。

玉屏北门桥的“前世今生”

北門廊橋

“在銷售鋪面前,我們先招好商家,才能保證商鋪分佈的統一規劃。以後讓消費者挑選商品不用到處跑,可以在相對較小的範圍內貨比三家,買到最滿意的商品。”林中魁說,他們要求所有的商家加入聯盟,接受統一的管理,比如以後在每月的會員日,所有商家會一起做活動,消費者也可以辦理廊橋會員卡,享受優惠。

玉屏北门桥的“前世今生”

北門廊橋不僅在商業方面有著極大的價值,在文化、公益、旅遊及玉屏形象方面有著更大的意義。

玉屏北门桥的“前世今生”

“我們計劃在廊橋的牆面上設計展示侗族風情的民俗文化牆與雕刻,在橋的北邊建一個簫笛雕塑廣場,豐富北門廊橋的侗族文化內涵。”負責北門廊橋文創設計的孫颶說,這是一項很難的工作,但是事在人為嘛:“我們要把北門廊橋打造成玉屏的一張名片。”

玉屏融媒體中心記者:尹雪梅

編:魯廷紅 校:尹雪梅 張丹 馬吉 審:胡攀學 姚磊

覺得不錯請點好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