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道農家饃怎麼做?

亮仔為農


饅頭我們家是不能少的同樣也是不可替代

小時候我們那家家戶戶都是自己蒸饅頭吃,麵粉是自家種的麥子磨的粉,顏色偏黃,不是很白,但是很香,加上自己的酵頭,每天空氣中都瀰漫著饅頭的香氣~

每到媽媽蒸饅頭的時候,我跟小夥伴都圍著鍋臺轉,剛出爐的饅頭,香甜軟口不用菜就能吃一個,還有因挨著鍋邊而焦香的,饅頭特別招人喜歡。

勤勞樸實的人們用自己的智慧給饅頭賦予了不一樣的色彩,不一樣的傳奇:

1.白麵饅頭

麵粉,酵頭,鹼,溫水

酵頭是上次蒸饅頭剩下的,我們那家家戶戶都有,要是哪家缺了還可以去借😁

酵頭溫水泡開,跟麵粉和好麵糰,打溼籠布蓋在面上,放在溫度高的地方等待面發(北方比較冷所以有時候會提前一晚發麵,或者放在火爐周圍或者用電熱毯發麵),等面開加入適量鹼面中和一下發面的酸味,然後使勁揉麵排氣,等到麵糰光滑時,揉搓成條,切同樣大小的塊,把幾個面都沾乾麵粉並排整齊蓋上籠布等待二次發酵,我們老家話就是行型(饅頭比剛切好變得稍大,軟),然後上鍋蒸30分鐘,即可。

鹼需要自己把握,不能多否則會發黃,少了饅頭酸。媽媽說饅頭要再行型,不然蒸出來等涼了發硬,如果不確定蒸多少時間可以,用手按一下饅頭,如果彈性十足就可以了(中間儘量不要開蓋)

2.菜饅頭

同蒸饅頭步驟一樣,只不過加入了菜汁

我們經常吃的菜饃有,紅薯葉,榆錢,菠菜等,現在3月,老家有好多野菜都可以加入蒸饅頭了~

現在做多的是榆錢,現摘的,用水洗淨,用鹽淹出水分同麵粉和成麵糰即可,菜葉大的話就剁碎,我最喜歡吃紅薯葉饅頭

3.花捲

會蒸饅頭就可以蒸花捲,我們那蒸花捲有甜有鹹,做法都一樣,選料不同

鹹的經常會用:蔥油,蒜苗油,花椒麵油

同饅頭步驟,最後揉麵得時候,把面趕成厚面片,把餡料薄薄的塗抹在面片上,慢慢從一點捲起,切同樣大小,行型後上鍋蒸就行

甜的有:紅糖,豆沙,南瓜等

甜的就需要把面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白色,一部分加入調料和成的帶有顏色的麵糰

同蒸饅頭步驟,把兩種麵糰分別趕一樣大小面片,疊在一起,然後捲起切段,行型後蒸熟即可

4.棗花饅頭,我們叫花糕

同蒸饅頭一樣,幹棗需要提前洗淨泡好

我媽媽就會最簡單的棗花饅頭,把面分成同樣大小的劑子,趕成後面片,然後一個做底均勻的鋪滿紅棗再蓋章一層,上邊再點綴一個紅棗(就是兩個面連夾心紅棗)

棗可以沾水更容易沾再面上哈

其實棗花饅頭花樣多的很,我們村的老人都會好多比如動物,比如花,弄得栩栩如生

記得小時候我們那過年,或者誰家辦喜事之類的都會邀請這個老人家一起去蒸棗花饅頭,我經常去看熱鬧,弄得那個棗花饅頭真的是五彩斑斕,栩栩如生。老人家會用顏色給饅頭上色,這個上色的饅頭是進貢的。不過現在這些手藝已經逐漸沒有了~

5.黃窩窩

最喜歡姥姥做的黃窩窩,雖然很粗,但是很香很甜,配上自己做的辣椒醬,完美!

具體怎麼做我也不是很清楚了,現在姥姥已經老了,幾乎都不認識我了。

只知道有玉米麵黃豆麵兩種面混合一起和成麵糰,然後團成窩窩的樣子,蒸熟。具體細節就不是很清楚了,可以搜搜

6.卷卷

這個很簡單,不用發麵小時候最愛吃了

白麵,水,嫩南瓜,粉條,雞蛋,鹽,雞精,生抽,香油,蔥,花椒麵

白麵加水活成麵糰備用,蔥切沫,嫩南瓜切絲用鹽淹出水分,粉條溫水泡軟切小段然後同南瓜絲加鹽雞精香油花椒麵蔥拌均勻後打入雞蛋攪拌OK

面揉光,分成幾個大劑子,趕成薄皮,然後鋪上一層調好的餡,卷好,兩頭捏口

上鍋蒸25分鐘即可

小時候最美的就是週日回家慢慢蒸的卷卷,那個時候能吃卷卷是個很幸福的事情!

餡的話不侷限一種,可以根據自己喜好來,這個是死麵,不用發麵,比較省時,但不建議多吃哦,否則會積食!

特意在網上搜羅幾張照片,可以看一下









檸檬white


知道,我就是農村娃,對農家饃饃最熟悉不過了,就是吃饃饃長大的,記得在縣裡上高中那會兒,學校食堂的飯不愛吃,全靠饃饃了。媽媽一週會給我烙一手指厚的大饃饃,有三四個。我都就吃完了。現在想想那會兒食量咋那麼大呢。到現在也沒吃膩,媽媽有時候做了,我還是很喜歡吃。忘不了那個味道。

我們說的饃饃包括髮麵餅,就是用老酵面發的面,不放發酵粉。用胡麻油加雞蛋和麵做的死麵饃饃,發麵饅頭,花捲,還有土豆包子,各種菜包子,蒸的,煎的,炸的,種類繁多。

不過要說占主導地位的還是發麵饃饃,做法很簡單,就是提前一天把老酵子用水泡開,再加面發一天,酵子發好了就可以和麵了,不用加水,和好了面再醒發半天就可以烙餅了,烙餅之前還要加些小蘇打,這是個技術活,加多了饃饃發黃,加少了饃饃黏牙,所以這就是媽媽們的一絕活兒。剛出鍋的餅又香又酥,讓人吃不夠。它既是主食又是早餐,不管啥時候,只要餓了,就會吃餅。




晴空1169885474454


在過去的農村,土地的耕種與收割都是靠手工勞作的時代,幾乎每家每戶都要做農家饃為主食,佐以一些簡單的自制鹹菜就可以解決午飯問題了,如果家裡還有其他幫工的親戚朋友就燉一鍋好湯,炒幾個肉菜就可以了。之所以農耕時節家家都做農家饃為主食就是因為它實惠、可以存放、真抗餓👍。

家父年少時在“上山、下鄉”運動中就在生產隊裡幫助做飯,因此對農家饃的製作流程再熟悉不過了。回城之後又在縣城的食品廠工作到退休,所以對食品工業有著濃厚情感和經驗,下面就將父親傳授的製作方法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可以得到一些借鑑。

主料:麵粉2斤。 輔料:麵肥100克、食鹼5克、溫水1斤。

步驟1:麵肥放入盆中加25-30度(麵肥內的酵母菌繁殖最佳溫度)溫水浸泡半小時,然後用手將麵肥抓散與溫水充分融合。

步驟2:倒入麵粉,溫水和麵 成雪花狀最後揉成光滑麵糰。蓋上溼布或塑料薄膜放置溫暖處發酵。夏季的溫度一個小時就搞定了,冬天的話3到4個小時也很正常

  25°時需要1個半小時左右,每升高5°,大概減少30分鐘,超過40°就可能會變質。

  冬天12°左右的時候,需要4個小時左右。6度以下基本上不發酵,非常緩慢。

步驟3:用20度溫水將鹼融化,倒入面盆中再根據麵糰的乾溼程度加入少許麵粉揉麵,最後揉成光滑而軟硬適中的麵糰(放食用鹼可以綜合掉酵母菌發酵時的酸味,起到去酸留香的作用)揉成麵糰的過程要求三光:手光、盆光、麵糰光。

步驟4:將麵糰搓成手腕粗細的條狀,用刀切成7釐米左右的小段。蒸鍋水燒開後關火,將切好的面坯均勻放置蒸蓮上,相互之間留有一個面坯以上的距離,蓋上鍋蓋悶10分鐘(這樣饃更甜更鬆軟)之後點火蒸20分鐘就可以出鍋了。




露營旅行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

農家饃是在我們南方地區管它叫饅頭吧!地方不同叫法也不同,做法味道有小部分的差別,南方都喜歡吃甜食,所以我製作的農家饃甜度相對有點高,可以按自己口味添加糖量!

製作步驟:

1、融化發酵粉的時候加1/2匙白糖,可以讓麵糰更好地發酵。

2、融化發酵粉時,最好使用不超過40℃的溫水融化,水溫過高容易使發酵粉失去活性,這樣會影響麵糰發酵。

3 、和麵時,如果覺得麵糰很粘手,可以加入適量的玉米油。同時要避免麵糰太乾,否則蒸出來的農家饃口感較硬。

4、農家饃醒半小時後,再要放在封閉的地方繼續醒個30分鐘左右,再放到蒸籠裡蒸。因為在和麵擀皮時,釋放了一部分麵糰裡的空氣,農家饃可以繼續醒面,能讓裡面更加飽滿。

5 、大功告成啦!可以嘗試了!

我是掌勺小羅!以上是我的原創回答,如有其他關於美食方面的問題,可以關注我!





羅小廚


作為北方人,饅頭是我們的主食之一,是家家戶戶餐桌上必備的。它雖然看起來樸實無華,但是其對人體健康的好處卻是不應該被大家忽視的。饅頭是麵粉經過發酵之後再上鍋蒸出來的麵食。因為一般只添加酵母進行發酵,而酵母對人體也是有益的,所以可以說饅頭是天然無添加的食品,不需要擔心添加劑的問題。

材料:麵粉:1500克 酵母:5克 溫水:適量

做法:1、把酵母放入麵粉中拌勻。這裡我想說到一點,有些人習慣用溫水化開酵母,然後在一點點的加入麵粉中,我是直接把酵母放入麵粉中拌勻,再一點點的加入水,這效果其實是一樣的,麵粉都會發酵的很好。

2、把溫水一點點的加入到麵粉中,同時筷子把麵粉攪拌成柳絮狀,看到沒有乾麵粉時停止加水。

3、用手把麵粉和成光滑的麵糰,然後放到溫暖的地方發酵2個小時。

4、面發好了,有很多蜂窩狀

5、把發好的面放到案板上多揉幾遍,揉的越久,蒸出的饅頭越勁道,麵糰揉光滑後搓成長條,然後揪成大小均勻的小劑子。

6、小劑子在手掌心中來回轉動,一個個饅頭坯子就形成了。順便做了幾個花捲,是不是也很漂亮啊!

7、把揉好的饅頭放在溫暖的地方繼續醒發20—30分鐘,然後上鍋蒸,鍋開始冒熱氣算20分鐘後饅頭就熟了,這時不要急著開鍋,關火後等待5分鐘起鍋,這樣饅頭不容易塌陷,個個又白又胖,散發著濃濃的麥香,令人垂涎欲滴。




寧靜的晴空


饃饃在我們這裡叫做饅頭,我經常是是用全麥麵粉來做饅頭的。

全麥粉是麵粉中含有麥子的全部成分,麩皮脫去的較少(或完全不脫),胚、胚乳和麩皮都混在一起。全麥粉更好的保留了麥子中的多種營養素和活性成分。用全麥粉做的饅頭雖然吃起來有口感上有一點點粗,但是麥香味特別濃,我家老媽因年紀大了(84歲),嗅覺不太靈,她都說吃這個饅頭能聞到麥香味。

我的做法是用乾酵母來發面:先將適量的酵母溶在溫水中,全麥麵粉放入盆內(喜歡甜食的可以加些糖,老媽和我都不喜歡甜,所以我們沒放),再將酵母水慢慢加入麵粉中,邊加邊用筷子攪拌,將盆內的麵粉拌成面絮狀,然後開始揉麵;揉麵儘可能多揉一下,將麵糰揉成三光:麵糰光、面盆光、手光,然後將麵糰放在盆中,蓋上保鮮膜讓它發酵;昆明現在的溫度(室內下午)不到20度,發酵時間大約1個小時,發酵好後取出來再揉一會,讓麵糰排氣,再搓成條狀,切成小段,就成饅頭的粗坯了;再讓這些粗坯靜置10-20分鐘,讓其二次發酵後,就可放入鍋內蒸,大火蒸10分鐘即可出鍋,充滿麥香味的全麥農家饃饃(饅頭)就大功告成了,超級簡單,來試試吧!





昆明老蕭


農家饃在我們這裡叫饅頭,卷子,花捲兒。不管叫什麼,百變不離其宗。老面加鹼面做得最好吃,其次就是泡打粉酵母粉發的面。

麵粉要選擇中等麵粉,高筋的蒸出來的饅頭口感差。

把老面(麵肥)用水調開,放入鹼面(鹼面用溫水調開)加入麵粉揉均勻,多揉幾遍。醒半個小時以上。

把面放到案板上既可以製作自己想吃的饅頭,花捲等

水燒開,把製作好的饅頭放入籠屜蓋好鍋蓋二十分鐘就熟了。

自己做得饅頭的確好吃,主要是頂事候還筋道。



人生坎坷8376


在80年代初的農村,能吃上白麵饃饃,那就是好光景的人家了。70年代末,大多數人家還在吃窩窩頭。生在河套平原的我,打小記憶中吃窩窩頭(又叫“爬河沿”)反而是一件美事,麵食正是我們家鄉的“主菜”。而饃饃是最必不可少的必備乾糧!

我們家鄉的饃饃,大多數時候都會蒸製成為像長的橢圓形的麵包式形狀,我們叫它“面棒”。做法和蒸饅頭是一樣的,唯獨有一個不同的就是我們會加一種叫做“香豆”的天然綠色植物香料。聞起來不僅香氣撲鼻,而且色澤白綠相間,口感奇佳!

具體做法是:

1.將麵肥泡軟,加入麵粉和起至軟硬適中,自然發酵倆倍大。

2.在案板上撒上乾麵粉,兌食用鹼面、磨成粉狀的香豆粉,將醒發好的麵糰放置案板,揉10多分鐘,至有氣泡出現,並帶有響聲時完成。

3.將麵糰分切成下餃子劑時的形狀,但是要粗上3倍大小,長約20公分左右,再醒上10分鐘。

4.水燒開至大氣冒時,上籠屜大火蒸制即可。農村的柴火25分鐘完成。

5.出鍋後,放涼儲存。吃的時候,切成2公分厚的片狀,最好上籠屜熱軟乎吃!

這道麵食是老家農村辦事宴必上主食,也是我們的戀鄉情結!

歡迎到我的家鄉內蒙古巴彥淖爾做客!






美食快遞哥


農家饃就是饅頭的一種叫法。北方很多地方都叫饃。我現在農家饃也有所改變。也用酵母。不是老式面引子和鹼水了。

那我就簡單說一下饅頭的做法吧。

用料: 麵粉500克。安琪兒酵母5克,泡打粉5克。白糖10克,溫水220克。把所有材料倒入盆裡加入三十度的溫水把面和成光滑的麵糰。放在三十度的室溫下發酵兩個半小時。看到面發一倍大小就可以了。

把面拿出放在面板上放些乾麵再次把面揉好把面裡的氣排出去。分成均等份。再次把揉光滑就成了饅頭的雛形。放到籠屜醒半個小時。看到饅頭變大了開火開始蒸。上汽二十分鐘就好。

蒸饅頭在北方家庭是必不可少的。家家都會做。但是做法有所不一樣。關鍵是面發好。不要時間長了。時間長了就酸了。再就是饅頭雛形要做光滑。裡面的空氣要排出去。做出來的饅頭就細膩。


China美食


我是河南周口的我們這老的做饃方式是首先要有一塊酵頭,一般的自己沒有都是到別人家找一點,首先找一個容器或者盆,把酵頭用溫水泡上,大概十分鐘,再加入麵粉,合成軟硬合適的面塊,夏天醒發大概兩個小時,麵糰醒發兩倍大就可以了,加入適量的鹼,至於放多少鹼,這個自己把握,一般的是聞一下沒有酵味就可以了,還有一個方法也可以,用電餅鐺先試著烙一點嘗一下,如果鹼加多了蒸出來的會發黃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