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回憶:脫麥子

讓我們一起傾聽親歷者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故事不長我講給你聽……

原創: 李 林 一九五三年七月出生,筆名三木子,軍休幹部,現住呼和浩特市。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往事回憶:脫麥子

<strong>六十年代末,生產隊購進了簡易脫粒機,打麥子再也不用鍘刀攨碌碡碾了,秋打的速度加快了不少。

沒有脫粒機那會兒,所有糧食作物基本上都用碌碡碾。小麥在碾之前,為了好拾掇,先要用鍘草刀把麥根攨掉,然後再碾。我十六歲的時候正趕上了,連續攨了兩年麥子。一口鍘刀每天要攨一千多捆。由於雙膝頂著麥子,不停地弓腰發力,肚臍眼向外弩出了一公分,好長時間才收回去。

生產隊近四千畝地的莊戶,集中放在一個近百畝大的場面裡,麥垛林立,黃紅綠搭配,挺好看。二個多月四十多號人在場面裡幹活兒,單雙馬碌碡齊上陣,喊聲鞭聲連成一片,此起彼伏,像一首交響樂在演奏……不停地碾呀打呀,春節前完成場收,就能決算分紅過大年。

麥子拔完後,捆成個子,涼曬數日後,由下午不耕地的犁頭們按照人字形十二捆一組碼好,待地裡莊稼收完後,用車拉回場面,按不同品種,分門別類跺成垛,等待碾打。

往事回憶:脫麥子

秋收秋打是農民最忙的時候,大家起早貪黑,集中力量收穫這最為珍貴的糧食。柴油機帶著脫粒機脫麥子是一個又髒又累的營生。用手拔倒的麥子帶著根,上面沾滿了泥土,脫的時候塵土飛揚,四周天空漂著土,一片灰色,蕩的人們連眼都睜不開,防護不好,麥毛鑽進衣服裡,癢得不好受。

往事回憶:脫麥子

脫粒機開起之後,按照分工運捆的、解捆的、擩捆的流水作業。抖秸的、收糧的、背秸的為一組,各就各位。我是擩手,站在機器最前面,往脫粒機裡擩麥子。這個營生既苦重,又危險,一不小心,就會把手伸進脫粒機的吃口攪掉,成了殘疾人。那個時候經常能聽到這樣的消息。挨我站的人把腰子解開,放在脫粒機的操作板上,由我把麥捆擩到脫粒機裡。機器轟轟作響,麥秸一縷縷飛出,像一條巨龍,噴土吐秸,十分壯觀。其他人用四股杈抖著麥秸,一直抖到五、六米遠,待把麥粒抖盡後,背秸人再把打幹淨的麥秸背到三百米遠的大草垛上。人們在飛揚的塵土中勞作著,蕩得全身是土,特別是站在脫粒機口跟前的人,嗆得滿臉黢黑,七竅生煙,和從煤窯出來的人差不多,看不出個眉眼來。當時的根本沒有好的防護措施,只是用頭巾捂在頭上,就算防塵了。人們一洗濃帶黑乎乎的一團,呼吸道吸了不少塵土。我作為第一擩手,離脫粒機最近,全身都是土,鼻子、嗓子全是黑痰,不一會兒功夫滿頭大汗,順臉流了下來,活像戲裡的黑包公。除了累與塵土外,還要受到麥芒的針刺,兩隻手都是劃痕和倒撩皮,感到赤扎扎的又癢又疼。要是遇上脫莜麥就更受罪了。我算好擩手之一,只要一上機,與脫粒有關的人都緊張起來了,因為我擩的快,量增加了不少,人們忙的更厲害了。柴油機滿負荷運轉,冒著黑煙,狂叫不止。


往事回憶:脫麥子

莜麥粒上長著一種小毛毛,特別咬人。到它跟前站一會兒,毛毛就鑽到了衣服裡開始癢癢,讓人難受。要是幹上一天,眼睛被扎的通紅,映著血絲。那時候後山人窮,沒過多的衣服去換洗,洗澡就更沒條件了,烏蘭花才有澡堂。咬也沒辦法只能忍著。現在莜麵沒有以前的好吃了,後山人說是剝皮莜麵少了毛毛的緣故,不知是真是假。

背秸子的都是些不會幹場面活兒的年青男女。他(她)們麥子擩不了,秸子抖不了,杈杷掃帚不會使,幹有一身虎勁兒。每人揹著五六十斤重的秸子徒步上到一丈多高的草垛上,腰痠腿困,被繩子勒的手腫肩膀紅,也不好受。但男女青年在一起,沒一個喊苦叫累的,個個幹勁十足。因為夜裡脫麥子,大草垛黑燈瞎火,撲朔迷離。一會兒上垛,一會兒下垛,相遇間的紅男綠女,趁抽繩垛草和小歇的機會,或許能夠實現夢寐以求拉手手,親口口的初試……

往事回憶:脫麥子

一九七零年軍管會為了讓秋糧儘快入庫,用軍事化手段抓起了場收,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刮颱風”。意思是要用最短的時間快速交公糧糶餘糧,完成場收。接到軍管會的命令,生產隊開始輪班作業,二十四小時不休息,加班加點拼命幹。我作為隊裡的民兵排長首當其衝。用軍事化管理的農民的方法,效果不明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沒明沒夜的幹誰能受得了。特別是黑夜,出來幹活兒的人越來越低少。為了吸引更多的人參加會戰,隊裡想出了加班管飯的法子。生產隊建了食堂,每天不是宰牛就是殺羊,半夜的時候,凡參加幹活兒的每人一份燉肉兩張油餅。一碗肉約有一斤多。牛羊是現殺的,油餅是用現榨的葫麻油烙的,既新鮮又可口,別有一番風味。軍管會的命令在生產隊沒見到太大的效果。社員們不買賬。牛羊殺了不少,面也吃了很多,有的社員吃飯的時候來了,吃完飯就走了。更有甚者,別人幹活時,他們躲在柴禾堆裡睡覺,等吃飯的時候再出來。會戰打是打了,可場收沒能按時完成,莊稼遭踏了不少。那時村裡沒有電,照明靠馬燈,黑黢黢的晚上,人都看不清楚,麥子就更難拾掇淨了,只能返工重來,既浪費糧食,又白費人工。

往事回憶:脫麥子

大集體那會兒,由於方法不對,社員們的勞動積極性不高,生產隊的地是越種越小,三秋時間越拖越長,社員們出工不出力,導致最後飯也吃不飽了。土地下戶後,村民們的責任心強了,幹勁大了,地越種越大,秋收秋打不用人管,早早就完了,日子越過越紅火。收割機的推廣使用,收和打在地裡一次性就完成了,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了,再也不用為拔麥子脫麥子發愁受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