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隱退時明明只有二十三歲,他為什麼不繼續努力自己建國稱帝?

平凡的帝企鵝


歸根到底,張無忌智謀鬥不過朱元璋,也鬥不過趙敏;而他也沒有問鼎天下的野心和霸氣。

張無忌退隱之時的確很年輕,也才二十出頭,可是他的武功卻是僅次於張三丰,畢竟作為武功秘籍收割機的他囊括天下絕學:“九陽神功”“乾坤大挪移”“太極”以及“聖火令武功”。

這些武功成就了張無忌,於是他得以成為明教教主,成為江湖上頂級高手。

可是,他的能力卻不足以統領明教,更不足以統領江湖。

在明教,他之所以成為眾人推舉的明教教主,一方面是因為他修煉了乾坤大挪移,其實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的關係最過硬。

如他是白眉鷹王的外孫,又是金毛獅王的義子,又是楊逍的恩人,千里迢迢護送楊不悔來到崑崙山。這幾個人都與張無忌有極深的淵源,而且張無忌為了救明教也是奮不顧身,所以他們都推舉張無忌為明教教主。

張無忌的仁慈讓他成為明教的首領,他能夠讓分裂幾十年的明教重新團結,找到當初的節奏。

可是,張無忌卻不能帶領明教走的更遠,因為他對未來非常盲目,他的眼光缺乏前瞻性。

當然,他的手下彌補了他的不足,如楊逍範遙,如說不得冷謙等等,哪個都是智計百出,張無忌就被他們架的高高的,畢竟張無忌有最大的好處:聽話。

張無忌誰也不得罪,讓明教高層都對他很滿意。



張無忌老好人的個性註定只是維護一時,能夠將分裂的明教重新整合,但是當明教做大做強之時,內部還是會產生各種糾紛,最終形成小山頭。

特別是明教從江湖勢力轉化為對抗朝廷的起義大軍之後,明教內部的勢力劃分更為明顯。

朱元璋徐達等人雖然剛開始只是壇主,可是後來他們在起義上的出色表現讓他們成為明教最強的地方勢力。

可是,朱元璋所想的絕不是當一個壇主,隨著他的實力的強勢崛起,明教高層也沒有人真正的有能力統領於他,索性將明教教主讓給他。

因為張無忌也看出朱元璋的野心,可是如何處理他又陷入兩難境地。

如果除去朱元璋,那勢必影響到起義的大業,導致推倒暴元功敗垂成,這是涉及到民族大業,不能草率。

如果不除去朱元璋,那麼明教高層在以後都會受到威脅,因為朱元璋這種人又如何能夠容忍有人在他之上呢!

對於張無忌來說,他的境地就非常微妙了,明教教主雖然是他,可是他卻逐漸掌控不了大局,憑藉個人能力,他完全可以除去朱元璋,但是他從大局出發又不能殺他。

張無忌的抉擇只有一個,既然掌控不了朱元璋,那就必須給他讓路,自己隱退。



的確,張無忌只是一個普通人,只是武功高強的普通人。

如果把他一身武功都去掉,他身邊不可能有趙敏,不可能有周芷若,甚至小昭都不會多看他一眼。

普通人都是如此,沒有野心,缺乏能力。

歸根到底,張無忌太過柔弱,沒有狠勁。

如果他真的想稱霸武林,甚至成為皇帝,他的優勢比誰都明顯,畢竟他是明教教主,他完全可以全方位的管理朱元璋,畢竟在逍遙二仙,兩位法王和五散人五行旗的輔佐下,他有實力掌控大局。可是,張無忌不會給他的部下承諾,更沒有想過去當皇帝。故而他的部下都沒有想過跟著他幹,換來榮華富貴。只有朱元璋敢想,也敢幹,所以朱元璋的部下都被朱元璋籠絡起來,畢竟目標非常明確。

等到朱元璋做大做強,一切都晚了。

張無忌之所以要辭去明教教主,歸根到底就是給朱元璋讓路,因為他已經感覺到自己就是朱元璋的絆腳石了,再不及早抽身,那恐怕就難以抽身了。

如果張無忌身邊不是有趙敏,估計他都死了多少次。在善於用權謀的人面前,張無忌只是一個孩子。

而且,張無忌歸隱以後那就只能遠離中原,只要是朱元璋的領地,張無忌就一定是被追殺,因為朱元璋絕對不會允許自己的領導生活中自己的勢力範圍內,那就是對自己最大的威脅。

張無忌只能遠離中原,或者冰火島,或者跟著趙敏去了蒙古大草原。



*忠肝義膽嶽老三聊武俠第319期*


忠肝義膽嶽老三


《倚天屠龍記》大結局,張無忌和趙敏被朱元璋下了蒙汗藥,然後用了一箭三雕之計,既離間了張無忌和常遇春徐達的關係,又找到殺害韓林兒的同盟軍,還讓張無忌覺得人生險惡,頓生退隱山林之心。其實並非如此,這只是他和朱元璋演了一出雙簧而已。

朱元璋根本不可能用“極烈”的蒙汗藥麻倒張無忌。張無忌是胡青牛徒弟,著名藥物病理學毒學專家,趙敏在綠柳山莊下的那麼精巧的毒藥張無忌都能察覺,朱元璋魯班門前弄大斧孔子門前讀論語給他下毒,還是毒品中最為淺顯的蒙汗藥,身邊還有比鬼還精的權術玩家趙敏,居然就雙雙人事不省被蒙了?而且朱元璋的陰險狡詐張無忌親眼所見,就一點提防沒有?所以這是二人演的雙簧,其實張無忌根本沒喝藥,都是裝的。那他為啥要裝,為啥要讓出教主之位,因為他不想幹了。

明教教主其實是個精神領袖,是個被崇拜的圖騰,在明教教義中,教主是明王下凡,彌勒佛轉世,打敗暗黑之神拯救眾生的,實際並不掌握軍政大權。張無忌在總教主要靠天鷹教和楊逍撐場子,原教旨主義派五行旗和教義改良派五散人並非嫡系。朱元璋部屬於五散人之一彭瑩玉發展的白蓮宗支派,這一支派植根民間勢力龐大。還有海上明玉珍部,陳友諒投靠的徐壽輝部,都是軍閥山頭,張無忌根本指揮不動這幫人。根據明史,朱元璋殺死韓林兒第二年稱吳王,並未接替韓林兒名號稱明王,因為政權高層像李善長劉基等都是儒家信徒,朱元璋已經在逐漸去明教化了。正因如此,才要讓明教的精神領袖張無忌消失掉。

那張無忌為啥不想幹,金庸在《後記》中說的明白,像張無忌這樣的人,任他武功再高,終究是不能做政治上的大領袖。中國三千年的政治史,早就將結論明確地擺在那裡。中國成功的政治領袖,第一個條件是“忍”,包括剋制自己之忍、容人之忍、以及對付政敵的殘忍。第二個條件是“決斷明快”。第三是極強的權力慾。張無忌半個條件也沒有。張無忌也知道自己拉不了這趟車,所以趕緊撤了。梁山好漢為啥宋江能當老大,就因為宋江身上具備金庸說的這三條。

所以說張無忌和朱元璋演了一出雙簧。張無忌想歸隱,卻不想讓明教大亂,和朱元璋攤了牌,只要朱元璋能善待明教眾兄弟,善待全天下老百姓,他就情願給朱元璋讓路。在得到朱元璋承諾之後,張無忌把教主之位讓給楊逍飄然離去。而楊逍在明教的名聲和威望已經臭大街了,根本對朱元璋造不成任何障礙,朱元璋順理成章當了皇帝,建國大明。這個明據著名歷史學家吳晗考證,就是明教的明。


唐風宋月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因為張無忌沒有這個能力,也沒有這個野心。

張無忌是個權力慾望極小的人,是個心腸軟弱的普通人。

自然他的武功很高,但因性格原因不可能成為政治家。

相比起來,趙敏和周芷若都比張無忌強多了,楊逍也更厲害。

然而,楊逍都萬萬不是朱元璋對手,何談張無忌。

張無忌之前最大的願望,是推翻蒙古人的殘暴統治,救萬民於水火。

那麼,雖然張無忌自己被朱元璋耍花樣陰了一下,失去了農民軍領袖的地位,但畢竟他的目的達到了。

朱元璋至少推翻了蒙古人的殘暴統治,建立了一個老百姓可以安居樂業的國家。

這樣一來,張無忌還有什麼必要自己稱帝呢?他又沒有權力慾望。

以張無忌的性格,不可能為了自己的私慾,讓無數人為他去死。

況且,當時朱元璋已經有百萬之眾,你起兵也鬥不過他,白白尋死而已。

所以,張無忌只是帶著妻子趙敏去了蒙古草原避難,畢竟這裡是趙敏哥哥王保保的地盤。

一般認為,張無忌很可能也娶了周芷若。

在那個年代,三妻四妾是很尋常的,蒙古人娶幾十個妻子更是尋常。

按照禮法來說,周芷若應該是正妻,趙敏就差了一些。

其實,張無忌是個有著絕頂武功的普通人。


薩沙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需要對張無忌的性格以及當時的社會環境展開一番探討。

↑張無忌最終選擇了趙敏,相當於放棄了權力↑

就在朱元璋拿著一個破碗,在淮西光州,潁州,泗州等地四處要飯的時候,張無忌享受著他快樂的卻也是單純的童年。

根據《劍橋簡明金庸武俠史》的考證,謝遜,張翠山和殷素素一行三人在一場海難之後,大難不死,漂流到了太平洋北部的卡納加島,該島屬於阿留申群島,是一個活火山島。

可信的是,這三人以及殷素素肚子裡懷著的張無忌,是最早一批造訪該島,甚至是最早造訪北美洲的中國居民。張無忌於次年出生,按照現在的島嶼歸屬以及相關政策法律,張無忌落地就是美國國籍。

不過,張無忌可不是美國的子孫,更像是美國的祖宗輩……

↑張無忌最終為金毛獅王付出了巨大代價↑

公元1346年,張翠山夫婦為了張無忌的教育問題,決定離開資源匱乏,與世隔絕的卡納加島,選擇從海外回國,接受國內教育。他們是有信心的,能把兒子教育成才。

可惜,在那個交通不便,信息不暢但唯獨江湖傳信可以一日千里的年代,張翠山夫婦歸來的消息立馬成為當時江湖上的大新聞!少林派領導人空聞親自帶隊,聯合崑崙,崆峒與其他門派來到武當山,要詢問武林敗類金毛獅王謝遜的下落。

張翠山夫婦為了一個“義”字,為了謝三哥,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儘管從後面的發展來看,謝遜對張翠山夫婦可能隱瞞了大量關於明教的內幕和信息,張翠山夫婦之死,到底值得嗎?

↑張無忌沒把母親遺言聽進去↑

眼看著母親死在自己懷裡的張無忌,根本無法理解發生了什麼,父母雙亡的慘烈記憶,貫穿了他的一生。

無獨有偶,朱元璋也是年少時候遭遇了親人接連病死餓死的慘痛經歷,可以說,朱元璋當時的心境與心情,和張無忌沒什麼兩樣。

朱元璋痛恨元朝,痛恨貪官汙吏,這種仇恨,跟隨了他的餘生,再也沒有消除過,流遍了,郊原血,仍然沒有解恨。

張無忌恨六大派嗎?恨!他強勢的母親殷素素在臨死前就曾經把這份仇恨深深刻入張無忌心裡,昔日有岳母刻字,今日有張母傳恨。

但張無忌的人生,卻有了一個看似微妙,卻影響深遠的變化:他在武當山上得到了很好的保護,一切都是因為他有一個佛學根基深厚,又深得道學精髓的師祖張三丰!

↑奉行“妥協主義”的張三丰,才是真正影響張無忌的那個幕後人物↑

正是在張三丰的言傳身教和保護之下,再也沒有受到傷害的張無忌,漸漸在心中拔出了仇恨的毒刺。張三丰此舉,可以說是他為人廣闊胸懷的體現,但也可以理解為他為了重振武當而付出的籌碼,這老頭城府極深,而且是走綏靖妥協主義路線的。

張三丰死去的是愛徒,對殷素素還帶著點恨,而張無忌死去的則是父母,兩人對仇恨並非感同身受。何況,張無忌身患寒毒,張三丰也束手無策,在他眼裡,張無忌是一個快要死亡的青年,更應該去享受生命短暫的美好,而不是懷著仇恨卻又無力報仇,既悔恨又自責。

而朱元璋,卻沒有武當山和張三丰罩著,他一切都只能靠自己!他的仇恨是他的動力,是他向上進取,永爭勝利,絕不肯認輸的核心性格來源。

所以說,明教對張無忌和朱元璋而言,完全不是同一個概念。

朱元璋和徐達等人都是從明教基層做起,經過血與火的奮鬥搏殺才殺出來的,而張無忌卻是因為開掛和主角光環,在成昆無意的幫助下,經過光明頂一戰成名,被江湖氣濃重的明教中高層領導們推舉為教主。

↑張無忌能夠上臺,離不開楊逍的策劃↑

而這時的張無忌,才不過二十歲出頭。

這裡有一個根本決定性因素,那就是中土明教的合法性來源是遠在波斯的明教宗教,相當於當初各國共產黨與共產國際的關係,一旦光明頂之戰失敗,中土明教就會失去信仰支柱,極可能導致基層瓦解。

在這種情況下,張無忌機緣巧合成為教主,其合法性就在於挽救了教徒們的信仰,挽救了中土明教的合法性。

但與此同時,朱元璋和徐達等人想的更深遠,他們開始慢慢改造教徒,讓他們往正規作戰部隊轉變,而非只是迷信的教徒。

毫無疑問,朱元璋等人努力的方向後來成為張無忌的主流,這也就意味著,不能帶領將士們打勝仗的教主,其合法性就出現了問題,除非張無忌走上自我神化,走穆罕默德的路線,否則他遲早會失去對明教的掌控權。

要知道,信仰固然重要,飯卻還是要吃的,而明教吃的就是反元鬥爭這碗飯。可張無忌,哪有這樣的意識,他明明武力超群,卻短於軍事指揮,更是缺乏將個人權威牢牢樹立起來的意識和決心。

↑朱元璋改造了明教的基層,是他未來成功的關鍵↑

他關心和藉以號召明教教徒的口號方向是:去卡納加島,接回金毛獅王謝遜。可是,接那個眼睛已瞎的明教老人,有什麼意思呢?當年明教高層內鬥如此激烈,謝遜又如此能幹,把他迎回來,對其他明教高層來說,當然是一種壓力。

但明教教徒們還是跟著去了,對他們中的許多人來說,金毛獅王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手裡那把刀——“武林至尊,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倚天不出,誰與爭鋒?”

看到了嗎?明教教徒們關心的可不是張無忌的義父,而是他手裡那把能夠助力“號令天下”的屠龍刀。但張無忌和謝遜最終還是令教徒們失望了。

謝遜已老,精神又受過刺激,張無忌卻是陷入了和政敵趙敏的愛恨糾葛之中,鑑於趙敏極為特殊的身份,張無忌對她的愛戀完全可以說是以身撲火。

這是葬送明教千千萬萬教徒的危險愛情!

↑張無忌選擇和誰結婚,就意味著和誰聯盟↑

一個艱難的選擇擺在張無忌面前:是和代表了峨眉,少林,武當等派勢力的周芷若結婚,還是和代表了蒙元最強大武力的汝陽王勢力的趙敏結合?

要知道,趙敏的父親是鼎鼎大名,當時掌握蒙元實權的察罕帖木兒,而她的哥哥又是能征善戰,明教頭號敵人——庫庫特穆爾,又名王保保!

趙敏究竟什麼心思,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趙敏的父兄手上沾滿了明教教徒們的鮮血,如果張無忌既要教主之位,又要趙敏,那麼,萬千犧牲了的明教教徒,算什麼?

所以說,當張無忌在和周芷若的婚禮上叛逃之後,他已經徹底失去了明教教徒及其武林同盟們的支持,沒人沒錢,只有格鬥能力,他只適合當拳手刺客,根本不配談建國稱帝。

所以說,朱元璋能夠最終問鼎,因為他代表了大多數人的利益訴求,也滿足了大多數人的利益訴求。張無忌只願意滿足趙敏,那他自然只能拱手相讓,退出江湖。

可惜他的父母之仇,到最後算是報了呢,還是沒報呢?

但朱元璋把自己的國仇家恨,狠狠的報了,沒忘本。


我見青史多嫵媚


應該說,在金庸大師裡,最無能,最沒出息,最沒成就感,實力最強大但卻最失敗的就是張無忌的了,張無忌氣度不如楊過,豪邁不如郭靖,瀟灑不如段譽,圓滑不如韋小寶。俠義不如蕭峰。情感上不如令狐沖。綜合評比是最差的一個。在周芷若和趙敏之間搖擺不定。十足渣男一個。在地窖裡摸了趙敏小腳一下,就徹底地放棄一切,連“皇帝”都不當了。

金庸書中多數主角的最後結局是歸隱。大都是連看透了江湖恩怨世俗紅塵而歸隱,對於張無忌而言,歸隱生活才是他唯一的選擇。張無忌為人綿軟,懦弱,優柔寡斷。不適合當教主。就更別提當皇帝了,自古成大事者,無不面善心狠腹有良謀。由於張無忌秉性善良,根本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即便日後起義也未必成功,就算成功大概也是一個韓林兒,給他人做嫁衣。

能力不具備也就算了,像劉邦一樣有識人之名也可以,但這個才能也不具備。金庸曾經這樣點評張無忌:“像張無忌這樣的人,任他武功再高,終究是不能做政治上的大領袖。當然,他自己根本不想做,就算勉強做了,最後也必定失敗。中國三千年的政治史,早就將結論明確地擺在那裡。中國成功的政治領袖,第一個條件是“忍”,包括剋制自己之忍、容人之忍、以及對付政敵的殘忍。第二個條件是“決斷明快”。第三是極強的權力慾。張無忌半個條件也沒有”金庸大師意思就是張無忌缺乏領袖氣質,個人能力再強,沒有政治野心。沒有權力慾望,這樣的人根本不會去建國稱帝,朱元璋之所以能夠成就天下能為皇帝,就是具備了以上的素質,即便沒有朱元璋,也會有劉元璋。無論如何也輪不到張無忌,這是必然的。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前述

張無忌是金庸大師《倚天屠龍記》中的主人公,身懷九陽神功、乾坤大挪移、聖火令、太極劍和太極拳等多項絕技,且是坐擁武林的第一大幫派“明教”的教主,少年才俊,實乃江湖第一風流人物,最終卻在年紀輕輕的時候,辭去教主之位,與趙敏歸隱田園。細思下來,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性格特徵

金庸大師的射鵰三部曲為《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和《倚天屠龍記》,前兩部主人公性格特徵明顯,其中郭靖為人質樸,心懷家國,最後舉家與襄陽共存亡,堪稱大俠。



楊過放誕不羈,憤世嫉俗,十六年如一日,情比金堅,苦等小龍女,最終得已再重逢,比翼雙飛,實乃真性情。



而張無忌性格有點複雜,既有在光明頂上力戰群雄的英雄氣概,萬安寺下不顧生死勇救六大派的義薄雲天。也有內心軟弱、猶豫不決的一面,面對芷若,趙敏,小昭,珠兒對自己的好無法適從,始終被感情牽著鼻子走,直到最後才在趙敏的一次次相逼下看清內心,吐露心扉。金庸大師塑造張無忌這個人物的時候,添加了凡人情感,使得無忌有血有肉,貼近現實。但是這種性格與王者之氣相差太遠。欲領袖天下群雄,驅逐韃虜,成就一番霸業的雄主必定能忍常人之不能忍,內心堅定,殺伐果敢,同時具有較強的權利慾,精通選人之道和御臣之術。而張無忌的性格里缺少這個部分或者說與他自身性格相沖突。



二、大勢已去

小說上寫道,朱元璋故意灌醉張無忌綁在房間裡,然後借與徐達常遇春談論殺漢奸之事,讓張無忌誤會自家兄弟與自己離心離德,故心灰意冷,留下書信,辭去教主之位,與趙敏退隱江湖。光明頂一戰,無忌隻身一人勇扛六大派,救明教於水火之中,此等大恩大義,自然收服楊逍、殷天正、韋一笑、五散人等高層。但之前明教四分五裂已久,各地分舵已自成一派,在暗中發展自身實力。無忌空有教主之名,卻根基尚淺,實難掌控百萬教徒。在這種情況下,被朱元璋和陳友諒之徒逼走只是時間早晚問題。

後記

坐擁天下,千古留名也罷,歸隱田園,粗茶淡飯也罷。也許對張無忌來說遠離世俗,相擁心愛之人平平淡淡幸福過一生才是他的真歸宿。


豁出人生


老子為啥要寫《道德經》?因為老子願意。張無忌為啥不當皇帝,因為張無忌不願意。

當皇帝能給張無忌帶來什麼?權力?人家根本不稀罕。女人?不好意思,已經有四個了,而且搞定一個就很費勁了。財富?抱歉,我張無忌就愛穿破舊的涼拖鞋。

我們都把當皇帝想得太好了。<strong>這個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只享受權益,卻不履行義務的好事。我們沒有當過皇帝,所以眼裡都只看到了當皇帝的好處,卻沒有看到當皇帝的無奈。

作為一個賢明的君主,早上天不亮就得起來。吃飯的時候,面對自己喜歡的菜也不能多嘗,怕被毒死。吃完飯就要上早朝了。早朝上你可能會被魏徵這樣的大臣頂撞,你還不能打他。上完早朝得批奏摺,一直搞到晚上,也沒加班費。好容易到了最讓人激動的翻牌子環節,後宮裡那些妖魔鬼怪你懂的。就算運氣好選了個合心意的,滾床單的時間也是被嚴格限制的。萬一老天來個乾旱、蟲災什麼的,趕緊就要下個罪己詔檢討自己。

坐在沙發上很爽,但是坐在懸空一百米的沙發上就一點也不爽了。你高高在上俯瞰一切,看似悠然自得,實則慌得一p,一旦被人拉下來就是粉身碎骨。

自古帝王皆無情,你無法擁有愛情,也無法擁有親情。平日裡對你百依百順的妃子,其實並不愛你,只是出於畏懼討好你。在你面前兄友弟恭的場面很可能只是假象,暗地裡都恨不得對方去死。當然,你的兒子們多半也恨不得你早點死,尤其是太子。

的確,你也可以選擇當昏君,只是昏君下場一般都不好,指不定什麼時候就被弄死了。

馬雲說他不喜歡錢,他最快樂的時光是當老師,每個月拿幾十塊錢工資的時候。我們難以理解,因為我們沒有達到他那個高度。同樣的,張無忌說他不想當皇帝,自然也沒什麼值得奇怪的。

千金難買我願意。我不愛吃蘋果,你卻說樓下的蘋果買一斤送一斤,趕緊去買。你說我到底買不買?


桃子讀金庸


新版《倚天屠龍記》已經播出過半了,該劇從人物、演員、劇情、特效都引起了大家的激勵討論,看過該劇的人都知道,該劇中的第一主角張無忌最後是選擇了和自己心愛的女子趙敏一起歸隱,他歸隱江湖的時候才20多歲,是很多年輕人剛開始奮鬥的年齡,很多人很好奇為什麼有很好資源很強武功的他不選擇建國稱帝而選擇退隱呢?愚記君覺得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1、性格決定

小時候我們看過的很多劇現在回過頭來看,發現我們曾經讚不絕口的完美人設,現在看來卻有很多致命的缺點,讓人難以接受,其中就包括《倚天屠龍記》中的張無忌,有著蓋世的武功、有著善良的解救眾生的心,有著俊美的臉龐,這樣一個完美的青年,被許多美女愛慕著。

但是他彷佛是來者不拒,和很多女生都有著感情戲,對每一個女生都很好,而且對很多女生都許下了一生的承諾,可以說是很渣的一個男生了,剛剛還說愛你,轉眼間就可以愛上別人,張無忌在劇中對很多女子都有情,自己的性格一直優柔寡斷,在幾個女生之中猶豫徘徊,最終傷害了很多人。

這樣的性格根本不適合建國稱帝,以他優柔寡斷的性格如果真的建國,別人已經打到家門口了,他肯定還在考慮是議和還是開戰。他之所以能夠當明教教主第一是因為他外公是明教“高官”、第二是因為情況危急迫不得已,很多時候都是別人替他做決定,自己根本無法做決斷,所以他不可能建國稱帝。

2、經歷決定

張無忌雖然退隱的時候才20多歲,但是他已經經歷了很多人一生都不可能經歷的一些曲折事情,從小和父母在冰火島過著隱居的生活,結果剛回到中原,就失去了父母,瞬間天都塌下來了,隨後經歷了被欺騙、患不治之症、獲得蓋世神功、化解門派危機等事情之後,更懷念的是最開始和父母一起在冰火島的生活。

對他來說,經歷了那麼多事情之後,有了對比之後才知道自己最想要的生活是什麼,張無忌其實是個還沒有長大的少年,雖然被大家逼迫著強大起來了,但還是不願意獨自成長,所以他一直嚮往回到最初的地方,遠離紛爭、遠離陰謀。

3、志向決定

張無忌的蓋世神功和明教教主的地位都是在因緣巧合下得到的,也可以說是在很多人的幫助下得到的,他其實並不想擁有這些,他的志向一直不是什麼建工立業,他來到中原,回到武林、面對腥風血雨變的超級強大都不是他情願的,這些都是被迫發生的。

張無忌一直以來的志向其實都很簡單,就是能夠像父母一樣找一個相伴一生的人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甚至還想讓喜歡他的那幾個女子一起陪他在冰火島上過日子,可惜事與願違,最後他也只能選擇一個,其它女子有不同的使命和志向。

很多人覺得張無忌年紀輕輕就退隱江湖很可惜,但其實他留在武林也未必有更好的發展,能夠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才是最好的未來。


愚記談娛樂


一個人小時候的成長對他的一生影響是極為重要的,這點在張無忌身上就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不是他不努力,實在是他無意如此,從小冰火島長大,讓他對人懷有善良的底色,而稱帝需要具備的素質,張無忌完全沒有,不管他有多高的武功多高的聲望。

在張翠山自刎武當上,殷素素教張無忌記住面前的所有人,以後一個個報仇的時候,張無忌說的是我不要報仇,我要父親活過來。之後千里送不悔,又遇到簡捷等中毒後被他所救的武林正派,結果差點被吃掉。但是張無忌依然選擇相信別人,再次被朱長嶺武烈所騙。這實在是他小時候得到的關愛太多,冰火島上的動物甚至都能和人和平共處,這樣的人哪裡會發狠,哪裡想著去追求權力呢。

在他以命相救五行旗,明教高層各大佬後,有了當明教教主的機會,但是他緊守師公張三丰的叮囑,不願意入教。最後是外公舅舅相勸,甚至說以此二人抵消張三丰一人之話。還是丐幫等攻上光明頂,明教無法抵擋,不當教主破不了禁令,才不得已當了明教教主的職位後讓人避入地道。完全是為了救人,權力到了手邊也要推走。後來更是以陽頂天遺命非要找到謝遜卸下這份擔子,結果聖火令又被他奪回了.......

張無忌既無心如此,而且時常覺得明教的擔子太重,扛不起啊扛不起。所以不是出海找義父,就是在趙敏和周芷若的鬥法中毫無辦法,後來更是忙於打通關大BOSS三渡,遊戲這麼好玩,女孩又這麼美,當什麼皇帝,挑什麼擔子。再說幾次見朱元璋都覺得他手段毒辣,讓人沒有一點辦法,這讓張無忌怎麼跟人鬥。

張無忌和朱元璋第一次見面,朱元璋身為明教教徒,視吃青菜,不食葷腥的禁止如無物,註定了朱元璋最後會反叛明教。第一次徐達欲救他,而且送了不少牛肉度過饑荒,張無忌就只好把號令天下無所不從的武穆遺書相贈啦,徐達身後的主謀上司,主謀殺牛吃牛的朱元璋,就把那皇帝當啊。

金庸寫小說借用了歷史,但是不能改變歷史的軌跡,所以張無忌的出路就只能是歸隱遠走。而且性格已經塑造得對權力毫無興趣,對和人爭鬥更是除了一身無敵的武功外沒一點手段,還屢屢因心善沒勝遭受譏諷實戰能力差,只好年紀輕輕就佛系啦。反正武俠小說中最高的權力就是武功,他有了除張三丰外天下無敵的武功,還要那皇帝之位幹啥。


白石龍寄居蟹語


張無忌若真當了皇帝,把朱元璋置於何地,張無忌只不過是金庸老先生杜撰的一個人物,我想他斷不會犯這種低級錯誤。而張無忌天生的性格缺陷,也預示著他不是當皇帝的料。


張無忌能當上明教教主,不是他有心為之,而是誤打誤撞當上的。六大派圍攻明教總部光明頂,明教危在旦夕,恰在此時,張無忌從明教禁地中破空而出,救明教於危難之中。事後,明教一眾大佬為了感謝張無忌救命之恩,口徑一致推選張無忌為明教教主。這個時候,也只有張無忌有這個能力收攏明教渙散的人心。張無忌再三推辭不過,無奈之下只能暫任教主一職。

當教主時和當上皇帝不一樣。當教主時處在創業階段,大家都勤勤懇懇,沒有多少心眼,張無忌的某些性格缺陷即使表現出來,手下也不以為意。若天下初定,人類貪婪的劣根性就很容易暴露出來,憑張無忌婦人之仁的性格,對他那些有異心的部下還真沒轍。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張無忌連自己的感情問題都搞不定,以後怎麼搞定龐大的後宮,後宮每天還不鬧的雞飛狗跳的。我們不能否認張無忌為人積極的一面,宅心仁厚,一定是個體恤民情的好皇帝,但也僅限於此。開國皇帝其實是最難當的,它需要朱元璋那種殺伐果斷的人來當。

在張無忌的身上,還體現了一個“隱”字。小的時候和父母、義父隱居在冰火島,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後來,又被朱九齡打下懸崖,在崖下習得“九陽神功”,才有能力脫困。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在《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的多數時光,都處於隱居狀態。隱居才是張無忌真實的生活狀態,這也為以後張無忌的歸隱埋下了一個伏筆。真正促使張無忌最後選擇歸隱,來自於青梅竹馬周芷若的打擊,周芷若的性情大變,讓他真正感到倦了累了,好在在趙敏這找到了安慰,歸隱也有趙敏陪伴。

張無忌和朱元璋的權利交接屬於和平交接,依朱元璋心狠手辣的性格,是不會留張無忌這個後患的,但是他不敢對張無忌動手,他忌憚張無忌的武功,也忌憚張無忌在明教中的威望。最重要的一點是,張無忌對皇位一點興趣都沒有,這是朱元璋能夠上位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