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和《走向共和》相比,哪一部歷史劇最有深度?

zhangYob


這四部電視劇,我恰巧在上學的時候都曾經看過,而且看過不止一遍。

如果讓我給這四部電視劇做一個排序,由高到低大概是:《走向共和》、《雍正王朝》、《大明王朝》和《康熙王朝》。

先來說《走向共和》,我一直認為這部電視劇是迄今為止歷史劇裡最好的。

第一,它符合歷史,串起了從1895年到1916年的屈辱近代史。

雖然現在有人認為,它裡面很多細節有所杜撰。比如,將醇親王之死從1891年挪到了1894年。甲午戰爭日本勝利之後,日本政府只拿出了戰爭賠款的30%用於教育經費,但是電視劇裡面卻說,將教育經費全部拿了出來。

但是,這些情節的虛構和杜撰瑕不掩瑜,前者是為了讓電視劇情節更好看,也反映出慈禧這個人的政治手腕(電視劇裡說,醇親王是被慈禧嚇死的。在歷史上,醇親王確實也很窩囊,還有人說他最後是被慈禧毒死的)。

後者,則是反映日本人在近代為何能打敗龐大的清王朝,併成功的學習西方的軍事、政治,最終走上擴張之路的。

第二,則是在保證歷史真實的情況之下,把故事寫得既精彩又好看。

現在為什麼那麼多歷史劇,被人吐槽胡編亂造?原因就是,真實的歷史可能並不精彩,或者因為人數眾多,不容易凸顯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因此,不得不進行虛構和杜撰。

像《貞觀之治》這部電視劇,被稱為迄今為止最符合歷史的電視劇,但也被人吐槽拍得無聊,看著像紀錄片,遠沒有完全杜撰的《貞觀長歌》受歡迎。

《走向共和》則完全打破了歷史真實與故事精彩的矛盾,裡面每個人物,比如李鴻章、袁世凱、慈禧、光緒、孫中山等都被塑造得有血有肉,讓你看了就不會忘記。

我認為,這得益於導演張黎的拍攝手法。張黎喜歡用特寫鏡頭,展示人物的細節,從而反映出他們內心的變化。

此外,則是編劇通過故事選擇,在選擇史料方面,非常高明。每一個情節合理的為後面的情節做鋪墊,讓這部劇變得高潮迭起。

當然,我要說,這部電視劇的前26集(義和團運動之前),也就是盛和煜的本子要比後來的編劇柳建偉寫得好。但是,正是由於盛和煜寫得速度太慢,張黎才不得不讓張建偉寫作後半部分。


張建偉後期的本子,虛構成分就開始變多(比如,虛構了羅文和記者田沫的愛情)。

第三個,我覺得是這部電視劇內涵深刻,為歷史人物“翻案”。

我一直覺得,如果這部電視劇放到現在來播,肯定會被各種罵。因為它完全是在長西方人志氣,滅自己的威風。

在晚清部分,這部電視劇完全展示了清朝官員的腐敗與貪婪,為了一己之私而不顧國家的命運(比如,黃瑞蘭貪汙海軍經費,在炮彈裡面裝上沙子)。

日本則全國上下團結一致,天皇甚至還拿出皇宮的預算購買艦船。

電視劇裡,展現的李鴻章、袁世凱等人物,都變得比之前正面。比如李鴻章,一輩子希望國家富強。但是政治腐敗,自己無能為力。

袁世凱之所以最後當了皇帝,搞洪憲帝制,完全是被自己的兒子欺騙等等。這些說法,吸收了最新的學術成果,但對於很多人來說,可能無法接受。這也是這部電視劇後來被罵的原因。

說完《走向共和》,我們再來說一下《雍正王朝》。

我覺得,《雍正王朝》在反映現實和故事情節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雍正王朝》是根據著名作家二月河的小說改編。這部電視劇杜撰的成分較多,因此,我一直說,這部電視劇不能當作歷史來看。

但是,它卻有著現實的意義。這部電視劇是1999年播放的,當時,我們國家正在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很多國企進行改制,裁人。

因此,很多工人“下崗”失去了工作,開始產生怨言。這部電視劇展示了一個作為改革者的雍正,面對巨大的反對浪潮,初心不改,拼盡全力也要進行改革(攤丁入畝、“鄉紳一體納糧”),就如同主題歌所唱“也難料身後罵名滾滾來”)。

此外,它還是宮鬥劇的鼻祖。《雍正王朝》前半部分展現“九王奪嫡”,皇八子胤禩、皇四子胤禛爭奪皇位,每個人的手段都極其高明,層層佈局。

後來的“宮鬥劇”,無不是在這部電視劇的基礎上進行加工。後來的“胤禛熱”也完全是這部電視劇引起的。

下面再說一下《大明王朝》。

《大明王朝》展示了政治家的手腕,也讓劇情不斷翻轉,超人意料

大明王朝也是由張黎導演的(其實《雍正王朝》也有張黎參與)。

這部電視劇的故事完全是杜撰的。但是,故事確實非常好看,可以說是把嘉慶皇帝、嚴嵩、胡宗憲、海瑞、楊金水等人寫活了。

這部劇的故事完全是在不停的反轉。人們都以為嘉靖皇帝只是一個不上朝不理朝政的皇帝,但是這部劇卻寫出了,朝臣之間的爭鬥完全是在皇帝的掌控之下。

嘉靖對嚴嵩的處理,不是因為它貪汙,而是因為它後來威脅到了自己的地位,欺騙自己等等。揭示了皇權的可怕,也揭示了古代王朝的殘酷。

最後說一下《康熙王朝》。

這部電視劇我認為,是既歪曲史實(還打著歷史劇的旗號),故事又誇張不可信。

這部劇雖然也稱改編自二月河的小說,但是除了一些人名之外,並沒有借鑑什麼。

電視劇裡面摻雜了太多的愛情故事(比如蘇麻喇姑和伍次友、康熙的感情,康熙和朱三太子的妹妹紫雲的感情),歷史故事編纂得也不好。如康熙擒鰲拜,完全沒有體現出任何政治智慧,感覺就是一群布庫和鰲拜打了一架就結束了(歷史上,康熙擒鰲拜,還是用了很多智慧的)。

故事編的很假,人物之間的矛盾似乎也可以讓人一眼看清。

這部電視劇當時之所以能火,除了陳道明等演員演得出色之外,就是場景很華麗,戰爭場面很精彩。

因此,我對這部劇評分最低。


兮兮說事兒


《走向共和》絕對是歷史劇中的巔峰造極者,原因就在於跳脫了歷史劇的範疇,轉而通過各個人物的命運和沉浮,來訴說那個時代的悲哀。

從最深處、最底層,來反應封建統治的黑暗,以及舉國面對列強入侵的無奈,一個民族的屈辱,先行者的鮮血和怒吼。

這些雜糅在一起,就是從人性深處剖析了清末那個悲催的年代,而且淡化了對和錯,淡化了矛盾的衝突。

使人覺得在那個年代,即便是自己生活在其中,大概也只能做到如此了吧!

依稀記得裡面李鴻章說了一句話,那就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要做。這句話大抵就能道出李鴻章這一生所為,也能解釋李鴻章為什麼不能像伊藤博文那樣。

相比於《大明王朝1566》,《走向共和》更加註重對封建制度黑暗的挖掘,以及對於人性的考量。

而《大明王朝1566》則是從權謀的角度出現,上演著宮牆之內的黑暗鬥爭,揭露了皇權的不易和巨大侷限性,以及其冷酷性。

我最喜歡的歷史劇,就是《大明王朝1566》和《走向共和》,這兩部鉅著,絕對是難以逾越的存在。

這不同於演義式的《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所以無論怎麼看,《走向共和》和《大明王朝1566》,都更加具有厚重感。

《走向共和》從洋務運動末期開始敘事,開頭就是李鴻章和翁同龢的一番較量,準確的來說這是慈禧同光緒之間的較量。

當時李鴻章想要朝廷撥款,給北洋水師一定經費,從而可以購買炮彈和更換老舊的炮位。

但是在此之前,慈禧便已經揚言,誰要是讓她的六十大壽過的不舒坦,他就讓誰過的不舒坦。

如此一來立刻形成了強烈的矛盾衝突,同時又引出了慈禧權謀的厲害之處,慈禧明明不想給李鴻章錢,但不明說,只是讓翁同龢去管戶部。

而翁同龢素來與李鴻章不和,同時他也是光緒的老師。翁同龢眼光短淺,直接連六十萬兩的炮彈錢都沒有給李鴻章。

這種權謀博弈之下,李鴻章顯得十分的無奈和被動,甚至不惜好言去求翁同龢,但是卻被翁同龢一口回絕。

在這種開篇之下,立刻就展開了清朝末年可悲的官場狀況,加上後來北洋艦隊腐敗的體現。

一一不道出清朝末年的那些不堪,同時也反應出來,封建制度之下,處處被掣肘的現象。

正所謂剛有一個想要往前走一步,但是卻發現背後有十幾個人拉住了他。

而結尾時,清政府也意識到了不立憲不能得民心,然而此時立憲,國民已然麻木。

這意味著非是革命不能改造這個國家,也道出了當時的不易!


小司馬遷論史


這四部劇各有千秋,但要說深度,無疑還是《大明王朝1566》。


《康熙王朝》是一部藉著歷史外衣的傳奇劇。按著傳統的傳奇人物的敘事策略,把康熙一生的大事件串聯起來,擒殺鰲拜、平三藩、收臺灣、簽訂尼布楚條約、親征葛爾丹,虛構的人物也是為了讓電視劇劇情更加緊湊,塑造了一個傳奇的明君。每件事都講了,但每件事講的都不深,角度也不新奇,康熙像開了掛一樣加持著主角光環無往不利。《漢武大帝》也是這個路子。這樣輕鬆好看的歷史劇視是極為優秀的歷史敲門磚,還談不上深度。


《雍正王朝》講的是反腐,反腐難,反腐是個老大的難題,有借古喻今歌頌改革的味道。這部劇排出了歷史劇的水平,雍正直接面臨的是和秩序的博弈,與利益集團的博弈,到處都是波詭雲譎的潛規則,貪腐、火耗、舞弊、建立軍機處,滿漢矛盾,這些劇情相比假裝歷史劇的言情劇就知道有多高明瞭,敢於直接拍皇帝遇到的問題和處理問題的手段。


《走向共和》敘述歷史的角度讓我們耳目一新,站在袁世凱、李鴻章,慈禧這幾個在歷史上揹負罵名的人的角度敘述歷史,開闊了人的眼界。如果不喜好歷史,看這部劇很沒有意思,沒有固定的主角,沒有完整的事件,敘述角度多變,人物眾多,一部晚清群像戲,其史觀、史料的把握無愧是優秀的歷史劇。


《大明王朝1566》在一個真實的歷史背景下,虛構了“改稻為桑”這一貫穿全劇的國策執行,牽扯出一連串的反腐、治國、駕馭群臣的情節。


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在歷經秦漢唐宋,政治體系從中央到地方發展極為完備。通過“改稻為桑”這一政策的執行,我們可以看到從廟堂之高到江湖之遠,全國上下怎麼在中央一聲令下,像齒輪一樣齧合在一起轉動起來,他給我們展示了封建王朝治國理政的運作模式。更具有象徵意義,是中國封建王朝的一個縮影。


進一步展開皇權與相權的暗鬥,清流與奸臣之間的明爭,邊防對國家的影響,儒家的核心價值觀對人心的潛移默化,從而看到中央集權的制度不可調和的矛盾。


奸臣、忠臣也不是簡單的一體兩面,非黑即白,奸臣何以奸,清流又何以清,不是簡單的臉譜化,通過沖突《大明王朝1566》中的人物變的厚重立體起來。嚴嵩貪汙,皇帝不知道嗎,為什麼不一刀砍了,為什麼不用海瑞這樣的清官,這本身就是制度上的悖論,這部劇更像個政治預言。每個朝代都有皇帝、忠臣、奸臣,中央官員、地方官員、商人等,這部劇解釋了政治運作的奧秘。


立足於歷史,其象徵意義和思考的深度遠超時代背景。


莫莫莫爾斯


應該是《大明王朝1566》。

這四部劇都是非常經典的國產劇。首先來看一下豆瓣上面這四部劇的評分。

這四部電視劇是非常有淵源的,比如評分最高的《大明王朝1566》和《走向共和》的導演都是張黎,這兩部劇也是豆瓣上評分最高的國產劇。《大明王朝1566》和《雍正王朝》的編劇又都是劉和平。

只有《康熙王朝》相對來說“另類”一點。我個人看過導演陳家林拍攝的央視版《太平天國》。當然,從這幾部劇的風格來看,《康熙王朝》可以說是最沒有深度的。

這部劇基本上來說是屬於自傳性質的,整部劇講述了康熙的一生。我個人看這部劇的時候年紀還很小,只覺得康熙皇帝非常的厲害。十幾年過去了,再回頭想想,它是非常不符合歷史的。換句話來講,它根本沒有反映那個時代的特點,以及那個時代的問題。

或者說,我更覺得《康熙王朝》有點像武俠小說一樣,感情戲非常多,主角光環太強。

不過,這部劇製作還是非常精良的,人物塑造非常成功。比如陳道明的康熙皇帝、斯琴高娃的孝莊,舒暢的董鄂妃,依然歷歷在目。

更重要的是,它還留下傳播非常廣泛的片頭曲,“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

豆瓣上這部劇短評最熱的是:

有比“寶日龍梅,你強暴了朕啊!”更牛逼的臺詞麼?

《雍正王朝》要比《康熙王朝》好很多。無論從劇情的複雜程度,還是內容的深度來看。這部劇中的人物還是拍得相對來說更加真實一點,沒有那麼多的愛情戲。《雍正王朝》一個很好的地方就是展現了每個人的難處,特別是涉及權力鬥爭的時候。

比如皇帝也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還是照樣要和手底下的官僚做鬥爭。

鄔先生幫著雍正做上了皇帝,到頭來沒有等到榮華富貴,還得想法設法的活命。

雍正和十三爺去江南籌款,當地的官員依舊不買賬,甚至在江夏鎮還被人刁難了。

從《雍正王朝》中可以反映很多現實的東西。不過這部劇主要是作者想借著雍正表達悲天憐人的思想。所以裡面很多人物總是有一種浩然正氣的樣子。

當然,這部劇雖然評分相對來說較低。實際上從評價的人數來看,這部劇是遠遠強於其它劇的。《雍正王朝》塑造了很多人物,甚至後來還有相關的衍生劇。比如《李衛當官》之類的。

不寫了,睡覺了,2018年9月18日1:17分。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什麼


按照我自己的觀感是《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前兩個是最有深度的。而雍正王朝和康熙王朝則更多的是一種演義。

歷史劇和歷史是兩回事。甚至歷史本身也是分為兩個層次的,一種是歷史的本真,一種是她願意被你看到的歷史。

所以討論深度問題,顯然《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更具有深度。

在我們國家,有什麼比“民主”“共和”這種東西更有深度的。至今也難以理解為什麼《走向共和》會被批准上映。這部劇我以為就是禁片,越到後頭越是這種感覺。到現在我們談論政治、談論共和也不能堂而皇之。。。

仔細看《走向共和》的片頭曲甚至是插曲,像不像一種輓歌。這種輓歌可以分為兩種理解,一個是以清朝為主體的中國走向沒落,一個是“共和”始終夭折,最終被搞成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在劇本創作上,《走向共和》顯然不如剩下的幾部出彩。甚至更像是一個紀錄片,幾乎能做到人人可考,其時間大多不離人物本身,杜撰的很少。在清末發生的這些,到現在也是極具研究價值的。

真實,往往是最大的正能量。

這就是我看《走向共和》的最大的感觸。我最喜歡的就是李鴻章這個角色。

猶記得,辛棄疾中談到的“贏得生前身後名”,幾乎是中國所有讀書人,武將的最高追求,但是李鴻章在辛丑條約上簽字的剎那,我想他也一定是明白的。但是依然還是簽了。真正的應了那句話“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趨避之”。這個角色讓我對儒的敬仰重新拔高了一個高度。當然,如何評價“合肥天下”的李鴻章,每人都有自己的判斷,只是就這劇來說,不管是袁世凱,還是孫文、甚至李鴻章都刻畫的比較豐富,再也不是我們課本上學到的那種民族大義、革命領袖、賣國賊那種臉譜化的標誌。這就是一件好事。

我捫心自問,如果把觀者和劇中人物對調,在那樣的環境下,難以成事。

至於《大明王朝1566》,選取這個節點,在整個明朝中可能也就是多事的一年而已。但是在整個全球範圍內,具有重大的意義。所以才把這一年集中展示出來。立意是極好的。我以為劇中最重要的不是海瑞,而是嘉靖皇帝,尤其是嘉靖和裕王以及他孫子和海瑞的那番對話。

“黃河水濁,長江水清,但長江之水灌溉數省兩岸之田地,黃河水也灌溉兩岸數省之田地,不能只因水清而偏用,也不能只因水濁而偏廢,自古皆然。反之,黃河一旦氾濫,便需治理,這就是自己為什麼罷黜嚴嵩、殺嚴世蕃等人的道理。再反之,長江一旦氾濫,也要治理,治國用人都是這個道理。”

簡簡單單的一個比喻使得整個中國的歷史,朋黨,官宦爭鬥、馭人之術清晰的展現在觀眾眼前。

前段時間我曾答題說到魯迅評價中國的歷史的根底都在道教,深以為然也。這是什麼?這就是王御之術,甚至上升到王御之道了。典型的道家的二元論,懂了這個,就明白很多歷史上的平衡,分權的道理。

就因為這個,我把這部劇排在《走向共和》之後。

至於《康熙王朝》《雍正王朝》我以為僅僅 小說或者電視劇本身來說依然是出彩的,但深刻還談不上。其中《雍正王朝》更好的原因在於九龍奪嫡,在於激烈的衝突。尤其是片中一些鏡頭語言讓人細思極恐。完美的詮釋了雍正作為千古奇帝的心機,歎為觀止。

另外,焦晃的演繹也是讓人過目不忘,津津有味。

但《康熙》就稍微差一點,但是依然是出色的歷史劇。其出彩不在電視劇,而在人物本身。因為足夠耀眼,所以其攝人心魄的魅力也使得歷史劇本身不需要太多的點綴。

另,焦晃的康熙,是我見過的最好的。


一枝研學


這四部歷史劇,應該可以代表國產歷史劇的最高水準了。

四部都算精品,但各有偏重。如果單純從深度來說,我認為,最深刻的是《大明王朝1566》。

有最深,就有最淺。最淺的,應該是《康熙王朝》。

《康熙王朝》是一部爽劇,講的是康熙皇帝一生的豐功偉績。在這部電視劇裡,康熙近乎神,一路衝鋒,很少遭遇真正的阻礙,直至爬上山頂,傲視蒼穹。

爽是爽了,但有點過。感覺這個電視劇的核心目的,就是吹捧康熙。

同樣是辮子戲,《雍正王朝》就要深刻一些。因為它表現了皇帝的“難”。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皇帝其實也不例外。只有爽,那不是真正的人生。人生中必然有難處,皇帝也不例外。

這部劇裡的康熙,不再是神,而是變成了一個煩惱的老頭兒。他為了擺平那群如狼似虎的兒子,大費腦筋。

而雍正皇帝,不僅走上皇位的過程不容易,當了皇帝之後,依然不容易,要面對諸多困難。

有了這些難處,就有了痛感,也就有了深度。

在這方面,《大明王朝1566》走得更遠一些,它不但表現了皇帝的難,也表現了大臣的難,表現了太監的難,表現了所有人的難。

《大明王朝1566》深刻地刻畫了人性。而人性是複雜的。所以,嘉靖皇帝不再是簡單的昏君,嚴嵩不再是簡單的奸臣。所有人都從臉譜變成了活生生的人。

因此而深刻。

《走向共和》的導演,也是《大明王朝1566》的導演。要說深度,《走向共和》也很深,但它深在理念。

《走向共和》推翻了諸多已有定論的人物形象。比如慈禧,比如李鴻章,比如袁世凱。

它最大限度地還原了歷史人物的原來面目。但具體到刻畫人物的複雜性,它明顯不如《大明王朝1566》。


趣談秘史


除了《康熙王朝》,其它三部應當是我國曆史劇的巔峰之作。

《大明王朝1566》和《雍正王朝》的編劇是劉和平

《走向共和》的編劇是盛和煜

《康熙王朝》的編劇是朱蘇進

一部歷史劇的好壞,除了導演,最重要的就是編劇了,有時候編劇或許更重要。

不可否認,《康熙王朝》是一部成功的古裝劇,但它不是一部成功的歷史劇。

簡單來看,從女性角色的多少可以看出一部歷史劇的深度,這不是貶低女性,歷史上女性地位本來就低,這是事實,過多的兒女情長、卿卿我我只會拉低歷史劇的層次。

《大明王朝1566》《雍正王朝》《走向共和》,都是我最喜歡的歷史劇,優點已經被說的太多……說點小瑕疵:

《大明王朝1566》的服裝過於花哨,直接導致我看第一眼的時候判斷是一部普通古裝劇。

還有就是,這部劇需要沉下心來看,如果只想看熱鬧怕是會失望。

《雍正王朝》有點矯枉過正,雍正形象過於偉岸,不過這部劇可看性最高,喜歡歷史劇的不可錯過。

《走向共和》據說有完整版,可惜沒看過,這部劇可以說是對重新描述近代歷史的一個嘗試,顛覆了教科書中歷史人物的形象,不一定完全符合史實,但提供了看歷史的另一個角度,打開了另一扇窗,其嚴謹的歷史態度值得每一個喜歡歷史劇的去看。

最後,沒有一部歷史劇完全符合歷史,比如《大明王朝1566》除了名字外,幾乎時一部架空劇,但卻精準的還原了大明皇帝――太監――內閣之間的關係,這是《康熙王朝》所不能比的。

另外,馬躍的《貞觀之治》同樣值得推薦,這部劇優點是最大程度還原了初唐,只是故事性弱了些。

還有陳寶國的《漢武大帝》也不錯。

大明王朝1566、雍正王朝、走向共和、貞觀之治、漢武大帝應當算是最好的歷史劇了,如果一定要選一個,我還是喜歡大明王朝1566。










心向青山


《大明王朝1566》最有深度。

1.首先看一下豆瓣評分,《大明王朝1566》9.7,《走向共和》9.6,《康熙王朝》9.0,《雍正王朝》8.9,不過說實在話,我對《康熙王朝》真的沒有感覺,只不過在拍攝時期有它的政治含義在裡面,這裡就不多說了。說其他三個。

2.《大明王朝1566》,再過80年,明朝就滅亡了,《明史》及《明朝那些事兒》裡說的很詳細,就如同《萬曆十五年》,雖然截取的是短短的一兩年時間,但是對研究明朝滅亡的必然性而言,已經夠了,可見編劇及導演對明朝歷史有多麼深厚的功底,可以說是比肩歷史學家,當然陳寶國、倪大紅等眾多演員的演技在別的電視劇很少出現過,真的很高!劇本好,故事好,演技優,有深度,有力度,有溫度。

3.《走向共和》,歷史跨度大,人物出現眾多,演員表現簡直過猶不及,經典臺詞層出不窮,很多耐人尋味,即使放在現在,也很現實的,在眾多表現清末及民國體裁的電視劇中,各個方面幾乎無出右者。就如同《西遊記》,一說孫悟空,第一想到的就是六小齡童,而一說袁世凱,首先就想到孫淳,說孫中山,就想到馬少華一樣,演員選的精準,表演無可挑剔。尤其電視劇末尾孫中山的一段話,真是一針見血,入木三分,強烈推薦大家去看。

4.最後說《雍正王朝》,最大的特點是情節緊湊,故事可看性高,以唐國強、焦晃、王繪春為代表的演員同樣演技高超,該劇在電視臺重複播出的頻率在這四部劇裡不說第一,也得第二,主題曲也廣為傳唱。《雍正王朝》,開闢了正劇裡清宮宮鬥戲的先河,以後的《甄嬛傳》,《如懿傳》,今年的《延禧攻略》都是沿著它的套路在開展。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歡迎評論。

分享不易,點贊鼓勵,碼字辛苦,關注鼓舞。


此處峰升


個人見解,《大明王朝1566》排第一,《走向共和》排第二,《康熙王朝》第三,《雍正王朝》第四。

原因:

《大明王朝1566》不論從電視劇的劇情設置,演員演技,現實意義來說都是中國電視劇裡頂級的,劇情環環相扣,從改稻為桑等事件出發,講述了嘉靖時期的一些政治鬥爭,官場貪腐等,加上陳寶國、黃志忠、倪大紅等演員的演繹,此劇堪稱完美。

《走向共和》講述了從清末到民國的歷史風雲,涉及歷史人物眾多,事件眾多,也是國產電視劇的佳品,排第二的原因是個人對明史更感興趣。

《康熙王朝》此劇講述了康熙從登基到去世的一生,細膩的講述了康熙一生的各個歷史事件,大部分參照史實,全方位的講述了千古一帝的文治武功,加上陳道明教科書般的演繹,堪稱上品。

《雍正王朝》此劇講述了雍正帝勤勤懇懇的一生,比較客觀的刻畫了雍正皇帝,不足之處是前半段涉及康熙時代九子奪嫡的篇幅和政治爭鬥的篇幅略長。

用的來說,四部電視劇,都是國產電視劇的佳作。






趣簡歷史


這四部歷史劇都是評分很高的歷史局,對歷史的解讀十分深刻對歷史的還原都非常高。

若論深度,《走向共和》排在第一位,因為它講述的是努力選擇以及時代的力量,對任何時代任何人都有實際意義;演員們高度還原了歷史人物。

首先說,歷史劇是高度的還原歷史,深度在於對歷史客觀的解讀;對歷史的解讀的水平

《走向共和》中的人物原貌與扮演者,無論是從形象還是神態都高度還原。

《大明王朝1566》以對中國封建王朝的深刻刻畫排第二,這是一部對封建王朝的揭示最精確的電視局,閹黨、嚴黨、清流們三方的角逐,一群聰明人如何闡釋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大明王朝如何用潛規則運行的,該島為桑中老百姓成了博弈的籌碼。從皇帝到地方官,從裡到外,到處充滿了爾虞我詐,到處充滿了腥風血雨。忠臣良將和亂臣賊子都粉墨登場,海瑞刺破了這一個腐朽規則的殼子……

《走向共和》會顛覆你的舊有觀念,在舊時代走向新時代的過程中,讓人們明白了,這個世界上並非非對即錯,非黑即白;一個人的成功,一個國家的命運,不僅僅靠的是個人或民族的努力,還有時代的潮流,個人/國家的選擇。原來李鴻章並不賣國,光緒並不軟弱,慈禧並不是貪圖安樂的糊塗老太太;翁同和的儒生誤國,康有為並不那麼光芒。《走向共和》和《大明王朝1566》不告訴你對錯,但是在劇情的發展中,你逐漸發現原來沒有那麼多的對錯,你會發現原來權力、金錢最害怕的還是正直(海瑞),原來低頭並不是懦弱(李鴻章),海瑞審判嚇瘋了楊金水,《走向共和》更勝在所選的時代背景。

《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作為帝王的個人傳記,他們最大的缺點是把帝王塑造的太完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