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蘭亭序》的第一個字是楷書,但最後沒有成為一個楷書作品,而成為了行書作品,這是為什麼?

千千千里馬


在楷書、行書、草書之外,還有行楷和行草作品。

一件作品中以行書為主,夾雜少量楷書或楷書筆意,稱為行楷。一件作品中以行書為主,夾雜少量草書或草書筆意,稱為行草。


但行楷、行草都歸入行書類。

書體的夾雜是為了尋求變化,比如《蘭亭序》中二十多個“之”字,其中有楷書、有行書丶有草書。

有時我們在一件楷書作品中,還可見幾個行書甚至草書,比如楊凝式的《韭花l帖》,這可讓整件作品更加活潑、靈動。


再者,作品中的字體也會隨著作者創作時情緒的波動出現變化。比如《蘭亭序》,開篇時作者心情尚平靜,字跡較工整,後來越寫越激動,中篇時高潮迭起,熱情洋溢。

又如《祭侄文稿》,開篇時顏真卿尚能壓制情緒,後隨著感情的起伏而書寫加速,最後兩行行筆的節奏達到高潮,由行書發展成氣韻生動的草書。


說到顏真卿,不得不提他另一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作品《裴將軍詩帖》,楷書、行書、草書夾雜在一起,也只有顏真卿敢這樣寫。

回到《蘭亭序》,其主體是行書,雖然它夾雜著少量楷書,但仍屬一件行書作品。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我們都知道,王羲之做《蘭亭序》的時候,正在半夢半醒之間,走道都腿拌蒜了。別看他是書法大家,但酒量確實不行。他提起筆剛開始寫的時候,是準備寫楷書的,——永和九年,歲在?剛寫到這裡,酒勁上來了,他把今年是什麼年給忘了,經旁人提醒,硬是現改了個“癸丑”,經過這麼一改,這文章的就顯得不那麼耐看了。得了,王羲之一想:“都他媽這樣了,也別裝高雅了,該怎麼地就怎麼地吧?”正好這時候河邊小風一吹,酒勁上來了,王羲之掄開膀子,就“唰唰”的甩開了,一篇《蘭亭序》一氣呵成,楷書也就變成了行書。

王羲之第二天醒了酒,一看,怎麼?楷書變成了行書,這可難行。他一本正經的把昨天寫的這篇《蘭亭序》用楷書寫了好幾遍,怎麼看也不如昨天現場寫的耐看。又請些親朋好友加以評判,都說昨天酒後寫的好,醒酒之後寫的都不行。後來,王羲之把《蘭亭序》當做傳家寶,一代一代往下傳,共傳七世,到智永手中,智永出家無子嗣,傳給徒兒辨才。唐太宗李世民酷愛王羲之書法,用計取得原本,加以臨習。據說死後《蘭亭序》作為陪葬品,真跡埋入昭陵。演出了一段“天下第一行書”的傳奇故事。

所以說,《蘭亭序》楷書變成行書,是因為燒酒惹得禍。因禍得福,王大書法家喝大了,成就了“天下第一行書”。

歷史上的事,琢磨透了也就是那麼回事,別聽專家的,專家的太深,我說的事直白。


明月籠沙


首先,“永字八法”是王羲之用了十五年的功夫創造出來的,而《蘭亭序》的第一個字正好是“永”字,王羲之不但對“永”字情有獨鍾,而且書寫起來還得心應手,所以就在《蘭亭序》開篇第一個字寫了個楷書“永”字,而且把“永”字寫得頗具神韻。

(上圖為王羲之行書“永”字)

第二,根據漢字演變和發展過程來看,楷書早於行書。按照常規,在行書創作中,作品中不但可以出現楷書,而且還可以出現楷意。

(上圖左側上下有兩個王羲之楷書“永”字)

第三,王羲之在書《蘭亭序》時,屬微醉狀態,且創作慾望極強,加之書技非凡,一篇文章一氣呵成,就是這幅無意之作,卻被後世傳頌,並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關於這一點,就連王羲之自己也不會知道是此結果。

(上圖為 《蘭亭序》局部)

那麼,為什麼《蘭亭序》沒有成為楷書作品而成為行書作品呢?這正是我要說的。古人和今人寫字,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就是整幅作品先看第一個字,如果第一個字寫不好,就會影響整幅作品的觀感,甚至還會影響書者的書法創作的心情。王羲之在當時的微醉狀態下,頭腦還是清醒的,他把《蘭亭序》第一個字“永”字寫成楷書,也是慎重之舉。也可以說,就是這個“永”字把王羲之帶入了《蘭亭序》行書的創作狀態,最終使《蘭亭序》成了傳世的經典之作。另外,王羲之行書《蘭亭序》中出現楷書乃至楷意,都屬正常,這個無可非議。在行書作品中,出現草意,楷意,隸意,都是允許的,關鍵是要恰到好處。

(上圖為王羲之《蘭亭序》局部)

以上為個人觀點,一家之言,歡迎留評和討論!


中州耕牛堂主


《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在當時的環境下,王羲之將它寫成了行書,而不是楷書,我想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是由當時的環境決定的。寫蘭亭序之時,王羲之等一批風流雅士,在會稽蘭亭作曲水流觴的遊戲,邊飲酒邊作詩,最後將全部詩篇彙集成冊,由王羲之即興作序,即為"蘭亭集序“。這篇序文是王羲之在酒後現場書寫的,所以裡邊有多處塗改和加減,如果用楷書寫肯定跟不上當時的思路,也沒有一筆一畫寫的條件和心境。

第二,古人寫作,往往注重將第一個字寫得端莊、粗重,再隨著書寫進入狀態逐漸加快,變草。蘭亭序第一個字”永“也是這樣的情況,王羲之在書寫時明顯放慢了速度,表現出來更多的是楷化。

第三,嚴格意義上說,蘭亭序裡這個永字還是行書筆法,不能完全作為楷書對待。王羲之寫楷書比較注重每一筆的精緻到位,起收筆或方或圓,比較穩重,長筆劃的運行也很講究提按結合,粗細得當。但這個永字,起收筆完全露鋒,比較率意,尤其最後一筆的捺筆,更是用了側鋒筆法,不像他寫楷書時慢慢出刀的寫法。


方圓居書法與詩詞鑑賞


我是一人。這個問題是想得太多,沒有想明白被誤導了。

學習書法,勤於動腦,勤于思考,經常推敲是好事,是非常非常好的事情。因為很多人學習書法,並不喜歡動腦,並不思考。

學習書法總是繞不開,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

這個問題分解兩個問題。

1、作品是楷書或行書是怎麼界定的。

2、“永字八法”與楷書的相關性。

行書為了日常書寫,楷書往往較為正式。

首先回答第一個問題,很多事情的“規定”是一個約定俗成的習慣。

楷書作品,正文每個字都要是楷書。主要原因是楷書往往比較正式,尤其是唐楷,楷書用來碑刻上石的。

比如說顏真卿《多寶塔碑》。

比如說歐陽詢的《九成宮》。

比如柳公權《神策軍碑》

自楷書代替篆書隸書廣泛使用後,楷書就是比較正式的書體。

宋朝印刷術進步,碑刻就變少,而且宋朝的書法家普遍不喜歡寫楷書。所以唐楷就是楷書的標準了。

這個影響是很深遠的。如果要稱為楷書作品,必須正文全部是楷書。

然而《蘭亭集序》,除了第一個“永”字,似乎可以稱為楷書,其他的字都不能稱為楷書,大部分都是行書。所以《蘭亭集序》是行書作品。

說個題外話,行書和草書作品如何分辨,其實是看比例。

歷代書家留下的手札等等,都不是像我們現在書法家。我要寫個作品的心態寫得,他們都是我想寫,就寫了。沒有可以規定我要寫一篇全部都是草書的作品。所以行書作品中常常有草書,這是正常現象。

永字八法是王羲之,還是智永創立的,還是後人附會的?

“永字八法”這一說,是王羲之創立的。有個最好的例證,《蘭亭集序》第一個字就是永。

這個理由真的成立嗎?

因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第一個字是“永”,所有後人就有附會到王羲之創立,“永字八法”。然後“永字八法”,成了很多人學習楷書的第一課。

有些人會問《蘭亭集序》中為什麼“之”的寫法形態各異。

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書聖的名字叫“王羲之”。

臨過王羲之帖的都知道,“羲之頓首”非常常見。

一般來說一個人寫自己的名字的次數相對是多的,書法家名字的幾個字,肯定是他寫得比較好的幾個字。

如果說因為王羲之《蘭亭集序》第一個字是“永”創立“永字八法”,我還更加會相信智永創立了“永字八法”,智永的名字有個“永”。

不過我個人認為“永字八法”既不是王羲之也不是智永,是後人附會的。

書法有很多說法,都是後人附會在著名書家身上。

每個說法都不可輕信,包括我的。自己分析和思考很重要。

以我僅有的知識,儘可能地客觀求真。歡迎大家一起討論,一起進步。

我是一人,喜歡書畫和藝術相關,關注我。


一人筆記


看了前面25個回答,有的洋洋灑灑從書法發展說到魏晉,有的以猜測為本換位思考,卻沒有一個具體說了是為什麼。熱鬧是熱鬧,沒一個說對的。

我就來獻醜,說下為什麼蘭亭序第一個字楷寫,還被稱為行書。

這要從什麼是行書說起,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字體,楷書筆劃整齊,格式固定,而草書線條自由,格式固定,從這裡可以看出,楷書和草書其實字體結構很規範的,隨意不得,多一筆少一筆,都不是原來那個字了,反過來看行書,則不然,對筆劃結構的要求極為鬆散,可楷可草,可多可少,自由度極大,只要不是純楷和純草,都是行書,在平常的書寫過程中,筆隨心意,往往思緒有快有慢,於是書寫時時快時慢,寫出的字,也定是介於楷和草之間,這些字自然就被定義做行書。

行書是所有字體裡自由度最大的書體,楷書和草書必須符合楷書和草書的規範,不然亂寫一氣,就沒人能認識,就失去了作為文字的基本功能,可行書則可以無視結構和筆畫順序,只要不突破楷和草的極限,隨意發揮,怎麼寫都逃不出楷與草,即使百般變化也還是能被人所認識。

蘭亭序不是楷書,不是草書,當然是行書。

蘭亭序,第一個字不是楷書,只是行書楷寫而已。


銘30721147


自魏晉尹始,書法便有了“北碑南帖”之分,既有政體之格局,更為山水滋調養!北書雄渾滿滿有廟廊氣;南書溫婉田田如碧玉色。


覽觀《淳化》《宣和》六朝書跡,其間諸帖多以楷、行、草相交映。有正有危、有緩有馳、有曲有直、有疏有密、有向有背。。。有如君子行於篁林碧溪邊,是為“行狎書”,是為“魏晉風度”也。


《蘭亭序》是王羲之手稿,更是應景抒懷之作,豈能為恭楷?魏晉時除了碑誌(銘名書)為楷隸外,就只有(章程書)是以小楷體示人的。如《樂毅》《黃庭》,很鮮見文章、敘文、書信是以真楷示人,如《伯遠帖》《平復帖》等。

司馬遷說:“古者富貴而名磨滅者不可勝計,惟倜儻非常之人稱焉。”王羲之無愧為倜儻風流人物,其書《蘭亭》如是。如《蘭亭》以真楷所書,後世之人恐不知有《蘭亭》,書史惟只改寫了。

[臨池管窺]謝謝瀏覽!


臨池管窺


行書有行楷和行草區分,蘭亭序的前幾個字楷意多一些。楷書書寫速度慢,一筆一畫,很是端正。行書速度比楷書快,有行走之意。蘭亭序大部分字都出現明顯輕重,牽絲和連帶,結構上也不平整,圓轉筆畫多,這是行書的特點。故是行書作品。


蟬山寫書法


首先,這是王羲之起草的文稿,不是刻意而為的“書法”作品;其次,一般人們手寫文字,開始總是筆劃工整,一筆一劃書寫的同時也在思考文章的內容,隨思路展開,字跡也隨之連帶和流暢起來;最後,蘭亭序開頭幾個字雖然筆劃不連帶,但運筆獨特,字跡頗具神韻,千年來臨者無數,但具如此神韻的臨本乏善可陳。




杉子y


我打個比方吧,寫字的過程就像女生談戀愛的過程。剛開始總放不開,一本正經的樣子。談著談著,進入狀態,有感覺了,尤其是捅破了窗戶紙之後,那就別怪姑奶奶我了!來,這一橫這一點這一豎,你給我過來!這裡,還有這裡,放開手腳別拘束,不要重複,有點變化好不好!所以,蘭亭序中"之"字就有了不同的形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