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備案五週年:從野蠻生長到跨越發展

一方面私募機構愈發規範化,成為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中的一支主力軍。另一方面備案機制在曲折中前進,不斷地完善和成熟。

彈指一揮間,私募備案登記已經走過了5年。

5年前的3月17日,我國規範意義上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工作開始,意味著私募徹底合法化。

當時,在光大金控負責投資定向增發產品的韓瑋,看到了政策和股票市場的雙重機會,“此時私募成為了合法正當的行業,而且正處於牛市的起點,我認為這是發展私募的良機。”隨後,韓瑋創辦了恆豐泰石資本。

這是私募被納入監管範圍後,進入跨越式發展的一個縮影——吸引越來越多的專業人士入局,私募行業也愈發規範化和專業化。隨之而來的,是私募作為“正規軍”崛起的5年。


01 私募陽光化

私募的“合法”身份來之不易,“在陽光下行走”成為私募老兵們長久以來的期盼。

2004年2月,私募大佬趙丹陽嘗試與深國投信託合作,成立了一隻集合資金信託計劃,被業內視為國內首隻陽光私募產品。而此前,私募在正規渠道上僅表現為券商資產管理業務這一種模式,這意味著私募又開創了一條信託計劃的發展模式。

此創舉在私募圈引起不小震動,業內人士爭相模仿,一時間陽光私募信託計劃噴湧而出。尤其是2009年初,原銀監會印發了相關文件來規範證券類信託產品的發行,存在多年的陽光私募模式獲得監管認可。

但隨後由於信託業務的弊端,監管暫停了信託公司新開設證券賬戶的業務辦理。隨後,又陸續叫停銀信合作、票據信託、傘形信託等業務。陽光私募信託計劃也在時斷時續中艱難發展。

對於叫停的原因,韓瑋分析稱:“信託業務野蠻生長的發展方式暴露了該種模式的弊端。一方面,金融機構借信託通道將產品進行層層包裝,模糊了背後的實際持有人和實際投向,來規避監管對借款用途、借款領域等的限制;另一方面,部分信託公司利用多開賬戶的方式,來提高新股中籤率。”

2012年底,私募首次被官方稱為金融機構,這是私募行業里程碑式的事件。全國人大通過了新修訂的《證券投資基金法》,增加了“非公開募集基金”的章節,這代表著私募基金的法律地位得以確立,作為正規軍納入監管。隨後,證監會發文稱,新基金法明確了“公開募集”與“非公開募集”的界限,將私募基金作為具有金融屬性的金融產品納入規制範圍。

2013年3月17日,有媒體報道稱,中基協公佈了首批50傢俬募投資基金管理人名單,其中包括33家陽光私募機構和17傢俬募股權機構。同日,第一隻法律意義上的私募基金——重陽A股阿爾法對沖基金也宣告成立。

“一晃五年了。”卿雲投資的總經理楊振寧還記得,他在私募備案制度施行後,第一時間申請了登記備案。5個月後,即2014年8月拿到了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證書。又過了3個月,卿雲投資的第一隻產品以7500萬元的募資規模成立。


02 變化:由松到緊

“這五年,備案制度有一個反轉式的變化——從松到緊。因為剛開始開放備案的時候基本上沒有門檻,又剛好趕上2014年下半年行情好了,2015年漲到5000多點,所以很多專業的、非專業的人士都去申請備案,結果備案的機構總量一下子攀升至2萬多家。然後監管從2015年下半年、2016年左右,開始清理整頓。直到目前,整整3年都呈緊縮狀態,新機構的備案難以獲批,老機構去備案新的產品也非常緩慢。”楊振寧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

確實,私募匯數據顯示,2014年中基協共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5000家,2015年登記數量陡增近三倍,共登記19669家。而隨後的三年,每年新增的備案數量則較為平穩,分別為4146家、5979家和2803家。

那麼,備案制度啟動以後,私募行業有何變化?韓瑋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五年來,一方面,私募基金行業得到了跨越式發展,金融領域的創新與創業生機勃勃,私募基金的專業化與規範化水平大幅提升。另一方面,一些非法集資機構也打著私募基金的幌子投機詐騙,有一段時間內這種現象比較猖獗,對私募基金的聲譽和形象造成了不小的傷害。”

因而,備案機制的出口也在加速流動。2016年,共有1.14萬家私募被註銷或撤銷登記,此後兩年則每年註銷不超過1000家。

03 趨嚴態勢仍在延續

但監管力度顯然在加強。僅今年前2個多月,中基協已發佈兩批擬失聯私募機構名單,註銷了一批失聯機構,數量創歷年來新高。同時,還註銷了一批未按時提交專項法律意見書的“異常經營”私募基金管理人。從數據上看,年內共註銷256家,佔去年註銷總數的約32.45%。

此外,在行情震盪時,被市場自然淘汰的機構也不在少數。因而表現在備案數據上,就是今年2月底,私募基金管理人總量出現兩年來的首次環比下降。根據中基協3月19日發佈的數據,截至今年2月底,全國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24380家,較上月存量機構減少78家。這是自2017年1月以來,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總量首次出現下降的情況。

楊振寧進一步表示,市場行情磨礪的不僅是機構,備案制度也在隨市場調整。備案制度剛一推出來,就經歷了一波大的瘋牛行情,隨後,又經歷了一個長達三年多的比較慘烈的熊市週期。那麼,這種制度投放到市場裡面,也是一種試金石,考驗該制度是否順應市場的發展。

如從提高資管市場的豐富性和專業性等方面考慮,中基協於2016年開始放開了外商獨資和合資私募證券基金管理機構的備案。而近兩年,外資私募“來勢洶洶”。3月1日,今年第一家外資機構聯博彙智投資,成為第17家進入中國的外資私募證券基金管理人。此前,已有瑞銀資管、貝萊德、橋水、富達利泰、路博邁等16家知名外資機構進軍中國A股市場。截至3月21日,已有14家外資證券類私募共備案了30只產品。其中,僅2018年就備案了20只,今年1月也備案了4只。

“一方面私募機構愈發規範化,另一方面備案機制在曲折中前進,不斷地完善和成熟。現在監管慢慢摸索出了一條適合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之路,私募也在扮演一個比較重要的角色,成為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中的一支主力軍。”楊振寧表示。

來源 / 國際金融報

作者 / 何思

來源:中國證券報更多資訊請瀏覽母基金研究中心網站:www.china-fof.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