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移動互聯網時代讀書,是用碎片的時間斷點式閱讀,還是應該回歸精讀?

at讀書


互聯網的時代,給我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是衝擊了不少的傳統行業。在十多年前,我們還熱衷於一杯茶,一張報紙,來打發一上午的時間。而如今書籍卻被搬到了互聯網上,看書不再侷限於紙質書。



一部手機,一個app,可以讓我們看遍各種各樣的書籍,對我們的報紙、雜誌這些傳統領域衝擊非常大。我們自己也發現,在智能手機越來越普及的今天,我們接觸到的書籍是越來越少。

相對我們紙質的書籍,電子書顯然是有著很大的優勢,隨時隨地的閱讀,不需要專門準備一個包來裝著。加上現在手機中的各種app,我們可以瞭解到的知識更是多樣性,不再侷限於書籍。

在很多專業知識上,視頻的講解更是非常的透徹。如果是我們自己去看書,可能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才能理解和明白。因此在這種趨勢下,我們漸漸的養成了一種習慣,一種用碎片的時間斷點式閱讀。

可以理解為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可以進行學習。把一連串的知識分成多個碎片,讓我們更好的去理解,很多人也是非常喜歡這樣的方式。畢竟在現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裡,想要集中精神來做一件事情,是非常困難的。

為什麼很多人會沒事就看手機,而不能讓自己的大腦好好的靜一靜。原因就是他需要尋找一個注意力,沒有這個注意力,他會覺得好像是少了什麼東西。另外加上各種電話、信息的騷擾,我們對一件事物的集中注意力保持在3分鐘以上是很難得的。

和我們在學校圖書館相比,現在的社會似乎節奏太快了,想要讓自己慢下來都非常困難。每天需要處理龐大的信息,還得不斷的辨別真偽與學習,哪裡會有那麼多的時間迴歸精準閱讀呢?

何為精準閱讀,就是有目的性的閱讀,比如選擇一本書,在某個地方花上半天的時間來看,期間不會被他人或者事物打擾,可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這樣做有利於我們保持心情,充分的體驗書中的樂趣,以及獲取到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信息。

對於這兩種閱讀方式,我比較贊成的是後者。這個浮躁的社會,給了我們太多的壓抑與困惑,到底是什麼才是我們所需要的,我們到底是在煩什麼?每天面對那些瑣碎的事物,真的是我們能力不夠還是其他原因呢?

在很多時候我們都想可以找一個讓自己安靜的地方,讓自己的大腦放鬆。而精準閱讀是可以讓我們得到這樣的享受。放鬆自己的大腦,舒適安逸的環境,擺脫手機的騷擾,就在那裡安靜的讀著自己喜歡的書。

場地的選擇可以是圖書館、湖邊,或者是天台上,一個屬於自己的內心世界,只有你自己、書,還有陽光。忘記一切的煩惱,忘記你所在的城市,走進書本的世界中,我們只差一個決心而已。


17看科技


移動互聯網時代,不可否認,我也會用零碎的時間去瀏覽碎片式的信息,就是我們常說的碎片化閱讀。

對於碎片化閱讀,需要多角度的看待。

更多時候,我覺得碎片化閱讀,應該理解成一箇中性詞為好,這其中不要夾雜褒貶的含義。

隨著社交平臺的出現和發展,我們的生活從此開始進一步呈現出信息化和趨於碎片化,無可厚非,這是時代發展必然的結果。

因為在以前,我們一個人每天獲得的信息量是很少的,所以那時候會覺得信息很珍貴。

而到了如今的信息爆炸時代,可以明顯的感覺到,每天會有大量的信息產生,人們接收信息變得越來越便捷和多元的同時,我們可以看到,就是信息的數量變得龐大而複雜。

當信息龐而雜,自然而然就會碎片化。在這快節奏的現代生活裡,每個人的時間都變得寶貴且零碎的時間也多了。

信息碎片化,某種意義上,易於去獲取和閱讀。但這也使得信息變得很廉價,不被輕易珍惜和重視。不可忽視的一點是,這一定程度削弱了我們思考、信息管理與整合的能力,同時改變了閱讀書本的習慣。

所以,面對如今的碎片化閱讀,我想說的是任何事物都是兩面性的,如何趨利避害,化短處為長處,實現優勢互補,才是我們應該去做的,而不是一味的抱怨碎片化閱讀一無是處。

為什麼每天都有碎片閱讀,卻反而感覺給不了什麼收穫?

這裡說說我用我的做法和建議,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可以有選擇的利用零碎時間去瀏覽信息和閱讀,學會篩選閱讀。

其次,藉助app來建立一個信息管理體系。現在有很多第三方的app,比如:有道雲筆記、印象筆記、思維導圖、微信自帶的收藏功能等等……

利用這些軟件,可以很好的幫助我們把平時瀏覽的信息進行整合、管理和構築體系。

提前列好自己所需的標籤,當你看到好文章或者是其他有用的信息時,看完後,可以點下收藏,然後移到對應的標籤中。

如果你僅僅只是收藏了,不分類,體系就會構築不了。久而久之,你就會覺得碎片化閱讀,沒給自己帶來什麼收穫。利用這些軟件,可以很好的幫助我們把平時瀏覽的信息進行整合、管理和構築體系,而不僅僅只是讀。

學會構築自己的知識體系很重要,以及懂得管理自己平時閱讀的東西,並加以思考,這樣你就不會輕易的說,閱讀沒有意義,碎片化閱讀沒有收穫了。如果你有更好的想法和建議,也歡迎補充。

對於,碎片的時間斷點式閱讀,還是應該回歸精讀,這個沒有正確與否,可以兩者相結合,形成互補。


阿璐有你


舉一個簡單的小例子——羅輯思維。就能解釋這個問題了。

羅輯思維一直宣揚,古時候有錢人自己不讀書,僱人讀書給自己聽。羅胖要做大家身邊的“讀書人”。

這話聽起來很舒服,讓大家在碎片化的時間內,享受了古代有錢人的待遇。

事實上,誰是碎片化閱讀的最大受益者。答案很明顯,是羅胖這樣的人。

大眾原本有焦慮、或者只是隱隱地有一點點焦慮,羅胖們抓住了這個焦慮。然後通過背後的內容策劃團隊,策劃內容,挖掘、放大焦慮。再通過內容滿足焦慮,並且放大了碎片化時間的價值。

然後聽眾發現,原來自己有這麼多領域都不知道,需要惡補。需要聽羅胖。成癮機制做的很好,讓更多人拿出更多碎片化時間去聽羅胖講解。羅胖就成功了。成了“自媒體首富”。

而實際上,羅胖背後的內容團隊是要花時間系統性精讀的。他們掌握了知識,然後講給羅胖,羅胖再篩選適合講給大眾的,這部分才是適合放大焦慮和治療焦慮的。

我們絕大多數人,一生根本不需要了解這麼多領域,並且成為每個領域的專家。能做好一件事就行了。

但是羅胖不可能做得到,如何讓一個實習醫生三年內成為主任醫生,也做不到讓一個程序員三年內成為張小龍。

羅胖所講的知識,是碎片化的,是寬泛,但不深入的。作為故事去聽一下還行。長期沉迷於此,會越來迷茫,越來越焦慮,越來越找不到方向。

也就是說,只有精讀,並且是在自己專長的領域進行精讀,你才能自己做自己領域的醫生。而如果只是碎片化閱讀、泛泛地涉獵,你永遠是別的領域的病人。永遠處在被治療階段。


智能行業



這是兩種獲取知識的模式,在我看來,是並行的執行的。


說兩個例子。


通勤

在北上廣深,很多人的通勤時間在2個小時以上(往返算上),一天總計24小時,通勤時間就佔用1/12以上,甚至佔用1/6,如果不用來學習,很多就浪費了。


地鐵/公交上學習,由於環境問題,專注力與精神力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所以碎片化閱讀在這裡就是十分適合的,比如說看英語閱讀,看文字類思想內容,寫一個簡單的文字評論。


寫文字評論,也是我們學習的一種,通過文字內容閱讀,再加上思考內容的評論(200字左右),當然評論不是隨意評論,需要加上自己的思考。


睡覺前學習

睡覺前學習,還是根據自己的例子說明。


晚上公司一般7點下班(正常點),這樣通勤回去一般會到9點,我的睡覺點在12點左右,所以回去簡單的洗漱下,10點左右開始看書,碼字。


在這個時間段,手機關閉,微信關閉,好好碼字。這個時間段就是集中學習比較難理解的內容,比如說編程中操作系統,Linux等內容。


集中式學習主要用來攻堅困難內容,而不是平常簡單就可以理解的


總結

從上面來說碎片化閱讀適合的是簡單理解文字內容學習,集中式閱讀主要用來學習困難性內容。


集合自己的情況兩者並行執行是最好的。


·END·
路雖遠,行則必至
本文原發於 同名微信公眾號「胖琪的升級之路」,回覆「1024」你懂得,給個讚唄。

胖琪的升級之路


這個需要看自己的時間安排。

時間碎片化是我們這個時代不可避免的發展特徵,網絡化既帶來資訊的豐富,人與人鏈接的效率,但也分散了我們的注意力,同時協作和溝通的渠道無時不在鏈接。

所以,我們的生活方式既需要適應這個時代也需要保持自己的專注能力,這兩者都是需要的。

從我個人的角度看,建議:

1、一週的時間裡,還需要挑出1-3個小時認真精讀,完成一本書的閱讀,並記好筆記,這個閱讀的場景更建議是讀紙質書,因為一方面讓眼睛休息下,第二個是離開數碼一段時間;

2、對於我們工作和生活所需要的技能與資訊也可以通過碎片式的閱讀獲得補充。

但無論是碎片式學習還是精讀,都在考驗我們對知識的整理能力。

另一個是什麼呢?就是時代發展的特徵裡,現在我們專注能力在急劇衰退,所以精讀既能增加我們對知識系統性的獲取,也能鍛鍊我們的專注能力,這是兩個方面的好處。

但,我們不能否認碎片化學習的重要性,因為當我們面對時代的特點時,我們要做的還是去適應,而不是一味地否認其價值。

存在即有一定的合理性,所以無論現在聽書、在線學習等等,還是線下課程,都是時代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需要,有需求才會有發展的土壤。


以上,謝謝。


留聲之地


讀書是有目的性的,這點不會因為移動時代而改變,移動時代改變的只是讀書的接受方式而已。換句話說就是移動互聯網時代,並沒有改變讀書的目的性和計劃性,只是增加了一個獲取知識的方法而已。對於是否用碎片時間短點式閱讀還是迴歸精讀,下面分析一下後也許可以得出結論!

讀書就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的最有代表性的方式就是專門為獲得學歷證書而讀書的學生,學生讀書的目的就是學習知識,獲取知識的途徑有聽老師講課,和老師同學交流等,還是講課老師不直接和學生見面,加上配置輔導老師的電視遠程教育等等,移動互聯網就是遠程教育的一種分支而已,這種教育的最大特點就是可以極大的提高優質老師教學效率,缺點就是老師和學生缺乏互動,專業的電視遠程教育為了彌補這個不足,在線下配置了輔導教員。經過系統的教學計劃,通過一定時間,最終達到獲取一定的知識,其是否完全獲取知識,以拿到某個學歷證書為標誌。

現在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逐漸的多元化,但是讀書的目的性和計劃性,自然還是沒有變化的,不同的只是目的性和計劃性不同而已,對於需要獲取的知識,當掌握知識需要反覆精讀的手段才能達到時,就必須制定嚴格的計劃和執行計劃,如果僅僅只是學習某個簡單知識之類,就可以採用移動斷點式閱讀來方便節省時間。

通過以上分析,獲取知識的類型不同,決定了採用不同的方法。


正彪騎行見聞


移動互聯網時代,改變的是讀書方式,而不會閱讀的時間,碎片的時間不是用來讀傳統的章回體小說的,而是用來讀現代的穿越、修仙、霸道總裁等網文的,因為這種休閒小說你忘了前面的情節,並不影響你後面的閱讀。這背後的原因其實是寫了幾萬章,作者也忘了前面寫的什麼。碎片式閱讀的意思是,泛泛而讀,不用過腦子,一笑而過。

精讀,到底是什麼?有人認為是聽別人講書,那肯定是不對的,那是別人的理解,是別人的總結,未必是你需要的,每個人的理解度不一樣。精讀,就是沉下心來,一字一句,研究理解記錄,愛讀書的人,都愛寫字,或者說都愛記錄。看到有哪些寫得好的句子,抄下來,有什麼感受和感悟,隨時寫下來。

慵懶的午後,坐在陽臺的藤椅上,暖一杯清茶,燻一道親手製作的提神醒腦香,手裡捧著愛讀的書籍,或者kindle,這個場景已經幾乎成為了奢求。能讓你一個人靜靜地待會的機會都非常難得,只有夜深人靜的失眠時刻,才是屬於自己獨處的機會,可那個時候,除了由心底源源不斷升起的煩躁就沒有什麼了,誰還想的起來讀書?

如果有機會,還是固定一個時間,沉下心來,每天用半個小時、一個小時精讀一本書吧!


互聯深8點


移動互聯網時代,是科技、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各種知識、訊息往往使我們應接不暇,所以我認為這個時代點讀精讀都要掌握。

第一,許多重要的新聞、訊息比較簡短,卻又很重要,不能錯過。這樣的東西只需要我們及時瞭解、知曉就可以,不需要深刻閱讀、理解的資料。我們就可以充分利用零碎時間點讀一下,瞭解了就可以。不用佔用我們太多的精力與整段的時間。

第二,對於那些理論知識、難以掌握的技術等必須仔細閱讀,慢慢思考才能學好的東西。我們就必須在騰得出大段時間的時候用心的慢慢精讀,理解透徹,好好掌握,才能學為所用!

所以我覺得兩者合理結合充分發揮各種時間的價值才是互聯網時代好的閱讀習慣!



志趣匯


面對如今的互聯網時代,互聯網給人們的方方面面帶來了很多便利,就讀書而言資源更豐富了有多種多樣的選擇!對於利用碎片時間閱讀還是精度,這根據自身情況而定,有的人不受外界影響吸收的比較快,有的人就得是安靜的環境才能靜心讀的進去,這個不能一概而論!總之對於想讀書的人來說什麼時候都有時間都合適,對於不想讀書的人來說即使環境再好他也不會利用,成長需要個人的掌控和適應,一切用心去做都是最好的時光!




遊娛界


我個人認為還是要精讀,如果不精讀的話,書中的知識很難消化成大腦中的智慧,那樣就算是碎片化閱讀的效果達到100%,也沒有多大用處。精讀的過程中一定要隨時做筆記,這樣才能將書中的知識和自己內心中的共鳴進行聯繫起來,這樣後面才不會忘掉書中寫的是什麼。些經過了幾千年時間西麗流傳下來的書籍,你可以用下面的方法進行閱讀。

作者寫一本書都是有構思的,那麼就是這本書的結構,一般都是按照金字塔思維,先給出結論,再給出幾個論證的方式寫的。那麼你就只需要去看這本書中這一段話的第一句,把這句話吃透,聯繫上一段進行關係分析。一般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關係不是平行的就是遞進的。這樣就會省去很多時間來進行思考。

非常好的一個問題,謝謝,希望能夠幫助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