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多國力挺華為後,奧地利為何“潑冷水”?

金十數據


據日經新聞3月29日報道,奧地利外交部長Karin Kneissl在日本東京表示,她對中國在歐洲的經濟進展感到深深的疑慮。她認為,中國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投資者,在歐盟東南部發展滯後的塞爾維亞、黑山和其他國家,中國通過投資已經獲得了超過歐盟的影響力。

關於是否使用華為的技術,奧地利官方和民間的說法並不一致。早在上個月13日,奧地利電信公司總裁托馬斯·阿爾諾爾德納在接受《信使報》採訪時曾經說過:

“人們不應該把地緣政治討論與技術討論混為一談。大多數歐洲電信運營商都會與華為合作,例如奧地利電信公司”。

上個月還表示支持華為,這個月就翻臉不認人了,我們只能有兩種解釋:第一種解釋是奧地利電信公司之前的言論,並沒有徵求官方授權。但我覺得這個可能性不大。畢竟作為全國性電信公司,採用哪國的5G技術,這牽扯到國家的網絡安全,不可能胡亂表態,其在發表言論前,應該是和官方協商好了。第二種解釋是在這一個月的時間內,奧地利受到了外部勢力的干涉,逼迫奧地利臨時改變了主意,這個外部勢力是誰,我想大家心裡應該很清楚。

美國很早之前就在歐盟遊說不讓歐盟各會員國使用華為的5G技術,為此不惜派出副總統、國務卿等高官到歐洲進行恐嚇打壓。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就曾表示,如果歐盟哪個成員國使用了華為技,那麼未來將很難和美國進行合作。對於美國的威脅歐盟並不買賬,上個月26日歐盟委員會表示:“使用何種技術,各成員國自行決定,歐盟不做禁令”。德國也明確表示將和華為進行合作,法國則表示不禁止參與者。

法國、德國等歐洲大國已經明確表示將支持華為,為什麼一些小國反而不同意呢?

其實這也很好解釋。法國和德國是傳統強國,他們的經濟強大,抗壓性強,因此在外交上也表現得更加獨立。比如,在北溪天然氣管道問題上,德國一直在頂著美國的壓力建設。法國最近和中國簽訂了300億美元的空客大訂單,意大利則加入了中國的帶路協議。這些都表明大國有大國的地位,大國有大國的尊嚴,大國有大國的利益,不可能為了美國的利益,處處聽從美國的安排。

但是歐盟其他的小國家就不是這樣了,他們雖然是歐盟成員國,但是在經濟上,尤其是軍事上對美國的依賴性很大,如果沒有北約的保護,這些國家的防務安全將是一個大問題。這也是之前法德提出建立“歐洲軍”遭到眾多歐盟小國聯合抵制的原因。有了美國提供的軍事保障,這些小國家可以安心發展本國的經濟,而不用擔心來自北方的威脅。

對美國的高度依賴,這就決定了他們的外交難以完全獨立,而是要唯美國馬首是瞻,美國指東他們不敢往西,因此,在美國的打壓下,雖然心裡極不情願,但是為了不得罪美國,只有聽從美國的指示放棄華為。


大國縱橫


前幾天,歐洲國家意大利和盧森堡先後宣佈加入中國海外項目計劃,意大利還與中國簽署了價值25億歐元的29項合同;除此之外,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也對與中國的合作充滿期待,法國還一口氣賣給中國300架空客飛機(總金額接近300億歐元)。然而,正當中國與歐盟的經貿合作進行得如火如荼之時,有一個歐洲小國出來向中國“潑冷水”了。

據日經新聞3月29日報道,奧地利外交部長Karin Kneissl在日本東京表示,她對中國在歐洲的經濟進展感到深深的疑慮。她認為,中國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投資者,在歐盟東南部發展滯後的塞爾維亞、黑山和其他國家,中國通過投資已經獲得了超過歐盟的影響力。這位奧地利外交官還呼籲,為了應對中國的影響力,歐盟應該做更多的事情來參與巴爾幹國家。

可以說,這位奧地利外交官的言論根本就是“無稽之談”。中國對歐盟的投資其實是“合作共贏”的,歐盟這些年從中國的投資和貿易中受益匪淺,奧利地自己就是受益者(中國正在為奧地利鐵路進行現代化改造,2020年12月起,將有至少15列中國製造的列車落戶奧地利),這也正是意大利等國爭相加入中國海外基建項目的主要原因。

另一當面,如今的歐盟深陷通脹低迷、經濟放緩等問題,已經是自顧不暇了。3月28日公佈的數據顯示,歐元區3月經濟景氣指數降至105.5,預示著歐盟今年的經濟增長不容樂觀(歐盟2018年GDP增速為全年GDP增長1.8%,創四年新低)。在歐洲經濟整體不景氣的情況下,中國的“雪中送炭”之舉卻被一些歐洲國家百般質疑,這不是現代版的“農夫與蛇”嗎?

話說回來,中國與歐洲國家合作的勢頭依然穩健,部分國家的“刺耳聲音”並不影響大局,即使是這次跳出來“潑冷水”的奧地利內部,也不乏有支持中國的人在。近期華為在歐洲等地遭遇“信任危機”,奧地利電信就曾力挺華為,稱抵制華為是一場偽善的討論。可見,無論是華為等中國企業的崛起已經是眾望所歸,不是少數人能夠干擾和阻擋的。


金十數據


華為不但不監聽任何國家,而且還阻斷了美國的監聽,用了華為的設備後,美國煞費苦心編制經營的世界監聽大網,將壽終正寢。所以美國惱羞成怒,氣急敗壞,倒打一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