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後人隱居於此!興安崔家這座古村,每個角落都藏著故事……

翻開崔家鄉石埠村古代文化輝煌的一頁

楊迪忠

石埠村,今屬興安縣崔家鄉上塘村委所轄的一個自然村。據村老介紹,因為村落位於湘江之畔,古代村裡有十個碼頭,為商貿繁忙之地,故名十埠,後演變成為“石埠”之名。現有文、王、張、尹等四姓,四百餘人,其中文姓是大姓,佔百分之七十以上。原有楊姓一族,與文氏等有聯姻關係,後遷居本鄉粉山村。

文氏奉南宋宰相、著名的愛國詩人和民族英雄文天祥為始祖,從江西吉安府廬陵縣淳化鄉富田村張家渡景福橋珠川遷居廣西興安縣東鄉普頭村,後分遷一支至上塘村。石埠文氏即從上塘村遷來,開基祖為文魁達公。自魁達始至運、昌、在、廣、大、名、德、教、良、才、志、上等13代。

文天祥後人隱居於此!興安崔家這座古村,每個角落都藏著故事……

文天祥後人隱居於此!興安崔家這座古村,每個角落都藏著故事……

▲石埠村文氏宗祠

據《興安殘簡拾遺記略代序》(湘桂文氏聯譜,中華民國三十七年十二月)記載,興安文氏開基祖為理融公,字宗沂,號匯涯,為文溪公之子,革齋公之孫。革齋公生四子,長曰奎名天祥,次曰璧名天祜(號文溪),三曰聯名天祐,四曰輝名天裕。文天祥,字宋瑞(一字履善),號文山,生三子,曰道生、佛生、環生,俱亡國難。文溪公生五子,長子理融,次子理密,三子理性,四子理氣,五子理直。因文山乏嗣,遺言弟璧過繼承嗣。理融隨父從軍廣西,官元軍營都督職,受元帥府,領軍嶺南,分司邕州。因為少數民族起義,夜襲兵營,遂趁亂火焚棚寨,攜帶家眷和部屬,棄職來興安隱居東鄉七都二圖十甲普頭村錦林坊。祖妣黃氏。生四子,相甫(字元禮,世居普頭村)、相君(字元戎,守玉林,兵亂亡散)、相堂(字元臣,分居上塘村)、相佐(字元魁,去川貴經商)。理融公歿於元至元21年(1284),與妻合葬於江口村大路邊平毛崗杜山橋頭,其墓猶存可考。

天祜公派衍興安村落有:普頭村、上塘村、白魚洞、打魚村、新開田、岑溝地、冠山村、梘底村、大元村、小宅村、黃家宅、宴安村、福慈坊、李家田、毛坪村、下孚村、承仙塘、水源村、楊柳田、蘇家灣。(《湘桂文氏聯譜·里居志》)

據文氏後裔文德亨(81歲)、文教雄(上塘村委副書記,56歲)、文教立(建築設計師,55歲)等介紹,開基祖魁達公的對歲酒就是在文氏宗祠裡操辦的。祠堂原有三座,為闊三間,現存一座,有天井,部分柱樑、石礎、雕花板猶存,但是已經油漆翻新,牆壁粉刷,數百年的古建古韻,遭受到破壞和影響。魁達公的父母當時已經在興安縣城做生意,比較富有。魁達公去世後,卜葬於今嚴關鎮仙橋村委六口巖村,待贈武德將軍。

在清朝道光年間《興安縣誌》卷十六“人物”章裡,有清代文魁達的傳記:“文魁達,字君召,石埠人,性耿直,讀書負奇節,見不平事侃侃正言,弗少瞻徇。有貧不能葬者,恆贈厝之。東鄰之子自幼定婚,婦家以其簍而孤也,欲寒盟。魁達諭以大義,資之聘儀而合巹焉。居平行事,必衷於義。教子能以義,方里稱義壘先生。子運新,舉於鄉。”

文魁達以“義”稱譽鄉里,被叫作“義壘先生”。其兒子文運新,是個舉人。

據道光志卷十二“選舉”篇記載:文運新,東鄉石埠人,康熙甲午科武舉人。在卷十六“人物”篇有載:“文運新,字煥然,魁達子。康熙甲午武科。少穎敏,沉浸經史,筆若懸河,千言灑灑。領薦後,念父年老,依依膝下,承奉甘旨,不求仕進。父歿,慘怛操喪,每夜必抱柩以睡。有弟三人,自相磨琢,友愛切真。仲弟運亨,游泮,早逝,視侄昌熠如子,飲食教誨至於成立。每遇鄉中雀鼠角牙,輒正言解釋,弗避豪強。中歲厭城市囂塵,卜居石埠,課弟侄,閉戶講經,怡然忘倦。親鄰間有急逼,傾囊以資。弟運顯、運昭,同時采芹。子昌熒,邑弟子員;侄昌熠,登乾隆丁卯科,賢書歷,任東蘭歸順學正。”

據此傳記載,文運新有四兄弟,他是老大,武舉人;老二是運亨,秀才,早逝;老三運顯,老四運昭,都是秀才。有兒子一個,叫昌熒,邑弟子員;侄昌熠(運亨長子;次子為昌烺),是乾隆丁卯科舉人,任東蘭歸順學正。據文氏譜載,文運新有四子,昌燐,昌炎,昌照,昌榮。

“文昌熠,東鄉石埠人,乾隆丁卯科舉人,東蘭州學正。”道光志卷十二“選舉”篇亦有記載。

文運新是個能文能武的武舉人,因為要盡孝道,沒有外出做官,而在石埠村裡“課弟侄,閉戶講經,怡然忘倦”,以授業育人為樂。本來,他是我們這次訪古的重要人物,但是,我們這次卻沒有發現他的遺蹟。

如今,石埠村的古民居已經保存很少,大多已是新樓房,是典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金秋時節,我們來到石埠村,但見村後青山疊翠,湘江碧水環繞,綠樹成蔭,周圍一片稻穀金黃,果園裡柑桔、葡萄等碩果累累,香飄盈鼻,令人清爽舒暢。“田裡還養了禾花魚,我已經叫人去捉,中午就在村裡吃禾花魚。那味道最鮮甜清香了!”文教立告訴我,他是我高中的同班同學,這次專門陪我們來村裡訪古。

我們在村裡查看了幾座古民居。一座是團總的故居,一座是楊家莊屋。團總的古居原是有幾座房屋相連的大院,現存只有一座,但是大門和走廊遺址還在,前面一條巨大的石條門檻還牢固地植立於地,裡面的大門還基本保留著,有門當戶對,四個戶對雕刻有八卦圖案,保存較好。

文天祥後人隱居於此!興安崔家這座古村,每個角落都藏著故事……

屋裡的斗拱雕花繪物,神龕鏤空圖案精美。楊家莊屋是楊家過去收購和存放糧食的房屋,比較大,磚木結構,也是雕樑畫棟的,有些氣派。

文天祥後人隱居於此!興安崔家這座古村,每個角落都藏著故事……

文天祥後人隱居於此!興安崔家這座古村,每個角落都藏著故事……

文天祥後人隱居於此!興安崔家這座古村,每個角落都藏著故事……

▲文昌燐團總故居

在村裡祠堂和大路上,原有多對夾石,後來被毀或拆去修建碾米廠了。村民告訴我們。於是,我們在村裡搜尋起夾石來。首先,我們在村裡田邊發現了一方夾石。它已經做了鋪路石,部分埋入了泥裡。我們仔細查看,發現有文字。叫村民拿來鋤頭,將夾石上面的泥土清除,並用水清洗,獲得了喜人的歷史記錄。“己巳歲進士文運顯建”九字,十分清楚地記錄了年代、功名和人物。但是,要具體解讀這句話,還有待查閱史料。後查閱清朝道光年間《興安縣誌》卷十六“人物”篇,獲得文運顯的傳記如下:

文運顯,石埠人,年十四遊庠,好讀書,不騖名利,兩躓鄉闈,遂修跡林泉,築別墅於下塘,澆花種竹,飲酒賦詩,時與文人讌集。教諭黎龍光題其堂曰“振雅”,訓導李繼先為賦《幽居八景詩》相贈,知縣徐錫禮常與遊,贈以聯雲:“林竹秀而野,戶庭清無喧。”

文天祥後人隱居於此!興安崔家這座古村,每個角落都藏著故事……

文天祥後人隱居於此!興安崔家這座古村,每個角落都藏著故事……

▲釆訪組發現文運顯歲進士功名夾石

如此看來,文運顯是當時興安縣一個頗有名氣的文人雅士,好結交文人,也好結交縣裡官員。他14歲成為庠生,後兩次參加鄉試皆未中舉,於是隱居林泉,以“澆花種竹,飲酒賦詩”為樂。由此,其夾石功名的記錄,應該是“己巳年歲進士”,而不是“己巳年進士”。 這裡的“己巳”年,是指康熙己巳年,即康熙28年(1689)。所謂“歲進士”,就是“歲貢生”的民間美稱。據道光志卷十二“選舉”篇記載:“歲貢生,以各學廩膳生員食氣年久者依序貢入成均。縣學二年一人。康熙元年題準酌量裁減,縣學三年出貢一人。康熙八年議準歲貢仍令縣學二年一貢。乾隆三年議準府州縣學廩生已經考取歲貢,給有貢單,於未經報部之前本生物故者,即於報冊內聲明達部,準作貢生,以示矜恤。其本年歲貢仍將陪貢頂補。所有旗匾銀兩仍留給頂補之生。”

與他交往的縣府官員,記錄了三位,有教諭、訓導和知縣。據縣誌載,徐錫禮,浙江臨安人,拔貢,乾隆26年任興安縣知縣。他存心愷悌,政尚廉平,體民情,培士類,口碑載道,人至今思之。黎龍光,廣西平南縣人,拔貢,乾隆31年任興安縣教諭。他崇實學,勤考課,振興士林,毅然自任。先是灕江書院久為驛館,同學未敢言。黎龍光及時修復了書院,樹立文星神像,修建圍牆,以杜絕將來又將書院挪作他用。經過他夙夜經營,書院規制一新!後來,他又捐修忠義、節孝二祠,以崇尚教化。他蒞任11年,興安士子為他奉長生祿位,並立“去思碑”以表示戴德不忘。如此看來,文運顯結交的縣府官員,還是相當不錯的,用今天的話來說,是德才兼備的好乾部,好領導。

文運顯是魁達公的第三個兒子,其夾石是我們這次訪古發現的第一件有文字記錄的文物。

據譜載,文運顯有三個兒子,昌灼,昌光,昌明。

其次,我們考察了村裡的老碾米廠,發現有幾方夾石,有的砌入了牆裡,有的砌入了水溝。但是,我們沒有看見夾石上的文字記錄。

文天祥後人隱居於此!興安崔家這座古村,每個角落都藏著故事……

文天祥後人隱居於此!興安崔家這座古村,每個角落都藏著故事……

▲在老碾米廠搜尋,發現有幾方夾石

我們轉而爬山看古墓。在村邊的廟山,我們拜謁了文昌燐墓。此墓很小,但墓碑完好無損。

文天祥後人隱居於此!興安崔家這座古村,每個角落都藏著故事……

▲文昌燐墓誌碑,立於嘉慶元年

碑載,昌燐公生於康熙年間,卒於乾隆年間,享年72歲。墓位於公佔山場順子山,碑立於嘉慶元年。他原任全州營總司,誥贈奮武郎。原配楊氏,生三子,為在仁、在義、在禮。有孫子孫女各一。據說,此墓曾經被盜,原有官頂(帽)石一隻。由此可知,石埠文氏與楊氏曾經有聯姻關係。查閱有關資料,奮武郎,為武官散官銜,正七品。

廟山,碑記原名順子山。可能是後來山上修建了廟宇,而演變為今名“廟山”?這山上有廟嗎?我這麼一問。德亨大叔說,有呀,就在山那邊點。大叔81歲了,猶十分健康硬朗。他總是走在我們前面帶路,扛把鋤頭,披荊斬棘,是嚮導,是開路先鋒!讓我們這些年輕人敬佩不已!

在山腳下,靠近湘江邊,我們找到了廟宇遺址。廟宇已經全毀,屋基淹沒在雜草樹叢裡。幸運的是,我們發現了廟宇的一方古碑。

文天祥後人隱居於此!興安崔家這座古村,每個角落都藏著故事……

▲光緒十一年立的重修合頭祠碑記

據載,這是《重修合頭祠碑記》,立於光緒年間,是文魁達公後裔捐款所建,除了刻有眾多的捐款人姓名外,還有幾條祠廟管理的規定。這 “合頭祠”一名,我們很少見,不知供奉的是什麼神靈。我們推測,大概是河神之類的民間神靈,是祈求鎮河妖保平安的。文教立說,合頭祠面臨的是湘江的一個深水灣,過去曾經淹死過村民。他的說法彷彿應證了我們的推斷。

短短的一天訪古時間結束了。我們帶著收穫與快樂回家。我們相約再訪石埠!

文天祥後人隱居於此!興安崔家這座古村,每個角落都藏著故事……

回來之後,我再查閱清代《興安縣誌》,搜索石埠村的有關記錄。獲得如下幾條文字:

⑴文運昭,字濟盛,運顯弟。少孤,母性素嚴,侍奉孝謹無違。束髮受書,即辛勤自勵,年甫十三入庠,嘔血經年。母命棄學業醫。遇貧人助以藥資,愈不責謝。乾隆葵醜,邑飢搶食,約鄉村安分守法,勸富室減價售谷,教族鄰制棉子菜餅充飢,多賴全活。居平行事慷慨,治家嚴肅。母歿,喪祭盡禮。葬後,每朝夕,必躬詣墓前焚香,遇疾風迅雨不廢。年八十有六疾,將革,猶令家人扶起,望墓展拜,終其身作孺子慕。有子五人,長昌儒,乾隆丁酉選拔,任武宣教諭;季昌正,庠生。孫在甲、在酉、在中,俱遊庠。(譜載,運昭作運照,另三子為昌代,昌舉,昌宇。)

⑵文昌儒,東鄉石埠人,乾隆42年拔貢,武宣縣教諭。昌儒是文運昭的長子。拔貢是很難得的,12年才考取一次,品學兼優者才有參考資格,而且每個縣只有一個名額。據道光《興安縣誌》載:“選拔貢每十二年一舉。雍正五年改為六年一舉;乾隆十七年復定為十二年一舉。直省學政於科考後合兩試優等生員,擇文行兼優者,縣學一人,會督撫覆試,疏請貢入成均。才不中選者,寧缺無濫。既赴部,奏請廷試,考列一二等者,簡選引見,候旨錄用。”

文天祥後人隱居於此!興安崔家這座古村,每個角落都藏著故事……

▲碑上刻記了文氏來歷和字輩

石埠村還有不少精彩故事和人物,不是一兩天採訪得完的,只有留待以後考證和記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