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土城市筆記│湖州的軟肋

三土城市筆記│湖州的軟肋

上一篇我們聊了金華,這一篇我們就來聊聊《那些快要不配待在長三角的城市》一文中提到過的另一座城市——湖州。

在《不配》中,我曾預警現在 GDP 全國排名 92 位的湖州,面臨被踢出百強名單的危險。那麼,這一風險主要來自哪些方面?

相比金華地處浙中,自成乾坤,問題主要出在內鬥上,位於長三角核心區位、緊鄰省會杭州的湖州,面臨著一個所有環杭城市都頭痛的問題,就是底下的小弟——德清、安吉死抱杭州大腿,地區內部離心傾向明顯。

不過這還不是最要緊的,真正的麻煩體現在:區位上,雖然湖州地處長三角核心區,但由於太湖的阻隔,長三角核心區被分割成了南北兩條線,即滬寧城市走廊和滬杭城市走廊。不幸的是,位於太湖背陰側的湖州既不在滬寧線上,也不在滬杭線上,雖然後來又弄出了一條所謂杭寧線,但量級顯然跟上述兩條城市走廊無法同日而語。而且大多數情況下,湖州也只是作為過路站存在,不僅無助於城市發展,甚至導致人流物流資金流加速流失。

三土城市筆記│湖州的軟肋

由於很長一段時間裡,湖州到上海之間都沒有直通的鐵路,大大影響了湖州承接上海的人口外溢和經濟輻射。當蘇州、南通甚至省內的嘉興因為“接軌上海” 先後實現經濟騰飛(嘉興還不算騰飛,最多是發展提速)時,湖州的發展卻疲態盡顯,越來越落後,不僅在省內排名倒數,僅好於舟山、衢州、麗水這三座“小偏窮”,甚至都已經被隔壁的安徽蕪湖等城市超越。考慮到江浙滬土著有著長期的瞧不起安徽的傳統,這個現實說出來是非常丟臉的。


但這還只是表面的經濟數據,真正影響湖州發展後勁的關鍵性因素是:人口太少!

說起來,金華雖然也是問題重重,但起碼還有 552 萬人口的基數在那裡,而湖州佔著太湖邊這麼好的一塊地,既不像舟山那樣,蜷縮在幾個小島上,也不似麗水般地處山區,縣與縣之間光穿山隧道都不知要經過多少個,總人口卻剛剛 300 萬出頭(302.7萬),怎麼也說不過去。

對此,有一些湖州土著將其歸咎於長毛之亂。問題是,當年受洪楊禍害的又不是隻有你湖州一家,江南幾乎每個府都出現人口銳減(如下圖),但那都是 150 年前的老皇曆了,為什麼蘇州、常州(包含無錫)人口都早就恢復,並紛紛破千萬了,而你湖州卻還只有這麼點人?

三土城市筆記│湖州的軟肋

事實上,湖州不僅人口少,而且人口增長特別緩慢。2000 年五普時,湖州全市的常住人口是 262.58 萬人,到 2010 年六普時為 289.35 萬人,整整十年卻僅僅增長了 27 萬人。要知道,從五普到六普的十年,是江浙沿海發達地區大量吸納中西部移民,人口快速增長的十年。就拿湖州隔壁的嘉興來說吧,五普時,嘉興常住人口為 358 萬,到六普時便成了 450 萬,十年增長了 90 多萬。

人口太少,影響的不僅僅是經濟發展後勁。我們知道,湖州曾發生過一次失敗的撤縣設區運動,本來湖州是想拿下長興縣,這樣就可以把整個南太湖沿岸都納入市區範圍。無奈一方面,湖州這種“長興—吳興—南潯”一字長蛇陣式的城市形狀,不符合正常城市擴展的樣式。因為正常情況下,城市往往是圍繞一箇中心向四周拓展的,比如北京、嘉興,都屬於這一種類型。

當然,這些年,隨著各地熱衷建造新區,也出現了大量跳脫舊城區,在外面十幾甚至幾十公里之處再建一處新城,然後實現新舊城融合的模式。最早的上海浦東開發,或許可算作這種模式的鼻祖,而現如今的像西安的西鹹新區、南京的江北新城都屬於這一種。

就浙江省內其他三區城市而言,紹興屬於“2+1”模式,即越城區、柯橋區融合成為一個主城區,外加一個距離略遠的上虞區。嘉興如果能像坊間傳聞的那樣撤縣設區,無論撤的是嘉善,還是桐鄉,未來市區形狀也屬於這種 “2+1”模式。

而台州則屬於“品字形”模式,儘管也被人詬病沒有市中心,但這種“品字形”市區間的融合,顯然還是要易於一字長蛇陣的湖州。

三土城市筆記│湖州的軟肋

要知道,如果長興撤縣設區成功,那麼從湖州最東面的南潯城區,到最西面的長興城區,距離長達 54 公里。我們在《分裂的金華》一文中提到過,從義烏市區到金華市本級中心的距離也是 50 多公里,但義烏 + 金東 + 婺城三區市的人口是多少呢?244 萬人。而吳興 + 南潯 + 長興三區縣的人口有是多少呢?約等於 200 萬,少了40多萬。

憑藉金華 550 萬人口的家底,三區市 244 萬的現有人口,尚填不滿金義都市新區的大片空地;湖州不到三百萬的總人口,即使全部一字排開,鋪到三區縣上,估計也難以實現三區的融合。事實上,即便是吳興和南潯兩個區,都建設了那麼多年,也沒有實現融合,中間還有大片空地。這也難怪長興人民要反對了。

凡此種種都說明,人口太少,已經成為現階段制約湖州發展的最大軟肋。

當然,積極的因素也正在顯現,比如滬蘇湖鐵路的修建。一方面,它令湖州有了直通上海的鐵路,從而大大緊密了兩地的聯繫。事實上,2016 年以來湖州房價的這一波上漲潮,很重要的一部分拉動力量,就是上海的投資客。另外,像安吉、長興等地的民宿,也是上海的老年人帶火起來的。可以預見,隨著滬蘇湖的開通,湖州將得以更加方便的獲取上海的輻射。

三土城市筆記│湖州的軟肋

另一方面,滬蘇湖與另一條鐵路商合杭(杭州—合肥—商丘)在湖州交匯,它將使湖州從過去的交通死角,一躍成為浙北的一處交通樞紐,其樞紐價值甚至超過通蘇嘉甬建成後的嘉興。

另外,雖然湖州不沿海,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環杭州灣城市,其“南太湖新區”卻被浙江省府列入全省大灣區大花園大通道建設的“四大新區”之一,而位於杭州灣北岸,建設了十幾年的嘉興濱海新區反倒沒有入列。

受這些利好因素的帶動,最近兩年湖州經濟發展開始提速。與紹興、金華的萎靡不振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18年,總量比金華少一千多億的湖州,在經濟增量方面卻與金華不相上下。而前三季度,湖州的經濟增量(175.45 億元)甚至遠超紹興(94.03 億元)和金華(53.55 億元)。

三土城市筆記│湖州的軟肋

這個趨勢如果延續幾年,那麼浙江過去杭甬第一方陣、溫紹第二方陣、臺嘉金第三方陣、湖衢麗舟第四方陣的經濟格局可能會發生改變,變成杭甬第一方陣、溫紹臺嘉第二方陣、金湖第三方陣、衢麗舟第四方陣。

不過,這倒也符合省府率先發展環杭州灣灣區城市群的新戰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