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為什麼這麼發達?

千骨888


2018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中,上海高居全球第5位,在亞洲也僅次於新加坡和香港。其實早在1930年上海便是東亞地區最大、最繁華的城市。改革開放後更是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上海市GDP高居全國第一、它是我國的經濟中心、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高居全球第一、2018年虹橋和浦東的客流量高達1.18億人次……而支撐上海由內到外強大的,我認為正是上海的城市精神:“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

圖、城市的精神是一座城市的靈魂

在晉代時上海便發展成為一個漁港、鹽產地和商貿集鎮。明、清代時上海便較發達,尤以棉紡織為盛。但是讓上海登上歷史舞臺,還是從1843年《南京條約》簽訂後開始。上海得益於獨特的政治和地理環境,一躍成為亞洲之花,上海還不斷融合國外和國內文化,形成自己獨特的海派文化。上海在民國時期就成為亞洲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國最重要的工商業中心。

改革開放後,上海很快復甦。尤其是1990年浦東開放發展後,成為引領上海發展的新龍頭。2005年獲批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2013年獲批上海自貿區。這也不斷促進上海經濟快速發展,成為世界頂級大都市。其2017年國民生產總值高達3.06萬億元,佔全國約3.7%。在上海生產總值中,有超過一半為非公有制經濟,其產業貢獻率是商貿流通業、金融業、信息產業、房地產業、成套設備製造業、汽車製造業,這6大金剛佔據了上海經濟的半壁江山。

但其實從根上讓上海強大的還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唯有這股強大的凝聚力和對未來的願景讓這座城市繁榮的矗立在東方。


航空之家


上海是中國的一個直轄市,簡稱“滬”,也可以稱為“申”。過去老人們常說的“申報紙”,就是在上海創辦比較早的報刊。不管是解放前,還是現在,上海都是人口聚集的超大型城市。上海的GDP位居中國第一位(30133.86億元(2017年)),亞洲第二位。

現在很多人感到奇怪,為什麼上海從解放前到現在一直是這麼富足,現在不要說外來人口,甚至西方人士也把上海當作宜居之地。過去,民國時期上海叫“十里洋場”能讓人圓上致富夢,而現在上海被稱為東方巴黎、世界魔都,可以看出其商業經濟多麼的發達。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上海人,我覺得,上海人本身就有“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的胸襟,而且上海將永遠放開胸懷,歡迎各路淘金者來上海,實現人生的夢想。這才是上海的最大魄力所在。綜合歸納,上海因為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才會導致今日的高度文明發達:

首先,從上海的地理位置來看,這個位置是全國最好的。上海地處南北的中間點,也是黃金水道流入長江的入海口。中國內地、南方、北方和海外的連接點。同時,上海又有中國第一大港口——上海港(外高橋、洋山深水港)。此外,上海虹橋又是集地鐵、機場、高鐵、汽車等綜合樞紐。正因為,上海地理位置恰好是南北人員和商品流動的必經之路,相當重要,所以上海優越的地理位置,促使其不斷髮達。

再者,上海是全國的經濟和金融中心,所有資源都彙集於上海,比如,中國第一個自貿區建在上海。中國原油期貨市場建在上海。中國的滬市交易所也在上海。上海在國內的經濟和金融地位,遠超於其他城市。這樣舉全國之力發展上海,上海不發達才是怪事。

再次,全國的優秀人才大多匯聚於上海。上海正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魅力吸引著各國乃至全球的各類人才進入。現在誰都知道,在上海灘人才獲得發展的機會要遠比其他城市多。上海有雙一流高校有 14 所,中央部屬高校有 10 所,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轄有15個法人研究機構。

最後,上海有海派文化,牢牢的吸引著各方人士。既有現今復興公園周邊的思南路、瑞金二路、香山路、淮海中路、陝西南路、威海路一帶的大量知名教授學者曾經居住的地方。也有魯迅公園周邊的溧陽路、甜愛路、多倫路、四川北路文化名人街。上海是海派文化的聚集之地。一大和二大會址也選在上海。這說明海派文化的先進和發達。

我個人覺得,上海的發達首先是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在南北的中段,乃是交通之樞鈕。上海的發達還源於國家鼓勵上海經濟和金融的發展,這個優勢是其他城市所不能比擬的,更關鍵的是上海擁有的海派文化,既有濃郁的文化底蘊,又有海納百川,吸引各方人才的胸襟。正是由於上海一直對外處於一種包容狀態,才會從一個小村落髮展成為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如果可以,請點一個贊,謝謝你對我付出的肯定。歡迎關注我。


不執著財經


上海的發達不是因為它叫做上海,而是這樣絕佳的地理位置,位於長江三角洲的正中心和長江入海處,換做任何城市都會發達。

現在上海是中國的經濟和金融中心,但此前,這個頭銜屬於蘇州,蘇州在明清時期曾是中國的經濟中心。後來進入海運時代,上海取代了蘇州的位置。所以,風水輪流轉,發達富裕的永遠是這塊地方,而不是什麼名字。



為了支持上海建設航空樞紐港,蘇州遲遲不能建設自己的機場,因為會導致上海兩大機場分流,因為上海航空貨運量的一半都是來自蘇州。為了支持上海建設鐵路樞紐,本來北京、南京至杭州方向的火車,從蘇州走直線距離最近,但現在幾乎所有火車,都要繞道很遠經過上海。為了發展上海的國際貨運港,本屬於浙江的深水港——洋山港劃給了上海。


(橙色是現在的鐵路走向,而藍色則是最近距離,其實1935年就有蘇州到嘉興的鐵路)

為了發展上海,原屬於江蘇的寶山、嘉定、奉賢、閔行、金山、松江、崇明都化給了上海。中國第一個自貿區要建在上海,第一架自主製造的“大飛機”要在上海,迪士尼要建在上海,國外的特斯拉要落戶上海……所以,這樣獨得寵愛的幸運兒,有任何不發達的理由嗎?

在東京、紐約這些世界級城市群中,各個城市無論大小都分工合作相對平等,而上海規劃的上海都市圈和長三角城市群,近則蘇州、無錫、常州、嘉興、湖州,遠則杭州、寧波、南京甚至合肥,只有上海自帶主角光環。

我們還是要虛心學習國外先進的城市規劃理念,畢竟城市群的意義在於各個城市協同發展,我們不僅需要超級繁榮的上海,更需要均衡富裕的長三角。


堅果旅行


上海在清朝的時候屬江蘇松江府管轄,還是一個小漁村,真正發展於民國時期,民國時期的上海可能出乎你的想象,什麼東京、香港都不是上海的對手。

上海租界始於第一次鴉片戰爭,《南京條約》簽訂之後上海開埠,隨後有了英租界、法租界、美租界,著名電視劇《上海灘》拍攝的年代就是這個時候。抗日戰爭期間,很多人為了避難也會跑到別國租界區。

美英法租界區


一九二幾年的時候上海被稱為遠東第一大都市,遠東金融中心,繁華程度在世界上能排到前五,稍遜於倫敦、巴黎、紐約,有“東方夜巴黎”之稱,即使當時唯一一個比較發達的亞洲國家日本,也沒有一座城市能夠超過上海。當時的上海市亞洲唯一的世界金融中心,各個發達國家的世界級銀行紛紛入駐上海,還包括各種金融保險公司,交易中心。

如今的上海市還保留著當時租界的各種建築,見證著當時的繁華。


民國時期巔峰的上海,也讓他確定了新中國成立後,除了北京以外中國第一大都市的地位。但是由於新中國成立之後的國家戰略方向改變,因為蘇聯方面的援助,優先發展了東北。世界發展迅速,我們國家當時生產力不足,還在解決中國十億人吃穿問題,國家發展比較緩慢,上海也沒落了一段時間。

然而就像拿破崙所說的一樣,中國是沉睡的雄獅,同樣上海也是沉睡的雄獅,在經過緩慢發展的三十年後,改革開放給上海帶來了新的機遇,上海迅速回血。在確定了新的發展方向和新的發展思路之後,1992年國家批覆設立浦東新區,使中國再次迎來大上海時代,國家重量級企業,金融企業總部紛紛入駐上海,國外五百強企業也紛紛在上海設立中國區服務中心,跨國企業也紛紛在上海設立區域總部,上海被國家確定為中國經濟中心。

浦東新區陸家嘴金融中心,上海黃浦江天際線

上海一共有八個五百強總部,分別是:上汽集團、寶鋼集團、綠地集團、遠洋集團、太平洋保險、浦發銀行、交通銀行、華信能源。五百強企業全部入駐上海,跨國公司區域總部634家。

2018年上海GDP為32679億元,目前在中國國內第一,但是和東京還有不小的差距,希望再接再厲,假以時日超過東京,重回亞洲巔峰。


城市觀察員Real陳


上海能從清朝的一個小縣城發展成一騎絕塵的經濟大都市絕不是一兩種因素構成的,除了大家所知的國家政策和歷史因素之外,還有很多因素。

從1949年開始說起,1949年,上海城市人口大約是550萬,同時期其他城市,少有超過100萬人口的。中央銀行設於上海,所有大銀行總部和證券交易所在上海。上海是中國現代工業和中國工人階級的搖籃。當時中國進出口額的很大部分經由上海的江海關完成,相當於海關總署的中國海關總稅務司就設在江海關。

上海還是中國現代工業的發祥地,一百多年來一直是重工業和輕工業並進的城市,在很長的一個歷史時期是中國工業門類最為齊全的城市。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無論輕工業還是重工業實力,上海是國內其他單一城市無以匹敵的。

並且國民時代重要的研究所大部分都設在上海,中國近代的大部分文豪或文化名人都居住於上海或在這個城市去世,不光是因為上海市相對來說寬鬆的創作氛圍,上海發達的電影業和出版業也是上海成為文化中心的物質基礎。

上海擁有眾多高校,是全國各地的人才集聚地,人才對於城市經濟的發展是尤為重要的,那麼上海作為高等教育和科研文化水平名列前茅的城市當然首當其衝。

上海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也是其重要的發展因素,並且準確的來說長三角地區依舊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好的地區。


環球老虎財經


我剛從上海回來,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還是比較有感觸。同時我也看不少答主回答的答案都是有關經濟,不錯我目前也是這樣認為的。上海自百年前開始就是我國第一大城市,有名的政治、經濟、文化、商貿及娛樂中心,就算是時過境遷,百年後上海依舊屹立在東方之巔。

對於上海的經濟發展,其實我個人有著不同的理解。首先上海的經濟發展能如此迅速,如此高效,無外乎因為其家底豐厚。眾所周知,百年前上海就已經是我國著名的發達城市,當時的大上海、大武漢可謂是人盡皆知的事情。而新中國成立後,上海還是位居我國經濟發展的主導位置,甚至曾經的上海經濟一度佔據全國的十分之一總量,儘管這幾年隨著其它城市的發展,上海經濟佔全國比例不斷下降,但仍有佔百分之三左右,依然是我國最大發達城市。

其次就是上海主動抓住機遇。在上世紀改革開放後,上海就主動抓住機遇,申請建設成立浦東新區。而現如今浦東新區常住總人口已經接近八百萬人次,其經濟總產值也早已經超過萬億,與武漢、成都等二線省會城市相當。而其財政收入更是已經超過五千億,可以說去年武漢、成都兩座省會城市財政收入相加都比不過上海的一座浦東新區,這其中差距可想而知。

當然上海發達除歷史原因和自身原因外,其城市地理位置的優勢也是不容忽視的一點關鍵因素。就比如說上海面朝大海,背靠長江和黃浦江,不僅可以與外界進行航海交流,還可以與內陸城市進行溝通,久而久之上海就成為一塊商業氣息濃厚的寶地。而現如今的上海發達之處,不僅體現在經濟,還體現在交通等方面。

就目前而言,上海已經成為我國為數不多的陸海空綜合性交通樞紐,其各種交通運輸可謂是極其發達。特別是鐵路方面,比如說京滬線以及滬杭浙贛線等線均在上海交匯。此外水運方面上海是河港兼作海港,其港口吞吐量更是在國內港口之中位居前列。而在航空領域上海浦東、虹橋機場的客流量也分別達到七千四百萬餘人次和四千三百萬餘人次。可以說現如今的上海各方面儼然都已經成為我國第一大城市。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上海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其實對於現在的上海而言,其發達已經不是具體體現在某一方面,而是各個領域累積起來形成的獨一無二的上海,這種優勢不說深圳、廣州,或許就算連北京也無法比擬。


抵制抵制地域黑


有人喜歡說,若不是老蔣當年帶那麼多黃金去臺灣,哪會有現在的發達?

還是這幫人說,若不是當年太平天國毀了江南,沒有江浙大戶退居上海有了原始積累,哪來的遠東第一大城市?

這都太極端。資本固然是發達的基礎,但並不意味著有了錢就一定會發展好,比如說委內瑞拉,當初賣石油掙了那麼多錢,今天混成什麼樣了。


我還是更傾向於地理決定論。


1、沿海城市,長江入海口,中國大陸海岸線的中點。

2、河口三角洲地形平坦,亞熱帶季風氣候,比較溫暖溼潤,適宜發展工農業。

3、陸海空交通樞紐,交通極其發達,區位優勢明顯。


至於大家提到的政策導向,大家想想,改革開放為什麼沒有從內陸開始,而是沿海城市,這不還是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嘛。


至於兼容幷蓄,吸引各方人才,還是地理的因素,沿海城市受海洋文化浸潤,胸懷更加寬廣。


上海人更願意接觸新鮮事物,政策上不僅與時俱進,而且有一定的容錯機制,所以才有大跨步的可能。這個帶頭大哥,將會很長時間走在其他城市的前面。



人間煙火力全開


這個問題很有意義。為了讓更多的城市能學到上海的一些長處,讓中國進步得更快。本人作為一個上海人想對此問答想作一些大致的概括。可能不夠貼切,僅供參考。一,地理位置適中。二,受重大自然災害較少。三,堅持對外特別是對世界開放。四,歡迎移民。熱情待客,注意禮節。五,尊重人才,唯才是用。六,崇尚知識重視教育。七,辦事講究效費比。八,堅守規矩和誠信。九,秉持中西結合雅俗共賞。十,對事對人包容禮讓。十一,精打細算,勤儉持家。十二,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的價值規律,大力發展商品經濟,爭做一流產品。妥否,歡迎不吝指教。


活躍的老先生


上海歷來充當著國家大兒子的角色,民國時代上海“十里洋場不夜城”的稱謂已經是名聞天下,東方巴黎、魔都的美譽表明當時的上海商業經濟已經非常發達和富足。國民黨統治時期,蔣先生建都南京,其手下的達官貴人每逢週末大都開車來上海跳舞吃喝玩樂,國民黨的央行總部就設在上海,大資本家、銀行家等有錢人也都定居上海,大量的文人墨客大作家大畫家大導演知名教授學者分別居住在現今的復興公園周邊的思南路、瑞金二路、香山路、淮海中路、陝西南路、威海路一帶。他們為什麼不約而同選擇上海?他們就是衝著上海文明先進發達而來。中共一大二大為何選擇上海而不選擇其他城市?舉目四顧當時的中國,除了上海還有哪座城市能有這樣的擔當!國民黨政府垮臺前夕,上海、北平、天津等有限幾個大城市在民生經濟問題上優於其他城市是全力死保的,全國解放以後,中央人民政府對上海的資本家是相對寬容的,公私合營確保了上海工業經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上海產品名冠全國。小平同志曾深情的說,上海是中國的一張王牌,這句話至今管用。在中國,看一座城管理的好不好,有沒有魅力,最直觀的標準,就是先進發達國家的遊客近悅遠來,尤其是西洋人紛湧而至的城市絕對是中國的頂級城市。今天的上海已聚集了全國各地的精英融入了這座城市,大上海的文明先進將通過一代又一代的傳承經久不衰,大上海的偉大一定會發出更加耀眼奪目的精彩,大上海中國的魔都,世界的東方之珠!


13651842888


上海,是一個天賜的城市,我們看看地圖就知道了:

現代是水運時代,由於工業技術的發展,人的流動和物的流動都大大增加,但是陸地運輸的成本遠高於水運,特別對於大宗原材料來說,成本本就微薄,如果加上巨量的陸路運輸,整個經濟還怎麼保持?中國的內河中,長江是有深航道的,可以通行大型船隻,而且全年均可通行,而黃河則不行,一則有汛期和旱期,不適合大型船隻的通行。長江是橫穿整個中國的經濟命脈所在。它將國外的資源運輸到內地,使得內地也可以開展工業,提高了資源和人力的利用效率。


而上海就是這條生命線的出海口所在地。上海怎麼可能不發達?


另外,上海的周邊是傳統的江南地區,是自古以來的富庶之地,不管是從教育水平,還是糧食供給方面來說,上海都可以集中華東的資源為己用,這樣的城市發展起來是遲早的事情,它順應了工業化和海運時代的來臨,把握住了這種趨勢。


其他的什麼歷史文化、人文精神都是虛的,都是地理條件賦予其成本優勢,競爭中的比較優勢,從而吸引了全國的人才來到上海發展,上海不是上海人的,是全國人的上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