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哈爾濱老照片,俄國風情少女們的休閒勝地


1917年“十月革命”爆發後,大批反對蘇維埃政權、仇視布爾什維克黨的軍官、官僚、貴族、莊園主、資本家等紛紛逃離俄國來到中國東北。道里區的中央大街是俄國僑民採買選購和休閒消遣的最佳去處。照片中兩位身著呢制大衣、肩披絨圍、頭戴禮帽的俄國婦女正在街頭為家中選購擺設的鮮花。即使是身在異國他鄉,這些俄國僑民依然保持著生活的常態和樂觀的情緒。

道里區的中央大街卻是外國僑民購物娛樂的經常去處,也成為了哈埠時尚與流行元素的策源地。漫步在初冬的中央大街,感受午後陽光的溫暖,對他們來說,不啻是一種最好的身心享受。

松花江將哈爾濱分為了南北兩個地理區域,位於北岸的太陽島風景宜人,成為了遊人避暑消夏的最佳去處。圖中兩位皮膚白皙的外籍妙齡女子,正在享受著溫暖的陽光與涼爽的江風帶來的無盡愜意。

這座修建於1903年的新藝術風格建築,是當時的中東鐵路賓館,為哈埠最早的一家豪華賓館,建成投入使用後,先後成為日俄戰爭時期的臨時俄軍野戰醫院、俄國軍官俱樂部。

聖·尼古拉教堂始建於1900年,曾經是東亞地區重要的東正教樞紐教堂,地位遠在聖·索菲亞教堂之上。1966年8月,這座極富盛名的教堂被強行拆毀。 當布爾什維克統治地位確定,蘇聯建立後,對於在華流民採取了召喚歸國和重新認定國籍的新政策,在華僑居的俄國人遂被分為蘇聯籍和白俄籍與無國籍三種身份。

現存於哈爾濱透籠街、地段街、兆麟街、石頭道街之間的聖·索菲亞大教堂,興建於1907年,原為木質結構,1932年,在經過九年的重新修造之後,一座氣勢恢宏的磚石結構教堂矗立於世。作為具有典型拜占庭式建築風格的宗教場所,聖·索菲教堂見證並記載了哈埠的發展歷程和一段段塵封了的“歲月往事”。

現存於哈爾濱透籠街、地段街、兆麟街、石頭道街之間的聖·索菲亞大教堂,興建於1907年,原為木質結構,1932年,在經過九年的重新修造之後,一座氣勢恢宏的磚石結構教堂矗立於世。作為具有典型拜占庭式建築風格的宗教場所,聖·索菲教堂見證並記載了哈埠的發展歷程和一段段塵封了的“歲月往事”。

當年的哈爾濱相繼有過東正教墓地、猶太墓地、韃靼墓地、卡拉派墓地、天主教墓地等外國人的專屬墓葬區域。照片中的墓地是當年位於哈爾濱新市街的俄僑新墓地,緊鄰東正教信徒祭祀逝者的場所——聖母安息教堂。雖然上述這些墓地有的遷移他處,有的早已無存,但是我們仍能夠透過歷史影像來感受到流光碎影中的滄海桑田。


以上圖文選自《老照片》第八十二輯,作者鄭春光 ,原文章名《俄羅斯人的“東方家園”》,山東畫報出版社2012年4月第1版。版權所有,侵權必究。收藏記憶、觀照百年來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