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南佛国泉州西街开元寺的内里详细介绍

相传开元寺全盛时,有众数千,海内外硕德高僧,尝云集于此,故泉州素有“泉南佛国”之誉。这是上句“古称佛国”之由来。而自宋室南迁,全国政治中心转移,衣冠人物,萃于东南,泉州人才辈出,有宋一代,中进士的就有八百六十二句人,可见人文之盛。这是下“满街圣人”的根据。

泉南佛国泉州西街开元寺的内里详细介绍

开元寺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泉南佛国泉州西街开元寺的内里详细介绍

据载,寺址原是唐代大财主黄守恭经营的一片大桑园,传说黄守恭白日梦见一和尚向他乞地建置道场,他虽乐善好施,却舍不得将此桑园奉献,于是有意作难地说:“须园中桑树三天内开出白莲花方愿施舍。”谁知第三天满园苍绿桑树竟然盛开白皑皑的莲花,他被这神奇现象感化,毅然献地结缘。传说中的这位和尚就是主持建筑道场的匡护大师,故赐寺名“莲花”。如今寺之西侧有株枝杆龙蟠的老桑树,即是昔日遗留下来的。

泉南佛国泉州西街开元寺的内里详细介绍

唐朝长寿元年,莲花道场升为兴教寺,神龙元年再改名龙兴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年号为名,遂又改称开元寺。迨至两宋,泉州开元寺不断发展,香火更盛,周围设有不相统属的支院120所。

到元代至元二十二年,僧录刘鉴义向福建行省平章伯颜申请,经朝廷批准,合并为一寺,赐名“大开元万寿禅寺”。其后40年中,是泉州开元寺最鼎盛的时期,寺内有一千多名僧人,是国内少有的大寺庙。

泉南佛国泉州西街开元寺的内里详细介绍

泉州开元寺建筑宏伟,风格别具。全寺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它的建筑布局为三部分:中轴有照墙、天王殿、拜亭、东西两廊、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东翼有檀樾祠、准提寺;西翼为功德堂、尊胜院、水陆寺和弘一法师纪念馆。巍峨的镇国塔、仁寿塔两座宋代的古塔高耸于东西两广场上,组成严谨、匀称、宏伟、壮丽的建筑群。

大雄宝殿始建于唐垂拱二年,是开元寺中最早的建筑,也是最主要的建筑。传说建殿之时,有紫云盖地之瑞,故称“紫云大殿”。

桑树开莲花当然是神话传说,然而此寺却因此被赋予“桑莲法界”的雅称。

泉南佛国泉州西街开元寺的内里详细介绍

大雄宝殿前的方形大平台,叫“月台”。其须弥座束腰间嵌有72幅辉绿岩的狮身人面像和狮子浮雕,同为明代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代古印度教寺庙移来的,它们是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繁荣发达,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

泉南佛国泉州西街开元寺的内里详细介绍

殿供佛像三十四尊,佛坛的正面大厅,供奉着五尊金身五方佛,也称五智如来。正中一尊为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最高神祗。其两旁依次为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宝生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成就佛。

泉南佛国泉州西街开元寺的内里详细介绍

大雄宝殿原计划立柱百根,后因为增宽间面起见,减少为86根,号称“百柱殿”。百柱形式丰富多彩,有宋、元、明各时期的海棠花式柱、圆柱、方柱、楞棱柱、蟠龙柱等。

大雄宝殿后廊檐间有16角形的辉绿岩石柱,雕刻着24幅古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的故事和花卉草图案,引起中外学者的极大兴趣。

泉南佛国泉州西街开元寺的内里详细介绍

泉南佛国泉州西街开元寺的内里详细介绍

最令人赞叹的是殿内的石柱和桁樑的接合处,有两排相向的24尊体态丰腴,身影华丽,色彩斑斓,舒展双翅的天女,梵文称为“频伽”即妙音鸟。

据佛经说,此鸟发声微妙,仙音优雅,连歌神紧那罗都不及他。

当时的能工巧匠把“频伽”的下半身嵌入柱榫里,翼脅之下爪足外露;上半身前伸相望,昂首挺胸,短衣半袒,璎珞圈胫,双臂伸展,腕着钏镯,各捧文房四宝、珍贵供品或管弦乐器,均似翩然起舞,不但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而且是用来代替铺作和斗拱,依托粗大的桁樑,极为巧妙地把装饰艺术和实用价值结合起来。

泉南佛国泉州西街开元寺的内里详细介绍

桑莲古地那棵开出洁白莲花的桑树如今仍斜卧于莲香古园中,成为千年古寺的镇寺之宝,见证了泉州古城的千年风云。

百年前的一次雷电,古桑树被一劈为三,折断的枝干并没有枯死,而是落地生根又枝繁叶茂,再次印证古树的神奇。这棵千年古桑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桑树,树龄1300多年。

甘露戒坛位于大雄宝殿之后,筑于开元寺中轴线第二台阶之上。

据说唐朝时候,此地常降甘露,僧行昭开浚为甘露井。北宋天禧三年在井上始筑戒坛,遂称甘露戒坛。

泉南佛国泉州西街开元寺的内里详细介绍

藻井下为五级坛台,高3.7米,表示五分法身,上层供奉明代的卢舍那佛木雕坐像,高1.8米,坐北朝南,取生善灭恶之吉。其所坐莲花台座,雕有一千片莲瓣,每片各刻一尊佛像,十分精妙。全国佛教寺庙唯有北京戒坛寺、杭州昭庆寺和泉州开元寺尚保存着戒坛的建筑规制。

甘露戒坛四周立柱斗拱和铺作间有24尊木雕飞天,身系飘带,手持乐器、呜呜弹奏,翩翩飞翔,与大雄宝殿的频伽一样,既是建筑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闽南古乐南音十分宝贵的形象资料。

泉南佛国泉州西街开元寺的内里详细介绍

泉南佛国泉州西街开元寺的内里详细介绍

东西塔是中国仅存年代最久远的石塔,经历过八级地震不倒。无论是从外观装饰上,还是从建筑技术上,都是令人震撼。

开元寺双塔耸立于拜亭两侧的广场中,相距200米,高插蓝天,巍峨壮观。它以雄伟的身影,形制的奇胜,建筑的神工,清美的雕镂而闻名遐迩,扬誉海宇。

东西塔最先为木塔,而后两次灾毁,改建砖塔,最后在嘉熙元年才易砖为石,形成如今的模样至今已有700余年了。

这两座石塔系为五层八角仿木结构楼阁建筑形式。

泉南佛国泉州西街开元寺的内里详细介绍

东塔通高48.27米,西塔之高为44米,是我国现存的最高石构古塔。符合力学原理的坚实塔身,加上稳固的基础,使这座重达一万多吨的高宏建筑,经历七百多年风霜雨露,而巍然屹立于历史文化名城的大地上,即使经历1604年的八级地震和1558年及1606年的特大台风袭击,经受山崩地裂、海水倒灌一系列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双塔依然无恙。其基础之坚固,结构之缜密实属世所罕见。

塔外壁开四门,正门南向,上有“镇国塔”石刻匾额。又设四龛,有横额和门楣,与门壁互为间隔,自下而上每层的门与龛均互相交错位置的排列,可以平衡塔身的压力和减少风力。

塔檐呈弯弧状向外伸展,檐角高翘,很有闽南的建筑特色。塔高五层,每层檐角各系铜铃一枚,微风吹动,铃声叮当,悦耳动听。

塔顶有刹,由刹座、复盘火珠、仰莲钵盂、宝盖、相轮七层、圆光和鎏金的铜葫芦串连起来,自刹顶上层翘角系大铁链八条、气势峥嵘,直插云天,晴光闪耀,紫气飘摇。

泉南佛国泉州西街开元寺的内里详细介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