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媒體和評論員提出了“北上廣深武”的論調,到底誰是中國第五城?

長江經濟觀察


武漢雖然號稱襟江帶水,九省通衢更為湖北省會,如今還以一省之力供一城,雖然導致省內議論紛然,但在這背後其實是整個武漢帶著湖北在長江經濟圈、京津經濟圈以及嶺南經濟圈、西南經濟圈乃至於鏘鏘成型的濟豫經濟帶的包夾下的苦苦掙扎。

從地緣上來看,武漢貌似交通區位得天獨厚,但那是古代時候,在全球化的底色下,內外是否在此交通,才是頂級交通區位跟次級交通區位的關鍵所在,只佔一樣,都只能等而下之。

而在次級交通區位裡,武漢跟杭州其實很像,因為雙方都缺少經濟縱深,杭州的錢塘江只能連接浙西南至多算上江西已經是很勉為其難,而武漢雖帶江漢,但長江上溯便是重慶門戶萬州,在往上便是西南重鎮重慶。

如果對重慶發展有所瞭然,便會發現,不同於成都跟武漢,這座直轄市施行的均衡發展,各區縣皆有擅場,而除主城及附近各區縣以外,郊外諸區之中,便以萬州為冠,這一大一小兩座巨港往三峽西徑一擺,武漢不僅影響輻射力難過三峽,甚至反而要憂慮於靠近重慶的宜昌等處地市級會漸漸向重慶-萬州一線靠攏——而事實的發展也正是如此。

武漢在漢水方向則直通陝西重鎮漢中,但陝西甚至整個西北諸省區都只秀西安一城,對於漢中而言,向更近的西安靠攏無疑更優,雖然武漢漢中有水路相通,成本低廉,但西安的經濟腹地無疑更大——甘肅、寧夏雖然貧瘠,但既有中央的重資扶貧又有八千萬人的龐大市場,再折而往西不管是青藏還是新疆乃至中亞各國也是大有發展之地。

而反觀武漢,前有長江經濟圈諸虎攔路,後有渝萬等鎮邀後,南下北上的對手長沙、鄭州則各依同盟要跟武漢來碰一碰誰是華中第一城。

不同於天下輿論喜將武漢拿來跟蘇州、杭州、重慶跟成都等天南地北的城市搓成一桌麻將,只是爭個熱鬧虛頭巴腦。但華中第一城這個名頭之下,實際上是哪座都會能將其他二省併為經濟腹地,供其潑灑藍圖,與各大經濟圈的龍頭再爭江湖。

而武漢如今缺的也是可供輸出的市場跟獲取勞力的經濟腹地,甚至如果不是先一步將省內各地市的優質資產歸於武漢,如今湖北省的經濟指數不一定難看,但作為一個經濟整體肯定支離破碎。

這種情況短期內未必會很壞,但從長遠來講,整個湖北省將缺乏競爭力。

所以對於武漢而言刺槍見血真要拼個分明其實是鄭、星二城,而且後者的經濟規模、交通區位雖然都大為不如武漢,但經不住別人找了個好幫手。

在國務院批准的中原經濟區規劃上,明確提出了中原向海的要求,其中又以鄭徐線最為著眼,徐州雖屬江蘇,但蘇南蘇北民情經濟根本處於割裂狀態,蘇北尤其是徐州一帶更偏向于山東,再加上正在開工的鄭濟高速鐵路,二省聯手之意不言之明,而山東雖然名不著於當世,但七萬六千億的經濟規模只次於兩大經濟圈上的江蘇跟廣東。

湖南則向來都是廣東或者說廣州的經濟的腹地,沿著北江而下,自古以來便是湘商捷徑,所以論起靠山,長沙所依的廣東其GDP能當五巨頭之一的俄羅斯一國,比起河南還要硬還要有底蘊...

所以對於武漢而言,對手從來不是蘇杭渝成西,恰恰是南北倆鄰居,才是“生死大敵”。

而武漢想要成為一線城市,著實說的話是非常不現實的,因為其自身在華中地區的地位都尚未有定數,再加上其省區內離心之力愈強——其鄂西向重慶,鄂北走南陽過鄭州,甚至就連鄂東都在自謀生路意圖直接融入長江經濟圈。

武漢的當務之急,首先是鞏固自家後院,不將省區各地市凝成一股繩,其連經濟基本盤都失去的話,也就只能作為一個交通樞紐存在了,畢竟企業搬遷之事可一不可二,反覆施用,慢怠之心群起,反而要省財政供養地市,這倒拖了武漢的後腿...

其次則是北向南下,從河南湖南二省區爭奪經濟腹地,將其邊緣地市通過自身交通區位的優勢轉化過來,而等擁有三省經濟腹地之時,武漢或許才有了跟各大經濟圈的龍頭城池相當的地位。

- END -

看見我們,發現世界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真實星球


真實星球


大武漢為什麼是第五城呢,讓我一一數據打臉那些為了黑而黑的蘇吹、成吹!理由如下:

1、綜合實力:在最近的中國官方綜合實力第五城排行中,武漢名列第五,不言而喻,武漢綜合實力確實第五,敢問還有哪個城市綜合實力能和武漢抗衡?

2、科技競爭力:在最近的全球科技競爭力排名中,武漢也是第五

3、人才競爭力:在武漢大學生全球排名第一,高校僅次於北京,博士研究生數量僅次於北京,人才競爭力毋庸置疑,全國前三,妥妥的科教第三城

4、人才回報率:再看看武漢去年實行的武漢資智回漢工程,武漢的校友投資金額已經超過萬億,敢問除了北京上海,還有哪個城市有如此魄力?南京和西安整天吹高教,怎麼不見校友回報率?這足以見證武漢的教育桃李滿天下,有本事你也來比比

5、大區機構:武漢僅次於北上廣

6、城市等級:國家中心城市,中部地區唯一副省級城市,中部地區中心城市,全國七大超大城市

7、醫療方面:武漢依託教育優勢,醫療全國僅次於北上廣,擁有協和,同濟

8、交通方面:武漢城鐵數量全國第一,高鐵距離東西南北核心經濟地區,距離相等,高鐵四小時,無需坐飛機,四通八達,九省通衢,只有窮鄉僻壤交通不便才會吹航空發達,比如山卡拉的容嚒嚒

太多的數據能夠證明武漢就是第五城,只是武漢被西部地區某城市花錢請黑子專業黑了二十年,這在行業內人人皆知

千湖之省,魚米之鄉的湖北和武漢且是這些黑子看得懂?湖北水資源豐富,物產富饒,未來什麼最值錢?人才和水資源,湖北樣樣不缺,敢問還有哪個地方有湖北這樣既有水資源又有人才?

湖北人不僅會玩教育,而且會玩,頭腦發達,舉個例子,湖北歷來重視教育,也導致湖北高校學府多,出了全國聞名的黃岡中學,黃岡密卷,深圳一半的教師都是從湖北挖過去的

歷年奧數的獎牌,湖北名列前茅

電競方面,最火的英雄聯盟遊戲,玩遊戲可都是聰明的孩子,頭腦靈活才玩的轉啊,當今中國知名度最高,人氣最高,rng、ig、edg各隊的核心人物,明星級選手均是湖北人,廠長、uzi、jkl、敢問不服?湖北歷來在各行各業盛產優質人才!

所以,武漢第五城!



時尚美女視頻


我來灑點水吧,給狂熱的地球第五城降降溫。傳統中在中國整個的城市稱為中能成為大的只有兩個城市:上海、武漢。也就是說人們在稱呼城市暱稱的情況下只有兩個城市前面慣上大字,一個是大上海或者大武漢,但這也只是傳統的習慣而已,實際上如今的武漢你真的配上這個大了沒有?

有人說武漢在中部六省是唯一的副省級城市。的確,027已經明確的說明了所有,從高等院校方面,別說中部六省,放眼全國能跟武漢相比放在同一批水平的確實不是很很多。但是即使這樣,也僅僅是傳統中的武漢,改革開放40年中國的城市大多都有翻天覆地的改變,橫向看所有的城市都在進步,武漢僅僅保留了傳統中稱謂的“大”而沒有真正的變大。

我為什麼提出橫向對比,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把武漢這幾十年的城市影響力與全國的同類城市相比才能看到他的進步,否則只是孤芳自賞而已。

改革開放40年,如果我們把一個城市的近幾十年城市影響力快速提升作為一個指標的話,北上廣深的深肯定是排在第一位,但是深圳是舉全國之力鑄造起來的,而與武漢相鄰的另外一箇中部省會城市鄭州相比,武漢的進步確實不足以匹配人們的對他的稱謂。

歷史上的鄭州還只是一個很小的縣城,新中國成立後,河南把省會從開封搬到鄭州,這也是鄭州發展的一個起點。改革開放初期,鄭州武漢之間的城市知名度與各種經濟文化指標相比,差距的絕不僅僅是省會,而是多層次的。但是如今鄭州已晉升為新的二線城市,即使放在國家層面也已經晉升為國家級中心城市,而歷史上知名的歷史文化名城的武漢,除了傳統中的中部大城市這一概念,如今的武漢你的進步又能讓人感覺到什麼?

論經濟,珠三角長三角快速發展的城市比比皆是,論文化,重慶、西安、大連、哈爾濱、廈門甚至包括洛陽,哪一個都不比武漢差。

這裡所說的內容並非是對武漢的否定,而僅僅是對中國第五城這個稱呼的不以為然。放眼全國,武漢確實是一個不具備城市影響力,不具備引領整個地區發展的城市,所謂的中國第五城根本沒有任何說服力,武漢,說到天也僅僅是一個省會罷了。

看清楚內容多作橫向比,與你相同規模的比,與同樣經歷了改革開放40年的競爭對手比,看看別人40年的進步,再看自己40年的進步,看看自己與競爭對手40年前和如今的當量是不是相同提升了。。


大河老玉米


北上廣深武,這是要把武漢當一線城市嗎?

雖然新增一線城市的論調從未停止,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從綜合實力來說,武漢的確有資格當一線。但不要忘記一個重點,四座一線城市有個共同點,那就是經濟規模清一色的位居四強。從這一點來說,武漢和一線還相差一個西安的GDP總量。然而這也是武漢難以成為一線城市唯一的坎。

其實從老百姓角度來說,一線城市能夠提升的無非就是存在感和價值感。其實真要成為一線城市,首先房價和物價就要飆升,而且速度絕對你收入快得多。就拿一線當中房價最低廣州來說,主城區均價4萬多,比武漢高出一倍,然而工資人均只比武漢高40%,所以收支比和壓力可想而知?更別說上海這樣主城均價接近六位數的,上海至今仍有40%的工薪族月入不足5000,但卻要面臨全國最高的房價物價。所以武漢目前的人均收入,假設當真成為一線,那麼就算一年內工資增加50%,但兩三年內房價就要漲兩三倍,這種事情除了家裡房子多的以及炒房的人高興以外,對其他大多尋常百姓家庭有什麼好處?

至於第五城這個名號,就算武漢是有力競爭者,但也不是唯一,畢竟武漢和南京實力難分伯仲,而且還有一個經濟規模和人口規模都更龐大的直轄市天津。所以有人這樣標榜武漢必然等於招黑。

以武漢的綜合實力而言,教育、文化、醫療、科研、城建、核心地位等方面,在全國都已經是僅次於北上廣的水準,所以要那些虛名已經沒有實際意義。腳踏實地的發展經濟,逐步擴大城市和人口規模,高效提高民生水平以及宜居環境,這才是最重要的,其他都是浮雲。


城市發展報告


以中國幾大中心城市的佈局來看,中國第五城是成都。

中國東西南北中五大區域,各佈局一座中心城市的話,能擔當這個使命的就是北京、上海、武漢、深圳、成都五大城市。即京滬武深四大一線城市,遞補一個成都。

為什麼是這五大城市?京滬武的理由無須解釋,我想大家完全可以理解。

為什麼是深圳不是廣州?因為深圳已經完全取代了廣州的中心城市職能,無論是經濟、市場主體,國際貿易、交通物流、企業聚集,總部經濟,廣州都遠遠落後於深圳。廣州現在唯有軍事和大學等基礎設施佔有優勢。但是軍事和地方無關,好比南京是軍區駐地但是能夠領導上海?而教育醫療既會發展也可以共享的。

為什麼是成都不是重慶?重慶雖然是直轄市,但是不是中心城市的直轄市,各種大區職能仍受成都管轄。成都仍然體現西部行政、軍事、經濟、交通、財富中心的作用。


武大東湖


我個人認為:中國的一線城市只有京滬廣深才是名副其實,其他的如杭州、武漢、重慶、成都、西安只能算二線強一點的城市。因為:1北京在中國有著得天獨厚的政治地位,所以它的發展有著強勁的動力和吸引力,但是由於北京在中國的佔地面積太小,它的發展空間受到限制,這種情況下,北京的強大發展力和吸引力只有向整個京津翼和環渤海地區發展和輻射,換句話說,是北京在帶動整個周邊地區發展。

2 再說上海,上海處於長三角最前沿,首先它跟北京有著同樣的特性,為周邊的發展創造了成熟的條件,所以孕育了像蘇州、杭州這樣的特大城市。其次,是上海有著雄厚的工業基礎與工業技術力量,也同時帶動了周邊整體工業的發展。3 再說廣州、深圳,這兩個城市同在廣東省,又同在珠江流域,深圳雖說建市較晚,但是在8 90年代,是在中央的號召下,集全國的資金、技術人才和民工,硬生生的將一個漁村變為一個現代化都市,所以產生了珠江流域雙雄:廣州和深圳,強大的製造能力,科技技術,社會資本和全國民工力量,孕育了當地成熟的製造業基礎,產生了像惠州、東莞、佛山、珠海等製造業都市群。

以上說的都是自身發展強大了的同時也帶動了周邊的的發展。剩下的我們再來說武漢、重慶、成都、西安,這四個城市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大量吸收周邊或本省(市)的社會資源,建立了一家獨大、周邊地市發展嚴重脫節的怪象!就拿四川成都來說吧,近年來成都確實是發展不錯,走在了國內發現的前面,然而呢?周邊城市發展卻嚴重滯後,就拿四川的第二大城市綿陽來說,2018成都的GDP超過1.5萬億元,綿陽呢,超過0.2萬億元,也就是說:綿陽的GDP只有成都得1/7左右,號稱中國科技城的綿陽,跟貴州的第二大城市遵義都沒得比。我想問問:武漢、重慶、成都、西安跟北上廣深相比,你們還有多少優勢呢?


期待明天129720131


北上武廣深。回答者無非就是兩部分人,一部分人拿很多數據證明武漢是中國第五城,一部分就屬於噴子,沒有任何數據,只為噴而噴。成都還能比劃比劃。。。鐵路心臟又是個什麼來比劃?

其實大家弄半天都沒一個人回答"北上武廣深"

北上武廣深的來源是一次經濟坐談會。

如今改革開放四十年,真正受到好處的沿海城市進步明顯,北上廣深明顯成為內地城市領頭者。

四十年之後的今天,國家政策開始傾斜,往內陸發展。座談會的提出者就是新時代,打出新的景象。新時代中國經濟就是離弦之箭。飛速發展,武漢就應該在國家支持中西部的時候把握機會。北上廣深連起來就是"弓"。經濟重點內陸轉移,武漢就是拉開"箭"尾的著力點。代表了中部發力。

一群不知出處的人,拿著五個字就來噴。。。有點文化,長點知識吧。。。北上武廣深。誰說的中國五城?偷換概念,斷章取義。一群網絡噴子也就能幹點這苟且。

而且武漢在全國也是能排上排名的,差不到哪去,在中部也是基本無敵手。中西部有得比較的也就是成都,其他的那個自以為中國心臟的,請不要拉武漢比。。。真沒把你放眼裡





Yuan點


武漢是除了北京和上海,大區機構最多的城市,而且只比上海少一個,大區機構你知道是什麼嗎?還有央企和國企也是第三,比廣州深圳還多。

政治地位大家都知道是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級市,中國七個超大城市之一,國家中心城市,華中區域中心城市,中央軍委聯勤保障基地所在地。

教育實力想必大家都清楚,不能排第三也是第四,武漢南京這個我不掙。

交通就更不用說了,九省通衢,中國唯一一個擁有5座特等站的城市(武漢站,武昌站,漢口站,漢陽站(在建),武漢北站)共有20個火車站站點,公路里程全國數一數二,地鐵線路10條,坐擁長江黃金水道,有億噸大港武漢新港陽邏港,天河機場隨著“禁飛令”的解除吞吐量也會一路飆升,高鐵吞吐量曾達到1.2億多,超過北京,位居第一。

醫療突出,全國前100強醫院,武漢進了5家,同濟醫院,協和醫院,中南醫院,亞洲心臟病醫院等實力毋庸置疑。

體育方面更是表現突出,唯一一個歷屆都有奧運冠軍的城市,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也將在武漢舉行。

科技方面,武漢也是全國申請專利數量前五的城市。

基建方面,武漢坐擁中鐵大橋局,中鐵大橋院,中建三局,鐵四院,中鐵十一局,中交二航局等。

GDP與人均雖然都不是最好的,但也都不弱,除去現有的四大城市,武漢是唯一一個沒有什麼短板的城市

武漢位於國之中心,縱觀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國之中心都是會大力發展的,中國現在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現在也開始大力扶持,以復興當年漢口的榮光,繼續回到亞洲前列。

另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意識到,當大家都還在打著“國內牌”在國內爭名奪利的時候,武漢卻打著“國際牌”,現在已經榮獲“世界建橋之都”“世界設計之都”“國際C40城市”等多個國際榮譽稱號。

所以,武漢無論是綜合實力還是國家使命都只會使其蒸蒸日上,為國爭光!


距離你0001m


誰是中國第五城還真不好說,現在談論這些其實不大,今天說武漢,明天說南京,後天說成都,永遠是個爭論不休的話題。

但就目前而言,無論是哪裡,都無法真正稱之為中國第五城。論地位,除了四大一線城市,天津和重慶是直轄市,並且天津長期在GDP上佔據著全國第五,2017年首次被重慶超過。雖然近年來,天津增速極具放緩甚至拍到了全國增速最慢的行列,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要從這個角度說,天津應該是全國第五城。

而重慶來說呢,城九區還是比較不錯的,但畢竟是8萬多平方公里的地域啊,排在第五沒什麼太大說服力,可作為國家的直轄市,又是西部最閃耀的城市,未來前景一片大好。多年來一直領跑GDP增幅之最,也看得出大幅上升的勢頭,要按增幅算,重慶應該是全國第五城。

再來說武漢,天時地利人和全佔了,區位優勢全國首屈一指,產業發達,配置合理,教育醫療也都算是全國前列,發展勢頭同樣迅猛,GDP增長也在8%左右,要按區位算,武漢應該是全國第五城。

然後是成都,近幾年成都一直和武漢不相伯仲,成都最早成名於宜居,氣候宜人,城市建設整體意識超前,生活節奏慢,是很多人嚮往的城市。與比鄰的重慶一道,是未來國家西部的希望,GDP增速同樣在8%左右。醫療有全國第二的華西,還有國寶加持。要按城市建設和宜居算,成都應該是全國第五城。


然後可以是南京、長沙、蘇州、杭州,每一座城市都可以有成為全國第五城的閃光點,卻又都無法真正成為全國第五城。北上廣深的一線,或者說超一線,不僅僅是某一點的卓著,而是整個城市從各個方面都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目前中國還沒有任何一城可以真正的與之相提並論成為第五城。


或者說,北上廣深之後,國家並不希望出現第五城的概念,而是希望天津、重慶、武漢、成都、南京、西安等城市都能齊頭並進的成為不相伯仲的超大城市和中心城市。共同走向國際上最發達的城市之列。


未泯雙瞳


根據木桶理論,決定能裝多少水不是最長的幾塊木板,而是最短的那塊木板,那分析決定城市持續發展和競爭優勢這個木桶中的各種木塊指標:交通區位,環境承載力,工業實力,科教文衛,吸血能力,來分析比較下除開北上廣深外的杭州南京成都重慶西安幾個競品哪個能裝水吧。

1,交通區位:這個指標重點考察的所在城市位置的交通區位對於全國的影響能力,這個我相信西部的西安成都重慶都是短板大家無可爭議吧,杭州沒有長江也是減分項,南京相對武漢輻射範圍小。

2,環境承載力:重慶多山,城建拓展成本高,成都盆地,四周群山,不臨長江,汙染稀釋消除慢,西安缺水,南京周邊高度發達環境承載受壓,唯獨武漢水資源豐富,周邊都是留白,環境承載力大於南京。

3,工業門類和實力:這個指標大家其實都不分伯仲,算是木板一樣長吧,武漢雖然沒有拔尖的,但也屬於老工業基地,更是實現了產業轉型升級的代表性老城市。

4,科教文衛:這個大家也是不分伯仲吧,就算希望長吧,其實杭州的科教文衛能力比其他是略遜的,比如在基礎科技,特別時軍工科技研發上。

5,吸血能力:這個不用說了,內陸省會都比沿海吸血厲害,但成都重慶西安受區位限制,後續持續吸血能力估計會略遜武漢。

這樣比較下來,武漢的確屬於沒有短板的城市,所以具備持續發展和永續競爭優勢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