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對點,勁發焉”,談談洪均生太極拳的發勁

洪均生在《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一書中寫有“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三字經”一文,分為總論、纏法、眼法、身法、步法、手法、配合、推手、雙重、懂勁、學拳、教拳共計12部分內容,可謂洪均生所授太極拳的精要所在。

這次要談的正是“懂勁”之中的內容——發勁太極拳的勁只有一種,就是“纏絲勁”,但發勁的方式卻有多種。也就是說太極拳的纏絲勁能發出來的方式多種多樣,並非只有世人所理解的“太極拿法”中那種發勁方式。封面圖三為楊師喜壽先生的發勁,當身著紅衣著一擊落空後,楊師一個進步鑽拳,對方試圖仰身後撤,熟料這個進步鑽拳因為是整體的發力,衝擊力比較大,且有斜向上的勁,所以被打的雙腳離地,向後倒去。

洪均生說“任一轉,無數點,點對點,勁發焉”,說的是太極拳立體螺旋的圈,可以看做是一條曲線,這條曲線是由無數個點組成的,雙方在接觸時(各種接觸方式,包括擊打那一瞬間的接觸都是可以的),如果對方的動作出現“過”或者“不及”的時候,就失去了動作的靈敏性,不能及時化開我方的勁,就會出現了“著力點”,即為“點對點”,便可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毫不猶豫地將勁發出去。當然這種發勁的能力需要老師長期的言傳身教,以及學生反覆的體會和實踐才可以做到。這個發勁的部位,可以是拳,也可以是肘,還可以是小臂、肩、背等任何雙方接觸到的“點”,也就是所謂的“點對點,勁發焉”,

正是太極拳理論中所講的“周身無處不是拳,挨著何處何處擊”,就是說挨著的任何地方,只要對方出現了“著力點”,既可以發力擊人。

封面圖二為洪均生先生與弟子張聯恩先生試手,張聯恩先生年輕時爆發力很強,動作很敏捷,所以在和老師實驗的時候,試圖通過擠、靠的方法化解洪均生先生的捋法,就在這一瞬間,洪均生先生由捋變為挒,以小臂為著力點發勁,將張聯恩先生的勁截在了其肘關節處,因為是反關節,比較痛,且有勁使不出,不得後傾身體以減輕疼痛由此例可以體會太極拳“點對點,勁發焉”的發勁特點和方法

我在和學生講勁時,通常說:洪式太極拳在發勁時,是不受各種理法束縛的,只要力量發出來,不管是部分的勁,還是整體的勁;不管是貼衣發勁,還是直拳發勁,只要讓對方避不開的、挨實了的,都是好的發勁。畢竟武術是“遇敵,以得人為主,以不見形為妙”,打不到人,勁發的再整都是無效的

。一旦擊打中了,對方反應就會變慢,此時是最好的擊打時刻,不一定是連續幾拳,還可以拳頭不收回,靠身法的變化,以腰襠為發動機連續催發力量,並順勢進步,連續的肘擊和膝擊,直到對方逃出或倒地為止。

“任一轉,無數點,點對點,勁發焉”,還包含著另外一個意思:就是在太極拳的任意一個圈中,任何一個位置都可以發力。這種發力方式就比較難了,比貼衣發力還要難些。人體肌肉是有天然的記憶性的,比如說你每天按按健身的方式去訓練,和每天按搏擊出拳的方式去練,所達到的肌肉效果是不同的,已經有很多例子說明健身的肌肉只在美觀,搏擊的肌肉可以爆發出很強的穿透力。同樣經過太極拳的訓練,可以形成在圈中任意一個位置發力的肌肉記憶性。這種發力的要點在於腰襠的沉穩和催發,以及上肢的柔和與爆發。未擊中之前,柔若柳枝,輕若柳絮,一旦發力,則腰襠催發,合勁達到擊打的點上,輕與柔瞬時變為重與剛。這就要求“三節分明”,即各肢體不互相影響,同時“節節貫穿”,即各肢體互相配合著形成一股合勁到“點”上。

當然了,這種發力方式,可以單獨訓練,比如“肘法”,可以嘗試一下向各個角度,以你最快速度的到預設的點上,即刻爆發肘的力量。陳小旺先生有個發勁視頻,力度很足,只是發勁的“點”比較少,愛好者可以嘗試更多的發力點

如果各個點上的力都可以發的很透,並且都可以猝然發力,就可以達到“周身無處不是拳,挨著何處何處擊”的效果了。我是把這些發勁作為基本功讓學生來訓練,因為訓練的時間段,效果差強人意。封面圖一,為陳發科先生背折靠的動作(一說為庇身捶),這個動作看起來中規中矩,跟廣場舞一樣,其實是各處都可以發勁擊人,比如右側的肩、肘、拳可以打法擊側後方距離稍遠的人,胯、膝可以靠法擊已近身的人,左側亦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