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真的知道自己在演什麼嗎

一個孩子而已。

我們在生活中常常聽到這句話啊?

對啊。

一個孩子而已,能有多壞?一個孩子而已,能有多大本事?一個孩子而已,世界還能被他反了不成?

呵呵。

電影的魅力正在於此。

它要,顛覆你的常規答案。

《神童》

The Prodigy



他真的知道自己在演什麼嗎



你沒猜錯,一部恐怖片。

電影從第一秒就籠罩在陰影下。

一邊,警察正包圍一個變態殺人狂的家,這變態,喜歡殺人,還喜歡收集被殺者的手。

另一邊,一對夫婦趕往醫院,為妻子臨盆做準備。

變態殺人狂反常地裸體出門,被警察開槍打成篩子。

同一時間,夫婦孩子誕生,胸前血跡,與殺人狂中彈位置一模一樣。

惡魔的死,天才的生。

很明顯了,這是一個奪魂轉世的恐怖傳說。

作為恐怖/驚悚片,《神童》的故事並不複雜,一個兒童,被死掉的變態殺手的靈魂入侵,徹底成為惡魔……

但Sir在看完後好幾天後,依然心有餘悸。

原因?大概是它在某種程度抓住了恐怖片的要義——瘮人遠比嚇人高級

首先,這是一個演技有多恐怖的故事

誇神童,不得不誇出演神童邁爾斯的,幾個不同年齡段小演員的演技。

這些孩子都混雜著孩子的童真和惡魔的殘忍。

風格變換高效,迅速。

Sir一度產生不適。



他真的知道自己在演什麼嗎




他真的知道自己在演什麼嗎




他真的知道自己在演什麼嗎




他真的知道自己在演什麼嗎



尤其是8歲邁爾斯的飾演者,傑克遜·羅伯特·斯科特。

曾出演《小丑回魂》裡男主失蹤的弟弟喬治,也是今年奧斯卡最佳真人短片《膚色》裡的白人小孩特洛伊。



他真的知道自己在演什麼嗎




他真的知道自己在演什麼嗎



在《神童》裡,更是演技大爆發。

用網友@Fay Kellum的話說就是:

他真的知道自己在演什麼嗎?



他真的知道自己在演什麼嗎



Sir簡單舉一例你就懂了。

結尾,當著母親的面,斯科特在變態殺手和無辜幼童之間自如切換。

可憐、無辜、陰險、憤怒、狡詐、猖狂、得意……

種種複雜而無解的情緒,全部在這樣一個不到十歲小男孩的眼中和臉上一一呈現。



他真的知道自己在演什麼嗎




他真的知道自己在演什麼嗎




他真的知道自己在演什麼嗎



優秀到讓人嘖嘖稱奇。

除了瘮人的演技,《神童》也是一個愛有多恐怖的故事。

更具體地說,愛與疑。

事實上,神童邁爾斯的異常很早就有了。

在學校,暴打同學;在家裡,傷害保姆。



他真的知道自己在演什麼嗎




他真的知道自己在演什麼嗎



連親生父親都看不慣,一度動手。

唯有母親,一直默默忍受,在愛與疑之間反覆糾結。

她不是沒有疑過。

找過心理醫生,試圖進入兒子的內心,但面對醫生的警告,也始終拒絕相信。

因為愛。

母親對兒子的感情,就一直在兩種看似分裂但又互相纏繞的情緒中,一步步深陷,最終,無路可退……

這場戲的設計何止精妙。

一次驚醒,半睡半醒間,母親似乎看到邁爾斯站在窗戶邊,在低聲哭訴。



他真的知道自己在演什麼嗎



委屈,無助。

這讓母親大感愧疚,又一次打消懷疑,忍不住伸開雙手,要抱抱。

兒子飛奔而去。



他真的知道自己在演什麼嗎



下一秒。

惡魔現身。



他真的知道自己在演什麼嗎



措手不及的驚恐,配上突然炸裂的音效,Sir著實嚇一機靈。

餘音未了。

原來,剛剛的“意外”,不過是一次驚醒。

這正是母親的一個噩夢。



他真的知道自己在演什麼嗎



可這真的只是夢嗎?

一次又一次的噩夢,驚醒,又噩夢,又驚醒,作為主視角的母親,焦慮,恐慌,不甘。

似真又假。

睡覺前都想著“醒過來就好”,醒來後認為“這應該還是夢”,反覆地自我欺騙,最終,母親也把自己的靈魂獻祭惡魔。

我們都聽說過一個詞,鬼迷心竅。

明明知道是錯,但就是忍不住繼續犯錯。

所以真的有鬼迷住了心嗎?

當然不是。

這鬼,說穿了,不就是執迷不悔的愛。

畢竟。

誰會想到自己的孩子是惡魔?

誰願承認自己的孩子是惡魔?

誰忍心自己的孩子變成惡魔?

不聽,不想,不做。

甚至是寄託於幫助惡魔完成願望,期盼它放過自己的孩子。

直到忍無可忍,不得不拿起了槍——

可還是……

哎。



他真的知道自己在演什麼嗎



當然,《神童》真正恐怖的地方是,在於它對人性的挖掘。

人性兩字,在電影裡深不見底。

忍不住回到剛開始的問題——

為什麼恐怖片裡的惡魔,多以孩子為意象的載體。

一方面當然是出於製造反差。

孩子是人對待這個世界最基礎的善意。

在東方,孩子是傳承;在西方,孩子是希望。

當孩子都變得可怖時,顛覆和瓦解的,可就是人最本質的安全感。

但Sir反問你,孩子怎麼才可愛?

乖?聽話?

某種程度上,去年最好的青春片之一,《狗十三》,也是一部恐怖片。

在這部電影中,我們看到成長對一個孩子個性的閹殺,也看到了,一個孩子怎麼淪為閹殺其他孩子的兇器。

影片衝突的導火線,是爺爺把孫女李玩的狗弄丟了。

於是,為了維護爺爺的面子(首要目的甚至不是撫慰孫女),家裡人商量,買了同品種的另一條狗應付李玩。



他真的知道自己在演什麼嗎



李玩看不出來?

或者更醜陋的真相是,他們不怕李玩看出來。

對啊,一個孩子,就算看穿騙局,又能怎樣。

發現沒,整部《狗十三》,一直遊離在彬彬有禮的欺騙和圖窮匕見的暴力之間。

爸爸二婚,生了二胎,把李玩矇在鼓裡。爸爸喝酒可以,李玩喝酒不行,但在酒局上,爸爸讓李玩喝酒又可以。暴力是不對的,但爸爸一次忍不住,還是會對李玩動粗,更諷刺的是,動粗後,爸爸又抱著她哄……

《狗十三》結尾,李玩看到另一個女人牽著她的狗,大搖大擺地走在馬路上,但李玩不敢上去相認。

因為,狗還是那條狗,李玩已經不是原來的李玩。

下一幕的含義更意味深長——

她看著被同樣“暴力”對待的弟弟,在溜冰場哭哭啼啼時,臉上無動於衷。

這時的李玩,已完美成長為另一把尖刀。



他真的知道自己在演什麼嗎



回到《神童》,難道它只是在講一個被鬼上身的孩子有多可怕的恐怖故事嗎?

不。

它的本質,是一個人永遠不能低估另一個人(人性)的寓言。

別以為天真就是無邪。

別動輒童言就可無忌。

我們要對孩子保持善意,但更需要對人性保持敬意。

人性即稜鏡。

孩子亦是稜鏡。

當你以為輕易就能欺騙一個孩子時,孩子可能也會以讓你相信的方式欺騙你。



他真的知道自己在演什麼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