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伊斯蘭堡最大的華人超市——中華園,獨家揭祕其擁有者背後的

相信在伊斯蘭堡的中國人都有過去中華園超市購物的體驗,那裡的物品品種多樣,衣食住行所需要的東西一應俱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漂泊在海外的華人生活中的困難。然而,中華園是如何發展成今天的規模的呢?這背後的負責人又有著怎樣的經歷和心路歷程呢?相信許多人對此知之甚少,讓我們伴隨著記者的腳步走近中華園,走近中華園創建者

宋建英先生

探訪伊斯蘭堡最大的華人超市——中華園,獨家揭秘其擁有者背後的

13年前,宋建英帶著打拼近10年積攢下來的35萬元人民幣來到了巴基斯坦。此前,自河北大學畢業之後,他一直在國內的藥廠和醫藥公司工作,做過藥品營銷,也做過股份制公司的老總。因為工作的業績突出,受邀參加了由河北政府舉辦的企業國外考察團,巴基斯坦就是其中一站。令宋建英沒有想到的是,這短短數天的考察讓他在往後的日子裡和巴基斯坦結下了不解之緣。

由於彼時巴基斯坦的政治氛圍良好、經濟形勢蒸蒸日上,商業環境較與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有過之而無不及,再加上中巴關係也十分友好,這一系列的積極因素促使他萌生了來巴基斯坦創業的想法。經過長時間的反覆考量後,他毅然決然辭去了國內的工作,拿著全部的積蓄來到了巴基斯坦。當時宋建英心中唯一的想法就是,“巴基斯坦國內大環境還不錯,創業失敗的幾率很小,如果一旦失敗那就回國去,大不了從頭開始。”

一個毫無社會關係和背景的中國人在巴基斯坦創業,其艱難可想而知。如今回憶起來,宋建英更多是對幫助過他的人的感恩,“我剛到巴基斯坦的時候,壓力很大,當時一個月雜七雜八的花銷加起來有8千。因為對當地不熟悉,走了很多的彎路,但我很幸運,碰到了兩位貴人。一位是名為jack chen居巴華僑,一位是當時中興通訊巴基斯坦分公司的總經理,雖然我們萍水相逢,但他們都很熱心真誠地幫助我,讓我順利拿到了註冊公司的執照。”宋先生如今說起來得時候,更多的是輕描淡寫,但相信當時的處境是艱難而迷茫的。成功的人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對過往的困難都一笑了之,懂得把苦難轉化成人生的財富。

探訪伊斯蘭堡最大的華人超市——中華園,獨家揭秘其擁有者背後的

敢為人先,打造華人賓館之最

雖然宋建英目前的主營業務是企業後勤服務以及超市經營,但剛到巴基斯坦時,他並不是以此起家,而是把目光放在了華人賓館。

對於2004年的巴基斯坦來說,連喝上純淨水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但宋建英創辦的華人賓館卻創造了很多不可能,開創了行業的先河。當時,入住中華園賓館的旅客可以享受免費三餐、接送、電視、盥洗、寬帶等多達10項的服務,這樣規格的賓館在那個時候絕對是獨一份,正是這樣的周到的服務措施,讓中華園賓館走進了在巴華人的視野,這其中包括一些大型中資企業。

探訪伊斯蘭堡最大的華人超市——中華園,獨家揭秘其擁有者背後的

第一家中華園賓館於04年9月18日開業,宋建英對這個日期印象深刻,這是他創業的起點。自開業以來,中華園因其高性價比一路好評如潮,客滿率居高不下。到06年已陸續開到了第四家分店,頂峰時期達到80多間客房,很多國企的員工都把中華園作為下榻的第一選擇。藉著這個平臺,宋建英還與許多公司如中石油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為之後的轉型打下了堅實基礎。

急流勇退,華麗轉型

2007年,伴隨著中巴兩國在政治、經濟領域合作的不斷加深,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來到巴基斯坦,於是在巴基斯坦開華人賓館的人也越來越多,此時宋建英感覺到了市場的逐漸飽和以及公司轉型的必要,於是他開始謀劃接下來的事業版圖。

因為過去幾年和各大企業的融洽合作,宋建英迅速便找到了新的商機,“那時候中石油在巴基斯坦的工作人員很多,物資上經常會出現短缺的情況,我做了幾年賓館,在找物資上面漸漸有了自己的門路,於是我開始給各大中企做後勤保障工作,提供各種生活用品,工程材料等等。”宋建英回憶說道。

探訪伊斯蘭堡最大的華人超市——中華園,獨家揭秘其擁有者背後的

退出華人賓館市場之後的4年裡,宋建英把全部的精力和時間都用在給中資企業做物資採購和提供後勤保障的工作上,巴基斯坦的各大城市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每個月他都要往返中巴數次,有時候也會遠赴迪拜、美國等國家,只為尋找到最優性價比的物資。努力總會有收穫,沒過多久,宋建英就穩穩地站住了後勤保障這個領域,和各大國企簽訂了年度合作協議,這一合作就是將近10年。

隨著生意越做越大,採購的物資越來越多,慢慢地問題也顯現出來了。各大企業每月需求的物品種類和數量都各不相同,採購的壓力漸漸增大,同時很多公司的所在地是相對荒涼的郊外,有時候往返200多公里只為送幾袋子蔬菜,運輸成本大大增加了,加上供需的不匹配,導致每月積壓的物品很多。這時候,宋建英萌生了開一家中國超市來緩解庫存壓力的想法,但當時伊斯蘭堡已經有了5、6家初具規模的華人超市。

起初,宋建英也沒打算把中華園超市做得多大,他說:“我決定開超市其實也是迫不得已,後勤保障和採購物資是我公司的主業,開超市只是作為輔業來緩解後勤保障和庫存的壓力,同時增加手頭上的現金流。”雖然宋建英並沒有把中華園超市的發展作為第一要務來執行,但自2012年4月1日中華園超市正式開業後,一路快速發展,不到2年的時間裡,就成功超越了其他華人超市,成為了在巴華人購物的第一選擇。也許,成功的人無論投身哪一行,總能把事情做得有聲有色。

中華園的成功有因可尋

經過5年的發展,如今的中華園超市在伊斯蘭堡、拉合爾、卡拉奇等城市都有分店,在各大工程項目也有7~8個商店在營業,其庫房面積達4千平方米,每年的運營費高達6百萬人民幣左右,給巴基斯坦政府納稅高達8千多萬盧比,可謂是納稅大戶。這一系列的數字已經說明了中華園超市的發展狀況。當記者問起中華園發展迅速的原因時,宋建英仔細想了想,總結了幾條獨家運營秘訣。

首先,中華園超市的品種齊全,目前有3千多種品類不同的物品,且這個數字仍以每週增加數十個品類往上遞增,不斷豐富中華園的品種,這是宋建英給超市發展定下的目標。對於初到中華園購物的中國人來說,他們甚至覺得這裡比很多新疆超市的種類更加多樣化,這在國外是最難得的購物體驗。

探訪伊斯蘭堡最大的華人超市——中華園,獨家揭秘其擁有者背後的

其次在於中華園的貨真價實,童叟無欺。中華園是巴基斯坦第一家使用電腦打票,可解決稅票問題的華人超市。此外,中華園絕不弄虛作假,不會出售過期商品,也不會在產品包裝上修改生產日期,這是宋建英和他的團隊對消費者的承諾。

憑著這兩點,中華園坐穩了華人超市的第一把交椅。在一般人看來,開超市是個很容易的事情,本質就是買與賣,但其實這其中涉及的方方面面非常複雜。宋建英回憶起開超市的這幾年,坦言這過程中有很多挫敗與心酸,但他很少對外界宣揚他的吃苦與開拓精神。

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感

在和宋建英交談中,記者能明顯感受到他發自內心的自信。宋建英表示,他希望通過《華商報》讓自己的故事給予在巴企業家相關啟發:如何去突破原生階級的束縛,如何在人生的岔路口做出重要選擇,如何在取得成就後不忘初心,回饋社會。在記者看來,如今的宋建英除了固有的商人形象外,更像是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

探訪伊斯蘭堡最大的華人超市——中華園,獨家揭秘其擁有者背後的

在巴基斯坦打拼十數年,宋建英可以說得上是個本地通,各行各業他都有所瞭解,並總能給出自己的獨到的意見。因此,來向他諮詢各種信息的人絡繹不絕,而宋建英從來不會拒絕,哪怕是陌生人打過來的電話,他也會耐心地回答他的問題。

“我剛來巴基斯坦的時候,對當地的文化、法律法規沒有任何瞭解,但當時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慢慢步入了正軌。現在我自己也做出了一點成績,有能力回饋別人了,我當然會盡我所能去幫助別人。目前,因為一帶一路和中巴經濟走廊,來巴基斯坦的中國人越來越多了,與當地人進行貿易的中國人也越來越多,我只想把我所知道的都告訴給同胞們,讓他們少走一些彎路。”在採訪中,宋建英的一席話給了記者很深的觸動。

如今的宋建英早已經實現了財務自由,但仍舊不敢忘本,他把在老家的親戚們和很多同村人帶到了巴基斯坦,幫助其解決就業問題的同時,還增加了他們的收入。除此之外,他在事業上他還有很多新的規劃,譬如考慮用連鎖加盟店的模式把中華園打造出巴基斯坦的“7 eleven”。宋建英認為,憑藉著自己獨特商業眼光和踏實做事的態度,這個目標在不遠的將來必定能實現。

在採訪的尾聲,宋建英和記者分享了他在巴基斯坦十幾年的心得,同時也提出來幾個困惑他的問題,在此,記者把問題列出來與讀者們共享,希望能引發大家的思考。

1. 中巴關係十分友好,但為何中巴之間的貿易額卻低於其他國家呢?

2. 為何目前來巴基斯坦的中國人還是那麼少?

3、華人都想“擁抱”巴基斯坦這塊巨大的市場,為何沒有誕生商業領域的佼佼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