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萬代醫巫閭

 在遼寧省錦州市有這麼一座山,它歷史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的虞舜時期就被封為北方幽州的鎮山,為當時十二鎮山之一。其名最早可見諸於先秦典籍的名山譜之中,戰國時期屈原就已將其引入詩篇――“朝發軔於太儀兮,夕始臨乎於微閭”。它頭銜眾多,有“東北第一山”之美譽;《全遼志》中稱其為“靈秀之最”,位列遼寧四大名山之首,也是東北三大名山之首;它更是帝王名士趨之若鶩的聖地,隋煬帝、唐高祖、唐太宗、乾隆帝等都曾到過此山。

它就是座落於今遼寧省北鎮市的醫巫閭山,其得名最早可見於《周禮》“東北曰幽州,其山鎮曰醫巫閭”。“醫巫”為古東胡語,意為“雄偉高大”,如此得名,在中國整個名山譜系中是絕無僅有的。

醫巫閭山作為一座名山,其最風光的時代是在遼朝。在大遼皇帝的眼中,醫巫閭山就是一座聖山,是一座可永享千年的風水寶地。終遼一代,葬於此地的皇帝就有6位,還有十幾位后妃和二十幾位王公大臣。醫巫閭山到底有何魅力,能得到帝王將相如此垂青呢? 從老祖峰俯瞰山下

千秋萬代醫巫閭

小山納百景

正所謂“有山就有景”,醫巫閭山作為遼東“靈秀之最”,更不是浪得虛名。乾隆皇帝有詩云:“名山插霄漢,朵朵青芙蓉。連亙數十里,隱見千里重。”在帝王的妙筆之下,醫巫閭山的美景彷彿已然浮現在眼前。

站在山腳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造型奇特的山門。醫巫閭山不大,但山門的設計卻給人一種氣勢恢宏的感覺。山門底部刻有“舜封醫巫圖”“歷代尊封圖”“太子寫志圖”“遼帝狩獵圖”“楚材幼讀圖”“清帝攬勝圖”等八幅壁雕,每幅壁雕都在講述一個故事。在工匠巧奪天工的手法之下,一幕幕故事場景靈動於石壁之上,將人們的思緒勾回那遙遠的過去。

如西南正面的“舜封醫巫圖”,將舜封醫巫閭山為幽州鎮山的故事以一種神化的形式表現出來,圖中的舜手託日月、胯騎青龍,仰望著霞光萬丈的醫巫閭山。又如“歷代尊封圖”,把歷代帝王對醫巫閭山加封告祭的歷史場景以神聖而莊嚴的方式繪於石壁之上。最妙趣橫生的當屬東北面的“太子寫志圖”,圖中大遼太子耶律倍形象多變、姿態不一,或意氣風發地佇立於讀書堂之前,凝視著他親手繪畫的“駿馬圖”;或撫須執筆欲舞文弄墨,抒發自己的豪情壯志;或與佳人策馬奔騰,才子佳人共享人世繁華。繞門一週,不禁連連驚歎。

由山門拾階而上,山腳下便是北鎮廟。穿過聖水橋,可見一塊巨石從石壁中斜出,好似突出的屋簷,這便是道隱谷,又因其構造俗稱“大石棚”,也是乾隆皇帝欽定的“閭山八景”的第一景。一股清泉由石棚之上順勢而下,落入蓮花狀的石盆之中,叮咚作響,如此意境恰好照應了王維的名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便是“閭山八景”的第二景――“聖水盆”。

正陶醉聆聽之際,望見大石棚的東側高臺之上有一座奇特典雅的寺廟,拾階而上,原來是大名鼎鼎的“觀音閣”,它在明代被命名為清安寺,清初才改封為觀音閣。進入寺院內,兩株已有500餘年樹齡的參天古樹矗立在兩邊,猶如兩名屹立衛士,見證著歷史的滄桑變遷。寺內院落分佈同大多寺院相同,分為前殿、正殿和東西配殿。各殿之內均陳列著著名佛教人物的塑像,如前殿的彌勒、四大天王、韋馱等,正殿的釋迦牟尼、觀世音、地藏王,東西配殿的達摩尊者、伽藍菩薩等。

千秋萬代醫巫閭

別了觀音閣,攀上呂公巖,映入眼簾的是一株參天而立、四季長青、枝繁葉茂的萬年松。相傳此松為當年大遼太子耶律倍隱居桃花洞時所栽,故稱“太子松”。當年乾隆皇帝雲遊此地時,將其封為“雲巢松”,意為住在上面可以天上的雲朵作巢,言其高大。但這棵松樹可不是到清朝的時候才長成參天大樹的,早在金朝時,詩人蔡��望見此松就有詩云“西風絕境撫孤松,千里川原四望通。但怪林梢看鳥背,不知身到碧雲中”。這一株矗立的松樹平添的不僅僅是醫巫閭山的蒼翠挺拔,還是一份難以割捨的情懷。想當年,契丹貴族的後裔、元朝著名的大臣耶律楚材的讀書堂便臨樹而建,遙想耶律楚材端坐於讀書堂內,一邊望著先祖栽下的萬年松,一邊挑燈夜讀、運籌帷幄,心中不知作何感想。

順著雲巢松,往東面望去可見一塊懸掛在山崖上的巨石,這便是“閭山第一石”。山崖南端是四面絕壁、地勢險要的“白雲關”,此關之險似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經過此關,爬上“燕子翻身”,便登臨著名的望海寺。站在寺內,即可遠眺渤海,這也是望海寺一名的來歷,如果恰逢天氣雲多霧重,在這裡還會見到“佛光”。

一路下來,醫巫閭山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觀不時出現在眼前,大大小小的景觀既為醫巫閭山平添幾分美色,又使它極具歷史感。

薩滿文化的遺產――剪紙 登�俯看山下的觀音閣

醫巫閭山在歷史上是遊獵民族聚居的地方,這些遊獵民族是薩滿教的忠實信仰群體,因為這種信仰而形成的薩滿文化,也成為醫巫閭山剪紙文化誕生的重要根基。

薩滿教強調對自然中的動植物及祖先神的信仰和崇拜,然而神靈總歸是虛無縹緲、無法得見的,於是人們為了向他們表達崇拜,就把他們進行了物象,醫巫閭山的先人們通過剪刻樹皮、獸皮或雕刻木頭製成神偶,作為隨身攜帶的祈禱神像。當醫巫閭山人不再遊獵、定居下來之後,也不再需要隨身帶著神偶。但作為世代相傳的信仰文化,已經深深植根在醫巫閭山人的記憶裡,那些神偶造型通過剪紙藝術被傳承下來。從今天的醫巫閭山地區的剪紙中很容易看到古代遊獵民族對自然神和祖先神的崇拜。剪紙帶有的濃厚的薩滿文化氣息,也恰恰是醫巫閭山滿族剪紙同其他地方剪紙最顯著的區別。 在醫巫閭山剪紙中,樹是一種常見且重要的題材,滿族的先民們認為樹作為自然孕育的物種,是神靈的恩賜,人們從山林中捕獵飛禽走獸,獲取食物來源;樹枝樹葉又可以生火來做飯取暖,可以說因為有樹他們才得以繁衍生息;而且對於他們而言,大樹聳立挺拔、直插雲霄,是離天最近的物體,高高的大樹彷彿就是一座 “登天之梯”,是地上的人們與天上的神靈溝通的媒介與途徑,它們所反映的都是薩滿教文化中常見的樹神崇拜。這種崇拜在《生命樹》與《通天樹》等剪紙作品中是顯而易見的。

《生命樹》裡的大樹上面長滿奇珍異果,頂部為萬里長空,百鳥齊飛;足下為遼闊大地,百獸合圍,呈現出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通天樹》又給人一種別樣的感覺,相對於《生命樹》,《通天樹》則顯得簡單樸實,整個剪紙就是一棵樹的形象,其根鬚、樹幹和樹冠分別象徵著地界、人界和天界,雖然手法簡單,卻將大樹那種威嚴的神靈形象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對於滿族人而言,那已經不是單純的一棵樹,而是神靈本身。除直接刻畫樹的形象之外,醫巫閭山人還將樹進行擬人化,且擬人後的性別多為女性,這也源於醫巫閭山先民對女性的崇拜,如剪紙作品《柳樹媽媽》《媳婦人兒》《樹神》等。這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有的頭上長著樹枝,有的腰間圍著柳葉,或者整個身體就是一棵樹……每個形象都各不相同,雖然細節刻畫上取決於作者本身,但樹和女性這兩個元素在每一幅展現薩滿文化女神形象的剪紙作品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除此之外,也有單純的女性形象,如《嬤嬤人》,對嬤嬤人形象的刻畫完全取決於作者的主觀願望,不同形象的嬤嬤人代表不同的含義,有管子孫繁衍的歐木婁嬤嬤,有管兒女婚姻的薩克薩嬤嬤,有管進山不迷路的威虎嬤嬤,甚至有時會出現男嬤嬤,這些都是醫巫閭山人創作的獨特的剪紙形象。

醫巫閭山剪紙題材豐富多樣,除了薩滿文化,許多滿族的民間故事、神話傳說及生活習俗也是其取材的寶貴源泉,如《出海了》《跑旱船》反映的便是醫巫閭山地區人們的日常生活與風俗民情。獨特的文化氣息和較高的藝術性,使醫巫閭山剪紙在2006年便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又於2010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民間的信仰――歪脖老母

來到醫巫閭山,還有一處地方不得不去,那就是青巖寺。青巖寺位於醫巫閭山南部風景最佳之處。相傳建於北魏年間,唐朝時大盛,原名“

千秋萬代醫巫閭

千秋萬代寺”,明朝正統年間改名為“青巖寺”。青巖寺香火綿延不絕,直至今日,它也是整個遼西地區乃至東北地區香火最勝的寺院。從建構上而言,青巖寺與其他寺廟一樣,分上、中、下三院,每院各供奉著相應的佛教人物;之所以成為遠近聞名、香火鼎盛的寺院,主要是因為這裡供奉著一個至高無上的女神――歪脖老母。歪脖老母端坐於青巖寺上院的一座天然石洞當中,地勢陡峭,空間狹小,看似不甚起眼,但此處香火卻遠勝寺院他處。

傳說歪脖老母有求必應、法力無邊,她的影響力已經不僅僅侷限於醫巫閭山地區,對周邊各地區、不同民族的影響也十分巨大。如在錫伯族曾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當年錫伯族祖先作為八旗部隊的一支,跟隨努爾哈赤去征戰,卻不幸陷入重圍,眼看糧草就要斷絕,在這危急時刻,一位老奶奶出現在他們面前,老人揹著一個皮口袋,拎著一口砂鍋。她把砂鍋架在火上,從皮口袋裡拿出幾塊羊骨頭放在鍋裡煮,不一會兒就熬出了一鍋羊骨湯。士兵們吃飽喝足以後,老奶奶又把羊骨頭撿出來,放進口袋裡,一眨眼就不見了。這位老奶奶就是歪脖老母的化身。之後,這一傳說又有了新的版本。據說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懷疑青巖寺與抗日聯軍有聯繫,多次派飛機轟炸青巖寺,但一直沒有成功,因為有歪脖老母的保護,日本人的飛機飛到上空看到的總是一片大海,一直無法找到青巖寺,從而使當地免受戰爭的破壞。

歪脖老母的神通不只是救萬民於水火,其在民間懲惡揚善方面也流傳著許多傳說。如傳說一個老婆婆有兩個兒子,都已經成家立業。大兒媳一心要毒死婆婆。事情敗露後,大兒媳卻用奸計誣陷二兒媳。二兒媳有口難辯,正要自�ざ碳�之時,一位白髮老奶奶來到她身邊,對她說“明天你和你大嫂一起起誓,去跳山澗,誰想害死婆婆,誰就沒有好下場”。二兒媳按照老奶奶的指示,第二天與大兒媳一起起誓跳山澗,結果大兒媳摔死,二兒媳卻來到了她婆婆的炕上,真相由此大白。這位白髮老奶奶就是歪脖老母。這一傳說與有關妯娌、兄弟關係題材的中原民間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也說明歪脖老母的興盛與中原傳統文化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那麼,這個神乎其神的歪脖老母究竟是何方神聖呢?歪脖老母其實就是一座女觀音像,但為什麼這裡的觀音像會歪著脖子?民間流傳著多種傳說。其中流傳較廣的說法是有一年南海突發大水,一時間就淹到了醫巫閭山腳下,山下的人們紛紛逃到青巖山來避難。但是水越淹越深,眼看就到腳底了,這時從遠處飄過來一個白色的東西,落在了山腳之下,緊接著大水也逐漸退去。待洪水退去之後,人們來到山腳查尋此物,原來是一尊坐在蓮花座上的觀音石像。大家這才明白是南海觀音顯靈救了他們的命,為了報答觀音的救命之恩,大家便打算為其建寺立廟,但在寺廟建成之前,還要先請觀音住在青巖山頂上的石洞裡。可是把觀音石像往山洞裡抬的時候,就遇到問題了,山洞口高度略低於石像的高度,無法將石像給抬進去。這時,有人就順口說了句“要是把頭歪一歪就可以進去了”。沒想到,觀音石像好像聽得懂人們說話,真的就把脖子給歪了過來,這樣石像便順利進入到山洞裡,但人們只顧著拜謝觀音退水救命之恩,卻忘了請觀音把脖子正過來。就這樣,觀音石像的脖子一直歪著,歪脖老母的叫法也隨之流傳開來。

醫巫閭山人將歪脖老母當作最主要的神靈加以供奉,體現出他們對女性神靈的崇拜。隨著歷史的發展和中原傳統文化的傳播,歪脖老母同漢族傳統文化相結合,成為不同民族都接納並信奉的神靈。雖然歪脖老母與佛教中“觀世音”具有較深的淵源,但在不同文化的雜糅之下,歪脖老母作為一個“觀音”已經失去了原本在佛教中的意義和內涵,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流傳在醫巫閭山及周圍地區的純粹民間信仰

千秋萬代醫巫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