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鎮醫巫閭山:為何能成為東北的山川圖騰

醫巫閭山偏處一隅,無論是跨域、高度還是景色,僅在東三省,它似乎都難佔鰲頭,但卻可以力壓千山和長白山,位居東北名山首位。大禹治水成功後,舜帝對洪災心有餘悸,為了防止江山再度在洪災中漂流迷失,於是從當時的每個州各選取一座大山加以“重鎮”,而醫巫閭山,便是當時的幽州之鎮山,與後來隋文帝冊封的四大鎮山一起,成為“五大鎮山”之一,直到今天。五鎮之中,東鎮沂山、南鎮會稽山、西鎮吳山和中鎮霍山均位於長城以南,唯有北鎮醫巫閭山孤懸山海關外,扼守著東北與中原之間的交通咽喉。儘管它是中原政權敕封的聖山,但卻有一個充滿蠻荒色彩的名字,不但如此,它還長期被北方遊牧民族政權所控制。

北鎮醫巫閭山:為何能成為東北的山川圖騰

那麼,在“醫巫閭”這個與眾不同的名字背後,到底蘊含著怎樣的傳奇往事?中華北方的山川圖騰醫巫閭山位於遼寧西部,錦州境內,屬於陰山山系。山體大致呈東北、西南走向,綿亙45公里,山形掩抱六重,雄渾蒼莽,蔚為大觀。一個有意思的問題是:中華名山層出不窮,醫巫閭山偏處一隅,無論是從跨域、高度還是景色,僅在東三省範圍內似乎都難佔鰲頭,但它為什麼竟然可以力壓千山和長白山,位居東北名山之首?甚至在東亞文明之初,便進入了華夏視野,成為中華版圖上最重要的北方山脈?帶著這樣的疑問,我乘坐高鐵前往東北探訪。出山海關之後,一路開闊平坦,僅有一些散碎的土坡丘陵入眼。時值深秋,玉米、高粱滿目金黃,祥和中透著難免的枯燥。不過就在我昏昏欲睡之時,遠處驟然浮起一脈斜亙的山,刀劈斧削、牙爪崢嶸,就像平地躍出一頭猛虎。那種感覺,就好像正在聽一曲古典音樂,長時間絲竹呢喃之後突然金鑼驟擊,讓我精神一振――這就是醫巫閭山給我的第一印象。難怪古書中有這樣的描述 :“冀州之境,由太行而東,尊嚴高峻,惟醫巫閭山為諸山之冠。”醫巫閭山山形奇特,迴環掩抱,竟有六重之多。山上古木蒼蒼,鳥鳴啾啾,令人賞心悅目,山中碑碣、摩崖題刻隨處可見,能引起無限的思古幽情。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營造出的是一幅恢弘博大的山水畫卷――惟妙惟肖的奇峰怪石、千姿百態的蒼松翠柏、水絲如簾的石棚飛瀑……那一處處壯美瑰麗的奇景,勝似人間仙境。而每當春日,百花盛開,不僅有萬千梨花巧構而成的“香雪海”,更有各種鮮花滿山遍野,奼紫嫣紅,引人沉醉。

北鎮醫巫閭山:為何能成為東北的山川圖騰

翻開歷史,我們發現,舜帝敕封之時,東北三大名山的另外兩座――千山和長白山仍是白雪皚皚的原始森林,很少有人知曉,同時,醫巫閭山不僅是從山海關外進入中原路上的第一座大山,也是東北地區最靠近中原的一座名山。也許,正是在這樣的地理和歷史因素影響下,醫巫閭山才能最終登上神壇,成為中華北方的山川圖騰。

北鎮古城與將軍李成梁

在醫巫閭山東麓,有一座以“北鎮”為名的古城。這是一座安靜的小城,城中有許多水潤陰柔的柳樹,似乎讓這方水土變得綿軟起來,行走其間,腳步似乎也多了一些空靈。

但在這溫柔的表象背後,每一塊磚瓦都充滿了硝煙味道。北鎮又名廣寧,其實是一座因戰爭而建的城市,一點也不安寧。歷史上,鮮卑、契丹、女真等彪悍民族從這裡躍馬南下,把戰火燒到中原。自從戰國時燕國置郡後,無論漢家的秦、漢、隋、唐,還是胡族的遼、金、元,都將廣寧視為軍事重鎮,2000年來,它經歷了無數的兵戈戰火。而到了明朝時期,朝廷更是在這裡押上了全部砝碼:遼東太監、遼東巡撫以及最高軍事長官遼東總兵,這“皇政軍三大員”全都駐守廣寧,讓它一度成為整個東北的軍事指揮中心。

歲月流逝,這座曾經由堡、臺、關、隘重重圍起來的軍事堡壘,早已被磨平了稜角,除了半廂老廟、一截城牆、兩座古塔之外,城內保存較好的地標性古蹟,就只剩下鼓樓和牌坊了。 醫巫聞山的得名由來,已不可考,但從字面來看,可以推測它與古華夏民族的“醫、巫”文化崇拜有關,古代醫生往往兼用醫術和巫術治病。這些歷史,從醫巫聞山周邊的石刻造像上可以體現出來。圖為醫巫聞山周邊的石窟造像和人文古建築。

鼓樓與牌坊相鄰,坐落於北鎮最熱鬧的街頭。鼓樓南題“幽州重鎮”,北題“冀北嚴疆”,四周擺滿露天攤位,喧囂中仍有一股肅穆之氣。牌坊為石質仿木結構,通高 3 丈,雕刻精美、豪華,但由於日久年深,風化很嚴重,我花了好一番功夫,好不容易才辨清了上面的字跡:“天朝浩券�唬赫蚴亓啥�總兵官兼太子太保寧遠伯李成梁。”

這位李成梁可不簡單,一生極富傳奇:前半輩子貧困潦倒,40歲才在好心人贊助下以低級軍將入仕,然而中年從軍,竟大放異彩,很快成為獨當一面的主將,連連勝仗,後來還打造出了一支所向披靡的遼東鐵騎,被贊曰 :“邊帥武功之盛,200 年來未有。”李成梁是事實上的“東北之王”,兩度鎮守遼東長達30年。據說在此期間,不僅女真各部落俯首貼耳,即便是蒙古部族號稱戰無不勝的“速巴亥大軍”,也不敢進犯遼東半步。努爾哈赤也是到公元1615年李成梁病逝後,才建立“大金”準備了幾年方才正式向中原王朝宣戰……

北鎮醫巫閭山:為何能成為東北的山川圖騰

隋唐以來從未間斷的祭祀

幾百年過去,李成梁的名字,早已遊離於普通民眾的記憶之外,醫巫閭山的“北鎮”之名,也被湮沒在歷史深處。但對於中原朝廷而言,北鎮卻是長期虔誠祭祀的對象:從隋唐開始,至遼、金、元、明、清,歷代朝廷除了每年例行的奉典告祭之外,凡遇皇帝即位、婚娶等重大事件,抑或“天時不順”、“地道欠寧”的年頭,帝王都要親至,或者派遣重要官員前往北鎮祭拜。這樣的祭祀活動,就連北宋也沒有停止――當年北宋失去“燕雲十六州”,將遼東劃歸了遼國後,大宋君臣便在定州(今河北定州)設祠,每年遙祭這座已是“敵國領土”的北方鎮山。

始建於隋朝開皇年間的北鎮廟,是五鎮廟中保存最好的一座,至今依然保持著晚清時期的格局。它南北長 280 米,東西寬 178 米,佔地近 5 萬平方米,有殿宇七重,相當宏偉。整體建築風格與北京故宮類似,只是覆以綠色琉璃瓦。按照明清以來的規制,相比象徵皇權的明黃色琉璃瓦而言,綠琉璃瓦只差一肩。因此北鎮廟的綠琉璃瓦,便是“皇家背景”的顯赫象徵。清朝時期,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5位皇帝都曾親自前往北鎮祭祀,特別是乾隆,更是三登閭山,還在北鎮廟旁邊修建了一座擁有進院落、81 間房的龐大行宮。

如今行宮已毀,我獨自穿行在偌大的北鎮廟,廟門開闔聲中似乎都能聽出孤寂的迴響。廟內數十通石碑,都多少遭到了損毀,彷彿早已燃盡的香炷,在殘陽中默默矗立,風雨侵蝕使得碑上的文字大多模糊不清,戰火紛飛的鐵血往事已灰飛煙滅……

北鎮廟主殿供奉的醫巫閭山山神,形象是一位相貌威嚴的老者,廟內並無任何文字說明其身份。不過,據《太平御覽》所載,這裡的山神是堯的長子丹朱。是圍棋界始祖,被稱為“史上第一位圍棋高手”,當年他也是舜最有力的帝位競爭者。晚年時,他隱居於此,教化民眾,因此逐漸被神化。

北鎮廟山門外有4尊石獅,據說此乃一絕――每尊表情各異,分別為喜、怒、哀、樂。不過,在我看來,如今它們再怎麼努力表現,也掩飾不了那種從時光深處透出來的深深失落。在這個枝葉搖落的深秋時節,我惶惶然行走於北鎮,想象著當年一代代帝王意氣風發而來,躊躇滿志而歸,但轉瞬間都已灰飛煙滅,不覺低聲長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