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的方法

判断的方法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人生即选择。比尔.盖茨在谈到他的成功经验时说:我的成功在于我的选择。如果说有什么秘密的话,那么还是两个字——“选择”。

的确如此,人的一生就是一个选择的过程。每个人无论面对生活、爱情与婚姻、友谊,还是对职业、工作、事业等,都有着自己的想法,当他们为了实现心中所想而采取行动的时候,无论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都是一种选择。现在的生活状态,源于你三年前的选择;现在的选择,决定着你三年后的生活状态……可以说,成功者的人生就是由大大小小的成功选择所组成的一串璀璨珍珠项链,失败者的人生就是大大小小的失败选择所构成的一条黑色囚禁锁链。

那么,是什么决定成功的选择,又是什么决定了失败的选择呢?

答案是:判断!面对选择时人们所作的论证评估决定了最终选择的对错。

正确的判断,做出正确的选择;错误的判断做出错误的选择。判断思维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个人对人生的选择上,在政治决策、经济决策、战争决策、企业决策等宏观领域同样也起着重要作用。从组织的角度讲,领导者的判断决定着组织的成败存亡,政治家的错误判断可能让国家陷入灾难,军事家的错误判断会导致战局胜败逆转,企业家的错误判断可能让企业在瞬间破产。据统计,全球企业倒闭85%以上的原因是由决策判断失误引起的。所以,西方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赫伯·西蒙认为:决策是管理的心脏;管理是由一系列决策组成的;管理就是决策。

判断思维活动受诸多因素影响,有智能方面的因素,如理解力、观察力、创造力等;也有非智能方面的因素,如爱心、勇气、恐惧等。另外还受外在客观环境背景条件的制约,各种不可抗力、不可预测因素的干扰。因此,面对错综复杂的情境,要做出正确的判断有些是人们可以把握的,也有很多是人力所无法掌控的。人们常说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是这个道理。

居住在加拿大东北部布拉多半岛的印第安人靠狩猎为生。他们每天都要面对一个问题:选择朝哪个方向进发去寻找猎物。他们以一种在文明人看来十分可笑的方法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把一块鹿骨放在火上炙烤,直到骨头出现裂痕,然后请部落的专家来破解这些裂痕中包含的信息——裂痕的走向就是他们当天寻找猎物应朝的方向。

令人惊异的是,用这种完全是巫术的判断方法,他们竟然经常能找到猎物,所以这个习俗在部落中一直沿袭下来。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些印第安人的决策判断方式包含着诸多“科学”的成分,尽管他们对“科学”这一概念一无所知。

首先,在每一天的决策活动中。按通常的做法,如果头一天满载而归,那么第二天就再到那个地方去狩猎。在一定时间内,他们的生产可能出现快速增长。但许多快速增长常常是在缺乏“系统思考”,掠夺性利用资源的情况下取得的。如果这些印第安人过分看重他们以往取得的成果,就会陷入因滥用猎物资源而使之耗竭的危险之中。

其次,他们没有使决策受制于某个人或某些人的偏好和判断,而是把它置于一种决策系统之中。打猎实际上是猎人与猎物之间的博弈,如果猎人的行为受制理性选择,那么他们实际上是在以不自觉的方式训练对手(猎物)。结果,猎人自己的行为方式对于对手(猎物)来说变得越来越透明,越来越容易对付,对手变得越来越聪明,猎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下降,直至最后丧失。

在一般人看来,理性判断就是科学的判断、正确的判断,非理性判断就是盲目的判断、错误的判断。事情果真如此吗?通过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 人的理性是有限的,自然的理性是无限的。

2) 人的理性选择和自然的理性选择有时候并非一致,甚至会相反。

3) 理性的不等于正确的,非理性的不等于错误的。

科学是目前被人们视为最理性的体系,但我们也要看到科学是有限的,它并不能覆盖人类和自然的全部领域,用有限的去分析判断无限的是否正确其成功的概率可想而知,所以直到今天决策判断仍然是一门艺术而不是科学。理性判断是可以用科学来分析总结规律的,而非理性判断则超出了科学的理解范畴,充满了神秘和不可捉摸。我们在现实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人殚精竭虑理性分析后做出的决策判断却惨遭失败,而另一些人不可理喻的愚蠢选择却大获成功。这种违背科学常理的现象令很多“聪明人”感到无法理解,其实这正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结果。希望用有限的理性就能分析把握无限的世界,这本身就是非理性的妄想之举。这个案例告诉人们判断是一门复杂的艺术,而不是一个纯粹理性推导过程,无论人类的理性多么卓越发达都不能保证判断的必然成功,因为大自然是无限的,它总是超乎人类的意料之外。

当然,我们承认人脑的智慧是有限,不可能完全揣摩到大自然的底牌,但这并不等于说学习和掌握判断思维方法技巧是无效的。恰恰相反,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处处都需要具有优秀的判断能力。一件事情做不做,什么时候做,该怎么做等等都属于判断类型问题!判断晚了,机会就没有了;判断错了,则全盘皆输。所以,要想做一个成功的人,尤其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就应该时刻注意磨砺自己的判断技巧。其实绝大多数个人或组织在其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生死抉择是一样多的,只不过失败的个人或组织在重大抉择面前屡屡判断失误选错了道路。而成功的个人或组织正确选择多了一些,所以才能走的远一些,显得比别人超常出众。

【基本概念】

判断方案——可供选择的可能性。

判断标准——论证评估多个判断方案之间顺序关系的基本原则。

判断环境——判断方案所处的背景条件,它是判断思维活动的界面。

判断目的——促使判断者做出主动选择的内在动机或需求。

判断的方法

【思维工具】

1、 一维判断法

无论是判断真假,还是判断对错,都是在两个以上的方案中做选择,在这个思维过程中必须遵循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这是为了保证在同一思维维度上判断的恒定性,如果这一点不能保证,判断就会变成一个不可捉摸混乱思维活动。但是,如果判断对象比较复杂,也可以从多个思维维度分别对同一事物做判断,比如男女在交往过程中,会对自己的恋人分别从相貌、性格、职业、才能、家庭等各个方面作评估,得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假如从不同思维维度评估得出的结论有差异,甚至彼此矛盾,这时候可以采用加权平均的方式得出一个综合结论,也可以选择一个最重要的判断标准,以它的结论为最终决定。

2、 平面判断法

如果说一维判断是就事论事,那平面判断就是不就事论事。通常平面判断是以事物的背景环境作为判断的界面,并以此作为判别是非对错的关键。砒霜是毒药,但对某些病症却是良药;枪炮制造流血杀戮的工具,但也是维护和平安定的盾牌;善良是一种美德,但对残暴恶徒讲善良就变成迂腐了。用通俗的话来讲平面判断法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问题的判断只有结合其生存的背景环境才能做出精确的论证评估,脱离了限制条件去做判断无疑与在沙滩上建高楼大厦,主体看似坚固但最终会垮塌的。需要说明一点,有些人认为平面判断是一维判断的扩展,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一维判断是从事物的不同侧面作判断,平面判断是从事物的存在环境作判断,前者是微观判断,后者是宏观判断,两者不可混淆。

3、 立体判断法

世界是多层次立体的,任何事物置身其中都必存在于一个具体的环境中,这是平面判断的基础。同时,判断者站在不同层次看事物也会产生不同的观感,这是立体判断的基础。一次军事行动,从战术、战役、战略不同层次去评估其意义是不同的。以二战日本偷袭珍珠港之战为例,无论从战术还是战役的层次看,都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军事行动,但是如果站在战略的层面看,这是一次非常错误的军事行动,当时它为日本树立了一个强大的对手,美国仅凭借其强大的工业实力就足以拖垮日本,最后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立体判断法是一种通过框架结构来论证评估的思维方法,它认为事物是一个系统,但它置身于更复杂的母系统中,对事物的判断不能就事论事,也不能就近论事,不是仅仅从局部环境来寻找判断的理由,而应当站在更宏观的母系统框架的整体层次思考问题才能做出准确的论证评估。

判断的方法

【常见错误】

1、 缺少选项

有个笑话,讲一位读书人夜间赶路,结果由于心急误入歧途,第二天当他走到悬崖断壁之处见前面无路可行时,不禁坐地放声大哭。这时候有个樵夫上山打柴,见书生在痛哭不已,便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哭,书生指着前方道:“路没了!”樵夫听了哈哈大笑,指了指书生身后:“谁说没路了,你背后不是有一条路吗?!”书生听了豁然大悟,破涕为笑。

在判断时,如果没有把所有的判断方案列出,人们就有可能在有限的选择中左右为难,陷入局限性的烦恼,就像那位书生一样,看到前方无路是就认为没有路了,对前途作出了错误的判断,而没有看到自己的背后还有一个可选项。

2、 标准混乱

判断标准是判断思维活动的核心,无论判断对象是简单还是复杂,无论判断标准是一个还是多个,如果判断者没有确立正确的标准,最后判断思维活动都会失败。成语“南辕北辙”讲的就是这种标准混乱的判断故事。相传魏王想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立刻就忙着去拜见魏王,说:“今天我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驾着他的车往北面赶,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你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即使马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回答道:‘没关系,我的车夫善于赶车。’这几样越好,反而会离楚国越远罢了!”

能否走到楚国,最关键的判断标准是方向的对错,而不仅仅是马的好坏,钱的多少,车夫的技术优劣。判断标准选错了,自然得不出正确的论证评估结论。

3、 背离界面

任何判断都受制于一定的环境背景,不顾客观条件的制约所做出的判断必然是错误的。这就好像企望在鱼缸里养鲸鱼,在沙滩上盖高楼一样不切实际,最终会在现实中碰得头破血流,惨遭失败。相传古代有个人嫌自己的庄稼长得慢,便将禾苗一棵棵拔高。他累了一天后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啦!”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全都枯死了!这个故事告诫人们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人们往往受制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现实就像是一张巨大的网络,任何人或者事都是网络上的一个小小的节点,如果在做判断时只看到节点,没看到隐藏在其周围牵制的网线,那做出的判断必然是背离界面的结论,是不顾实际情况的论证评估。

判断的方法

判断能力训练

1、一维判断法

A、在一维空间上的判断选择。

B、模式1:从普遍性的角度判断

C、模式2:从特殊性的角度判断

范例1:所有的成功都需要冒险。

范例2:如果我们冒险,会招致失败。

2、平面判断法

A、在二维空间上的判断

B、模式1=问题+背景

C、模式2=问题+界限

范例1:“细节决定成败”对不对?(在微观背景下成立)

范例2:“管理以人为本”(适用于企业的哪个阶段?)

3、立体判断法

A、在三维空间上的判断

B、模式1=问题+背景+层次

C、模式2=问题+界限+层次

范例1:教育应不应该体罚?

范例2:易经:变易、简易、不易

判断的方法

【判断实战训练A】

选择判断训练:在多个标准之间的比较评估。

两难判断训练:在左右为难情景中选择判断。

假设判断训练:假设前提下的虚拟判断思考。

论证判断训练:判断结果确定后的理由论证。

训练科目1:每天工作的轻重缓急排序

训练科目2:把哪个科学家扔下热气球?

训练科目3:假如没有战争,对人类发展更有利吗?

训练科目4:风动、旗动,还是心动?

训练科目5:辩论——能力和机遇哪个更重要?

【判断实战训练B】

万能判断公式

A、列出所有选项

B、确立判断标准

C、衡量价值高低

D、选择判断结果

训练科目1:就人体而言,心脏和大脑哪个更重要?

训练科目2:企业服务创新与规范化是否矛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