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談了一筆大生意:兩款飛機在海外建廠 韓國印度只能乾瞪眼

利刃/TONE

要說本屆馬來西亞蘭卡威航展上最"賣力"的演員,那必然非印度空軍莫屬了:為了爭奪馬來西亞的輕型戰鬥機訂單,印度空軍派出的兩架LCA"光輝"戰鬥機幾乎場場不缺席,從首日的飛行表演到地面靜態展示都沒落下,是足足出夠了風頭。

但令印度人有些臉上掛不住的是,龐大的印度代表團卻沒能在蘭卡威斬獲哪怕一個訂單,反倒是不起眼的中國代表團談成了生意:馬來西亞UA航太公司已和中航工業集團建立了合作伙伴關係,並將在馬來西亞境內生產運-12輕型運輸機和輕型直升機。

中國談了一筆大生意:兩款飛機在海外建廠 韓國印度只能乾瞪眼

圖為中航哈飛製造的運-12F輕型運輸機,該機已達到世界同類產品的先進水準。

和運-20、運-8等大中型運輸機相比,運-12輕型運輸機的體量相當有限,性能也不像前者那般搶眼。但毋庸置疑的是,運-12系列飛機無論是在應用門檻,還是生產製造門檻都相對較低:不僅軍隊能用,政府機關能用,通航企業也能用,就連小規模的旅遊企業也能買得起;其次,較小的機體構型使得輕型運輸機生產線的基建、設備和夾具成本都相對較低,也就更易於批量製造。

中國談了一筆大生意:兩款飛機在海外建廠 韓國印度只能乾瞪眼

圖為哥斯達黎加公共安全部的運-12E輕型運輸機。

而對於有志於"向上爬"接觸高附加值的航空製造業,乃至於發展自主航空工業的馬來西亞等中小國家而言,Y-12之類的輕型運輸機生產項目無疑是最好的入門臺階:就拿和馬來西亞只有一牆之隔的印度尼西亞舉例子,該國的航空工業體系正是從授權制造西班牙CASA公司的C-212小型運輸機起家,如今已經是空客公司在東南亞的首要合作伙伴——除卻以授權形式在印尼本土生產各型飛機之外,印尼更以數十年來的經驗向獨立設計支線客機發起衝擊,足可見"打牢基礎"的重要性。

中國談了一筆大生意:兩款飛機在海外建廠 韓國印度只能乾瞪眼

圖為印度尼西亞最大航空工業綜合體IAe的廠房一景,黃色機體正是該國獨立設計的N-219輕型運輸機。

當然,遠大的目標願景暫且不提,航空工業本身作為現代工業的集大成者,不僅能為直接經營的企業,以及企業所在的國家帶來大量看得見、摸得著的利潤,更能為當地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以及對科研機構、上下游的供應鏈企業帶來"看不見"的拉動影響……總的來說,好處多多,還幾乎沒有什麼副作用。

中國談了一筆大生意:兩款飛機在海外建廠 韓國印度只能乾瞪眼

圖為同由中航哈飛製造的AC312輕型直升機。

而正如上文所說,要拿到這麼多的好處,"領進門"的師傅必不可少。而在這個時間節點上,"中國師傅"領馬來西亞航空工業進了門,這件事自然很難讓人不聯想到近段時間炒得沸沸揚揚的馬來西亞輕型戰鬥機採購案……

橫向對比之下,韓國和印度航空工業的確稍有起色,但根本沒有能拿得出手的"自主產權"產品,各型飛機要麼難免擺脫歐美國家的"親切合作",要麼就根本是國外巨頭的授權產品,也就自然不用提什麼向國外提供"授權生產",乃至出口總裝線,建立生產廠的資格了。

中國談了一筆大生意:兩款飛機在海外建廠 韓國印度只能乾瞪眼

圖為韓國KAI製造的KUH-1完美雄鷹直升機,該機系空客公司的授權產品。

事實上,在現代戰機便宜則數千萬,貴則上十億的現狀制約下,中小國家能夠買什麼戰鬥機,已經不再是軍方能夠"挑性能"來決定的事情,很多細節都要從貿易、金融、乃至工業和政治的角度來通盤考慮,所謂"技術換市場"也是常有的事情。

反過來說,運-12和AC-312兩款"低配機型"將進入馬來西亞市場,乃至於在當地生產的事實已經給出了一個明確的信號:在這個"冷盤"後面,"梟龍"戰鬥機訂單應該就是那個萬眾矚目的"硬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