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祕黑石的發跡史——不良青年彼得·彼得森的逆襲之路


探秘黑石的發跡史——不良青年彼得·彼得森的逆襲之路

序:黑石之所以成為今天的黑石, 本人認為有三個因素不可迴避:一是其早期就確定下來的價值觀;二是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的神逆轉; 三是黑石在不斷挖掘新的投資機會。第一件最深刻,但離我們日常生活也最遠(形而上),第二件事成就了黑石的財富(重大事件),第三件事離我們最近(時間近,是近期發生的,且是面向未來的——跨境電商)。在結構上,本文首先從黑石最近一次成功案例講起(物流地產),然後分析了黑石的成功並非偶然(有眼光,更是有魄力——應對金融危機的白衣騎士),再追溯到更深層次的原因——黑石的價值觀(價值觀的誕生背景,創業者的情懷,早期黑歷史等),突顯其價值觀的可貴(道),而淡化了對其業務模式的強調(術)。最後,以創始人的辭世,做悲劇收場(致敬先驅,讚揚其靈魂的高貴)。並以“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做為本文人文情懷的落腳,以“偶爾思前事,依然是少年”表達致敬。(友情提示:全文約3000字,建議閱讀時長6分鐘)

1、黑石在物流地產的投資上玩出了“驚天大案”

黑石集團最近一次引起社會普遍關注的事件,是在2017年“出售倉庫”:黑石將旗下物流公司Logicor以122.5億歐元(約合137.5億美元)出售給中投公司。交易金額,創下了中投史上第一,歐洲有史以來的第二。在這場舉世矚目的交易背後,黑石集團或者說黑石模式,究竟有哪些值得借鑑的地方呢?一文為你深度揭秘黑石的“黑”歷史。

倉庫這種物業類型,在商業地產的類別中,本身並不沒有太高的價值。如果你也準備像黑石一樣,去買幾個倉庫,你可能會在投資的戰場上“一敗塗地”!

投資上,照搬肯定是不行的,需要結合實際。如果說——眼光是考驗投資水平的關鍵!那麼黑石可以說是目光如炬!黑石在很早就察覺到,電商的崛起會讓物流倉庫成為戰略性稀缺資源。隨著電子商務的不斷崛起,能夠以最快的時間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是客戶體驗非常重要的一環,關乎企業生死。亞馬遜也好,阿里也好,強東也好(尤其是酒後......),都追求一個字——快。

那麼怎麼能最快呢?也很簡單——通過大數據分析,提前把貨物送到你家附件的倉庫裡,等著你翻牌子。你在手機上戳一戳,就立刻送到你家,有沒有一點當皇帝的感覺?所以物流倉儲類資產,在一夜之間價值倍增。黑石早在2012年就成立了Logicor公司(有沒有想到邏輯思維),總部設在倫敦,專美來收購歐洲的倉庫資產。在召喚神龍(中投)之前,這家Logicor不負所托,迅速搶佔了歐羅巴大陸,在17個國家持有1360萬㎡相關物業資產並提供相關的倉儲服務。

中投之所以現身海外物流資產的收購,和國內的電商發展息息相關。在馬師傅的太極功法帶動之下,中國電商行業如日中天,早已打開國門走向世界,號稱新四大發明之一。數據顯示,國內通過各類平臺開展跨境電子商務業務的外貿企業已超過20萬家,比如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海外”和“速賣通”兩個出口平臺就已覆蓋220個國家和地區。

據相關資料,跨境電商的交易額佔進出口額的半壁江山,而跨境電商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是海外倉的管理和建設。美國、歐盟、東盟和日本是四大電商出口目的地。在2016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當中“海外倉”三個赫然在列。因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何中投要大肆在海外購買物流類資產,顯然是意識到其重要性。在更早的時候,黑石還以同樣的手法,將另一個旗下公司IndCor,以80多億美元賣給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公司。講到這裡,我們不得不佩服黑石非同尋常的全球戰略眼光!

2、黑石獨寵房地產,算是不務正業嗎?

“不會做房地產的私募,不是好PE”——用這句話來形容黑石,再貼切不過了。我們都知道,黑石成立於1985年,總部設在美國紐約,主營另類資產管理和財務諮詢,是全球最大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在2007年黑石上市時,還是金融圈的楷模——典型的PE機構。但是2010年之後,黑石房地產投資卻超過了其在私募股權、對沖基金上的投資,成為最為重要的業務板塊。到底經歷了什麼,讓一個模範走上了賊船呢?

其實說白了,這一切都是被“逼”的啊!2008年之前,黑石已經看準了地產行業週期性的投資機會,誰知道一夜之間金融危機襲來。黑雲壓城城欲摧,黑石的投資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風險,危急時刻黑石決策層迅速調整戰略:暫停了買買買,同時通過設立新的房地產投資基金籌備大把的錢,準備大幹一場。黑石是“瘋狂的石頭”嗎?當然不是。

王陽明說過一句話:在暴雨之後,你是選擇看地(泥濘不堪),還是選擇看天(晴空萬里)?不同的選擇,決定了不同的命運。黑石顯然屬於後者——在世界哀鴻遍野之時,黑石卻看到了歷史性的機遇。在2009年下半場,當全球房地產市場逐步趨於穩定之後,黑石重啟了剁手模式——在歐洲和美國,迅速開始了大規模房地產投資,並將業務擴展到一系列不良資產併購、房地產夾層貸款、房地產不良貸款、救援融資和優先股等相關領域。到了2010年,黑石再次投放近50億美元,用於破產企業的重組和債權收購。2011年,黑石投放76億美元,繼續收購房地產領域的不良資產。2012年,投入30億美元為美國家庭提供住房並重建社區。

3、黑石的價值觀,真的很“另類”

看起來黑石這個資本主義國家的民營企業,簡直就是一個社會主義的四有青年!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究竟為何?且聽慢慢道來——

看似黑石在發國難財,但事實上黑石扮演了“白衣騎士”的角色。黑石通過投資信譽良好的高槓杆公司,以及陷入財務困境的企業,使這些企業逐漸恢復了財務健康和競爭力。2008年,黑石通過收購另類信貸資產管理公司GSO,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信貸平臺之一。金融危機爆發,導致金融監管迅速趨嚴,大量優質企業一夜之間發現銀行的貸款拿不到了。這個時候GSO充分把握了銀行留下的市場空間,為陷入困境的企業能提供資金的支持。在金融危機爆發的一年以後,很多企業依靠GSO提供的融資走出了困境,而這些企業以往都是有著良好的信譽。兩年後每家企業都償還了債務,GSO也獲得了接近兩倍的收益。

最終,金融危機的熊熊大火,不僅沒有把黑石焚燬,反而鍛造了一個黃金帝國——憑藉充足的資金和高超的點金術,黑石在信貸、房地產、併購等領域拓展業務,在資產規模、營業收入、經濟淨收益方面再創歷史新高。1985年,59歲的黑石的創始人彼得•彼得森距離其因“水門事件”辭去美國商務部長的1973年,已經過去了差不多12年之久。也就是在這一年,曾是一個因抄襲論文遭麻省開除的不良少年彼得•彼得森,在接近花甲之年和一名38歲的銷售員史蒂夫•施瓦茨曼(蘇世民)各出資20萬美元,外加兩名助手合開了一個四個人的小公司,取名黑石。(黑石的名字來自兩位創始人,Schwarzman德語的意思是黑色,Peter希臘語中的意思是石頭。)若干年後,頑石終於成了大聖。

4、黑石創業之初的“黑”歷史

在創業之初,卻異常艱難。根據施瓦茨曼回憶:“19個最有希望的投資者一個接一個地拒絕了我們,488個潛在的投資者也拒絕了我們,那真是最令人難堪的時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東奔西走,聽到許多朋友對我們說‘不’,這是很難受的。”最慘的一次,施瓦茨曼和彼得森去波士頓拜訪一個全國性的退休基金,對方代表根本不認識他們倆,兩人只好冒著大雨走了出去。好在黑石,自創業之初,就是一家有操守,有情懷的企業。

在惡意收購十分普遍的20世紀80年代,黑石卻異乎尋常地確立了一個原則並堅持到今天——只做友好收購。“我們兜售一種理念———你們可以信任我們,我們會跟你們在一起,”彼得森說,“這在那時候很另類,但非常管用。”黑石收購的第一個公司叫運輸之星。1986年,當時出了名的惡意收購方卡爾,已發出了惡意收購的邀約。運輸之星是美國鋼鐵集團的核心資產,當然不能被門口的野蠻人所打劫。美國鋼鐵集團於是找來黑石,引入了化學銀行提供貸款,一起出資設立了子公司。這次的收購不僅奠定了黑石口碑,也實現了雙贏——到2003年黑石把當年收購的股權全部賣出獲得了25倍的收益,年平均收益率高達130%。

因為黑石從不做惡,因此它一直擁有較好的口碑,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願意和黑石合作。“尋找優質、能夠創收的低成本資產進行資本重置,我們通過親自參與管理和進行定向投資提升資產價值。”黑石在其官網上如此闡述其投資之道。

根據財報信息,黑石2017年的淨收入為34億美元,同比增長超過40%,全年的淨利潤增長了41%,可分配利潤增長超過80%,達39億美元。經過34年的發展,黑石集團總市值能超過了230億美金,並管理著近4000億美金的資產,僅房地產基金類目的一年資產管理規模就達到了1150多億美元。黑石的人均利潤是高盛集團的九倍,被譽為華爾街的“無冕之王”。據測算,在房地產業務和私募基金業務方面,黑石過去10年的年均收益率都保持在26%以上。

5、致敬一個偉大的靈魂

不幸的是,2018年3月20日(國際幸福日),91歲高齡的創始人彼得·彼得森(Peter G. Peterson)與世長辭了。偶爾思前事,依然是少年。無論是前半生,響應總統的召喚甘願放棄豐厚的薪水為國奉獻,還是後半生在臨近花甲之年開始建造了一個如鑽石一樣熠熠生輝的金融帝國,彼得·彼得森完成了從不良少年到華爾街王中王的逆襲之路!無比精彩!當然,最值得稱道的還是黑石,所一直奉行的價值觀——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一個偉大的公司必有一群高尚的靈魂!

作者喻姿瑋: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碩士,資深研究員,分析師,第一財經、寧夏衛視特邀嘉賓,上海證券報撰稿人,國家級期刊專欄作者。

參考書目:

1.《黑石的起點,我的頂點——黑石創始人彼得·彼得森自傳》作者:彼得·彼得森;翻譯:施軼;審校:巴曙松;浙江人民出版社。

2.《資本之王(全球私募之王黑石集團成長史)》,作者:戴維·凱里 (David Carey),約翰·莫里斯 (John E.Morris) ;譯者:巴曙松, 陳劍;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更多資訊可下載資芽網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