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貧困為何“代代相傳”?人民日報記者調研美國密西西比

美國哪個州最窮?答案是密西西比州。“貧窮似乎是密西西比州抹不掉的標籤。”美國有色人種協進會密西西比州分會會長科裡·維金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2017年全美貧困率為13.7%,密西西比州貧困率高達20.8%,居全美第一。位居第二的是路易斯安那州,貧困率為20.6%。

記者日前在路易斯安那州和密西西比州腹地採訪,只見這裡原野翠綠,氣候宜人,土質肥美。自然條件如此優越,貧困率為何卻居高不下?

“這就是我們美國特色的‘南方問題’。”美國杜蘭大學歷史學教授羅伯特·吉爾平對記者說。

这里的贫困为何“代代相传”?人民日报记者调研美国密西西比

新奧爾良下九區被颶風破壞的多數房屋至今仍未得到修葺。

何為“南方問題”?帶著疑問,我們走進當地政府、非政府組織、大學院校、普通社區、貧困家庭……

“隨著時光流逝,人們對這一地區關注越來越少,籌款愈發困難”

路易斯安那州第一大城市新奧爾良的下九區,曾是全美非洲裔居民房產擁有率最高的社區,超過98.1%的房屋為非洲裔居民所有。2005年8月,颶風“卡特里娜”重創新奧爾良,下九區幾乎所有房屋被毀。

時至今日,記者來到該社區,仍見一片荒涼,了無生機。偶見幾幢修繕好的房屋,但更多的是斷壁殘垣。

这里的贫困为何“代代相传”?人民日报记者调研美国密西西比

密西西比州首府傑克遜州議會大廈幾百米開外的廢棄房屋。人民日報記者 張夢旭攝

“失去家園的居民有的住在政府提供的廉價公寓,有的寄居在親戚家,總之大家自尋出路。”當地一家慈善機構負責人勞拉·保羅對記者說。勞拉經營著一家慈善機構,旨在幫助因颶風“卡特里娜”而失去房屋的下九區居民重建。

勞拉·保羅開車帶記者來到一處房屋修繕工地,這是目前該區域唯一的重建項目。“房主在通過資格審查後,等待了近3年才終於看到項目開工。”勞拉·保羅說,她們機構的資金主要來源於捐款,自2007年成立至今完成了87 幢房屋的整體重建和300多間房屋的局部修葺。“隨著時光流逝,人們對這一地區關注越來越少,籌款愈發困難。”

“這是新奧爾良重建的普遍問題嗎?”記者問。

“颶風過後,新奧爾良80%的區域被洪水淹沒,但下九區情況極為特殊,主要原因就是這是一個以非洲裔為主的社區。”勞拉·保羅回答說。

“災後重建中,美國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FEMA)的援助並非在社區間公平分配。重建房屋的補償額度是以房屋被毀前的市價為主要參考的。” 勞拉·保羅說,比如新奧爾良以白人為主的社區,由於房價市值高,補償款也多,政府對周邊道路的修復也頗為重視,沒幾年工夫就重建完畢。但是下九區房產市價僅為全市均價的1/4,所以居民得到的補償款根本不足以修復房屋。

“這個小地方提不起政客們的任何興趣”

60多歲的雷蒙德·黃是第二代美籍華人,家住密西西比州西部的格林威爾。他父母上世紀30年代從廣東遷來,在非洲裔社區經營雜貨鋪起家。雷蒙德·黃子承父業,憑著華人的堅韌和勤奮站穩腳跟,撐起一份家業,後因一場大病與經營不善失去房產,借房獨居。

这里的贫困为何“代代相传”?人民日报记者调研美国密西西比

格林威爾一家華人雜貨鋪,顧客主要是當地非洲裔居民。人民日報記者 張夢旭攝

雷蒙德·黃在當地朋友甚多。61歲的非洲裔塔布維爾就是他的朋友。塔布維爾的家位於當地一個非常普通的非洲裔社區。這是一座不到80平方米的平房,與街上其他房屋一樣,外牆白漆剝落,電線密密麻麻。門前小草坪上擺著幾把椅子,幾位鄰居閒坐聊天。塔布維爾10多年前與妻子離婚,3個孩子隨妻子生活。他和哥哥比爾一起合租了這間小房,平攤每月300美元房租。

塔布維爾曾在海軍陸戰隊服役17年,輾轉得克薩斯、韓國、德國等地。退役後,回家鄉格林威爾一家工廠當了車工。“車間裡溫度非常高,對我的身體造成極大傷害。”塔布維爾50歲時因身體原因離職,此後打過幾份零工。“我們需要更多的就業機會。但這麼多年來,我看到的只有失望。”

現在,他每月從政府領取750美元的失業救濟金,交完房租只能勉強度日。

走進小屋,比爾躺在床上,勉強起身迎客,但兩眼發直、表情僵硬,話也說不利索。一股酒氣襲來,原來他已在半醉狀態。

窮困潦倒的塔布維爾和比爾,當年也曾意氣風發。格林威爾歷史博物館的牆上,掛滿此地學校畢業生的照片,其中或許就有塔布維爾和比爾。

“我最擔心這個城市會就此沉淪,因為這個小地方提不起政客們的任何興趣。”博物館館長本雅明·尼爾肯望著地圖憂心忡忡。“我總聽人們興奮地說,又有哪家大企業要來這裡投資了。最終只不過是又一個謠言。年復一年,一直沒變。”

“這裡沒有機會,沒有前景,留不住年輕人的心”

密西西比三角洲地區涵蓋19個縣,人口約44萬,其中60%為非洲裔。1990年,格林威爾有4.5萬居民,如今只有3.1萬。由於缺乏發展機會,年輕人不得不遠走他鄉。

格林威爾華人社區的興廢,也是該地區沉淪的一個縮影。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後,第一批華人來到密西西比三角洲的種植園做勞工。據雷蒙德·黃回憶,格林威爾這座小城曾有超過50家華人雜貨鋪,如今只剩個位數。“這裡沒有機會,沒有前景,留不住年輕人的心。”他自己有3個孩子,一個在洛杉磯,兩個在休斯敦。

在格林威爾市政廳,記者見到了年輕的市長埃裡克·西蒙斯。在他看來,密西西比三角洲地區沒有妥善應對好兩次衝擊,一是農業機械化導致的種植園大裁員,二是製造業空心化。數十年來,這裡成了被美國政客遺忘的角落,僅有的就業崗位侷限於賓館、飯店、超市等服務業,工資低、穩定性差,2017年當地家庭年收入不及全美平均水平一半。

“我想讓格林威爾看到希望,但這太難了。”西蒙斯向記者坦承,他面臨的首要難題是教育。

格林威爾80%的居民是非洲裔。家庭經濟狀況好一點的孩子都去了私立學校,公立學校裡非洲裔學生佔到了99%,而且幾乎都來自貧困線以下家庭。西蒙斯說,他想方設法為公立學校帶來積極變化,比如在學校開設電腦編程、管道維修、焊接技術等課程,卻苦於找不到對口實習機構。

另一大難題是破舊的基礎設施。因為高失業率、高貧困率,政府每年財政收入極為有限,沒錢改善基礎設施,也就無法吸引外來投資。西蒙斯說,前兩年有家公司想在此設廠,可以創造1000個就業機會,但得知當地汙水處理能力很弱,便改投到了亞特蘭大。“這是一個惡性循環。沒有良好的基礎設施,沒有資金改善,經濟發展就會受限。”

格林威爾如此,密西西比州首府傑克遜的狀況也相差無幾。只有州議會大廈、政府辦公樓、銀行等少數幾幢建築,還能讓人聯想到這是座首府。距議會大廈幾個街區之外,便是破敗不堪的成片民居,道路坑坑窪窪,不時有無所事事的年輕人在街邊遊逛。

50多年前,密西西比三角洲的貧困問題就曾引發全美關注。1967年,美國會參議院派出一個調查小組到該地區考察。在地板上爬的嬰兒撿起沾滿灰塵的食物塞進嘴裡。這一場景讓時任聯邦參議員羅伯特·肯尼迪驚詫不已。他誓言要讓這個全美最貧困地區的民眾生活得更好。

50多年過去了,這裡貧困依舊。據科裡·維金斯介紹,密西西比州半數以上地區是長期貧困縣,幾代人生活赤貧現象司空見慣。“審視美國南方歷史,這裡最早的種植園經濟建立在剝削非洲裔基礎之上。直至今天,這裡依然是低工資經濟體系,學校沒有足夠資源,系統和制度上的因素都在限制著我們擺脫貧困。”言語間,維金斯的眼神一片茫然。

“儘管奴隸制早已廢除,但這並不意味著人們就開始平等對待彼此。偏見和歧視依然存在於人們心裡,並導致這一地區貧困問題的代際循環。”教授美國奴隸制歷史和南北戰爭史課程多年的羅伯特·吉爾平,經常在課堂上向學生們播放一段視頻:在一所白人孩子為主的學校,有一天新來了一個非洲裔小女孩,一位白人家長看到後立即帶著自己的孩子離開了學校……

“美國依然是一個高度分裂的國家”

在格林威爾歷史博物館,一望無垠的種植園、成千上萬的棉田農民、精美絕倫的莊園別墅……一幅幅圖片記錄著密西西比三角洲曾經的繁榮。

这里的贫困为何“代代相传”?人民日报记者调研美国密西西比

格林威爾歷史博物館館長本雅明·尼爾肯在介紹密西西比三角洲的歷史。人民日報 張夢旭攝

年屆七旬的本雅明·尼爾肯告訴記者,在南北戰爭爆發之前,由於繁榮興盛的種植園經濟,密西西比州是美國最富有的5個州之一。20世紀40年代開始,農業機械化運動讓這一地區陷入了困境。以前一個種植園有200人在工作,現在只需要兩三個人,許多農民一夜之間失去工作。這麼多年過去了,並沒看到其他替代產業建立起來。

正如科裡·維金斯所說,治理貧困是一項系統工程,教育、投資、觀念更新、藍圖規劃等不可或缺。但在現實中,密西西比這樣非洲裔人口占比較大的地區很難具備這些要素。

種族不平等,是橫亙在人們面前的一道鴻溝。美國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曾說過:“爭取非洲裔美國人的經濟平等,就必須讓全體美國人共享經濟機會。”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50多年過去了,美國依然是一個高度分裂的國家,對非洲裔來說經濟機會似乎還在減少。”按照2016年統計數據,密西西比州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白人人口比例為11%,而非洲裔則為36%。

羅伯特·吉爾平說:“前總統托馬斯·傑斐遜曾認為,非洲裔奴隸和白人的關係需要幾代人才能走出扭曲,但我想他低估了問題的嚴重程度。”

政治架構設計不公平,進一步強化了經濟不平等現象。非洲裔傳統上支持民主黨,但密西西比州總體上共和黨勢力佔優。科裡·維金斯說,兩黨紛爭導致的結果是,非洲裔民眾改善自己社區、提高教育醫療水平、縮小貧富差距的願望始終難以體現在政策上。

政策的不平衡,導致貧困問題“代代相傳”。“企業決定在哪裡投資,不僅要研究當地稅收制度,還要衡量勞動力狀況、教育水平、健康狀況等。我們不具備這些優勢,就很難吸引投資。”科裡·維金斯說,當地在基礎設施上長期投入不足,帶來災難性影響,教育、勞動力健康水平、技能水平都趕不上其他地區。“如果在當地男性勞動力中做篩選,去掉有犯罪記錄和藥物成癮者,合格人選就非常少了。這種情況下,誰還會來投資呢?”

本雅明·尼爾肯認為,美國聯邦政府始終沒有統一的行動來應對貧困問題。在羅伯特·吉爾平看來,當前美國政治分裂日益極化,兩黨為了反對而反對。改變南方州貧困的很多政策建議在討論階段即被扼殺。持續多年的“南方問題”,依然未見一絲曙光。

來源:《人民日報》(2019年03月29日17版) 記者:章念生、張夢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