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之年,他讓中國風席捲歐美,背後原因卻是晚清政府的嚴重危機

晚清是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時刻,除了晚清政府腐敗無能之外,當時的中國外御列強,內禍不斷,命運多舛,但是1896年,一股中國旋風卻席捲歐美,這次不是中國盛產的精美器物,特產,而是來自中國的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這位帶著自己棺材的老人,歷時190天,訪問當時的俄國,德國,荷蘭,法,英,美等國,橫跨三大洋,總共行程9萬多里。

古稀之年,他讓中國風席捲歐美,背後原因卻是晚清政府的嚴重危機

我們知道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以中國的慘敗收場,中日簽訂了《馬關條約》,這次的負責大臣李鴻章,經歷此事之後,也處於人生的低谷,“奉旨賣國”的苦差也讓李鴻章揹負了世人的譴責,當然筆者並不是要為誰去洗白,只是李鴻章簽訂的條約之後的影響,不得不令清政府看到一些希望或者又生出了一些想法於是作出派人出訪西方的決定,這裡面主要有這幾方面的原因。

古稀之年,他讓中國風席捲歐美,背後原因卻是晚清政府的嚴重危機

首先是,中午甲午戰爭後,西方列強在遠東有切身利益的俄國聯絡了德國,法國,共同出面逼迫日本歸還遼東,這是李鴻章出訪西方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為什麼這麼說,在甲午戰爭後,西方立馬擔心到,中國這條龍會被已經“西化”的日本領導,並再次“崛起”,於是用李鴻章的說法就是“今合五洲強大之區,儼同七國縱橫之局,”正是在這種輿論的影響,通過當時西方各國接待中日兩國的出訪就可以看出,當時李鴻章訪問德國時,不管德國的媒體還是民眾都表現出了熱烈的興趣,與此同時,訪問德國的日本名將,著名政治家山縣有朋卻受到了冷遇。

古稀之年,他讓中國風席捲歐美,背後原因卻是晚清政府的嚴重危機

雖然德國的在野黨認為這是大錯誤,但是德國政府依然“親華反日”。這是一個因素,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在逼迫日本歸還遼東半島的事件上,慈禧和清政府看到俄國這位可靠的“老大哥”,於是和俄國親善是迫在眉睫的事兒,因此正月十六慈禧與李鴻章密談的焦點,一般認為就是與俄結盟的重大外交戰略。

於是這位給世界傳遞中國人新形象的老人,超過1.8的高大身軀,雍容的氣質,坦率的談吐,足以令西方朝野為之傾倒,至此,腦後拖著“豬尾巴”的中國人,第一次以健康,正面的形象出現在歐美國家的報刊,廣告,漫畫中,不再是宣傳中提到的醜陋粗鄙的代表,日本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曾經這樣說過,在經歷了甲午戰爭的慘敗後,一般人遇到這種大失意,憂憤而死的人有多數,而李鴻章,以七十三歲的高齡還能做到,受危命於朝廷,遊歷出訪歐美,不辱使命,於前事若無一毫介意者,彼之不可及者,在於是。

古稀之年,他讓中國風席捲歐美,背後原因卻是晚清政府的嚴重危機

不管歷史後人對李鴻章的評價如何,但至少為晚清這個即將傾覆的大廈盡了殘燭之力,不同的角度看出的觀點就不同,這些都不是重要的, 重要的是一個大帝國的外交關係以及與國際的斡旋,卻要不得不依靠一個隨時都可能謝世的古稀老人去交涉,這裡筆者就只能說大清的命運就和李鴻章出訪帶的棺材一樣,已經預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