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爭霸戰:國家隊進場,砸下20億爭搶市場,試圖收割行業?


支付爭霸戰:國家隊進場,砸下20億爭搶市場,試圖收割行業?



文 | 米格

眾所周知,支付江湖早已被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壟斷,兩家佔去了市場份額的90%。

2017年年末高調上場的雲閃付,卻試圖改變這一格局,開始切入各個支付入口搶奪用戶。

媒體透露,去年一年,雲閃付花去20億預算。更有知情人士稱,雲閃付已拿下2020年的春晚紅包贊助權,並將在2019年投入更多預算。

因為有官方背景,雲閃付被稱為“國家隊”。

儘管存在一些質疑,但國家隊的優勢開始展現。面對這一對手,微信支付和支付寶還能保住江湖地位嗎?

01 強勢入局

被支付寶和微信壟斷已久的移動支付格局,最近發生了鬆動——支付入口正在遭遇史無前例的激烈爭搶,尤其是在交通、餐飲等有小額、高頻、剛需特徵的領域。

爭搶者中,有不少新玩家,比如蘋果。

但幾乎無一例外的,都是大玩家,這也昭示著,當下的支付之戰,更多是一種戰略價值的爭奪。

今年3月,蘋果公司推送新系統,最大的亮點是加入了“快捷交通卡”功能,能把手機變成交通卡。

三星和華為等安卓廠商,也陸續支持“手機變身交通卡”,方便用戶乘坐地鐵和公交。

但這些對手中,最可怕的是“雲閃付”。

上海、南通等地的一些公交路線,已開始可以使用雲閃付APP掃碼乘車。

媒體報道顯示,截至2018年底,已有21個城市地鐵和570餘市縣公交支持銀聯支付的產品。

為了應對強大的新玩家,支付寶早已開始佈局,在上海的地鐵站普及支付寶掃“二維碼”進站的功能。

支付爭霸戰:國家隊進場,砸下20億爭搶市場,試圖收割行業?

那麼,“雲閃付”這個讓支付寶都緊張的對手,究竟有何背景?

2017年年底,銀聯宣佈雲閃付APP降生。

剛開始,行業內的人對雲閃付並不太看好。

儘管有官方背景,身披金袈裟,但微信和支付寶兩大巨頭,已成為用戶主要移動支付方式,它還有多大的發展空間?

況且,官方系又怎麼擅長玩互聯網?

結果,我們看到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動作。

媒體稱,雲閃付在2018年的市場投入,有20億。它不惜重金,拼命搶奪市場。

首先是狂撒補貼。在過去一年裡,雲閃付依託銀聯場景,開展了很多優惠補貼活動。

譬如,發起62主題營銷、商超節、菜場生活節、半價補貼節等。

其中,聲勢最浩大的,是去年的雙12半價補貼節。

其宣傳標語顯示,有40萬商戶參與這次半價狂歡節。

多位用戶表示,當時在一些大商超的收銀處,“銀聯雲閃付半價優惠”的海報,隨處可見。

很多收銀員也會提醒用戶,雲閃付有減免活動。

不過,這次營銷活動也引起了一些爭議。

實際上,不同商家給出的優惠不同,且並不是用戶以為的“商品價格的一半”。“這有誘導消費者,誇大宣傳的成分。”業內人士文蘇表示。

儘管如此,雲閃付也確實在用真金白銀去收割用戶。

公開資料顯示,雙12當天,雲閃付的下載量,增加了超過100萬,拿下了蘋果商店免費排行榜單第一。

接著,雲閃付開始撒紅包。

早在2018年春節紅包大戰時,雲閃付就已提槍上陣。

當時,雲閃付採用的方式是:簽到領紅包,最高領2018元。

銀聯數據顯示,2018年春節期間,領取了2018元的用戶,共超過14000名;而2月份雲閃付環比新用戶增長超400%,日均活躍用戶數超200%。

而在2019年的春節紅包活動中,雲閃付下的力度更大。

譬如,用戶由每天只領1次紅包,變成了每天可以領3次。

有知情人士透露稱,“雲閃付已拿下2020年春晚紅包贊助權”。

02 困難重重

雲閃付的強勢入局,標誌著國家隊進場。

《中國第三方支付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銀行卡收單業務市場規模佔比32%,網絡支付佔68%。

而網絡支付部分的80%,都是移動支付。

也就是說,移動支付正在佔領用戶支付習慣的高地,中國儼然邁進了無現金社會。

支付這個收割用戶的利器,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也幾乎掌握了金融的所有入口。

移動支付崛起之後,新一代的互聯網金融產品也在崛起。

“銀行卡存在感變低,而擁有‘花唄’等產品的第三方賬戶,正在慢慢取代銀行卡的大部分功能。”POS圈支付網老編坦言。

此外,支付是重要的信息入口,還掌握了大量的數據信息,這些信息未來的變現潛力,無限巨大。

傳統金融的堅實堡壘被支付行業攻下,又怎麼不讓傳統金融驚慌?

於是,國家隊入場,試圖重新劃分支付的江山。

“銀聯在努力適應,並引導移動支付的變化。”老編稱。

某種意義上,銀聯本身是支付平臺,是所有銀行卡的集合。

因此,銀聯的目的,就是讓銀行卡重回支付場景中。

支付爭霸戰:國家隊進場,砸下20億爭搶市場,試圖收割行業?

但面對已壟斷了移動支付市場的微信支付與支付寶,雲閃付還有機會嗎?

“雲閃付作為後發者,要想在品牌上反超,並不容易。”業內普遍這樣認為。

實際上,多位業內人士稱,“雲閃付依舊保留著國企的處事風格”。

除了撒幣大戰之外,雲閃付還有一個獲客的殺手鐧。

“雲閃付調動了很多銀行的員工,強制要求他們拉用戶。”郵政儲蓄的一位櫃檯工作人員稱,他在年前接到任務,必須在一個季度內,拉120位註冊用戶。

為了完成指標,他不得不拉上身邊的親朋好友,還要向來櫃檯辦理業務的客戶推薦。

“下載雲閃付的APP後,還要綁定銀行卡,最後還要掃描我的支付碼支付1分錢,才算完成註冊流量。”這位櫃檯工作人員表示,很多客戶都嫌太麻煩拒絕了。

由此可見,銀聯為了發展“雲閃付”,已將所有可調動的資源都調動起來——甚至利用銀行網點,採取了地推方式。

有知情人士透露,他們每人每月需要完成十幾個人的推廣,且被推廣的人要有一定數量的消費,才算達標完成任務。

他還表示,“這個指標不僅與每月績效工資掛鉤,也與年底考評掛鉤”。

公開資料顯示,去年一年,多家銀行都根據上級機構部署的推廣“雲閃付”的業務,展開了相關活動。中國銀行龍巖漳平支行就是如此。

也有媒體報道稱,當地央行對雲閃付推廣有指導性考核,雖然並非強制性的。

某銀行從業者王京瑞表示,“銀行任務標準不同”。

除了要求銀行員工推廣之外,它本身的決策機制流程也較慢。

雲閃付的代理商胡薇無奈地表示,她很早就知道雲閃付在2019年要發力,並準備投入更高的預算。

但2019年馬上就要過去四分之一了,“一些代理商還未接到雲閃付的確切消息,比如接下來該如何宣傳推廣”。

目前,雲閃付的發展如何?

據官方數據,雲閃付APP的註冊量,已達到1個億。

但有媒體稱,其月活數據並不理想,只有1170萬左右。

為了這1億用戶,燒錢20億元,是否值得?

03 耐力賽

儘管困難重重,但也不要忽視“國家隊”強大資金和背後資源。

“下一輪的支付競爭,重點不再是支付牌照和基礎建設。”51信用卡前首席科學家徐偉棟稱。

以前支付行業最賺錢的生意門道,就是可以將大量的資金沉澱在自己平臺上,就算是吃利息都可以賺錢。

但最近監管取消了支付行業的“備付金”,相當於這些沉澱資金不再存在,行業最豐厚的油水沒了。

“支付牌照沒有油水後,很難再有民間資本大力投資其基礎建設。”徐偉棟稱。

同時,面對可能的持續虧損,有著盈利壓力的支付寶和微信,是否還願意在支付上持續投入,將成為影響其市場壟斷地位的一個未知因子。

“而銀聯甚至可以一直虧損,直到成為市場壟斷者。”徐偉棟稱。

在支付入口的爭奪戰中,我們就能看到雲閃付的優勢。

“現在很多合作,我們都只能和雲閃付籤。”一位銀行的業務人員稱,很多銀行都會站在“自己隊伍”這邊,給予支持。

另外,還有很多場景,也掌握在國家隊手中,比如支付公交車和地鐵車費的交通場景。

“如果所有的國家隊團結一致,雲閃付殺個回馬槍的機會非常大。”多位行業人士稱。

徐偉棟稱:“爭奪支付入口,短期是靠補貼,中期是靠場景(生態),長期是靠成本。”越往後,國家隊的優勢會越明顯。

“儘管國企效率不如民企,但憑藉國家隊的強資源,時間長了,還是會追上來的。”徐偉棟說。

只不過,這將是一場耐力賽。


支付爭霸戰:國家隊進場,砸下20億爭搶市場,試圖收割行業?


在過去,核心的生產資料,比如煤炭、石油,都掌握在國家手中。

而最新的生產資料——數據,卻落到了民間,於是,才有了這輪互聯網浪潮和金融科技的浪潮。

但最終,這些數據還會散落民間嗎?

也許,市場依然面臨著收割和統一……

*文中部分受訪者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