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毛烏素—— 一首穿越千年的 『造綠之歌 』

美 國 國 家 航 空 航 天 局 發佈消息稱,在過去近 20 年裡,地 球 新 增 了 5%的 綠 化 面 積,這其中至少四分之一要歸功於中國,貢獻比例居首,而中國 的 貢 獻 中 42% 來 自 植 樹 造林。5%、1/4、42%,數字常常會掩蓋很多鮮活的內容,而只有將其還原為一棵棵樹木、一寸寸沙漠、一個個具體的人物,塵封的故事從歷史中甦醒過來時,我們才能感受到這些數字背後的溫度。在陝西省榆林市和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之間,一個不起眼的名字——毛烏素沙漠註定 會 與 這 些 數 字 聯 系 在 一起。當這片沙漠如絢麗多彩的油畫一般展現在你的面前時,一首穿越千年的“ 造綠之歌”早已悄然奏響。

寻找毛乌素—— 一首穿越千年的 『造绿之歌 』

一代代治沙人的不懈努力,共同書寫了毛烏素沙漠的綠色傳奇。(圖為全國治沙標兵殷玉珍)

1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公元五世紀初。

匈 奴 首 領 赫 連 勃 勃 站 在 鄂 爾 多 斯 草 原上,面對一片絕佳的湖澤波光、林泉草色,不禁感慨:“美哉斯阜,臨廣澤而帶清流,吾行地多矣,未有若斯之美。”此後,他在這裡建立了匈奴大夏國,大興土木,修建了統萬城,並定都於鄂爾多斯草原。

當時,統萬城位於納林河以南,無定河北岸的塬臺高地上,背靠吳契山,西鄰奢延澤,是湖泊十分集中的區域。無定河及上游紅柳河流域河床寬廣、渠叉交錯。據記載,統萬城由 10 萬人歷時 5 年築成,其後城內軍民也有 4萬人,最多時達 7 萬人,還有數百萬牲畜,可見當時城內水源充足。

城外則是一片水草豐美的景象。溝谷、河岸邊生長著椴樹、榿木、榆樹、胡桃、楊樹和柳樹等喜溫溼喬木,林下是溼生草本群落;河流、湖泊、沼澤中水生植物繁盛,在河湖乾涸的丘間低窪處或鹽鹼性的土壤上分佈著藜科、菊科、薔薇科等灌木和草本植物,在塬面或山丘上還長有松柏林,一片溫帶乾草原的景觀。

寻找毛乌素—— 一首穿越千年的 『造绿之歌 』

上世紀 70 年代以來,毛烏素沙漠年降水量穩步增加,沙塵暴出現天數急劇減少。(圖/劉瑞芳)

2

遙望千里無寸草,

只有馬蹄三兩行。

鄂爾多斯天盡頭,

窮山禿而陡,

四月柳條抽。

一陣黃風,

不分昏與晝。

因此上,

快把那“萬紫千紅”一筆勾。

1997 年 4 月。

伴隨著呼嘯的風聲,沙塵暴來臨了。它像一頭餓瘋了的野狼一般,張牙舞爪地要把一切塞入腹中。漫天席捲的風沙中,只見一小隊人俯低身子艱難地行進著。風沙飛舞,遮天蔽日,天自然也就暗了下來,而人幾乎睜不開眼睛,只能憑感覺朝著大概方向走。

雖然已經過去了 20 多年,但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內蒙古烏蘭陶勒蓋鎮治沙站站長巴雅爾仍然感到有些後怕。“記得當天下午兩點鐘左右,風突然大了起來,我們在離住所 30 多公里外的沙地裡種樹,看見天氣不對,便開始往回走。果然,不一會兒沙塵暴就來了。天又冷,人又餓,我們走到晚上 11 點鐘左右才找到一戶人家,但當時大家生活都很困難,加上我們那麼多人也根本住不下,於是只能繼續往回趕,到家時已經凌晨一點多了。”巴雅爾說。

巴雅爾從上世紀 90 年代初參加工作開始就一直在當地治沙。據他講,這樣的沙塵暴天氣在當時實在是平常得很。

從公元 5 世紀到 1997 年,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千多年。一千年,滄海可以變成桑田,昔日輝煌的統萬城早已湮沒在茫茫沙海之中,難尋蹤跡。在這一千多年的過程中,到底發生了什麼,讓毛烏素這片水甜草美、牛羊成群的沃野變成風沙肆虐的“死亡之海”?那令人懷念的“萬紫千紅”到底是如何被勾去的呢?

氣候變遷、戰亂、過度放牧——在一卷卷歷史資料中佈滿了這樣的字眼。無論是自然因素還是人為因素占主導地位,總之,在二者的交織作用下,昔日沃野千里的草原終於蕩然無存,幾乎被兇猛的“沙魔”吃得乾乾淨淨。

“毛烏素沙地的基質為沙土,保水力差,極易受風蝕,加上這裡遠離海洋、降水稀少、氣候乾旱,表土層一旦被破壞,就會造成沙化,並在風力的作用下加速擴展。而歷史上這裡戰亂不斷,大面積開荒、過度放牧和人口遷徙對植被造成嚴重破壞,導致生態環境一步步惡化。”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烏審旗氣象局局長張樂說。

惡化的速度更讓人吃驚。根據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博士後孫同興在《陝北統萬城地區歷史自然景觀及毛烏素沙漠遷移速率》一 文 中 統 計 ,在 公 元 四 至 五 世 紀 之 後 的 近1600 年裡,毛烏素沙漠不斷擴大範圍,其南部邊緣推進了大約 200 公里。如果以 1600 年的時間計算,沙漠向南擴展的速度平均每年達125 米!

寻找毛乌素—— 一首穿越千年的 『造绿之歌 』

上世紀 70 年代以來,毛烏素沙漠年平均氣溫呈現上升態勢。(圖/劉瑞芳)

3

沙漠中的“玫瑰園”

等 閒 識 得 東 風 面 ,萬 紫 千 紅 總 是 春 。

2015 年 5 月。

殷玉珍家門前儼然已經成了一個花園,玫瑰、牡丹、菊花開得正歡,還有許多叫不出名字的觀賞花。殷玉珍是全國治沙標兵,自19 歲從陝西省靖邊縣嫁到烏審旗井背塘開始,她和丈夫就冒著嚴寒酷暑開始種樹,30 多年來把 7 萬多畝沙地變成了綠洲。

“我喜歡種些花花草草,那些觀賞花大多是十多年前種的,牡丹和菊花是 2010 年種的,玫瑰則是近幾年種的。”殷玉珍把它們當成了自己的孩子一般。誰能想到,在毛烏素沙漠腹地——烏審旗的土地上,竟然能長出嬌滴滴的玫瑰花!

時間穿越到千年以前,也是在這片土地上,在農田、溝谷、河岸邊,高大的楊樹挺拔聳立,低矮的小松樹青翠欲滴,楊柳搖曳著綠色的身姿。遠處,碧綠的水波上游弋著成群的水鳥,水面上蕩起陣陣漣漪……

時隔千年,這些鬱鬱蔥蔥的植被在被無情的“沙海”掩埋以後,不知從何處找到了力量,從這片土地裡破土而出,彷彿要迫不及待地向世人宣佈:沙海退下,這裡是我們的天下!

然而,對於長期生活在烏審旗的人們來說,他們都見證了這種力量——因為他們自身就是這種力量的化身。

4

尋找毛烏素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殷玉珍曾說“寧肯種樹累死、也不叫沙欺負死”。的確,長久以來被沙漠這個混蛋欺負的烏審兒女治沙的決心和對綠色的渴望是刻到骨子裡的。於是,在烏審旗這片土地上就留下了許許多多治沙的故事。

寶日勒岱、殷玉珍、烏雲斯琴、盛萬忠、烏雲斯慶十三姐妹,他們的名字就像生命力極其頑強的沙柳一般,在這片沙漠上紮下根來,風沙再也不能動搖其分毫。

烏 審 旗 林 業 局 總 工 王 文 明 說 :“ 依 託‘三北’防護林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等國家重點林業生態建設工程,烏審旗先後經歷了集體治沙、大戶造林、企業造林、產業治沙、以育代造等不同時期的防沙治沙模式。”

“治沙前,這裡幾乎看不到綠色,光禿禿一片,沙塵多,降雨量少;治沙後,這裡滿眼綠色,到處是春的氣息。沙塵少了,雨水多了,鳥多了,水清了,沙綠了。”烏審旗薩拉烏蘇溼地管理局局長邊良對治沙前後這裡的生態環境變化感觸尤深。

烏審旗現有 597 種植物,195 種野生動物。2018 年冬,近 4 萬隻赤麻鴨和綠頭鴨棲息在薩拉烏蘇溼地公園過冬;闊別近兩年的大天鵝,又重回溼地公園棲息。動物總是能敏銳地感知生態環境的變化,它們的到 來 當 然 也 就 釋 放 出 一 種 信 號 —— 這 裡 的環境很不錯。

截至目前,烏審旗森林面積達 576 萬畝,比 1999 年增加了 259 萬畝,宜林荒沙面積由1999 年的 700 萬畝降至現在的不足 203 萬畝,森林覆蓋率和植被覆蓋率分別達到了 32.89%和 80%,比 1999 年提高了 13%和 30%。

經過幾十年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烏審兒女懷抱“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終於將“沙魔”降服,讓沉寂千年的沙漠再次披上綠裝,處處鳥語花香。昔日的毛烏素沙漠已經遠遁,退守到人們的記憶之中。

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後,人們的生活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在,一般情況一戶人家都有兩三千畝地,不僅可以種玉米等莊稼,還能種紅棗、枸杞、山杏等經濟作物,沙柳、旱柳等還能賣給當地的生物質發電廠,在草場上養著二三十頭牛、兩三百隻羊,基本家家戶戶都蓋起了新房。”巴雅爾高興地說。

這 似 乎 令 人 難 以 置 信 。 有 誰 知 道 頂 著風沙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種樹的日子有多艱難,經烏審兒女之手栽種的樹苗有多少葬 身 在 這 片 沙 漠 底 下 , 當 初 那 些 不 起 眼的 、 星 星 點 點 的 綠 色 最 終 是 如 何 連 綴 成片 成 為 一 片 綠 海 的 …… 也 沒 有 人 知 道 從 什麼 時 候 開 始 , 第 一 只 天 鵝 歷 經 長 途 遷 徙 、路過這片記憶中的沙海時,看到的卻是林泉皆備的綠海。

正如作家肖亦農在 《毛烏素綠色傳奇》一書中所述:“也許,你只有融入毛烏素沙漠之中,親耳聆聽了毛烏素沙漠從遠古走向現代的鏗鏘律動,親眼目睹了一座座沙漠悄然消失,你才會懂得什麼叫心靈的震撼。當你撲下身子感受毛烏素沙漠變化,你才知道是十萬烏審兒女用生命、汗水、智慧以及豐富的想象力、卓越的創造力,還有渴求現代美好生活的激情,共同書寫了毛烏素沙漠的綠色傳奇。”

寻找毛乌素—— 一首穿越千年的 『造绿之歌 』

如今的毛烏素沙漠沙塵少了,水多了,草綠了,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觀。(圖/那仁朝格圖)

不同歷史時期

毛烏素沙漠演變

唐中葉以後,毛烏素地區開始沙化

· 公元 787 年,毛烏素沙漠擴散到契吳山東南緣。

· 公元 822 年,揚沙天氣嚴重影響夏州至德靜二城一帶。

· 公元 860 年至 874 年,契吳山至夏州與德靜二城間的環境不斷惡化,直至沙漠化。

——戰爭、環境惡化和過度放牧對草地造成嚴重破壞。

宋朝時期(公元 960 年-1260 年)沙漠繼續擴散

· 公元 10 世紀末,毛烏素沙漠已擴展至無定河南側。

——惡劣的氣候、過度的墾殖、連年戰爭的踐踏及耕田撂荒,加速了毛烏素地區的沙漠化,統萬城已“深在沙漠”。

元朝時期(公元 1271 年-1368 年),沙漠相對穩定

· 從唐朝開始一度沙化的夏州(今天的白城子,宋時被廢)又變成了美麗的湖畔。

——溼潤的氣候、人類活動減少以及適當的生態保護,毛烏素地區的生態環境有所恢復。

明朝時期(公元 1368 年-1644 年),沙漠再度擴散

· 明朝初期,毛烏素地區水草茂盛。

·

明後期,榆林、橫山兩縣之間的長城以北已出現大片連綿的沙漠,毛烏素地區的沙化繼續向東南推進。

——乾燥的氣候加上軍墾、戰爭踐踏、焚燒及土地撂荒等,導致毛烏素地區沙化程度加劇。

清朝(公元 1644 年-1911 年),毛烏素沙漠繼續擴散

· 毛烏素沙漠東南的長城境地沙化範圍逐漸擴大,在榆溪河與無定河間出現大片沙地,被稱為“十里沙”。

——氣候變化加劇了毛烏素地區的沙化;清政府採取的“移民實邊”“開放蒙禁”等加快了毛烏素沙漠的擴散。

寻找毛乌素—— 一首穿越千年的 『造绿之歌 』

-第1143期-

欄目:綠色崛起

編輯 王瑞紅主編 烏蘭 審核 陳小龍

新聞·生活·公告·文化·旅遊·文明·學習

烏審旗發佈 烏審新媒體引領者

寻找毛乌素—— 一首穿越千年的 『造绿之歌 』
寻找毛乌素—— 一首穿越千年的 『造绿之歌 』寻找毛乌素—— 一首穿越千年的 『造绿之歌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