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人的事業和家庭平衡?對不起,不存在

前陣子和一些圈外好友聊天,大家說作為女性現在真是不容易,既要事業上的追求又要滿足家庭的一些承擔(大量帶娃工作)。的確,作為從事醫療的我來說,更是深有體會。只是從過去的值班值班值班變成到現在的加班加班加班。

​不要看海外醫生生活和工作能分得想當清楚那種看似從容不迫的生活,那是詩和遠方。作為最勤勞的民族,可能醫療人的已經是僅次於創業者的工作強度了。尤其正當年的醫生們,談事業和家庭的平衡基本就是個偽命題。

住院醫生,之所以叫Resident,是因為真的是以醫院為家的一類人。好不容易熬到住院總,卻發現這原來才是升級打怪路上的一個BOSS。內科住院總和外科住院總可以算是全院最忙的兩個人之一了。

湊巧碩士同班同學有個巴基斯坦人,去年MATCH到一家醫院,目前住院醫生第二年。他告訴我一般6點到達醫院,以十二小時輪轉醫生為例其工作時間為上午6點到下午6點或者上午7點到下午7點。

醫療人的事業和家庭平衡?對不起,不存在

內科有morning report(提供早餐),中午學術講課有noon conference(提供午餐),因此他調侃住院醫基本很少有機會花錢。目前起薪也就4500刀/月,還好因為他是沒有讀醫學院而是直接考了USMLE,因此省了一大筆,再加上早午餐都省了,現在竟然買了房子。

外科住院醫就更不用說了,基本為了保質保量完成住院期間的考核,都是以醫院為家的。看來外國的月亮也不圓。為此,很多在住院階段的同學們都不敢談戀愛,因為根本沒有空約會,或者到了約會因為臨床事務而不得不取消。碩士時候我們Social Work Department有個課題就是研究臨床醫療人員的情感幸福問題,據說那時候調查結果讓人相當堪憂。

在國外,好在媳婦熬成婆,到了主治後相對日子會比住院時會舒服一些。不想在醫院裡執業可以自己開診所,流程簡單,甚至可以用家裡的場地(上面睡覺,下面就是診所),從此過上小老闆的生活(老闆需要操心的事情再此略過,但至少工作強度比住院醫下降很多)。

國內可能以為你熬過住院總了升了主治,但那才是真正滿負荷工作的開始。科教研,全面發展,樣樣要強。身邊太多的同學,都是夜深人靜等安頓完畢娃後開始寫標書、寫論文,出差培訓路上也是一輪二輪三輪的修改。掐著各種Deadline過日子,一邊搞臨床,一邊讀書,一邊帶娃。

男醫生可能還好些,太多太多的女同學們都深深感到自己帶娃的時間實在有限,但這是個矛盾體。我也只能安慰工作時盡力工作,陪伴是全心陪伴,世界上沒有平衡這回事,尊重自己的選擇。

也有同學和我說,太忙了,還是離開公立醫院去器械公司、或者去私立醫療機構吧。很抱歉,只是你的忙碌換了一個方式而已。去大型醫藥企業相關公司或者諮詢公司可能面臨無數出差、寫報告、會議的。去私立醫療機構做醫生會有額外的市場活動、患者教育、義診、培訓等等活動。

也有人說,覺得做管理不錯,到了管理崗位肯定工作量會下降吧。實在抱歉啊,管理崗位的工作量絕對不亞於臨床。如果你有興趣再去學點人力、財務、市場、法律、質控、信息等等和臨床不相干的那些事,那麼可以考慮去管理崗位試試。試想,院領導每年都揹負著的那些指標需要完成,談何容易,背後壓力又何其大?

根據IQVIA的調查顯示,78%在於沒有時間陪伴家人,顯然已經將矛盾突出點集中於事業和家庭的平衡了。為此,大學幾個女同學說起自己的工作量和陪伴家人的時間都透出一種愧疚感。不要再被那些雞湯文迷惑了眼啊,對於醫療人而言科學數據告訴我們的確是個偽命題。但人生道路有多樣性,家庭和事業不應該存在對立關係,也沒有絕對的平衡。

醫療人的事業和家庭平衡?對不起,不存在

如果選擇在醫療場上打拼,就請面對現實,你沒有那麼多時間陪伴家人和孩子(病人需要你,科教研等著你)。如果選擇迴歸家庭,就請放下焦慮,把家庭當成是一生的重大投資之一。選擇在職場奮鬥,照顧家庭的時間就少了;選擇投入在家庭,職場事業上的發展就會有侷限,這些都是必然的規律。心智成熟的標誌之一,就是對自己的選擇有擔當。這或許,才是我們這個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紀最需要GET到的一個點吧。

對於女性來說,的確目前醫療職場和傳統家庭觀念對於女性的要求有時成了一對無解的矛盾體。我們既需要PK那些不需要太帶娃的男醫生們(現實真是不公平),又要面對家裡七大姑八大爺對於雞湯文章中好媽媽形象的期盼。

於是,我曾經想著個有趣的課題,是不是可以調研一下,已婚已育女性在醫療職場上的抗壓能力、包容能力會比同齡已婚已育男性工作者更強?請忘卻絕對平衡,記住我們要追求的不是完美,而是更好的自己。

僅以此文獻給那些無數矛盾體的醫生們

僅以此文獻給偉大的媽媽們

寫這篇時候,我正在陪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