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生的高薪模式正迎來鉅變!

導言

長期以來,中國醫生的薪酬模式基本上都是“多勞多得”,但這一傳統的薪酬體系正迎來鉅變。

“多勞多得”模式之痛!

長期以來,中國醫生的薪酬模式基本上都是“多勞多得”,但這一傳統的薪酬體系正迎來鉅變。

在市場經濟體系下,“多勞多得”避免形成大鍋飯,但在現有醫療體系下,多勞多得在大醫院就出現了一些的問題。

大醫院處於戰時狀態的情況下,三甲醫院醫生可以說是“連軸轉”,在患者排長龍的巨大壓力下,不多勞都不行,醫生過勞死事件頻發,麻醉醫生更是成為重災區。

尤其是在一些優質醫療資源聚集的地區,醫生工作量非常大,以異地就醫患者流入最大的地區上海2016年的統計數據,上海醫院醫師日均擔負診療人次達14.8人次/日,高於北京等地水平(10.4人次/日),且遠遠高於全國平均值(7.8人次/日),上海醫生工作量居全國首位。

在診金、手術費等醫護勞動服務價格嚴重偏低的情況下,大處方、大檢查長期存在,以藥養醫成為了醫療行業和整個社會的痛點,一天看近兩百個病人的高強度勞動依然換不來本應有的尊嚴和陽光高收入。

事實上,在這一體系下,缺少尊嚴的不僅僅是醫生,排隊半天、看病不到三分鐘等糟糕的就醫體驗已經成為了社會之痛。

中國醫生的高薪模式正迎來鉅變!

雖然有關部門多次發文嚴禁將醫務人員的收入與藥品、耗材、檢查等業務收入掛鉤,但在一位三甲醫院管理者看來, “說績效獎金不與業務收入掛鉤,但說到底,你獎金多少不還是主要因為開了多少個CT,開了多少藥?”

醫生薪酬模式將迎來鉅變!

據《看醫界》瞭解,在醫保基金大面積穿底的巨大壓力下,超級醫保局成立,醫生處方正在受到嚴控,大處方已經越來越不可能,藥品、耗材的灰色地帶將被陽光照亮。

因此,可以說,在掌握了藥品定價、採購等一系列大權之後,取消以藥養醫不再僅僅是取消醫院藥品加成那麼簡單,而是將水分要擠壓殆盡。

那麼,在新的形勢下,醫生的薪酬導向將發生怎樣的變化呢?醫生怎麼才能拿到陽光高收入呢?事實上目前模式已經比較明晰。

一方面,就是到市場上去,多點執業、自由執業,包括兼職或全職創業也都可以,國家已經在持續為醫生走向市場兼職、創業提供政策支持,而且越來越多的醫生因此受益。

據《看醫界》瞭解,以夙呈麻醉醫生集團為例,就組織了不少三甲醫院麻醉醫生到民營醫院多點執業,勞動量僅僅為在公立醫院的一半不到,收入卻超越了在公立醫院的收入。

除了兼職,全職到民營醫院也是醫生拿高薪的重要途徑,以廣州為例,一些三甲醫院骨幹主治醫去民營醫院收入直接三倍。

還有就是創業,在臺灣,醫生一旦從住院醫晉升到能夠獨立開業的主治醫後,一般都會辭職開診所,而且收入一般遠高於在大醫院的收入。

另一方面,就是轉變服務理念,真正的以患者為中心。目前醫療服務最大的痛點是什麼?是技術水平還是設備?都不是,最缺的是真正以患者為中心的優質醫療服務體驗。

有多少醫生不承認醫療是服務業?有多少醫療服務是真正的以患者為中心?事實上,這一問題的答案非常驚人。

因此,如果不能夠轉變服務理念,即使是到市場上也難以生存。一位醫生集團主刀醫生就向《看醫界》吐槽,一次與其手術配合的麻醉醫生是第一次合作,是一家三甲醫院來多點執業的麻醉醫生,手術明明不需要插管麻醉,麻醉醫生卻說自己習慣插管方式。

“你習慣插管方式就可以不顧患者的感受嗎?”該醫生集團主刀醫生非常驚訝,後向醫院投訴了該麻醉醫生,該麻醉醫生也就失去了這一理想的多點執業點。

心內科自由執業醫生、泓心醫生集團創始人於泓博士就坦言,不是手術做得越多、藥開得越多的醫生就越好。多勞多得模式是時代的產物,並不適用自己,服務態度、服務質量、評估技術服務的好壞,都應該納入評價醫生的重要標準。

在業內人士看來,未來中國醫生群體拿高薪最大的機遇就是服務模式的改變,提供真正以患者為中心的優質醫療服務,其中服務體驗將非常關鍵,甚至決定著醫生走向市場的生死。

那麼,未來在公立醫院就不能拿高薪了嗎?並非如此,私立醫療市場醫生薪酬制度的成熟,將倒逼公立醫院提高醫生薪酬。即便如此,按照國際慣例,和私立醫院和創業醫生相比,公立醫院薪酬還是會差一截。

中國醫生的高薪模式正迎來鉅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