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體制內的醫生出不來?三甲醫院科主任給答案了

作者丨李興鵬

來源丨醫學界智庫

導言

“很多醫生在公立體制內習慣於做一顆螺絲釘,侷限於針對某一個科室的某一些疾病的專長,這部分醫生離開體制是很難存活的……”

在上海三甲醫院工作了35年,並且當了10年科主任的吳海山教授,已經是“名利雙收”了。而他卻在不久前加入了一家互聯網骨科醫院,當起了“首席體驗官”。

他表示,“我們的醫學太膚淺了,必須關注到人本身,這是我們醫療體驗當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要呈現人與人之間的關愛。”

為什麼體制內的醫生出不來?三甲醫院科主任給答案了

吳海山教授

歷經“血與火”的戰地醫生

1963年,吳海山出生於古城鎮江,在這裡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少年及青年時代。1980年,吳海山參加了高考,這一次考試改變了他的人生走向。9月發榜,他以班級第一的成績,被上海第二軍醫大學提前錄取並參軍入伍。

5年的大學時光結束後,他留校工作,但不久後,他經歷了人生的又一次重大考驗。

“我被學校選中赴對越作戰的前線,於1985年擔任反擊戰區的一名戰地救護軍醫。”談及這段回憶,吳海山至今難掩激動之情,“在前線,我目睹了血與火、生和死,這一切,讓我數十年不敢有所懈怠。”

參戰回滬後,他進入了上海長征醫院骨科工作,並於1992年創建了長征醫院關節外科小組。如今,這個小組已建設成國內著名的關節病外科中心,也是我國最早的專注於關節傷病診治的亞專業中心之一。

2000年起,吳海山擔任骨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2002年起至今,他一直擔任關節外科亞學科負責人。用吳海山自己的話來說,已經是“名利雙收”了,“在這個時候選擇多點執業,原因很簡單,我想做點不一樣的事情。”

離開體制,做一個“自由執業者”

2015年,在卸任長征醫院骨科醫院副院長和關節外科主任後,時年52歲的吳海山,申請了提前退休(在軍隊服役已滿30年)。退休後,吳海山被醫院返聘,2016年他進入了一家民營醫院——上海開元骨科醫院擔任名譽院長。2017年,他再次被上海市第九人民醫院聘任。

同時在三家醫療機構執業,其中還橫跨了公立和民營的“鴻溝”,吳海山把自己定位成一個“項目經理”。“我的老領導,很早以前就把科室的主刀權交給了我 ,我想我也應該這麼做。是時候退位讓賢了。”吳海山坦言,“我出來不是為了創業,也不是為了尋找一份更好的職業,我想能夠真正做一些和病人直接相關的事情,無論是在公立醫院還是在民營醫院。”頓了頓,吳海山繼續說道:“我也從來沒有認為公立醫院和民營醫院之間有那麼大的鴻溝。”

“醫療機構是公立還是民營並不重要,患者才是最重要的。”吳海山認為,如果民營醫院的主導者僅僅關注利潤,公立醫院的主導者僅僅關注指標,那都不會是健康的生態。“只有當我們真正關注到病人的時候,我們通過提高效率、提高體驗,制定合理的收費標準,才能獲得可持續發展,這才是一個健康的業態。”

公醫體制下,醫生難免執業瓶頸

中國目前的醫療體系比較單一,相比較之下,國外的醫療體系則呈現出多元化。歐美國家的醫生是可以自由執業的,而中國的情況則相反,醫生被固定在體制內,不能隨便流動。

體制內有體制內的好處,也有弊端。在體制內這麼多年,吳海山對於體制內的利弊深有體會。“公立醫院尤其是大型公立醫院,聚集了大量的資源,這種得天獨厚的資源使得它虹吸了大量的病人,這是公立醫院固有的優勢,也正因為如此,公立醫院忽視了病人的就醫體檢;而民營醫院,相對而言要靠醫療服務獲客,尤其要重視患者體驗。”

“在這一點,唯醫的理念我是認可的。”吳海山坦言,今年8月份,他加入了中國最大骨科平臺唯醫骨科,成為“首席體驗官”。圍繞患者體驗進行一系列的新醫療模式實踐,開展“3ES”理念,即Experience(體驗)、Efficiency(效率)、Effectiveness(有效)和Safety(安全)。3ES的核心是在安全前提下,通過技術改進,讓病人、潛在病人及家屬都能享受到安全、高效、舒適、人性化的療效體驗。

吳海山認為,雖然民營醫院在患者體驗方面另闢蹊徑,但相比較之下,民營醫院最大的痛點還是無法吸引到最優秀醫療人才的全職加入。而且,這還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當然,體制內有體制內的好處,公立醫院是一個培養人才的好地方。”吳海山同時指出,醫生在公醫體制下,總會遇到執業上的瓶頸。公立醫院醫生待遇問題和未來發展前景,短時間內難以得到解決。走出去的想法,是大多數醫生都萌生過的念頭。

為什麼體制內的醫生出不來?

行醫行醫,醫恰恰在於行。近些年來,關於醫生執業的新規定接連出臺,醫生集團、醫生創業、醫生多點執業在醫療界屢見不鮮。醫生自由執業,實現從“單位人”到“社會人”的轉變,這才是醫改成功的關鍵所在。然而,醫生走出體制、自由執業,看似雷聲很大,實際上勇於嘗試的人依然鳳毛麟角。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體制內一些好的醫生出不來,沒有去辦專業的診所。”吳海山認為,一方面有政策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醫生自己的原因。“我們大部分人只懂醫療技術,不懂得管理、經營和營銷。加之中國醫療的投資成本很高,如果你沒有實體,你跟資本合作,醫生往往很難獲得真正的話語權。因此,大多數情況下,會被資本主導。而資本的逐利性,加之他們對於未來的預期,會讓醫療機構朝著短期實現盈利的方向去走。而忽視了醫療本身需要一個長期的投入。”

“很多醫生在公立體制內習慣於做一顆螺絲釘,缺乏個人品牌的運營能力,甚至缺乏整體合作的能力。他們的能力僅僅侷限於針對某一個科室的某一些疾病的專長,這個時候當他們離開體制是很難存活的。”吳海山坦言,這是很多體制內的醫生很難“走出去”的原因。

吳海山表示,“作為主任、院長,忙於開會、對付許多的醫療指標、科研指標、論文指標,我沒有辦法把很多的精力完全聚焦在病人身上。現在,我希望有一個機會可以讓我再去學習一點新東西,再去做一點我認為有價值的事情。希望通過身體力行,讓這個行業變得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