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醫院開始向醫生集團買技術了!

導言

遼寧省盤錦市人民醫院與上海壹博醫生集團就引入《腦癱、偏癱外科診療技術》項目簽署協議,開創全國首個公立醫院面向醫生集團購買專病技術之先河。

據悉2018年7月,遼寧省盤錦市人民醫院與上海壹博醫生集團就引入《腦癱、偏癱外科診療技術》項目簽署協議,開創全國首個公立醫院面向醫生集團購買專病技術之先河。

長期以來,不論硬件設備配置還是人才資源儲備,公立醫院在國內醫療圈一直佔據著主導地位,多數醫院的學科構建已定型,發展步入瓶頸,難有突破,伴隨醫療資源區域競爭白熱化,這種問題愈發凸顯。

近年來,在醫改新形勢鼓舞下,一批診療特色鮮明的醫生集團雨後春筍般崛起(目前國內登記在冊醫生集團1483家),這些新生醫生集團的專病技術、服務模式與傳統公立醫院服務形成鮮明對比,面對這股風暴,部分公立醫院也開始嘗試與之對接並做特色項目引入,用以擴大自身特色科室的區域化競爭優勢。

公立醫院開始向醫生集團買技術了!

專病診療技術互根互用,合作雙贏

今年2月,上海壹博醫生集團同江西省上饒第五人民醫院簽署專病技術轉化協議,面對當時150萬的技術培訓費,褒貶不一,很多人認為這僅是一次醫生集團與民營醫療機構專病技術輸出的探索而已。

5個月後,當上海壹博醫生集團再次與遼寧省盤錦市人民醫院達成技術轉化共識並簽署執行協議(技術引進方為公立醫療機構),專病診療技術轉化的方式開始被更多的醫療機構管理者關注。

俗語云“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實踐證明,只要擁有壟斷性的專病診療技術、良好的病患口碑以及巨大市場服務需求,醫療技術轉化將會變得容易。

正是基於對其腦癱、偏癱手術與康復綜合療效的考察、結合當地腦癱、偏癱病患群體醫療需求調研,促使盤錦人民醫院領導來滬考察10天之後,便下定決心引進技術。

2018年7月5日,盤錦人民醫院沈曉速、鞠培新院長及神經外科李震主任等人一行前往上海壹博醫生集團考察調研。

2018年7月16日,雙方就引入《腦癱、偏癱外科診療技術》項目達成合作共識並簽署技術培訓相關協議。

醫生集團的專家多數接受體制培養成長而起,在新醫改政策的鼓勵下能夠勇於跳出體制組建醫生集團,就專病技術與個人品牌而論,在同行業往往屈指可數,他們通過以醫生集團的形式自由探索新醫療服務模式,然後將這種成功的服務模式以專病技術轉化的形式再次引入傳統醫療機構,優化其學科建設、促使提升病患服務能力,這是一件雙贏的事情。

對傳統醫療機構來講,引進先進的專病治療理念、技術與服務體系,能夠提升醫院的區域核心競爭力,方便病患儘可能在屬地享受優質醫療服務;於醫生集團而言,技術轉化獲取的資金注入將有助於其進一步發展。

專病技術培訓力求全面,重在細節

8月9日,李震主任到崗接受技術培訓

8月31日,首節理論課開班

10月19日,經過兩個月的培訓,已熟練掌握各項基本操作

11月8日,院方派遣以神經外科、骨科、康復科醫生與醫生助理組建的4人小分隊前來交流學習圍手術期康復與患者的隨訪管理。

公立醫院開始向醫生集團買技術了!

孫成彥博士表示:“其實腦癱、偏癱的手術技術說難並不難,嚴格遵守各種手術適應症,熟練對應手術操作,理論上就可以開展工作,實際工作中卻並非如此。每位患者的病情、既往治療史、治療期望、家屬配合度等均不同,如何個體化確定治療方案,既能最大限度解決病患問題,又不過度醫療,更多體現於醫生對診療細節的把控。這些細節涉及方案制定、手術操作、術後康復等多個環節,不僅與個人領悟、工作態度相關,同時包含學科發展的許多經驗總結,這些寶貴經驗的分享對於培訓醫生的快速成長至關重要,只有熟練掌握並應用,才能確保患者獲得最佳治療。購買方願意用半年時間投入200萬來學習技術,一方面體現出對我們技術的充分肯定,也彰顯了他們對引入並開展該項目的堅定信心,對於技術培訓,我們也必將傾囊相授。”

技術轉化對於那些擁有高壁壘、壟斷性專病診療技術的機構運營發展提供了一種新思路,只要技術過硬、有市場需求,就有輸出的可能性,對實現專病醫療資源同質化有著積極意義。希望更多的優質醫療技術能夠通過轉化落戶基層,造福病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