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記憶?

頻繁的集中練習只會產生短期記憶

《認知天性》一書中提到了一個關於練習的案例:訓練兩隊孩子練習投沙包。考試規定,沙包要投到三英尺遠的一個筐裡。於是其中一隊孩子一直站在三英尺的位置上練習投沙包,而另外一隊人從來不投三英尺的位置,而是先練習投兩英尺,然後再練習投四英尺,如此交替進行。

如何更好地記憶?


12周過後,研究人員對兩隊孩子進行了測試,結果發現投兩英尺和四英尺的孩子,最後在投三英尺時的成績要遠遠高於那些一直在練習投三英尺的孩子。

而《刻意練習》,書裡所倡導的focus(專注),feedback(反饋)和fix it(修正)的“3F原則”,就是讓你在一段時間裡反覆練習同一件事情。而今天我們在《認知天性》中可以發現進步的一點:頻繁的集中練習只會產生短期記憶,它對於產生長期記憶及真正掌握某項技能來說無益。

如何更好地記憶?


間隔練習有奇效

本書在研究了《刻意練習》之後,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有間隔地安排練習有奇效,下面這個生動的例子會讓你理解什麼叫“間隔練習”。

有人挑選38名住院外科實習醫生進行了一項研究,他們被安排參加有關顯微手術的四節小課,內容是如何把細小的血管縫合起來。半數醫生在一天內就上完了全部課程,另外一半醫生也上完了四節課程,不過每節課之間有一週的間隔時間。在最後一節課結束一個月後,研究人員發現無論在哪個評估環節——完成手術的時間、手部移動的次數、重新連接血管的成功率、活鼠主動脈搏動情況——那些每節課之間有一週間隔的醫生都表現得要超越另外一組醫生。而且在一天上完四節課的醫生當中,有16%的人損傷了實驗白鼠的其他血管,未能完成手術。

如何更好地記憶?


為何間隔練習更有效?大概是因為向長期記憶中存放新知識需要有一個鞏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記憶痕跡(有關新知識的心理表徵)得到加深,被賦予含義,並且和已知聯繫起來。而這個過程需要數小時,甚至數天。頻繁的集中練習只會產生短期記憶,持久記憶則需要花時間進行心理演練以及其他鞏固過程。正因為如此,間隔練習才更為有效。

穿插不同內容的練習有助於長期記憶

在練習中插入兩個以上的主題或技能,也是一種勝過集中練習的方法。這裡有一個小例子,老師教兩組大學生計算4種少見的幾何體的體積(楔體、橢球體、錐球體及半椎體),然後讓他們解練習題。一組學生的題目是按照幾何體的類目編排的(如先解楔體的題,再解橢球體的題,以此類推),而另一組學生的題目類型是混合的(穿插安排的)。

如何更好地記憶?


最一開始,按同一類型解題的學生正確率為89%,按混合類型解題的學生正確率只有60%。然而奇蹟出現在最後一週的測驗上,之前按照同一類型解題的學生正確率只有20%,而穿插練習的學生的正確率為63%。把問題的不同類型混搭起來,在最初的學習階段會產生一點阻礙,但這種方法讓最終的測驗成績提高了驚人的215%。

如何更好地記憶?


從感覺上說,用穿插安排內容的方式學習效果要比集中練習來得慢。但從掌握知識和長期記憶上看,穿插練習比集中練習效果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