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海軍最後的念想!萬噸鉅艦最終無緣實現,專家:可求助中國

俄海軍最後的念想!萬噸鉅艦最終無緣實現,專家:可求助中國

作為俄羅斯海軍近來曝光的最大的新型水面作戰艦艇“領袖”級核動力大型導彈驅逐艦,規模直逼冷戰時期研發的“基洛夫”級導彈巡洋艦;然而就俄方能否實際建造的出來這級戰艦仍然是一個未知數;事實上,俄羅斯海軍仍然沒有走出自冷戰後的戰力低谷。

實際上,俄羅斯完整地繼承了蘇聯時代的大部分軍工業,蘇聯時期也曾設計建造了大量成功的艦艇,只不過由於持續性的財政問題,俄羅斯的軍工製造業與專業人才流失非常嚴重,常規軍事力量的發展遠遠不及中美兩國;而我國這幾年在軍事現代化建設上的成果非常顯著,形式武器平臺無論是性能還是規模都趨於世界前列,所以很多軍事專家都曾表示俄羅斯完全可以尋求中方的軍工業的幫助。

俄海軍最後的念想!萬噸鉅艦最終無緣實現,專家:可求助中國

現代大型書面艦艇的發展趨勢已經朝著隱身化和多功能化發展,技術上更側重於採用大量電子信息與集成化技術,所以艦艇的噸位越來越不能成為衡量戰力的唯一硬指標;而大批量地建造一種成熟的平臺反而可以使軍隊的戰力成指提高。然而世界上還存在一種追求某一平臺的絕對質量優勢的武器設計思想。

雖然單個個體的戰力碾壓確實可以實現局部戰場的優勢,然而其缺陷也是明顯的,那就是研發和建造這一平臺的難度係數和成本會過高;而且當代武器的設計不再是簡單的堆積,而是需要考慮系統的完整性和耦合性;可能某個國傢俱備設計研發大型船隻的能力,但國內的製造商能否有效地整合這些設計思想,將紙面上的數據搬進現實仍然是未知數,而且就俄羅斯而言,寄所有戰鬥希望於某一平臺上是否有意義仍需要辯駁。

俄海軍最後的念想!萬噸鉅艦最終無緣實現,專家:可求助中國

隨著俄羅斯戰略的逐漸對外延伸,傳統戰備已經越來越難以適應性的發展戰略,然而俄軍實在難以像其他大國一樣在多用途導彈驅逐艦上取得突破性發展,只能製造一些中小型水面艦艇,而且核心零部件非常依賴國外的供應。就連俄軍唯一的航母都長期窩在港內,動力系統的缺陷一直未能修繕,造船工業已經成為制約俄海軍最現實的主觀因素。

回首俄羅斯在防務展上提出的“領袖”級重型戰艦,依據目前的俄國狀況恐怕很難實現,可以輕鬆推測的是,俄羅斯沒有必要將有限的軍事資源投入到本身不看好的新平臺上,其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都要將核武器作為戰略威懾的主幹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