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華人學者CNS發表生科論文統計:施一公52篇最多,顏寧第6!

經過2個禮拜的整理,iNature盤點了中國自建國以來,中國/華人學者在Cell

NatureScience發表的生物及醫學領域的文章,我們截取的閾值為10,主要有以下學者:施一公,張鋒,駱利群,施揚,莊小威,顏寧,謝曉亮,王曉東,付向東,朱健康,管坤良,David Liu(劉如謙),袁鈞瑛,曹雪濤,鄧新旺,董欣年,湯富酬,許田,傅新元,張毅,何勝陽,饒子和,饒毅,吳蓓麗等。

Cell文章最多的是駱利群,達到19篇;Nature最多的是施一公,達到19篇;Science最多的是謝曉亮,達到19篇。

由於主要使用Web of Science,Pubmed及參考各自的官網介紹,如有不全,請及時告知iNature,方便我們及時糾正,同時也歡迎留言。

施一公

中國、華人學者CNS發表生科論文統計:施一公52篇最多,顏寧第6!

施一公,1967年5月5日出生於河南鄭州,198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95年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院士、結構生物學家、清華大學教授 。曾獲第二屆"未來科學大獎"之"生命科學獎"。

總數:52

Cell:15

Nature:19

Science:18

張鋒

中國、華人學者CNS發表生科論文統計:施一公52篇最多,顏寧第6!

張鋒,男,1982年出生於河北石家莊,斯坦福大學化學及生物工程博士,是當今最為人所關注的華人生物學家之一。他最著名的工作是基因修飾技術CRISPR-Cas9的發展和應用,率先獲得了美國專利,並被視為諾貝爾獎的熱門人選之一 。2016年9月21日,入選引文桂冠獎化學領域的獲獎名單 。2017年晉升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理學院終身教授 。2017年8月15日,張鋒獲阿爾伯尼生物醫學獎,成為歷史上第二名獲得此獎項的華人學者。2016年6與18日,獲得第二屆唐獎生技醫藥獎。2018年4月,獲得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院士。

總數:46

Cell:13

Nature:14

Science:17

駱利群

中國、華人學者CNS發表生科論文統計:施一公52篇最多,顏寧第6!

駱利群,1966年1月出生於中國上海,神經生物學家,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斯坦福大學教授 。1981年駱利群從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第一附屬中學畢業後考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 ;1986年1月獲得郭沫若獎學金,同年通過中美生物化學聯合招生項目公費留學生考試;1987年進入美國布蘭迪斯大學生物系攻讀博士學位;1992年獲得博士學位後進入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從事博士後研究;1996年進入斯坦福大學任教,先後擔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97年獲得斯洛恩基金獎;2005年當選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 ;9月獲得Jacob K. Javits獎;2012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和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駱利群的研究方向為神經網絡的發育和功能 。

總數:40

Cell:19

Nature:12

Science:9

施揚

中國、華人學者CNS發表生科論文統計:施一公52篇最多,顏寧第6!

施揚,男,1960年3月出生,1982年畢業於上海第一醫學院藥學系藥物化學專業,獲學士學位。1988年獲美國紐約大學博士學位,哈佛大學教授,2005年受聘長江學者講座教授。長期致力於病理學、生物化學以及分子生物學等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在Nature、Cell、Genes&Dev等國際頂尖雜誌上發表。

總數:32

Cell:15

Nature:16

Science:1

莊小威

中國、華人學者CNS發表生科論文統計:施一公52篇最多,顏寧第6!

莊小威,1972年1月出生於中國江蘇省如皋市,生物物理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物理學雙聘教授 。1987年莊小威考進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 ;1991年19歲時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之後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留學;1996年博士畢業後進入斯坦福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師從朱棣文;2001年進入哈佛大學任教,先後擔任助理教授、副教授;2005年被聘為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2006年被聘為哈佛大學化學和物理雙學科正教授,並在哈佛大學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單分子生物物理實驗室;2012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1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莊小威主要研究工作為發展和使用單分子生物學及生物成像技術以及超高分辨生物成像技術,用以研究體外及活細胞中生物分子及其分子組裝過程 。

總數:29

Cell:7

Nature:6

Science:16

顏寧

中國、華人學者CNS發表生科論文統計:施一公52篇最多,顏寧第6!

顏寧,女,1977年11月出生於山東萊蕪,原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2017年5月接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邀請,受聘該校分子生物學系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的職位。2017年12月15日獲“影響中國”2017年度科技人物。

總數:29

Cell:6

Nature:12

Science:11

謝曉亮

中國、華人學者CNS發表生科論文統計:施一公52篇最多,顏寧第6!

謝曉亮,1962年出生於中國北京,生物物理化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系終身教授、Mallinckrodt講席教授 ,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主任,北京大學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主任 。

1980年謝曉亮考入北京大學化學系;1990年從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博士畢業後進入芝加哥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1992年進入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PNNL)工作,是PNNL自1965年成立以來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科學家;1999年被聘為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系終身教授,是改革開放後哈佛大學聘任的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終身教授;2009年謝曉亮擔任哈佛大學Mallinckrodt講席教授,是改革開放後大陸學者獲得哈佛大學冠名講席教授的第一人;

2010年主持創辦了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擔任主任;2016年組建了北京大學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擔任主任。謝曉亮的主要研究內容為:單分子酶學、 基因表達、染色體結構,單細胞基因組學,相干拉曼散射顯微成像技術,非線性光學成像技術及其生物與醫學應用 。

總數:26

Cell:2

Nature:5

Science:19

王曉東

中國、華人學者CNS發表生科論文統計:施一公52篇最多,顏寧第6!

王曉東,1963年出生於中國河南新鄉,生物化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 ,百濟神州(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 。1980年王曉東考入北京師範大學;1985年赴美留學,1991年獲得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生物化學博士學位;2002年擔任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2003年被聘為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第一任所長 ;2004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是新中國培養出來的第一位獲此殊榮的科學家 ;2006年獲得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2013年入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2017年被評為網易未來科技人物大獎生命科學領域先鋒科學家 。王曉東的研究重點是細胞凋亡的生物化學途徑和生物化學過程 。

總數:25

Cell:17

Nature:4

Science:4

付向東

中國、華人學者CNS發表生科論文統計:施一公52篇最多,顏寧第6!

付向東,武漢大學長江學者講座教授。聘任崗位: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博士生導師。1957年11月7日生,198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病毒學學系。1988年獲凱西保留地(凱斯西儲)大學生物化學博士學位,1992年獲哈佛大學分子生物學博士後。現任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細胞與分子醫學系教授、美國先進科學協會會員,RNA協會會員、白血病與淋巴癌協會委員、美國生物醫學科學RayWu協會會員。

總數:23

Cell:12

Nature:8

Science:3

朱健康

中國、華人學者CNS發表生科論文統計:施一公52篇最多,顏寧第6!

朱健康,1967年生於中國安徽省阜南縣,植物生物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普渡大學教授 ,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 。1987年朱健康從北京農業大學本科畢業後赴美國留學;1993年獲得普渡大學植物生理學博士學位;1996年進入亞利桑那大學植物科學系任教;2004年進入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植物學與植物科學系任教;2010年擔任普渡大學生物化學與園藝及園林系傑出教授;2010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11年入選國家頂尖"千人計劃",籌建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並擔任中心主任 。朱健康的主要研究內容為滲透脅迫的感應和信號傳導;低溫脅迫的感應和信號傳導;耐鹽和耐氧化的機制;RNA介導的DNA甲基化;DNA去甲基化及其調控 。

總數:16

Cell:5

Nature:6

Science:5

管坤良

中國、華人學者CNS發表生科論文統計:施一公52篇最多,顏寧第6!

管坤良,1963年出生於浙江桐鄉,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UCSD)藥學系教授,y原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兼職教授、共同院長;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基因組研究所和分子細胞生物學實驗室兼職傑出PI。

總數:19

Cell

:10

Nature:3

Science:6

David Liu(劉如謙)

中國、華人學者CNS發表生科論文統計:施一公52篇最多,顏寧第6!

劉如謙,出生加州,哈佛大學化學學士、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博士,臺裔美籍科學家。現為美國博德研究所核心成員,其所帶領的研究團隊致力於CRISPR基因編輯工具,文章提到該相關技術未來可能會帶來全新療法、拯救生命。

總數:17

Cell:2

Nature:11

Science:4

袁鈞瑛

中國、華人學者CNS發表生科論文統計:施一公52篇最多,顏寧第6!

袁鈞瑛,1958年出生於中國上海,分子生物學家,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醫學院細胞生物學系終身教授 ,中國科學院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主任 。1977年袁鈞瑛考入復旦大學生物系 ;1982年本科畢業後考入上海第一醫科大學研究生院,並通過CUSBMBEA項目赴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攻讀博士學位;1989年獲哈佛大學神經學博士學位後進入麻省理工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1990年受聘於哈佛大學醫學院,先後擔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終生教授;2005年袁鈞瑛首次發現並定義了necropotosis這一細胞死亡模式;2007年入選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

2010年入選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2012年入選中組部頂尖千人計劃,籌建中國科學院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並任主任;2017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袁鈞瑛主要從事於細胞死亡機制的研究,是世界細胞死亡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之一,世界上第一個細胞死亡基因的發現者 。

總數:17

Cell:11

Nature

:4

Science:2

曹雪濤

中國、華人學者CNS發表生科論文統計:施一公52篇最多,顏寧第6!

曹雪濤,男,漢族,1964年7月出生,山東濟南人,1985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1年9月參加工作,博士研究生學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院士、德國科學院院士。現任十三屆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副主任,南開大學校長(副部長級)。

總數:11

Cell:5

Nature:2

Science:4

鄧新旺

中國、華人學者CNS發表生科論文統計:施一公52篇最多,顏寧第6!

鄧興旺,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科學院院士,中組部“千人計劃”引進高層次人才。曾任耶魯大學冠名終身教授(Daniel C. Eaton Professor)。1989年於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博士學位,1992年開始在美國耶魯大學建立實驗室,任助理教授;1995年起任該校副教授,2001年起任該校終身正教授。其領導的研究團隊迄今在《細胞》、《科學》和《自然》頂級刊物上發表14篇論文,在國際刊物上共發表300多篇學術論文。2003年成為國際植物分子生物學會Kumho獎的唯一獲獎者。2000年起擔任北京大學-耶魯大學植物分子遺傳及農業生物技術聯合中心主任,2010年入選“千人計劃”,2013年入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總數:15

Cell:8

Nature:4

Science:3

董欣年

中國、華人學者CNS發表生科論文統計:施一公52篇最多,顏寧第6!

董欣年,女,1959年出生於中國湖北武漢,分子生物學、植物生理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杜克大學生物學系教授。1982年董欣年獲得武漢大學生物學系學士學位,同年參加首屆"中美生物化學聯合招生項目,獲得留美資格;1983年進入美國西北大學攻讀分子生物學理學博士學位;1988年博士畢業後進入哈佛大學醫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1992年起歷任杜克大學生物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2012年獲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董欣年的主要研究領域為植物分子生物學和生理學,特別是水楊酸和茉莉酸在植物細胞內和體內的信號轉導途徑,及其相互作用的機制。

總數:14

Cell:5

Nature:6

Science:3

湯富酬

中國、華人學者CNS發表生科論文統計:施一公52篇最多,顏寧第6!

湯富酬,男,1998年及2003年分別獲北京大學生物學專業理學學士、博士學位。2004年-2010年在英國劍橋大學Gurdon研究所做博士後研究工作,現任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 (BIOPIC中心) 研究員、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研究員、北京大學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研究員。2016年8月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2016年11月獲第九屆談家楨生命科學創新獎 。

總數:13

Cell:4

Nature:6

Science:3

許田

中國、華人學者CNS發表生科論文統計:施一公52篇最多,顏寧第6!

許田,美國耶魯大學遺傳學系副系主任、終身教授。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院研究員現任西湖大學副校長。

總數:9

Cell:3

Nature:2

Science:4

傅新元

中國、華人學者CNS發表生科論文統計:施一公52篇最多,顏寧第6!

傅新元,國際知名分子生物醫學和生物化學學者,教授, 創業者。中國著名遺傳學家談家楨的研究生(復旦大學,1982). 首屆 CUSMBEA (中美分子生 物學生物化學交換計劃)學者, 於 1982 -1988 年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 從 師 James Manley,88-91年,在紐約洛克菲勒大學做博士後, 從師 James Darnell。曾任美國紐約西奈山醫學院助理教授 (1992-1994),執教於耶魯大學醫學院病理系和免疫學系十年 (1994-2003 )。

先後任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病理學及免疫學副教授,耶魯大學癌症中心研究員,耶魯大學病理醫學博士委員會主席(1996-2003)。以及印第安納大學免疫學教授(2004-2015)等。傅新元是較早回國作貢獻的科學家。 1999-2006年, 傅新元任清華大學清華人類基因組研究所,所長,教授,2008年任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系,系主任,現在是教授,高級研究員。

總數:10

Cell:2

Nature:4

Science:4

張毅

中國、華人學者CNS發表生科論文統計:施一公52篇最多,顏寧第6!

張毅教授,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Fred Rosen 講席教授、霍華德•休斯(HHMI)研究員、波士頓兒童醫院講席教授。張毅教授是全球在表觀遺傳學領域最為出色的科學家之一,做出了一系列開創性的工作。他的主要研究興趣在於基因表達、早期發育、幹細胞、學習與記憶中的表觀遺傳修飾;染色質修飾酶異常調控導致的人類疾病如癌症、糖尿病、藥物成癮等。

總數:15

Cell:5

Nature:8

Science:2

何勝陽

中國、華人學者CNS發表生科論文統計:施一公52篇最多,顏寧第6!

何勝陽(He,ShengYang),男,華人學者。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院研究人員,密歇根州立大學植物學教授。2015年4月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總數:12

Cell:2

Nature:4

Science:6

饒毅

中國、華人學者CNS發表生科論文統計:施一公52篇最多,顏寧第6!

饒毅,男,1962年出生於江西省南城縣,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學術副所長,未來論壇諮詢委員會委員,《知識分子》主編 。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1983年江西醫學院本科畢業後考入上海第一醫學院研究生。1991年獲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神經科學哲學博士。1991年進入哈佛大學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系做博士後,研究脊椎動物神經誘導的分子機理。1994年在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解剖和神經生物學系任教並領導獨立的實驗室。2004年起任(美國)西北大學醫學院神經科教授、(美國)西北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所長。2007年饒毅決定回國 ,受聘出任北京大學講席教授、生命科學學院院長 ,2013年9月卸任 。2016年4月,任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

總數:12

Cell:4

Nature:6

Science:2

饒子和

中國、華人學者CNS發表生科論文統計:施一公52篇最多,顏寧第6!

饒子和,1950年9月6日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分子生物物理與結構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創新課題組組長 。饒子和主要從事與人類感染相關或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蛋白質與病毒的三維結構研究,以及從事創新藥物治療的開發 。

總數:12

Cell:3

Nature:7

Science:2

吳蓓麗

中國、華人學者CNS發表生科論文統計:施一公52篇最多,顏寧第6!

2001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獲得生物化學專業學士學位。同年進入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攻讀博士學位,於2006年獲得生物物理專業博士學位。在2007年4月加入美國Scripps研究所Ray Stevens博士的研究小組,開始博士後研究工作。2011 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現任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上海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2018年11月,獲頒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青年創新獎"。

總數:10

Cell:1

Nature:7

Science: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