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隆塔是怎麼來的?

興隆塔,濟寧人都不會陌生。

興隆塔是怎麼來的?

說起兗州興隆塔,除了眾所周知的"地宮舍利的故事。"還流傳著一段神秘的故事。

隋初,瑕丘(今兗州)大地經常生髮強烈的地震,造成無數房屋倒塌,百姓傷亡。仁壽元年(即公元601年)春天的午後,隋朝名僧釋法性,肩扛禪杖手提念珠,由峨眉山遊至瑕丘縣(兗州縣)的泗河黑風口龍王廟。

興隆塔是怎麼來的?

今黑風口水閘(兗州金口壩旁)

釋法性,瑕丘人士,少習禪學,精厲行道,少欲頭陀孤遊海曲,時復入俗形骸所資,終潛林阜沉隱為任。當高僧釋法性走進龍王廟欲進香時,見眾多的鄉民正擁擠著進前,在虔誠地為龍王老爺叩拜燒香。

興隆塔是怎麼來的?

釋法性在好奇地打問龍王廟香火為何這樣興旺時,老方丈一臉憂色地回道:“高僧有所不知,說起來也真令貧僧慚愧哪!瑕丘城(今兗州城東北古城村即為瑕丘遺址)西南,有一亂葬崗,亂葬崗上有一摟抱粗歪脖子棠梨樹,在那樹下有一眼深不見底的黑水潭,潭內臥有一鰲魚精,只要那鰲魚精一眨眼,瑕丘大地就會生髮地震,要是那鰲魚精一翻身,就會天塌地陷殃及眾多百姓啊!老衲修行不深,實難除捉那鰲魚精,曾專程請了滋陽山和嶧山上的法師,不但鬥不過那鰲魚精,反而惹得那精靈時常眨動眼睛,因而瑕丘不斷地動。

為此,眾百姓極度恐慌,紛紛來龍王廟燒香祈禱平安。”釋法性聽完老方丈的一席話,即生氣地將手中的禪杖往地上一敦,手捻念珠打躬道:“老禪師,休要羞愧,那就待貧僧一試吧!” 時值早春二月,泗河床內融化的冰塊發出咔嚓咔嚓的撞擊聲,乍暖還寒的朔風,直吹得河套裡蘆花滿天飛。釋法性辭別了龍王廟的老方丈,迎著刺面的老北風踉踉蹌蹌地登上了泗河堤。此刻,西天一抹血色般的夕陽已墜入地平線,沒走多時,暮靄很快就升騰起來,僅半 袋煙工夫,整個坡野即一片混混沌沌。在這暮色蒼茫之中,釋法性停住腳步,並憑著自己數十年修煉的極深道行,舉目向瑕丘城西南方向細細地觀望。果見,那城西南隅亂葬崗上妖氣極濃,並有一股濃濃黑煙拔地翻滾升騰。釋法性觀罷,就徑直往那妖氣升騰的亂葬崗奔去。當他還沒有接近那棵歪脖子棠梨樹,那股正升騰的黑煙,就兇狠地擰成碗口般粗的繩狀柱子,彌散著下壓開來。瞬間,陰冷的飆風驟起,直颳得飛沙走石,星月無光。那刻,就見釋法性高僧雙手一翻,結成金剛法印,周身上下隱隱放出金光,口中一字字唸曰:“唵、嘛、呢、叭、咪、礧!”身上的袈裟就被金光托起,飄至半空鋪開來,變成一朵紅雲大小,罩住那黑氣,其上一個斗大金色的“佛”字不住閃耀,將那黑氣漸壓下地來。忽的那黑氣猛然擴展變粗,把周圍的樹木、泥土紛紛抽吸進去,一時兇焰大盛。法性吃了一驚,知道那妖物正在汲取周圍墳地的魂魄,就急忙摘下頸上那一串一百零八顆佛珠,拋了出去。雙掌合十,低眉念道:“南無阿彌陀佛!”卻見那佛珠發出淡淡光芒,一顆顆變作蹴鞠大小,紛紛懸掛到袈裟的四角。

興隆塔是怎麼來的?

今 兗州興隆文化園

法性喝道:“住!”一時佛光大作,梵聲四起,妖物經這兩件佛門法寶一鎮,頓時支撐不住,旋即煙消風散。釋法性見那鰲魚精已敗潛深水潭,就虎步雄風地走至深水潭近沿,定睛往那眼潭底觀望,並掐指一算,方知那鰲魚精是五百年前,從東海龍宮順著地下暗河游過來的一個小鰲魚。釋法性害怕那精靈再害百姓,即口唸咒語,並畫一鎮妖佛法,貼於那歪脖子棠梨樹上,方才離去。 次日,釋法性便專程到瑕丘衙門拜訪縣令。當他將深水潭鰲魚精如何興風作浪殃及瑕丘眾蒼生,要修造寶塔鎮妖的設想向縣令進言之後,縣令很是應同。

興隆塔是怎麼來的?

興隆塔地宮文物

當天晌午,就令縣衙四處張貼要合力修造寶塔的告示,次日,又將招募磚石木等工匠的招子貼於瑕丘各地。在這同時,釋法性又遊走於民間化緣,以聚更多造塔銀兩。很快,就招募大匠趙守忠等磚石木工匠八十多口、造塔社人三百多口,社人張元妻郭氏計家二十口自願出工修造寶塔。 在修造寶塔的磚石木等料備齊及所需的工匠和眾社人都已招募夠數之後,釋法性便選定在六月初六那個黃道吉日,為興造寶塔行使奠基大禮。破土動工這天,釋法性身披袈裟親領三百名高僧,齊敲木魚,合誦經文。瑕丘縣令揮動飛虎令 旗,發聲:“動土”!六十六名青壯年即圍著深水潭掄钁揮鍁動起土來,直往下挖掘丈二之深,而後就抬運三四一十二塊泰山大青條石,排列鎮壓在那深水潭上,釋法性在大青條石鎮牢之後,就又唸咒語,並畫一鎮妖佛法封於條石之上。磚石工匠就將條石作為塔基的地槽,開始往上壘砌成地宮。待地宮造好後,釋法性除用錨鏈 鎖鎖上了地宮之門,又極為謹慎地貼上鎮妖的佛法封條。當塔身建造到丈餘時,大匠趙守忠就讓眾社人到造塔處的西南方向挖坑掘土,拉運到塔身下,鋪墊在塔身的 周圍,鋪成用於造塔上料和工匠立足的漫道,並隨著塔身的增高而不斷往上擁土。

興隆塔是怎麼來的?

因而,後來寶塔西南方向的兗州西南城裡,就遺留下了蛤蟆坑、眼鏡坑、青蓮坑、 啞巴坑等二九一十八個大坑塘。在寶塔建造到十丈多高時,那塔身周圍擁墊的黃土漫道,已往四下延伸了兩里路之多。當浮圖修造到第七 層時,大匠趙守忠即問釋法性:“想問禪師,這鎮妖的寶塔現已造到一十三丈之高,也該封頂了吧?”站在七層之高漫道上的釋法性,朝下看了看略略沉思片刻說 道:“阿彌陀佛,眾工匠和社人現已勞頓了年餘,造塔的物料也用了許多,按說是該封頂,可這鰲魚精已修煉了五百年,妖術不淺,倘若鎮壓不住,那可是後患無窮 啊!為使瑕丘大地之上的芸芸眾生免遭秧禍,要再造一六層小塔,壓鎮在這七層塔身之上,方能普渡眾生!”從而就形成了型制頗為奇特的樓閣式磚塔,寶塔呈平面 八角形、高十三層計五十四米、全塔無累贅、層層疊射出短簷。塔中設有踏步,可沿梯級巡迴攀登而至七層平臺,扶欄遠眺蒼茫天地。(朱當沔):“崢嶸塔與白雲 齊,影落靈光古殿低”。當隋仁壽二年(602年)九月九,鎮妖寶塔落成之時,釋法性就用白金,打製了一個五尺單七寸的寶葫蘆,置於寶塔十三級之頂,並在寶 葫蘆上鐫刻了六字真言的鎮妖咒語,同時又在金葫蘆上設置了金風嘴,天風一起,那金風嘴便會發出像僧人唸誦經文的悅耳之聲,能傳揚十數里之遠。釋法性還在塔 頂安置了夜明珠、避火珠、避水珠、避塵珠等一百零八顆寶珠,晝夜塔頂金光燦燦。 在寶塔興造好之後,釋法性又化緣興修了佔地三百畝的普樂寺,進行傳經佈道,拜佛求禪。

興隆塔是怎麼來的?

開皇十四年,隋文帝大赦天下,四海封禪。當文帝巡祭山川來到瑕丘,見釋法性興造塔寺有功,便招致京師長安勝光寺為住持。仁壽二年冬,文帝敕召釋法性送舍利於兗州普樂寺。傳說公元前3世紀,印度摩羯陀國孔雀王朝阿育王,將釋迦牟尼佛祖分為八萬四千份,建立佛塔分葬各地。釋法性在長安外的驪山得一青石,磋磨始了將欲鎣飾,變成瑪瑙,五色相雜文彩分明。而後做成玉函,函內雜生白玉,凝潤光淨函之內外,光如水晶洞照無障。當釋法性將那玉函置於寶塔地宮欲安放舍利,寶塔之頂即飛出一雙白鳥,緩緩繞塔翱翔三週,落於塔西樹枝之上,變為真金色飛入寶塔。 或許是釋法性高僧修造的寶塔,真的鎮住了那深水潭內的鰲魚精。

從那,這人傑地靈的兗州風水寶地上少了天災人禍,也就有了歉年不收也能收三分的說法,也就有了百姓們祈盼的那種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萬民樂陶陶的喜人景象。

興隆塔是怎麼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