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於《中國詩詞大會》,東方詩詞大國的文學希望

有感於《中國詩詞大會》,東方詩詞大國的文學希望

​編者按:本文雖然因觀賞央視《中國詩詞大會》有感而寫,但寫於首季詩詞大會後。刪節稿曾發《羊城晚報》副刊,收入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作者隨筆集《美人如玉劍如虹》。值此央視正播第四季詩詞大會時推介出來,與網友分享。不妥處歡迎拋磚。

丨陳歆耕                       很久沒有坐到電視機前,看新聞或持續地看某一檔節目了。記得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曾經吸引過我。這回偶然發現央視《中國詩詞大會》,居然又把我拉回到電視機前。看這檔節目,於我有一個很實在的因素:藉此機會補補課,向那些“詩詞達人”學習我未曾讀過、不熟悉的古典詩詞。當然這個目的未必能達到,記憶力是隨著人的年齡增長而成反比的。生活中經常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原本想出門辦一件事,出了門卻忘了該辦什麼了?健康專家說,這正是生命衰老的信號之一,正規的描述是“近事遺忘”。 

有感於《中國詩詞大會》,東方詩詞大國的文學希望

​因此,“學習”是一個高大上的主觀願望,實際效果是獲得即時的身心愉悅,和消磨掉一些本來就無聊的時光。當然,時時也會為競賽者驚人的記憶力和豐厚的詩詞閱讀積累而擊節歎賞。 

有感於《中國詩詞大會》,東方詩詞大國的文學希望

​有一個聯想,經常會從我的腦際蹦出,那是海外學者唐德剛先生關於歷史轉型期的一段堪稱經典的論述:“歷史是條長江大河,永遠向前流動。在歷史的潮流裡,轉型期是個瓶頸,是個三峽。近一個半世紀中國變亂的性質,就是兩千年一遇的‘社會文化大轉型’的現象,其間死人如麻,痛苦之極。不過不論時間長短,‘歷史三峽’終必有通過之一日。從此揚帆直下,隨大江東去,進入海闊天空的太平之洋。”有史學研究者,將此觀點稱之為“歷史三峽轉型論”。按照此論,當下中國仍處於經歷磨難、痙攣的歷史轉型期。我常常用此論來喻指文學。同樣,中國文學在胡適、魯迅那代人達至一個巔峰狀態後,也進入了轉型期,迄今仍在轉型之中,何時從谷底向上攀爬至一個新的巔峰,說不準。我在此要給那些自我感覺特別良好的諸多名家們潑點冷水,在這個轉型期中,很多人,當然可能也包括尊駕,都將是文學長河中的匆匆過客。或者說是轉型期的“井底之蛙”,看到的只是頂上很小一片天。很多“蛙”也在努力往上跳,但跳三尺,或跳五尺,並沒有本質的區別。總還是在井下。當然,我還可以換個角度看問題,有些蛙在井欄上,但遺憾的是他們的眼睛在往下看,他們看到的是水中虛幻的景象,因此始終在迷濛的井中月、鏡中花中自我或相互撫摸、聒噪……記得有一年,一批80後作家做了一個問卷調查,明白地宣稱,他們不會再以他們父輩寫作者為榜樣,因為他們沒有真正寫出自己內心的感受。當時曾有些不解,後來我覺得他們的“宣言”,正反映了一批年輕寫作者的覺醒與進步。

有感於《中國詩詞大會》,東方詩詞大國的文學希望

​從《中國詩詞大會》競賽選手,尤其是那些年輕選手身上,我看到了中國文學的未來,一種走出轉型期的向上攀爬的希望。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和開闊的國際視野、澎湃的生命激情,也許正與五四新文學運動中那代大師們的某些特質相似。當然就這些選手而言,我僅能看到的是超人的記憶力和豐厚的積澱。但這並不代表著他們其中的某個人,就必然是未來巔峰上的創造者。民間有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是說閱讀積累是創造的前提,但積累也不必然導向一位成功的創造大家。如果僅止於記憶和積累,那麼充其量是一個有生命的“百度”或能夠走動的“書櫥”。也因此,我特別不希望那些因為傳播而爆紅的年輕“擂主”,被這個浮躁而超功利的時代過度地開採,成為吸金的器具。惜愛他(她)們的最好的方式,是讓他們回到平靜的書房、課桌,讓他們用平常的心態,像普通人那樣完成學業,做自己熱愛的事情。這樣,在未來的某個時刻或時段,武亦姝、彭敏、陳更們中的某一位或某些人,也許會給我們這個民族呈獻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驚喜創造。據悉,武亦姝在獲得冠軍之後,關閉了個人手機。看來,這位年僅16歲的才女,比我想象的要成熟和理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